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山地車市場逐漸趨於冷淡,但隨著全國山地車越野場地的建設,越來越多的玩家對山地車這項運動開始真正投入的去了解,讓山地車遠離了馬路,回到了他本應該去的山林賽道。
所以今天小編就選出了4款XC以上、AM以下等級的硬尾山地車,為大家做橫向對比,看看XC之後誰是最好玩的山地車!
什麼是Trail、AM?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區間?目前市面上大家不都買XC麼?
XC、Trail、AM,是山地車等級,這個三個之後還有EN、FR、DH、DJ等山地車等級。不同等級之間對應的使用場景不同。
一般來說:
XC = Cross Country 越野20%下坡,80%上山和平路
Trail 林道車30%下坡,70%上山和平路
AM = All Mountain 全山地33%下坡,66%上山和平路
EN = Enduro耐力賽40%下坡,60%上山和平路
FR = Freeride 自由騎70%下坡,30%上山和平路
DH = Downhill 下坡90%下坡,10%上山和平路
DJ = Dirt Jump土坡騰躍100%飛包技巧
XC大多偏向競速,並沒有更多的玩法和技巧,不能真正讓玩家體驗到山地的快樂,而trail和AM兩者差異雖不大,但相比XC來說不僅能體驗到更多的山地車快感,也可以讓初學者更快的上手,還能兼顧其它的騎行場景。
所以,小編帶來TERK、SANTA CRUZ、MARIN、UCC的四款山地車做今天的橫向對比!
Trek X-caliber 9 10980元
Marin San Quentin 12800元
UCC COMPETITOR TRAIL 9598元
Santa Chameleon 6400元(車架組)
硬尾Trail、AM,相對於常見的XC來說,會更加專業一些,成車的價格也會相應更高,一般集中在9000-12000元價位。就目前來講,國內市面能買到的整車較少,所以我們選擇了三款整車和一款車架組,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TRAIL、AM和普通XC車的區別,我們也選擇了來自TREK的X-caliber 9作為參考,幫助大家理解,當然這個車在長相上也十分像硬尾Trail、AM。
首先,我們將從車架幾何上來進行,車架幾何是山地車等級劃分的重要參數,我們將從最重要的頭管角度、坐杆角度、五通高度、後下叉長度進行分析。
車架幾何不僅決定了整車的定位,也決定了整車的操控性和舒適性。TREK作為XC車雖然在車架造型上與trail、AM相似,但69.3的頭管角度就確定了他XC的等級。
通常來說,頭管角度越大所需應對的地形落差越小,前叉行程也就越小。例如UCC 競爭者trail,67.5°的頭管角度就需要使用一隻120mm行程的前叉,而trek的69.3°的頭管角度只需配一隻100mm行程前叉。
Marin 則以更為激進的65°的頭管角度,定位了AM等級(實際上65°的頭管角度在其他品牌中已經是FR等級,這裡只是Marin自己官方的定位)。UCC 競爭者Trail 、Santa Cruz則以67.5°的頭管角度定位了trail車型。
Trek 雖然整體定位XC,在頭管角度、坐管角度、前叉行程都沒有過多問題,但58mm的五通下沉量和438mm的後下叉長度,在穩定上做的有點兒過頭,這樣的設計會增大車子過彎時遲滯,影響彎道靈活性。
Marin 在AM的定位上,進行了更加激進的改動,更低的頭管角度、更大的坐杆角度、以及較短的後下叉,這一切都是一種警告:「我就是要秀技巧!」這樣的幾何設定對新手極不友好!
UCC 競爭者TRAIL 在名字中就告訴了大家他的定位,在各項參數中都相對的柔和,但另人驚訝的是UCC競爭者Trail的有效上管長度達到了驚人的626.8mm!這代表COMPETITOR TRAIL擁有更大的座艙空間,在複雜路況下的可以為新手騰出更多的操作空間來改變身體重心,順利越過障礙。這一點為UCC點讚!
國際頂級的Santa Cruz 與UCC的幾何相似,但更為老道,將後下叉設計為可調節式,不僅滿足了新手對穩定性的需求也滿足了大神對速度的追求。全盤同吃!但6400元售價的單車架實在可怕,告辭!
綜合表上來看,UCC 競爭者TRAIL在幾何上更為適中,更加適合新手玩耍,出色的操控設定,和長上管、重心靠後的新潮設計,完全讓人看不出這是一臺臺灣品牌自行車。這一點上,UCC將捷安特、美利達等品牌遠遠的甩到了身後,希望UCC能夠再接再厲!
當然車架的部分也不止車架幾何這一個部分車架科技及材質做工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
Trek X-caliber 9:
作為一線國際品牌,trek在做工上展現了一個大牌應有的品質,不僅使用了Alpha Gold鋁合金材質來實現輕量化,在焊接的品控上也完全沒有任何瑕疵,細節處理的相當到位。但車架科技上略顯誠意,缺少了很多當下必要的配置,例如將148boost系統替換為141boost系統。
Marin San Quentin:
作為血統純正美國品牌,也同樣離不開美國式的狂野風範,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粗大焊點的工藝上,在車架上管和坐管的巨大補強梁上也能體現。我只能說:好吧,這車架想玩斷不容易。作為今年的主打產品,Marin在車架科技上可謂是配套齊全,只缺少可調式後下叉設計。
UCC COMPETITOR TRAIL:
UCC作為臺灣品牌,在這場比拼中我開始還很擔心,但在看過相關資料後,我卻相當自豪。不僅在焊接上一點兒不輸這些國際大牌,並且在眾多細節上都是可圈可點!就拿UCC號稱的車架99%內走線,雖然露在車架外的線纜絕不止1%,但走線通過走線的位置上算,絕對算的上99%就連後下叉內部UCC競爭者trail都做到了內走線,效果相當驚豔!除了大部分主流的科技外,還意外的配備了十分實用的ISCG穩鏈器接口。五通的做工和半鏤空的後三角補強筋,都能讓人看出UCC在這輛車上傾注的心血。這誠意,沒話說!
Santa Chameleon
Santa作為山地中的王者,細節上也是毫無瑕疵可挑,還有極為人性化的可調式後下叉設計無疑宣告了他的統治地位。但外走線、老款剎車座的安裝位置還是暴露了他在技術上的更新遲滯了些。
Trek X-caliber 9:
在配置上,Trek使用了一款30mm內管的Rockshok judy,搭配Shimano M7000 2X11套件、160mm的MT400剎車,怎麼說呢!表現過於低調,配置對於10800價位的車雖然沒有缺失但也並無亮點!
Marin San Quentin:
Marin雖然偷掉了牙盤將M7000換為了FSA的低端牙盤,但在前叉上使用了一隻130mm行程35mm管徑的Rockshok Revelation,說實話:夠勁兒!雖然將價格拉升到了1.3萬並且在細節上偷了很多零件,但至少在前叉和升降坐杆上,還是比較良心的。其他方面例如輪組、中軸、剎車、任然不像一個1.3萬的車。
UCC COMPETITOR TRAIL:
一開始我看到MAGURA MT2 這個剎車,我想UCC可能是將成本都花到了車架上了,但看到Rockshok Sektor這支120mm行程、32mm管徑的前叉,我又想錯了。不論是NX套件、GX牙盤,都遠超前兩家的配置。還有最新的TOKEN 螺紋對鎖式中軸的加入,讓人眼前一亮!再一細看,這款MAGURA TM2也不是常見的低端,而是升級後的TM2bat版,這個剎車包含180mm碟片淘寶都900多,再核算過價錢後,不禁為UCC有些擔心,這樣的車架才賣不到2000塊。且不說品牌價值,UCC這款車確實比老美的強太多,不到萬元的售價能換來這樣的產品,確實性價比突出!
總結
在看過今天這四款車後UCC 競爭者trail 給人的感覺真的是意外的好,但Marin在功能性依然是比較強大的,更加的硬核,但個人認為國內能像老美一樣駕馭這臺車的人實屬不多。Trek的X-caliber 9憑藉品牌的口碑依然還能繼續忽悠,但這種較為體現品牌個性的產品trek怕是越來越難看到了。至於美系老大哥Santa cruz,不追求性價比的同學,也不要在猶豫了,等也不會降價。那些對山地車想有所嘗試,而且資金不足以自己攢車的同學,就不妨大膽的去體驗一下UCC競爭者trail的魅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或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