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華東師範大學張際平教授在宿豫實驗高中做《教學創新的主陣地·未來課堂》講座有感!
2019年12月19日周四下午,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實驗高級中學報告廳聽華東師範大學張際平教授的《教學創新的主陣地·未來課堂》講座,清晰地感覺到張際平教授是一名教育的理想主義者,他的報告也是充滿對未來的夢想。
他說:課堂上傳授知識不是最主要的!
很多人就會疑惑:難道課堂上傳授知識不是最主要的?
是的,這句話確實是一名真正懂得教育的大教育者才能悟透的東西,也只有懂得教育的人才會說這句話。
他說:未來教育,主陣地就在課堂。課堂是孩子們一醒來就想去的地方,這個地方他的氛圍就是讓人充滿著幸福感、充滿愉悅、讓人喜歡,讓人開心。
張際平教授的這個說法,我曾經在上小學的時候感受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感受,但是當下的國內教育我也很少看到,隨著競爭壓力的加大,這種感受或許會更少吧。國外有沒有這種學校這種課堂我不知道。當然,讓學校、讓課堂成為孩子們嚮往的地方,愉快的、幸福的地方。
這是教育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過程——這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夢想。
張際平教授特別推崇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提倡師生「互動」。這個互動主要指的是老師能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比如啟發、激發、引導、激勵等等,讓學生腦子「動起來」。讓學生會思考、會琢磨、會探究。這些本領就是學生的思維能力練出來,有了這種能力,那麼,孩子的未來的路就好走。——這一點和我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是一致的。
然而,能這樣教和學的人數確實又是寥寥。不過,也正因為少,才是稀缺人才。
知識浩瀚,而要學習的知識點非常多,比如「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十萬個知識點,在浩大的知識面前,教師的因素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擁有學習力。教會學生使用工具性的工具。比如,知識是資源,比如公式、定理定義原理等,能取出自己有用的資源就是本領。教會學生建立「知識圖譜」。比如使用百度,百度是資源也是工具。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工具」。
教師就是用理論的東西來激活學生大腦。用現代的東西裝備的功能激發學生,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來激活學生。要善於運用工具的力量。比如用思維導圖,用可視化思維等。要給學生方法,給學生能力,讓學生能充分激發大腦潛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力、記憶力毅力等等學習力的東西。
同時還要教會學生交流、溝通。學生學會連號的溝通能力和交流能力,這個也是學校和課堂要完成的任務之一。
那麼,課堂上要完成這些有效的交流和有效的溝通,單純靠我講你聽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是很難實現的。就需要課堂互動,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腦筋,學生要在教師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動腦筋,同時學生之間要合作、探究、琢磨,這樣學生的交流溝通也會高效,能力自然也就出來了。學生有效的合作交流小組探究就非常重要。那課堂結構就需要有所改進。
張教授說教學的主陣地就在課堂,在課堂上要真做文章,要做核心文章。這裡也批評了一些徒有虛名的教學改革。比如,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課堂座位的結構形式上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還是排排坐,有小組活動嗎?還不是我講你聽?所以,課堂的結構也要變。再比如:很多的所謂的「翻轉課堂」並沒有「翻轉」徒有虛名。這個也需要創新。
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學校,在課堂,有學校以來就是如此,你要怎麼做呢?
張教授的PPT課件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思維導圖,數學的也有,現場很多老師拍照。張繼平教授報告結束以後,很多老師衝上去要拷課件。拷課件說明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是有了觸動,想學習一下,提升課堂效率。另一個也說明很多老師最這個內容不甚了解,視野需要極大的開闊。
張際平教授說:未來學校的教育是完整教育(全人教育),完整教育就是要打通教育的四重境界。簡單說就是教知識,給方法,練能力,育人格。
總之,張際平教授的很多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的做法和我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同時,我也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一個理想主義者做教師其實是不會很開心的。好在張教授帶出了幾百名碩士生,還有幾十名博士生。又在很不錯的大學裡面任教,名聲也挺不錯,有很多資源可以調動,這是最可貴的地方。否則的話,在教育上就會如苦行僧一般,恰如我一般。
理想主義者,註定一生都在追求極致,然而始終無法抵達。
但理想主義者,一生都在釋放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