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從廣東省統計局獲悉,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增加177萬,連續第四年達到百萬級,超蘇、魯、浙之和。而從中山的人口數據來看,去年中山常住人口增加5萬人,是2016、2017兩年增量之和,人口增長的速度正在加快。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美麗宜居的中山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加快了人才集聚。
2018年,中山市共受理人才入戶13871人,隨遷16159人,佔全市入戶總量的一半以上;並且新增高層次人才認定641人,其中第七層次450人,創歷史新高。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支撐了中山的傳統製造業快速發展,而如今,來自灣區、全國乃至全球的人才正成為支撐中山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數字裡的人口流動密碼
梳理中山市統計局歷年發布的統計公報,數字中隱藏著中山市人口流動與集聚的解讀密碼。
從2014年年末至2018年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分別為319.27萬人、320.96萬人、323.00萬人、326萬人、331.00萬人,2015年至2018年的人口增量分別為1.69萬、2.04萬、3萬、5萬。
從增量上可以看出,在人口基數不大、初始增量較低的前提下,中山人口增量在4年內翻了近三倍,表明中山市聚才、引才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人才吸引政策正在取得成效。未來數年,仍是中山人才擴容的黃金時期。
從各項統計數字來看,中山人口結構還在進一步優化。2018年年末,中山市人口自然增長率9.62‰,高於全省的8.24‰。更高於全國3.81‰的增長率水平。
這一數據說明,中山市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所做出的民生改善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常住人口在中山「落地生根」,在校學生人數同樣可以印證這一結論。2014年年末,中山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學生在校人數總數為60.37萬人,而到了2018年年末,這一數字提高到了69.49萬人,增加9.12萬人。
在校學生數量,是衡量城市年輕化與活力值的重要指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山市未來勞動人口的整體素質。從 2014年末到2018年末,中山市大學在校生人數從4萬人提高到了5.7萬人,增速42.5%,高等教育擴容成績不俗。2019年,香山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項目將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擴容所帶來的人才聚集效應將進一步提升。
去年相中這裡,今年還要來
去年3月,「80後」博士易峰參加了一個名為「博士中山行」的活動,帶著妻兒首次走進中山,訪產業基地、遊金鐘湖公園、看孫中山故居……中山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就基本定下來要到中山來了。」今年見到易峰時,他已經啟動了與電子科大中山學院、火炬開發區一家光刻企業的合作,目前正參與該企業的高精密印刷電路板(PCB)雷射直寫(LDI)設備項目和無人值守智慧工廠項目的研發。
易鋒是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的博士,2018年畢業,主要關注大數據挖掘領域的技術研究。在進入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前,他曾在遼寧省一所高校內從事教學工作長達8年。
「在高校和研究所裡更多注重研究,但與實際的產業發展結合度不高。」隨著教學和研究工作深入,易鋒愈發想將理論和技術與產業進行對接,實現研發成果轉化。
「博士中山行」是「中山人才節」的重頭戲之一,去年包括易鋒在內的25名博士分別與中山企事業單位籤訂了協議,洽談商定了多個合作項目。今年,易峰打算再次報名,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對接企業技術需求。
他也正動員著自己的導師和博士生朋友,到中山「看一看」,尋找研究成果轉化的機會。
人才節將凸顯「灣區」要素
下周,「中山人才節」又將在春天裡如約而至,這項中山的招才引智品牌活動今年已經是第六年舉辦。過去5年的「中山人才節」共籤訂人才合作項目264個,吸引15.8萬名海內外人才參與。據了解,今年人才節將以「灣區時代·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發展論壇」等12項活動,重點招攬灣區高端人才及團隊,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以有效對接港澳科研成果轉化,引進一批創新項目。
人才節是中山與海內外人才對接的平臺,此外中山也通過搭建各類型的重大創新平臺和產學研合作基地,不斷加快融入大灣區「人才圈」。去年中山就成功引進中科院大學創新中心、中科院藥物研究所華南分院、哈工大無人裝備與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德國VDE測試認證院等,助力創新驅動發展。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雷海泉 廖瀚 孫嘉琳
【實習生】 鍾婷
【通訊員】 李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