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教會學校、躲過情報單位追查!】 巴黎恐攻主嫌擊斃後留下更多謎團?

2021-02-09 德國敗吧


往期回顧: (點擊屏幕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信息)

回復關鍵詞搜索精彩文章:

回復奶粉查看:《德國奶粉購買大全》

回復衛生巾查看: 《【德國最舒服安全的姨媽巾】螢光劑滾粗!女生都應該收藏!》

回復德國廚具查看: 《【帶你認識德國廚具 】 德國三大廚具品牌福騰寶,菲仕樂,雙立人》

回復食品安全查看: 《【食品安全在德國 】到底有多嚴格?看看哪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回復常用藥查看: 《藥藥,切克鬧!德國居家必備常用藥》

回復二手車查看: 《菜鳥指南 史上最全!【如何在德國購買二手車? 】》

回復寶寶疫苗查看: 《【德國嬰幼兒檢查和疫苗接種大全】親媽親爸必收藏 !》

犯下百人死傷恐怖攻擊案的主嫌阿巴伍德,確認在 18號時被擊斃。他留下的不只是許多悲傷和憤怒,有更多人想問的是:他是如何在中東和歐陸之間來去自如?

主嫌已死 緊急情況繼續延長

法國警方在 19號時正式宣布,他們擊斃了據稱是巴黎恐攻的主嫌阿巴伍德(Abdelhamid Abaaoud),法國總理瓦爾(Manuel Valls)在國會時對議員們說:「我們今天得知,(周三聖旦尼)突襲行動擊斃的其中一名死者中,有著巴黎恐怖攻擊的主嫌,或是主嫌之一。」

周四(19)時,法國國會議員投票通過,國家緊急狀態將會再延長三個月。

5000發子彈 兇嫌表妹現場自爆

13號星期五,巴黎恐怖攻擊引發各國關注,法國警方開始追查兇嫌的去處,終於在 16號時從大量的電話監聽中找到了指向兇嫌所在之處可能就是巴黎郊區聖旦尼(Saint-Denis)一代;18號時,法國警方鎖定聖旦尼當地考比倫街(Rue du Corbillon)一處公寓發動大規模突襲行動,他們與嫌犯發生激烈槍戰,警方共擊發了 5,000發以上的子彈。

最後,法國警方在現場發現兩名死者,其中一名據稱是阿巴伍德的表妹艾布朗肯(Hasna Aitboulahcen),她先與法警發生短暫交火,之後往樓上跑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至於現場另一名滿身彈孔,並被炸到面目全非的屍體在事後確認是阿巴伍德本人。

《路透社》指出,有七名嫌犯在這場突襲中身亡,但還有第八名兇嫌阿布岱斯蘭(Salah Abdeslam)在逃。

攻堅行動過後,檢調人員進入現場舉證。當時現場有兩具屍體,一名是阿巴伍德的表妹,另一具遺體因為過度破碎,最後從指紋辨認才確定是主嫌阿巴伍德本人。

比利時的莫倫貝克街頭一景。阿巴伍德小時候與家人住在此地,現在這裡也被外界貼上恐怖份子聚集地的標籤。

在中東和歐洲間來去自如

阿巴伍德的死訊,只讓外界更懷疑這一名年僅 27歲,在比利時長大的摩洛哥裔激進分子是如何加入伊斯蘭國(IS),同時他又是怎麼躲過情報單位的監察?

《衛報》記者伯格(Julian Borger)在報導中指出,阿巴伍德過去可以在敘利亞和歐陸之間來去自如,顯示出恐怖威脅激增下,歐盟申根籤的門戶管制如同紙糊一樣脆弱,伯格也進一步談到了阿巴伍德過去兩年來如何在中東和歐陸間移動。

主嫌來自中產摩洛哥家庭上過天主教學校

阿巴伍德來自一個中產階級的摩洛哥裔家庭,他們住在比利時境內,但大約從 2013年到 2014年初,阿巴伍德就從住了多年的比利時消失了。阿巴伍德曾在 1999年時讀過天主教學校,但在十二歲那年,阿巴伍德輟學並在比利時的莫倫貝克(Molenbeek)街頭流浪了一年,他也是在這一年受到許多激進暴力思想影響,並結識了同樣涉嫌巴黎恐攻,目前仍在逃的第八名嫌犯阿布岱斯蘭(Salah Abdeslam)。

阿巴伍德認識了阿布岱斯蘭之後,兩人曾在 2011年時犯下強盜搶劫入獄,目前尚不清楚阿巴伍德是在被關前或是監獄時期被影響轉成激進分子。

早就發現有問題 但沒證據抓人

根據阿巴伍德生前出入境紀錄,他在 2014年前往敘利亞時曾途經德國,當時阿巴伍德的犯罪紀錄也讓比利時警方警戒,還將他放到了觀察名單中,不過因為沒有任何事證可讓警方逮捕他,所以警方也無法動作。

加入伊斯蘭國後,阿巴伍德展現他毫不畏懼的態度,例如 2014年一張外流的照片中,就可見到他一臉燦笑並駕著吉普車拖行斬首屍體的畫面。

他自稱:比利時人歐瑪爾

從德國飛往土耳其,並從土耳其進一步到伊斯蘭國位於敘利亞的大本營後,阿巴伍德隨即加入軍隊,並晉升地相當快,他在伊斯蘭國中以「比利時人歐瑪爾」(Umar the Belgian)自稱,並負責把歐洲來的伊斯蘭國自願軍一一送回歐洲大陸去。(註:歐瑪爾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第 2任哈裡發,也是先知穆罕默德最著名的擁護者和戰友之一。)

以阿拉之名 計劃對抗十字軍

2014年末,阿巴伍德與另兩名同樣參與巴黎恐攻的嫌犯回到了歐洲,目前檢調無法確知他們當時是如何通過嚴密的監控重回歐陸,但跟據伊斯蘭國的雜誌Dabiq描述,阿巴伍德重返歐洲的行程並不順遂,他曾談到:「我們在一路上碰見許多次盤查」,「我們花了好幾個月才得以回到歐洲,最後在阿拉的幫助下,我們成功回到了比利時。我們接下來也順利拿到武器,並建立我們的堡壘,在這裡我們計劃各種可以攻擊十字軍(註:指基督教徒)的行動。」

七月才判刑 為時已晚

事實上,在巴黎恐攻發生前的七月,比利時法院曾在阿巴伍德未出席的情況下以招集伊斯蘭國成員等罪名判他 20年徒刑,過去他也因招募自己 13歲親弟弟加入伊斯蘭國而聲名狼藉。

之後,夏天時期也有非歐洲的情報單位指出,曾在希臘一代發現阿巴伍德使用手機的通話紀錄,但事後這些都證明已經太晚,來不及阻止阿巴伍德及其他兇嫌犯下 129人死亡,350多人受傷的巴黎恐攻。

本文由敗吧轉載自地球圖輯隊,如有侵犯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供稿及商業合作

請聯繫:微信 buy_bar 給我們留言,或郵件 info@buy-bar.com

-

-

查找微信號:buy_bar

長按以下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德國名博,最受歡迎的中文社會化媒體,最大的中文導購平臺,2007年始創於德國埃森

我們分享新鮮網絡資訊,交流海淘敗家經驗

↓↓↓↓↓↓↓點擊下面藍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先用鳥槍襲警後在機場搶槍 男子巴黎行兇被擊斃
    2017年3月19日訊,法國首都巴黎當地時間18日發生巡邏軍人遇襲兩起襲擊軍警事件,一人名男子試圖搶走巡邏軍人佩槍被擊斃。法國內政部長布魯諾·勒魯說,該男子關聯當天早些時候另一起襲警案件。調查人員已展開反恐調查。法國檢方說襲擊巴黎軍警的男子曾被認定是極端主義分子。
  • 男子巴黎機場搶槍未遂被當場擊斃 反恐調查已展開
    法國首都巴黎奧利機場18日發生巡邏軍人遇襲事件,一名男子試圖搶走巡邏軍人佩槍被擊斃。法國內政部長布魯諾·勒魯說,該男子關聯當天早些時候另一起襲警案件。調查人員已展開反恐調查。奧利機場位於巴黎南部郊區,是巴黎第二大機場,主飛法國國內航線和歐洲、北非線路。事發後,法國內政部長布魯諾·勒魯趕往現場,他告訴媒體記者,男子試圖搶走槍枝,但「沒能成功」。內政部發言人皮埃爾-亨利·布朗德說,機場兩處航站樓關閉,大約3000名旅客被疏散。法國民航部門稱,通往奧利機場的交通「完全暫停」。機場官網呼籲旅客暫不要前往。
  •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2016-10-12 20:00: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細思極恐!紐約逃過第二次911!時報廣場、地鐵、音樂會都被盯上了...
    計劃確定後,他即從巴基斯坦進入紐約,與El Bahnasawy一起實施恐怖襲擊。菲律賓人 Salic則是該行動的出資者,他從菲律賓向美國匯款。這幾名極端分子傾向於代表伊斯蘭國(ISIS),用類似於巴黎和布魯塞爾的襲擊方式在美國製造恐怖襲擊。他們不止一次透露出想要製造像法國音樂會恐襲,節日貨車襲擊等類型的案件, 製造下一個9·11。
  • 唐立淇預錄星座分析精準預言巴黎恐攻!
    適逢巴黎恐攻,粉絲們一見到她的分析,驚言:「這是預錄的對嗎……第一段講到國際事件和難民新局面,真是太恐怖的預言了」!對於唐立淇的精準預言,有網友提出疑問:「預測16-22,14號發生的事,不該算在內吧?」但也有人認為:「老師是說『進入』到關心到國際思維跟外國人有關的問題,14號發生了事件,在之後的一周進入這個狀況,很合理的」。
  • 法國《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宣判:11名出庭被告被判4至30年監禁
    3名主要行兇者都已被警方擊斃,但他們的同夥仍將受到法律制裁。今年9月2日,巴黎重罪法庭在司法調查結束、大量證據齊全後開始庭審。在人們的高度關注下,本月16日法庭做出宣判:14名被告均被認為犯有「幫助實施恐怖襲擊」等罪,11名出庭被告分別被判處4年至30年監禁。在《查理周刊》恐襲案中,恐怖分子庫阿奇兄弟二人開槍殺死了編輯部幾乎所有人員,造成12人死亡。
  • 巴黎奧利機場襲擊人系癮君子
    中新網3月21日電 據外媒20日報導,法國巴黎奧利機場疑似恐襲事件發生後,有關襲擊者的信息逐漸為人所知。這場襲擊或與酗酒和毒品有關。屍檢報告結果顯示,這名被擊斃的男子當時吸食了大麻等毒品,血液中也含有大量酒精。17日,在巴黎奧利機場引發恐襲警報、後被擊斃的男子當時處於酒精和毒品中毒狀態。
  • 為先知復仇,巴黎恐襲兇手怒砍兩人,還想燒了查理周刊樓!
    向警方供述,之所以選擇巴黎11區Nicolas-Appert街作案,是因為他以為那裡仍是諷刺雜誌《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辦公樓,並相信被自己襲擊的兩人是《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員。Ali H.還承認自己在作案前一天去踩過點。▲2015年1月遭到恐怖襲擊後,《查理周刊》已搬去新址辦公,具體地址保密,且被嚴密保護。圖為25日持刀恐襲案發地點。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5年之後的9月2日,巴黎特別重罪法庭開庭,十三男一女由於為《查理周刊》恐襲的武裝分子提供幫助而成為被告;身負重傷的倖存者菲利普·蘭松還在艱難地嘗試走出那場恐襲的陰影;而當年因為恐襲「告別」先知題材漫畫的《查理周刊》如今卻決定重新刊發那些讓它惹禍上身的漫畫……真的「一切都被寬恕了」嗎?
  • 巴黎恐襲作案者為車臣裔法國人
    12日晚在法國巴黎製造持刀襲擊路人事件的作案者身份已查明。這名俄羅斯車臣裔法國人作案前已被法國情報部門列為威脅國家安全的S級人物。  法國BFMTV電視臺13日援引司法部門的消息說,在巴黎2區持刀行兇者名叫哈姆扎特·阿濟莫夫,出生於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現年21歲。
  • 《燃燒》開始燒腦:三謎團待解,楊衡是許家骨血,男主願望永落空
    不過,故事走向也都隱藏在細節中,如今看來,劇中還有三個謎團待解,而楊衡的生父,不是楊三水,也肯定不是被害人許廣義,楊衡極有可能是許家的骨血,而男主高風的一個願望,恐怕也會永遠落空。該劇是由陳育新執導,由經超、張佳寧領銜主演,奚美娟、鄔君梅、譚凱、張志堅、劉敏濤、馮雷、湯鎮宗、杜志國等出演的一部現代懸疑刑偵劇。
  • 巴黎恐襲第8個兇手是誰?恐怖分子資料背景照片曝光
    7人已斃命 1人在逃,其中還有一對親兄弟,也有人或是回流的「恐怖分子」  8名恐怖分子中,至少3人是法國公民,其中包括一名土生土長的巴黎人,還有一對親兄弟;至少一人可能以難民身份進入歐洲,有人或在敘利亞受過訓,是回流的「聖戰分子」。  這8人中,7人已經在襲擊中斃命,一人在逃。
  • 德國柏林恐襲嫌疑人在義大利被當地警方擊斃
    這名男子試圖逃跑,被另一名警察擊斃。指紋鑑定證實,這名男子為阿姆裡。按照英國《每日郵報》的說法,阿姆裡斃命時攜帶的槍與襲擊案中打死涉案卡車波蘭籍司機的槍相仿。阿姆裡涉嫌於19日晚上駕駛一輛卡車衝上柏林一個聖誕市場的人行道,造成包括卡車原司機在內的12人死亡、近50人受傷。阿姆裡現年24歲,突尼西亞人。
  • 紐時:以色列特務擊斃賓拉登親家公 蓋達組織頓失二把手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記者張寧倢/綜合報導法國國防部13日透露,蓋達組織北非分支的領導人穆薩(Bah ag Moussa)已遭法軍擊斃,而《紐約時報》也於同日刊出蓋達組織二把手早在8月就遭以色列特務槍殺的報導。
  • 尋找消逝又留存的中國教會大學之二:「東方巴黎大學」—震旦大學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過中國教會大學「東方哈佛」—聖約翰大學,在這篇文章,我們來說一說中國另一所有號稱「東方巴黎大學」的教會大學—震旦大學。「震旦」出自梵文,印度對中國的一種稱呼,音譯自梵文的「Ci^na」,又譯作真丹、旃丹、契丹等。
  • 抗日戰爭國共軍隊擊斃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是誰?為何影響卻大不相同?
    冢田攻,1886年出生於日本茨城,冢田幸右衛門第五子,原名冢田六右衛門,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9期、日本陸軍大學第26期。12月18日,天氣晴朗,冢田攻參加完會議後,乘配專機「九江號」途經大別山區中國第五戰區防區。中午1時許,「九江號」飛抵安徽省太湖縣和湖北省英山縣之間的彌駝寺上空時,遭遇了第五戰區第48軍第138師412團3營9連的高射炮隊的射擊。當天9連的高射炮隊突然發現有日軍飛機飛來,也沒多想將立刻開炮射擊,直接擊落冢田攻的飛機。就在這一天,日本陸軍省剛剛頒布了晉升冢田攻為陸軍大將的命令。
  • 巴黎奧利機場監控畫面曝光 襲警男子奪槍被擊斃
    巴黎奧利機場監控畫面曝光襲警男子奪槍被擊斃 (5/5) "← →"翻頁
  • 無神論人士上了教會學校
    不過由於自己決定留下的時間太晚了,很多學校都早已停止招生,母上的朋友又只介紹了教會學校,所以就決定試著開放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教會學校怎麼樣。不過其實還有更為客觀的原因讓大部分其他美高留學生也選擇了教會學校。大多數公立高中不能發 I-20,沒有 I-20 就沒法拿到 F-1 籤證,也就沒有辦法以 F-1 學生身份留在美國。
  • 《查理周刊》恐襲案宣判,14名被告最高被判30年
    當地時間12月16日(周三),巴黎特別重罪法庭就《查理周刊》相關恐襲事件的14名嫌疑人作出判決。2015年1月,因刊登諷刺漫畫而出名的《查理周刊》編輯部遭遇伊斯蘭極端分子庫阿奇兄弟襲擊,造成12人死亡。
  • 原告近 200 人討說法,《查理周刊》恐襲案開審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網援引法新社和法國媒體報導,巴黎特別重罪法庭9月2日開庭審理《查理周刊》恐襲案及相關的兩樁恐襲案,14名被告人將受審;這三樁恐襲案的受害原告近200人,預定庭審將持續49天。2015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系列恐襲案曾經震驚世界,時隔5年的審判受到輿論的密切關注。最新民調顯示,在與上述恐襲案相關的宗教信仰、言論自由等相對敏感的問題上,法國社會仍存在明顯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