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vs激情
錢鍾書說過一句話:「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把創作衝動誤以為是創作才華」。
寫作文的有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們的判斷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並沒有完全發育。不僅如此,他們看問題往往是分裂的好與壞,用通俗的話講叫做片面。
青少年時期還是一個在不斷尋求自身存在意義的時期,往往有一部分青少年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
他們洋洋灑灑寫下幾百字批判社會的想法,結果卻得了個低分,還被老師說了一頓,然後在內心裡覺得是這個社會不能說真話。
喜劇和悲劇都是藝術形式,悲劇比喜劇對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的要求還要高,寫好悲劇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亞龍的《當尼採哭泣》中,文中的尼採具有很強烈的消極情緒,但是他是怎麼描述這種消極情緒的呢?
「像你一樣,我做夢,我被夜晚的恐懼壓抑得要窒息。像你一樣,我常常會懷疑,為何恐懼盛行於夜晚。在20年這樣的懷疑之後,我現在相信,恐懼並非產生於黑暗;相反,恐懼像星辰一樣一般總是在那裡,但是為耀眼的月光所遮蔽。」
無論是卡夫卡和加繆的荒謬文學,還是顧城的《顧城哲思錄》,又或者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再到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司湯達的《紅與黑》等等作品,哪一項不是優美的文辭、沉澱的生活閱歷和深邃思想下的共同產物?
初中生和高中生有幾個能寫好悲劇、寫好負能量的東西呢?
一篇800字的負能量作文,究竟是深邃的洞見,還是滿腹牢騷呢?
李白和杜甫也認為自己懷才不遇、仕途不順,但是他們政治才能高超嗎?並不見得。
樂觀vs悲觀
有人說現在的作文不允許寫負能量的內容,就算是寫負能量的作文,也要筆鋒一轉,落筆積極,言下之意就是作文只接受積極的東西。
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完完全全的負能量作文就是向死而生,如果不話鋒一轉變得積極,那不是在變相地說活著沒有意義、沒有希望,只有負面的東西嗎?
這樣的人生境界恐怕不僅談不上高超,還可以落得半個「厭世主義」的名頭吧。
和人們的直覺不一樣的是,很多積極的語句和思想是出自很多知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口中。
比如說,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又或者卡夫卡所說:「受難是這個世界的積極因素,是的,它是這個世界和積極因素之間的唯一聯繫。」
以及尼採的:「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我們這個時代積極被稱作雞湯。
因為大部分人的積極不是出自於自身對於困難的升華,而是一種道德標準,覺得自己應該積極。
但是縱觀歷史,那些文學家、哲學家們,哪個不是在經歷了負面事情之後,升華了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那些覺得積極是一種道德標準的人,有深刻地理解到這個世界的奧秘嗎?
胡歌在經歷車禍中和死亡擦肩而過,之後變得更加成熟和更加珍愛生命,不是讓人覺得更有魅力了嗎?
負能量的作文是否應該以正能量結尾,這不是一個考試的要求標準,而是對寫這樣文章的人是否擁有豁達的態度的一個考察。
情商
中高考作文閱卷的是老師,不是機器。
老師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封閉環境中工作壓力很大,如果你選擇寫負能量的作文,你變相地增加了老師的情緒負擔,更不要認為老師的水平不行。
要知道他們閱卷無數,同時生活閱歷的廣度和深度也是遠超考生的。
考生眼中的獨特洞見,在他們眼裡可能只是一堆見了很多次的負能量東西。
如果一個人不斷對你重複負能量的東西,你會嫌他煩,比如祥林嫂。
而如果一個人不斷對你重複正能量的東西,你最多覺得他傻。
我們在寫試卷的時候強調書面公正、語意通順,並非因為這樣能博得高分,而是出於對閱卷老師的共情心理。
作文是思想的風向標,立意積極是出自對廣大考生的呵護。
社會上的確有很多負能量的東西,但是如果缺乏正確思想上的引領,會導致有惡意的人的利用和煽動。
國外思想極其自由,但是在疫情中反映了多少問題呢?就連扎克伯格推動疫情發生這樣的不實之論都能獲得一大堆人群的贊同。
成人尚且容易被煽動,又何況判斷力沒有發育完全的青少年群體呢?
如果我們的青少年想寫什麼就能寫什麼,你能想像作文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牛鬼蛇神言論嗎?
此外,負能量作文與反向思維立意的作文並不相同。
以「仰望星空卻落入坑中」這個作文題目為例,正向思維的鼓勵踏實,反向思維的追求夢想,這二者都是很合理的。
後者彰顯批判思維,卻不會讓人聯想到負能量。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