城市應該如何將數據用於公共利益?

2021-02-23 城市設計

大數據既可用來行善,例如追蹤疾病傳播、揭露侵犯人權的行為等,也可用來作惡:實施監視和控制。數據不可避免地代表了那些控制數據使用的群體和組織的意識形態;數據分析和算法往往將婦女、窮人和少數族裔群體排除在外。在《數據行動:將數據用於公共利益》一書中,麻省理工大學的莎拉·威廉士提供了一個以更符合倫理、更負責任的方式使用數據的指南。威廉士論述了一種強調數據科學家、政策專家、數據設計者和公眾相互合作的方法。數據行動引發政策辯論,影響公民決策,並為設計提供信息,保障數據所代表的群體的聲音既不會被邊緣化,也不會被忽視。無論是從通過人類採取的算法來看,還是從選取的研究主題來看,以及將受結果影響的人的來看,人都是數據分析項目的中心。人們將自身對世界的看法帶到分析之中,並可能創造出大相逕庭的結果,有好亦有壞。《數據行動》提出一種更負責任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方式。《數據行動》分為七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城市大數據並非新鮮事》質疑了人類社會過去和未來利用數據改變政策的動機。《數據行動》對歷史上使用數據存在的種種問題做出回應,並提出如何採取比過去更負責任、更符合倫理的方式從事數據分析工作的方法。基於作者過去十年的工作經歷,作者提出數據行動方法,用三個章節逐一論述三個重要數據行動:收集和建立數據、創新使用數據和分享數據。作者闡述了數據行動方法的細節,激勵所有人以符合倫理和負責任的方式使用數據,促進社會進步。第六章論述數據是一種公共物品,應該服務於公共利益,第七章結論提出數據行動的七個原則。數據是構建和傳播思想的媒介,正如文字的集合造就故事,或者藝術家用顏料表達世界形象。也正如頁面上的文字或畫布上的顏料一樣,經由數據分享的信息代表了分享者的思想和觀念。數據分析以及通過數據可視化傳達的洞察力為世界行善,從緩解、阻止疾病傳播到揭露剝削和侵犯人權行為等等,不一而足。與此同時,數據分析和算法往往將婦女、窮人和少數族裔群體排除在外。我們如何協調數據加劇邊緣化和惡化種族主義的可能與數據結束疾病傳播和揭露不人道做法的能力?這兩種現實提醒我們,同樣的數據,落在在不同人手裡,可能給社會帶來截然相反的結果,人們如何使用數據體現了他們的世界觀。人類使用數據改變世界的能力,既令人振奮,又使人擔憂。《數據行動》關注我們如何利用數據為公共利益服務。本書將公共利益的概念定義為:力求不造成傷害、滿足社會弱勢群體的需求、揭露不公正的做法,並最終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從而做出更好決策的實踐。自最早的文明起源以來,各個政府都在收集數據,並將數據作為控制的工具。最早文明的管理機構收集人口數據,以便提供服務、建設基礎設施、徵稅和執行政策。歷史上,這些數據只有統治階級或貴族才能獲得,用於控制人口。古羅馬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進行了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個拉丁詞語),並且羅馬被認為是第一個進行社會調查的國家。同樣,如果沒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和數據收集,從而控制其廣闊的領土,最早的王朝(以及中華帝國本身)是無法生存的。毫不奇怪,中國保存著世界最古老的人口普查記錄,公元2年,中國的人口普查登記了5767.14萬人。在中世紀的英格蘭,徵服者威廉(國王威廉一世)下令將其臣民擁有的所有財產記錄在《末日審判書》(1086年)中,這不僅是為了給他的軍隊增加稅收,也是為了計算英格蘭人口和財產情況。數據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現在出版的書籍之中,直到威廉·普雷菲爾的《商業和政治地圖冊和統計摘要》(1786年)引入了圖表和餅圖的通用語言。 相比之下,印加人依靠另一種不同的視覺交流方法,他們用奇普(khipu,結繩記事的方法)記錄人口普查數據、歷史和財產。本圖來自威廉·普雷菲爾《商業和政治地圖冊和統計摘要》(1786),被視為第一幅統計圖表工業革命期間,對科學方法感興趣的社會學家轉向數據,幫助解決城市快速發展所造成的極端貧困、衛生設施缺乏和住房問題。早期的規劃者繪製了標明貧困、種族、清潔和疾病區位的地圖,去理解他們的城市。19世紀的社會學家開始以地籍圖和數據分析作為工具,理解工業化帶來的混亂。然而,一旦揭示了社會人口景觀,這些地圖往往被用於制定社會排斥和隔離政策,將一些鄰裡社區標記為不受歡迎的地方,早期社會學家使用的方法仍然影響著今天城市的決策。芝加哥房貸公司地圖,用紅色標出內城黑人社區,拒絕貸款,這一做法被稱為紅線政策。縱觀整個歷史,我們看到數據被用來壓迫和邊緣化人口,有時是無意的,但有時則是有意為之。然而,歷史記載也表明,數據分析也被應用於社會服務、公共衛生、根除疾病等各種改善社會的行動。分析數據之人的意圖會影響數據的使用方式。將數據應用於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好處,但也帶來了真正的危險。出於這個原因,數據分析用於城市規劃引發了爭議。數據對於治理而言必不可少,但在不同人的手中會產生迥然不同的結果。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越來越迷戀如何利用科學方法來理解社會進程。工業化期間,現代人口普查和生命統計(人口統計、出生和死亡)的使用增加,所有這些對於治理至關重要的數據成為政治辯論的焦點。但在戰後美國開發的數據模型中,城市的複雜性往往被過度簡化,導致有害的決策。從歷史上城市使用數據的成功和失敗中學習,將使我們能夠更有倫理、更負責任地應用數據來改變政策。簡短歷史回顧之後,《數據行動》講述數據行動步驟,包含作者在多個國家的數據工作案例,除了美國之外,還有肯亞奈洛比、北京空氣品質、瀋陽、成都、長春、杭州、天津、武漢和西安的鬼城項目等。在迅猛增長的數據環境中,能夠獲得數據的人和無法獲得數據的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過去數據是只有地主和政府才能控制的東西,而現在私營公司每天都在積累指數量級的數據,這讓他們擁有了曾經只有政府掌握的權力。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數據殖民主義,即私營公司將我們的數據作為一種資源榨取出來,並將其作為控制的工具。因此,將數據視為一種公共物品是很重要的:一種非競爭性的商品,為所有消費者所珍視,數據是類似於電的公共物品,需要對其進行監管,以便公眾能夠公平使用。我們必須就如何使用數據、由誰使用以及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數據制定更有力的規定。社會應該與私營公司合作,找到符合倫理和負責任的分享數據的方法,從而可以利用數據來改善社會。數據殖民主義並不是新鮮事,只是有了新的殖民者。無論是國家、地主還是私營公司,誰擁有數據,誰就擁有權力和控制權。然而,數據殖民主義的框架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私營公司對數據的控制和對數據的攫取。更大的潛在問題是,政府可能無意中策劃了數據殖民主義,因為許多公司挖掘數據的算法數據是由政府投資創造的。谷歌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開發了算法。類似地,美國國防部下屬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創造了網際網路。然而,共享私營公司所擁有的數據非常複雜,無論是從財產的角度,還是從倫理的角度來看。首先,私營公司出於什麼動機分享其數據?畢竟,數據支持了公司業務,公司為數據的存儲和收集支付了費用,因此,公司可以按自身需要處置數據。當私營公司確實分享數據時,他們往往具有某個潛在的議程,儘管不一定是邪惡的,但的確是要服務於公司的需求和那些共享數據之人的需求。私營公司共享數據看似最利他的情形是在災害事件中,類似手機通話詳細記錄的數據可以用來了解疾病傳播或需要資源的人群的流動情況。然而,當以這種方式分享數據時,倫理問題往往被拋出窗外,可能會使數據中提到的人和受數據影響的人面臨風險。其他利他主義的數據共享嘗試表明,恰當的許可協議安排耗時過長,滯後的時間削弱了經由數據分析及時制定政策的能力。儘管某些政府正試圖更好地保護數據隱私,例如歐盟制定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技術發展往往比法規的制定更快。因此,數據工作者要自我約束,採用符合倫理的方式使用數據。政府也在要求私營公司進行自律。但最近涉及臉書和劍橋分析公司的爭議表明,私營公司沒有動力這樣做。而且如果沒有政府的約束,私營公司並不太情願自我監督。然而,讓政府監管數據隱私,似乎與許多最近圍繞數據隱私的案例法不一致,這些案例法旨在保護我們免受政府監控。展望未來十年,許多私營公司擁有的數據將遠遠超過政府,這讓私營公司處於控制的地位。世界各國政府如何與私營公司合作,對於確保邊緣人群的需求不被遺忘將更為關鍵。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希望由政府負責保護我們的數據。監控技術很容易被濫用,而在獨裁統治之下,數據可以成為壓迫的工具。那麼,應該由誰來保護我們的數據?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承諾警惕地審視數據使用的倫理,並揭露那些使用不符合倫理的數據的不法行為。數據最終包含了控制數據者的偏見;因此,答案是倡導各種政治立場,並利用本書提出的數據行動來改善社會。1. 我們必須審視我們想要使用數據的原因,並確定數據工作弊大於利的可能。2. 建立團隊,圍繞數據創建行動的敘事,對於有效地傳播結果至關重要,但團隊合作也有助於確保不會對數據所代表的群體造成傷害。3. 收集和建立數據有助於改變控制和使用數據的內在權力動態,同時還有許多其他好處,比如改善數據素養。4. 想出獨特的方法來獲取、量化和建立數據模型,可以揭示以前隱藏在公眾視野之外的信息;但是,我們必須以符合倫理的方式揭示信息,回到前面的第一個原則。5. 我們必須通過實地觀察,並請受數據分析影響的人解釋結果,來驗證我們的數據工作。6. 分享數據對於傳播政策變革的必要性和引發政策變革的辯論至關重要。數據可視化可以有效地做到這一點。7.  我們必須記住,數據是人,我們不能傷害他們。Sarah Williams, 2020. Data Action: Using Data for Public Good, MIT Press.Source: https://mitpress.mit.edu/books/data-action

點擊圖片,閱讀城市設計近期熱門文章 ▼

* * *

  歡迎關注我們的原創內容號 「什麼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設計的報導資料,請在後臺回復「搜索」,調取城市設計號內搜索頁面。了解更多城市設計提供的設計企業合作服務,後臺回復關鍵詞「設計企業服務」。

城市設計,以專業的立場,前沿的視角,洞察社會文化的建築現象;用及時的評論,深度的解析,搜羅來自各個領域的設計原料。致力於成為泛行業的城市文化與設計知識雜誌。後臺回復關鍵詞「媒體合作」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大數據、公共管理與城市治理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儘管大數據屬於新興領域,但仍然與傳統公共管理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緊密結合,對於新技術,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學者,都應該充分考慮公眾關注的是什麼,以及如何通過合理的計劃創造更有成本效益的公共服務。大數據也並非盡善盡美,也可能出現偏差,大數據的使用要充分考慮,到底我們應該用大數據來做什麼,而非大數據能用來做什麼。
  • 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衡平(圖)
    法學前沿  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重慶「釘子戶」事件,從法學的角度來看,它是我國現有法律制度關於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性、房屋拆遷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公權力對私權利的非法幹涉等一系列問題的一個縮影  公權力與私權利、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從國家產生時起,就一直存在,並將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存在下去
  • 城見|「成片開發」與「公共利益」的制度含義
    被這些公共產品覆蓋的地區,就是「城市」。是否具有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構成了城市和鄉村的主要差別。顯然,如果沒有城市化的工業化必定是極為昂貴的。改革開放之前,企業不得不自己「辦社會」,就是城市化嚴重滯後的結果。可以說,擁有發達基礎設施的城市,是各種現代商業模式的平臺:城市將各個商業模式中的重資產部分剝離出來統一提供,為企業的輕資產運營提供了可能。
  • 物聯網與大數據將改變未來我們與城市互動的方式
    物聯網與大數據將改變未來我們與城市互動的方式 千家網 發表於 2020-05-22 16:53:24 (文章來源:千家網) 作為設計師,我們所有人都想創造有利於最終用戶的場所
  • 建設智慧城市,公共管理要跟上
    智慧城市具有覆蓋範圍廣、深度互聯、協同合作、智慧處理的特徵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基礎設施為基礎,通過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網際網路技術對數據進行獲取、分析、處理、反饋,使這些數據可以在城市的不同功能模塊中進行有效交互,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對城市環境、資源、交通等公共事務進行管理。
  • 淺論公共利益的概念及法律界定
    所謂公共利益的泛化,是指各種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甚至私人商業利益都來扯上公共利益的大旗為其鳴鑼開道,公共利益仿佛成了百物雜陳的大口袋,其涵蓋範圍被無限擴張。其中最為典型而且矛盾也最為突出的就是城市拆遷和農地徵用中的公共利益濫用現象。
  • 實施財政PPP項目 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是最終落腳點
    二是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解決急需的民生問題。三是能夠盤活社會資本。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觀察認為,財政PPP雖然好處很多,但落腳點還是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我們從國內和山東PPP項目發展方向來看,項目也主要集中在與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比較密切的領域。
  • 技術批判|《平臺資本主義》作者訪談:它們如何壟斷公共利益
    雖然關於Facebook的拆分或數據共享政策的執行有更激進的聲音,但實際上這些監管措施相對來說很少。也許最成問題的是,很多討論都假設Facebook——和其他私人平臺——應該對審查、內容和訪問做出決定。正如你提到的,像Facebook這樣的平臺越來越多地承擔公共事業的職能,因此,它們需要由公眾來管理,而不是由私人公司及其高管來管理。這意味著完全改變這些平臺的治理結構。
  • 公共利益的正當性基礎
    在我國現有的立法中,有關公共利益的稱謂比較混亂,有社會利益、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國家整體利益等不同的稱謂。 公共利益是指為了社會自我保存和發展而由不特定的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具有整體性的利益,其在法律上是一個獨立範疇。
  • 山東:實施「財政PPP」項目,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是最終落腳點
    二是能夠充分滿足人們對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解決急需的民生問題。三是能夠盤活社會資本。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觀察認為,財政PPP雖然好處很多,但落腳點還是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我們從國內和山東PPP項目發展方向來看,項目也主要集中在與公共利益和民生需求比較密切的領域。
  • 城市公共危機治理與公眾有效參與機制研究
    隨著價值多元化、利益分層化的發展,城市居民的民主意識、獨立意識、參與意識等不斷增強,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和頻次不斷增加,許多公眾都希望在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訴求、維護自身利益。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有助於提高公民意識和社會治理能力,構建政府與公眾雙向互動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城市公共危機治理的現代化程度。隨著「網際網路+治理」的深入發展,許多城市都將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算法、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用於城市治理之中,既大大提升了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也為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危機治理創造良好條件。
  • 公共安全數據管理:新領域與新方向
    公共安全治理是公共管理最基本的職能,也是社會發展和公共利益實現的根本前提[5],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已成為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但現階段我國公共安全治理仍面臨注重事件和危機的應急處置管理而忽視公共安全風險治理,公共安全治理的主體單一、治理技術落後等困境[6]。為提升整體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將風險治理作為公共安全治理的邏輯起點,突出源頭治理和事前的風險管控尤為重要。
  • 熱搜回歸,微博需要探索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商業訴求
    所以,微博如何定義熱搜,如何完善熱搜,也是熱搜恢復之後必須解決的問題。應該看到的是,與計劃經濟不同,市場經濟是多元的、複雜的、多方面的資源配置機制,很多企業有宣傳的動機與需要。這些年微博從社會輿論場轉向娛樂、商業,這也使得微博成為這些企業需求的出口。企業的這些宣傳、曝光需求,是合理的,是市場經濟的必需。
  •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方案(125頁)
    1.2建設背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管理等諸多難題,如何 實現城市的健康發M、產、Ik結構的優化、社會管理的升級和民生服務的完善, 成為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為了迎接上述挑戰,「智慧城市」這一建設理念應運而生。
  • 首例比特幣仲裁案因違反社會公共利益被法院撤銷裁決
    近日,這起案件有了最新進展,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以該案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為由撤銷了該仲裁裁決。法院認為,仲裁裁決高某賠償李某與比特幣等值的美元,再將美元與人民幣進行折算,實質上是變相支持了比特幣與法定貨幣的兌付、交易,與九四公告文件精神不符,違反了社會公共利益,對該裁決予以撤銷。
  • 問政拘泥小節不如關注公共利益
    公示制度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固然是好事,但我們是否應該將這種影響擴大到更本質和更深的層面而不是拘泥於表面和細節呢?新聞中的兩名幹部,分別為60後和70後,其童年和青年處於中國教育體系運行不夠平穩的時期,幹部多少歲上小學,多少歲參加工作,參加了什麼樣的工作,在那個時期都是因人而異的,當時的情況無法與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完整並不斷發展的人才培養時間線相提並論。
  • 澳大利亞雪梨市的城市公共藝術戰略
    其中,《城市公共藝術戰略》則是作為《雪梨可持續發展2030》其中的一項關鍵行動制定的。這一戰略將指導雪梨市的公共藝術項目發展,大大有助於創建2030計劃中的「充滿活力的文化和創意城市」。戰略分為三個部分內容:(一)城市藝術與《雪梨可持續發展2030》的結合,即,將交付什麼;二)實施計劃及交付方式,具體包括八項實施指導原則和四大關鍵因素;以及三)雪梨公共藝術項目的典型代表項目。
  • 業委會侵佔公共利益是否構成職務侵佔犯罪
    對此,應該通過推動立法或者司法解釋等措施,對從現行有效的刑法第271條規定的職務侵佔罪的「其他單位」作出明確的解釋,將侵犯業主共有財產等行為囊括在本罪中,這將有利於理順法律概念,準確懲罰犯罪,同時起到指引、教育作用。
  • 徵地拆遷中的「公共利益」應當這樣認定!才能避免掉進陷阱中
    其實,在我國徵地拆遷中,其目的應當是為了公共利益的建設而開展的工作,這裡大家需要注意一下,不管是城市拆遷還農村拆遷,其目的都應當以公共利益為最基本的目的。但是,在實踐中,經常能發現徵收方打著公共利益建設的口號進行徵地,徵地工作結束後,反而進行商業開發。那麼我國法律對徵地拆遷中的公共利益到底有何規定?徵地拆遷必須滿公共利益嗎?有沒有滿足其他規定,也可以進行徵地拆遷?
  • 如何用大數據形容智慧城市?
    導讀 把智慧城市比作一個人,物聯網就是感官,移動網際網路是神經,雲計算是強壯的體質和心臟,大數據是智能的大腦。智慧城市,如果離開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數據使用,智慧就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