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若不是和同事說起,我都不敢相信我一個快60歲的人竟能在疫情期間迸發出那麼強的精力和體力。
我在寧夏理工學院擔任兩個職務。白天,作為機關黨支部書記的我,在學校疫情防控指揮部協調疫情防控工作,督促並帶隊排查離開寧夏的6795名學生和153名教職工的健康狀況;晚上,作為宣傳部部長的我,和年輕同事一起謀劃實施疫情期間的宣傳報導,並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和網站進行推送。特別是大年初一,當與校長趙惠娥和其他校領導一起戰鬥在寒風瑟瑟的校園裡時,我深切體會到了「初心」和「使命」的分量。
為了幫助準備進行線上教學的同事從外省區返回學校,我在一個多小時裡竟打了70多個電話與多部門溝通協調;為了給懷孕8個多月的同事配送生活用品,我在樓梯上跑上跑下不知道有多少趟;我們還組織了網絡愛心捐款、制定了學校錯峰開學的實施方案、製作了宣傳動漫視頻、推送了很多抗疫知識。
「這個寒假你憔悴多了、蒼老多了,你的工作,也確實做到家了。我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同事說這話時,我就像獲得了勳章的士兵,為「疫」消得人憔悴,但感覺值得!
疫情中,我還有了「疫」外的收穫——成功轉型為一名「主播」。原本2月8日元宵節後再有不到兩周就該開學了,可疫情肆虐,老師們都很著急。2月10日,學校發出通知,要求我們做好線上授課的準備,24日正式開課。
一輩子拿慣了粉筆的我,要面對冷冰冰的屏幕,給遠隔千裡的學生講課,咋講啊?可我轉念一想,都快退休的人了,什麼風雨沒見過?這要是把我難住了,讓年輕人笑話咱,這面子往哪擱?
於是,我主動找到年輕的同事學習線上教學流程,如何建群、如何上傳文件、如何在線提問等等。從備課到完全熟悉再到線上試講,準備一節線上課程,我往往需要好幾天的時間。甚至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狀況」,我還做了不止一個預案。
2月24日,我們學校的線上授課正式啟動,比寧夏全區提早了整整一周。出於善意,教務處的老師將我的課程安排在3月初,就是照顧我年紀大,可以有些時間多熟悉、多觀摩網絡教學。那段日子,看到那些線上授課的老師獨自一人在智慧教室裡講得激情澎湃,好像對面有滿堂的學生似的,我也忍不住摩拳擦掌。經過兩周多的學習演練打磨,我終於順利「上崗」,走進了空無一人的教室,成為一名「主播」。
第一次線上授課,我緊張得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第一次站上講臺的那天。我告訴自己,就算內心兵荒馬亂,面對學生也要從容不迫。我的學生給予了我很大的鼓舞,給我點讚送花,同事們也總是抽時間擠進群裡來,對我評點一二。
有一次,我在講《蒹葭》時,聯繫課文傳遞的思想,疏導了一位同學「愛而不得」的憤懣,告訴他人世間,有許多事、許多人我們求而不得,但我們還要去爭取。用《蒹葭》的歌聲啟迪他,要珍惜過往和一切,要做一個懂愛善愛的人。課後,這位學生給我發來一句話:「老師,我感受到了《詩經》裡那撲面而來的溫暖,也感受到了您的良苦用心。」
有時,我會在講授教學內容時,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家國情懷、人道精神、團結精神、奉獻精神等融入課堂教學,這樣的學習討論,收效顯著。在相互學習交流中,我逐漸成為同學們心中信賴的「網紅主播」。其實,主動求變,守好課堂陣地,就是我們教師能為抗擊疫情作出的最大貢獻。
8月15日、16日,我們學校的學生重返校園。作為寧夏第一所開學的高校,我們為同學們平安返校做了充分的準備和細心的安排。測體溫、核身份、收資料、查健康碼,整個流程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經過最漫長的假期,學子們已按下「重啟鍵」續寫拼搏奮鬥的青春,而我,將持續「待機」,在收穫的9月繼續帶著「主播」的激情,重返課堂。
(本報記者王建宏、張文攀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