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媒:尼斯恐襲團夥疑似曾策劃另一次襲擊
中新社巴黎1月13日電 (記者 龍劍武)據法國媒體最新披露,情報部門在對尼斯恐襲案涉案人員的手機簡訊進行分析後懷疑,駕車作案者的同夥曾預謀在案發一個月後再次發動襲擊。 法國BFMTV電視臺13日報導說,在尼斯恐襲案發前,作案者穆罕默德·布萊勒的同夥曾通過手機簡訊聯絡。法國對內安全總局和司法警察總局的調查人員認為,其內容顯示該團夥當時可能正在策劃發動另一起襲擊。
-
為先知復仇,巴黎恐襲兇手怒砍兩人,還想燒了查理周刊樓!
向警方供述,之所以選擇巴黎11區Nicolas-Appert街作案,是因為他以為那裡仍是諷刺雜誌《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辦公樓,並相信被自己襲擊的兩人是《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員。Ali H.還承認自己在作案前一天去踩過點。▲2015年1月遭到恐怖襲擊後,《查理周刊》已搬去新址辦公,具體地址保密,且被嚴密保護。圖為25日持刀恐襲案發地點。
-
恐襲頻發 讓德國、法國迷失方向
這是約5個月後,比利時再次發生恐襲傷亡事件。很多人對此已不感到吃驚,一是因為這個「頻度」遠比不上平均水平——一家美國著名防恐監測網站統計稱,敘利亞和伊拉克之外恐襲的發生頻率是84小時;二與歐盟兩大領導者法、德的遭遇有關:德國一周曾發生4起恐襲事件,但「受傷」程度仍不及法國。雖然7月底以來太平無事,但法國國內軍人出現在街頭已是常態,德國社會的相關爭論也趨於激烈。有人稱,歐洲的政治軸心在晃動。
-
《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庭審接近尾聲 法國檢方要求嚴判被告
當地時間8日,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針對2015年1月《查理周刊》系列恐襲案14名被告做量刑陳詞,要求法庭依據其各自的刑事責任給予5年至終身監禁不等的判決。 △《查理周刊》編輯部舊址(圖片來自法新社) 其中,檢方要求判處11名到場聽審被告中的主要嫌疑人阿里·裡薩·波拉(Ali Riza Polat)終身監禁,這名法籍土耳其裔男子涉嫌為整個系列恐襲提供後勤與資金支持
-
法國穆斯林譴責恐襲,不滿總統雙標:言論自由有邊界
對大多數在法國生活的穆斯林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離極端主義很遠,離宗教和種族問題卻很近。 10月16日,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薩米埃爾·帕蒂(Samuel Paty)被自己的學生、一名十八歲的車臣裔穆斯林青年殘忍斬首,讓這一群體再一次置身於國際口水戰的風口浪尖。
-
巴黎法院建大法庭應對「恐襲大案」
【歐洲時報周文儀編譯】據法新社報導,巴黎法院將於2021年1月開始審理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襲案。法院已開始在建築內部施工,準備建造一間足夠大和符合安全條件的大法庭。2015年11月13日的多起恐襲在巴黎和聖德尼(Saint-Denis)總共造成130人死亡和350人受傷。原告總共有1700多人。另有數百名律師和記者將出庭。該案總共有20名被告人,包括唯一仍活著的作案團夥成員薩拉赫·阿布德斯蘭(Salah Abdeslam)。 2018年11月13日是巴黎恐怖襲擊三周年,民眾在恐襲事發地之一巴黎巴塔克蘭劇場前悼念。
-
巴黎恐襲一中國人受傷 嫌犯鎖定:97年生於俄車臣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當地時間周六(12日)晚9時左右,法國巴黎市中心發生持刀襲擊事件,導致1人死亡4人受傷,傷者中有一中國公民。生於車臣,父母正接受審問據路透社5月13日報導,在造成一名29歲男性路人身亡,另4人受傷後,兇手才被警察擊斃。有消息稱,這名襲擊者的父母正在接受警方審問。但他並未透露襲擊者的國籍。
-
宋魯鄭:封城都擋不住恐襲,法國在為否定中國經驗付出代價
第二波疫情出現時,法國衛生部曾公布一個數據,50%以上的感染都是由於民眾沒有遵守衛生防疫要求導致的。 今天佔據媒體中心的仍然是恐怖襲擊。只不過已經不是封城第一天的尼斯恐襲,而是剛發生的裡昂恐襲:一名希臘東正教的主牧師被連擊兩槍,生命垂危。
-
巴黎恐襲第8個兇手是誰?恐怖分子資料背景照片曝光
7人已斃命 1人在逃,其中還有一對親兄弟,也有人或是回流的「恐怖分子」 8名恐怖分子中,至少3人是法國公民,其中包括一名土生土長的巴黎人,還有一對親兄弟;至少一人可能以難民身份進入歐洲,有人或在敘利亞受過訓,是回流的「聖戰分子」。 這8人中,7人已經在襲擊中斃命,一人在逃。
-
巴黎人自發給陌生人免費擁抱 用正常生活對抗恐襲
原標題:巴黎人自發給陌生人免費擁抱 用正常生活對抗恐襲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中央社」15日報導,巴黎經過恐怖襲擊後的第一個周末,許多博物館和商店關閉,街道比往常冷清,但共和國廣場湧入數千人紀念罹難者,還有人自發給予免費擁抱,希望用一個小動作讓陌生人感受愛。
-
原告近 200 人討說法,《查理周刊》恐襲案開審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網援引法新社和法國媒體報導,巴黎特別重罪法庭9月2日開庭審理《查理周刊》恐襲案及相關的兩樁恐襲案,14名被告人將受審;這三樁恐襲案的受害原告近200人,預定庭審將持續49天。2015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系列恐襲案曾經震驚世界,時隔5年的審判受到輿論的密切關注。最新民調顯示,在與上述恐襲案相關的宗教信仰、言論自由等相對敏感的問題上,法國社會仍存在明顯的分歧。
-
恐襲、馬克龍當選等成法國人年度大事
民調顯示,恐襲、馬克龍當選等成為法國人年度大事 一份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恐怖襲擊、馬克龍當選總統、法國搖滾巨星強尼·哈裡戴去世等事件成為法國民眾心目中的2017年年度大事。發生在法國國內外的一系列恐襲事件讓法國人最為印象深刻。
-
恐襲陰影與惡劣治安影響 法國華人旅遊業進入寒冬
法新社報導引述旅遊界的統計顯示,巴黎恐襲後,中國遊客減少了30%,日本和美國遊客更是大減80%。 法國旅遊業是法國的重要財富,被認為是國家經濟恢復增長的關鍵。法國旅遊業所創價值佔到了法國總資產的7.5%,並創造了國內近200萬固定就業崗位,每年為法國帶來百億歐元的貿易順差。巴黎是中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地,隨著中國人的購買力的提高,中國遊客是掃貨世界第一大戶。
-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巴黎恐襲首嫌三緘其口 律師宣布放棄辯護 2016-10-12 20:00: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巴黎教師遭斬首血案 法國社會撕裂非一日之寒
法國歷史教師帕蒂被疑似伊斯蘭極端分子當街砍殺斬首,血案舉世震驚,社會各界憤怒譴責極端分子野蠻行徑。案發後巴黎、裡昂等主要城市數萬民眾上街示威,呼籲言論自由,哀悼遇害者,巴黎索邦大學21日舉行悼念儀式。 法國總統馬克龍稱血案是「伊斯蘭恐怖主義襲擊」,強調當局對此絕不姑息。
-
法國恐襲事件時間線:浪漫之都的危情三日
原標題:法國恐襲事件時間線:浪漫之都的危情三日 視頻:法國恐怖襲擊事件:警方將嫌疑人圍困在建築物中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1月10日電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法國《查理周刊》恐襲事件,當地時間9日傍晚以多名嫌犯被擊斃而告一段落。自7日雜誌社遭襲,到8日槍殺女警,再到9日雜貨店劫持人質,兩夥有關聯的恐怖分子連續製造襲擊劫持事件,讓「浪漫之都」經歷了「危情三日」。
-
巴黎歌劇院恐襲案後續:兩名與兇手關係密切女子落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5月12日巴黎歌劇院街區持刀恐襲案的調查取得了新進展。據法國《歐洲時報》5月18日報導,法國警方於當地時間5月17日下午逮捕了兩名女子,後者是恐襲兇手的親友。這兩名被捕的女子同該案兇手阿茲莫夫和阿基姆關係密切。
-
法國恐襲哀悼日無人戴口罩,馬克龍以致意取代握手
3月11日,法國首個恐襲遇難者國家哀悼日活動在巴黎艾菲爾鐵塔前的特羅卡德羅廣場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出席並致辭,整個活動持續了大約1個小時。鑑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活動現場的人數被限制在900人,其中包括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六世(Felipe VI)、法國兩位前總統奧朗德(FranoisHollande)與薩科齊(Nicolas Sarkzy)等。
-
巴黎「斬首案」震驚全法,初中老師因一幅漫畫遇害?
當地時間10月16日,法國首都巴黎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斬首案」,47歲的初中老師薩米埃爾·帕蒂在學校附近被襲擊者「斬首」身亡。據BBC報導,嫌疑人是18歲的車臣裔難民Abdoullakh Abouyezidovitch。案發當天下午,他被趕至現場附近的警察擊斃。
-
巴塞隆納恐襲|西班牙疏忽反恐了?不,它和摩洛哥一直在努力
乍一看,無論是事發時的作案手法,抑或是事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迅速認領,再或者是西班牙首相發表聲明,巴塞隆納恐襲無非是在西歐社會已經多次發生的同類事件中的再一起,了無新意。時評對法國、英國作過的分析,似乎可以直接應用到這個以藝術和足球著稱的歐洲海濱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