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賣奶酪的荷蘭人

2020-12-19 魯網

  2008年5月5日,央視《致富經》欄目播出:在中國賣奶酪的荷蘭人,以下為節目內容。

  這是荷蘭人雷一鳴在山西省陽曲縣的奶酪場,因為馬上就要做奶酪,所以他正忙著收購附近奶農的牛奶。現在雷一鳴每月能生產1噸奶酪,量雖然不大,但是全部用手工製作,價錢每公斤賣到140元,比一般的奶酪貴了差不多一倍,因此雷一鳴對牛奶的要求也很嚴格。

  雷一鳴:「裡面你們的那個桶特別乾淨,但是還有外面的,裡邊的那個邊也要洗好,好嗎,因為不夠乾淨。」

  養殖戶:「OK,,可以。」

  雷一鳴:「你們的牛奶沒有問題,但是我們需要提高那個衛生方面的。」

  養殖戶:「對,對,對。」

  雷一鳴:「沒事,好吧,你忙吧,你走,好好。」

  村民:「那我就走了。」

  雷一鳴原名 Marc De Ruiter,雷一鳴是他到中國後才起的名字,意思是一鳴驚人。雖然是外國人, 普通話卻是雷一鳴現在說得最多的語言,即使跟家人一塊,有時候他也會說一點中文。然而剛來中國的時候,雷一鳴一句漢語都不會說,11年過去了對他們來說,中國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雷一鳴:「如果有荷蘭人說中國一句話,是不好的話,我感覺我不舒服了,如果中國說一句話,說荷蘭怎麼怎麼樣,我也不舒服,現在就有這個矛盾。」

  來中國之前,雷一鳴在歐洲一些大企業做市場營銷,工作待遇都還不錯,為什麼雷一鳴當時要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到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陽曲縣安家呢,而且這一呆就是8年。

  雷一鳴是荷蘭的一名農業專家,15歲那年他就萌生了到國外工作的念頭,大學畢業後曾經到過25個國家,但他最想去的地方卻是中國。

  雷一鳴:「從小開始,我想去國外,為了給窮人幫忙,或者給農民幫忙,給他們介紹新的機會,以後我在大學見面了一部分中國人,他們對我來說有一個好的印象,我跟他們也容易溝通,很好。」

  雷婧怡:「我們最喜歡的是中國,中國的學生,我們跟他們聊天,我們跟他們溝通,最好,所以在多方面我們就對中國很感興趣。

  1996年,對中國心儀已久的雷一鳴和妻子帶著兩個出生不久的女兒到中國旅遊。第一次到中國的雷一鳴心裡忐忑不安,自己一句中文都不懂,而且還拖家帶口。然而正是那次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堅定了雷一鳴夫婦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雷一鳴:「到了成都的時候,我的太太有一點病,所以我就去了外面街上買一點水果,我買了一點蘋果,買了一點橙子,因為我一句話不會說,中文不會說,她說了一句話但是我不懂,最後我把我的錢包打開了,她拿了10塊錢,以後她還給我4塊錢,我感覺很好。」

  1997年,雷一鳴夫婦辭去了工作,從荷蘭來到了天津。為了方便跟中國人溝通,雷一鳴一家決定學漢語,三年後,雷一鳴的妻子收到了一份來自山西省陽曲縣的邀請,去那裡從事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雷一鳴跟著也到了陽曲縣。

  雷一鳴:「我們的看法是,我們先看她,會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或工作,以後我就可以說跟著她,因為我無所謂,在哪裡都可以安排我的工作,但是對她來說不方便。」

  陽曲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雷一鳴學的又是農業,很快他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項目。雷一鳴發現當地的農業水平並不發達,於是他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蔬菜和良種生豬。就在雷一鳴躊躇滿志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自己在天津學的普通話,到陽曲縣竟然不管用了。

  雷一鳴:「哎呀一下子我感覺兩年三年在天津學普通話白學了,因為一點聽不懂這邊話,我去街上買蔬菜,我就問他多少錢,他說六毛,六毛是多少,六毛六毛,哦是六毛,有很多這樣的土話我聽不懂,脫了鞋,是什麼意思,脫了鞋你不知道嗎,那你看你是中國人都聽不懂。」

  記者:「脫了鞋。」

  雷一鳴:「脫了鞋,對,你脫了鞋,我不知道,哈。」

  本地人大部分說陽曲方言,外地人都聽不懂,何況外國人呢,從那以後,雷一鳴一有空就找機會和當地人聊天,開始是連比帶劃,後來竟然基本上沒有了交流障礙。

  雷一鳴:「你這樣,喔,好啊。」

  無論是在村頭,還是在路上,雷一鳴總是喜歡這樣和當地人打交道,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雷一鳴的農業項目自然就開展地很順利。但是隨著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來越久,雷一鳴心裡慢慢地覺得有些遺憾,在中國他們一家很少能吃到荷蘭的奶酪。

  雷婧怡:「我們在中國頭幾年沒有吃多少奶酪。」

  記者:「為什麼?」

  雷婧怡:「因為買不到了,或者是特別貴。」

  雷一鳴:「所以我想能不能自己做奶酪,我在家裡就隨便做奶酪吧。」

  在荷蘭等西方國家,奶酪是一種傳統食品,當時山西很難買到好的奶酪,雷一鳴一般都是委託在天津或者北京的朋友幫忙購買,但是質量都不能令人滿意。很多在中國的外國人都 對此深有感觸。

  顧客:「我在安徽蕪湖做外教,有時候當然也想吃點奶酪,我們到什麼水平,甚至買火車票從蕪湖到南京,12個小時在路上為了買一塊奶酪。」

  奶酪的主要原料是牛奶,牛奶經過凝乳加壓和發酵等工序處理後,就變成了奶酪,其中任何一個工序的差異都會影響到奶酪的口味。中國雖然也有奶酪,但是西方人吃不慣,而進口的奶酪在國內又不普遍。

  2003年雷一鳴生日前夕,當荷蘭的親朋好友給他準備生日禮物的時候,雷一鳴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要求。

  雷婧怡:「他要過生日,哎呀,我們荷蘭的親戚朋友問他要什麼禮物,他說我要一個小工具做奶酪,試一試。」

  雷一鳴:「收到禮物的時候,我也想了一下,那個能不能做一個項目,我也考慮了能不能把愛好作為一個項目。」

  做一斤奶酪需要10斤牛奶,陽曲縣有豐富的奶源,當時的價錢每斤只有7毛錢,雷一鳴覺得太便宜了。2004年,雷一鳴,把之前經營的農業項目交給別人,用他那個特殊的生日禮物開始了奶酪項目。

  雷婧怡:「開始的時候有時候太鹹了,或者是太幹了。」

  雷一鳴:「扔了一千多斤奶酪,因為我不想把自己的名聲和市場破壞了,我不想推銷也不想給別人賣。」

  試驗了兩年,他的奶酪還是拿不出手,這讓雷一鳴很沮喪,以前自己雖然在家做過奶酪,但這和拿到市場上銷售完全是兩碼事。他意識到要做專業的奶酪就必須有專業人士的指導。 2006年,雷一鳴利用回荷蘭探親的機會,親自到荷蘭一些有名的奶酪廠請教,並請了一位位經驗豐富的奶酪師傅來中國指導。

  雷一鳴:「需要讓他看我們的設備,看我們具體的工藝啊,需要看每一步,通過Email或者電話不行。」

  在荷蘭奶酪師傅的指導下,2007年雷一鳴終於解決了奶酪的口感問題,並於當年11月份拿到了QS認證,正式進入了銷售階段。雷一鳴覺得在中國的外國人肯定會感興趣,他先是通過朋友之間介紹,把奶酪賣給他們。

  雷一鳴:「因為我們說,the best marketing is by word of mouth, 所以你可以做很多廣告,但是最好的廣告是我——個人給我的朋友介紹。我孩子和他孩子在學校見面,給了我孩子,我孩子拿回家,然後把錢給他。」

  這種點到點的銷售方式,在雷一鳴的起步階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時候雷一鳴的奶酪還不能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通過這種小範圍的試銷,能很快的收到顧客對奶酪質量的反饋,然後及時改進自己的工藝。

  雷一鳴:「我的目標就是為了做奶酪,他們嘗了 一下子可以給我發Email 說我的奶酪怎樣怎樣,所以這個給我很多幫忙為了發展一個很好的質量。」

  這種銷售方式持續了半年後,奶酪質量趨於穩定,生產能力也跟了上去,雷一鳴開始盯上了一些大城市的超市。早在天津的時候,他就經常去北京,而且北京的外國人也多,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北京的超市,沒想到第一次到北京推銷奶酪雷一鳴就碰了釘子。

  雷一鳴:「很多超市的老闆都是中國人,他們不了解那個奶酪,還有一個他們已經有了進口的奶酪,他們不知道我的奶酪和其它奶酪有什麼區別。」

  情急之下,雷一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借超市的場地擺攤自己推銷奶酪,超市同意了。

  雷一鳴:「如果我在他們的超市賣,我是做奶酪的,我是老闆,我是荷蘭人,那個顧客更有興趣嘗一嘗,更有興趣買。」

  張經理:「他會講中文,當然他也會講英文,語言上沒有障礙,他可以溝通,第二就是他對這個奶酪非常懂,他是奶酪的製作者。」

  雷一鳴的推銷果然起了作用,凡是他推銷過的人,有80%都會買他的奶酪,兩天時間他就賣出了90公斤奶酪,是平時超市奶酪銷量的七八倍,這樣一來,超市一下子打消了原來的顧慮。

  雷一鳴:「他們very surprise, 從那以後他們自己買了,自己推銷。」

  張經理:「電話訂貨,每個月差不多一兩百公斤吧。」

  光在北京雷一鳴就找了七八家這樣的超市,這些超市大多靠近外國人的生活區,主要的消費者是一些外國人。但是現在雷一鳴有了一個更好的主意,把奶酪推銷給中國人。因此他打算製作一些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奶酪,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奶酪的在中國市場的潛力非常巨大。

  雷一鳴:「十年以前我們去超市不能買葡萄酒,現在所有的超市有葡萄酒,我感覺中國人發現了葡萄酒,他們也會發現奶酪。」

  編導:陳潤森 攝像: 倫恆久

  註: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責任編輯:宋莉

責任編輯:宋莉

相關焦點

  • 《漂泊的荷蘭人》「中國出品」
    【新華社北京4日電】(記者 萬一)大幕揭開伊始,觀眾就被那深邃、奇幻的景觀吸引……3日晚,作為「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12」的開幕演出,國家大劇院迎來了首部華格納大戲歌劇《漂泊的荷蘭人》。持續到6月29日的歌劇節將為觀眾奉獻10臺、32場高水準的歌劇大餐。繼去年大獲成功的《託斯卡》之後,《漂泊的荷蘭人》是著名歌劇導演強卡洛·德·莫納科與大劇院的第二次合作。
  • 深度解密:為什麼荷蘭人身高世界第一?
    就在中國人早上吃著泡飯配豆腐乳,法國人中午喝著紅酒吃著蘑菇燉雞的時候,荷蘭人都在吃著同樣的兩樣東西:牛奶(酸奶)和奶酪。 荷蘭人的早午餐都吃這個:牛奶(酸奶)和奶酪三明治 毫不誇張地說,荷蘭人家裡冰箱裡如果沒了乳製品,就好像中國人米缸裡沒了米,英國人茶罐裡沒了茶葉,那就意味著斷糧了。
  • 為何荷蘭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聽聽荷蘭人的回答,原因很實在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旅遊或者是定居,而他們來中國,其實大多數都是因為中國的發展,或者是因為對於中囯文化的喜愛,而不同國家的人其實來中國的比例是不一樣的,有些國家來的人就比較多。而有些國家的人來的就比較少,為何荷蘭人很少到中國旅遊或定居?聽聽荷蘭人的回答,原因很實在。其實很多的荷蘭人是很喜歡中國文化,在荷蘭有大量的學校都設置了中文課程,並且在中學畢業考試中外語選考科目中就有中文。
  • 在荷蘭人眼中,中國是「發達」國家嗎?聽聽荷蘭人的心裡話
    中國的發展其實是非常快的,所以其實不同國家的人,對於我國的認知是不一樣的,而每個人的看法也會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畢竟每個人所接觸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樣的,有的可能接觸的還是過去陳舊的信息,所以一直都覺得中國發展的並不好。
  • 鮮為人知的荷蘭第四寶人均年消耗8公斤,每次說它,荷蘭人都會笑
    那就是連老鼠都喜歡的——奶酪。說起奶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奶酪對荷蘭人來說意義非凡,據統計,荷蘭每人每年消耗大約 8公斤的奶酪!除了是每日必備的食品外,更是早已成為荷蘭的一種象徵。咱們中國人拍照說「茄子」,荷蘭人在拍照時都說:「Say Cheese!」荷蘭年生產近 8 億公斤奶酪,是歐洲最大的奶酪國。因每年出口奶酪40萬噸,還是奶酪出口的第一大國。
  • 盤點飲食文化,這裡是「奶酪王國」法國,以及最簡單國菜的荷蘭
    盤點飲食文化,這裡是「奶酪王國」法國,以及最簡單國菜的荷蘭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觀看小編的文章,小編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飲食習俗,看了標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小編今天帶來的是法國人和荷蘭人。首先我們來說說法國人的飲食習俗。
  • 喜歡計較的荷蘭人,為什麼對中國遊客又愛又恨
    在歐洲,有句玩笑話:「讓我們做荷蘭人吧」,其實是要AA制的時候調侃著說,側面也表現了荷蘭人的精明或者說容易計較,如果去過荷蘭的小夥伴可能會有一些印象,荷蘭人相對樸素,很講規則。為什麼對中國遊客又愛又恨?這個羊角村只有2620個居民,而每年來自中國的遊客就有20萬之多...小編是在國外某論壇上找到的這個民宿,女主人Femmie是阿姆斯特丹人,繼承奶奶的遺產而搬來羊角村居住。當時說好是50歐元每天,包食宿的哦!
  • 荷蘭人的吝嗇與中國人的有錢
    荷蘭人是世界上最吝嗇的人,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兩個荷蘭人在飛機上同時發現了機艙中的一枚銅幣,兩個人不僅眼尖而且都身手敏捷,同時抓住硬幣,當然一人一半。只是兩個人都堅稱是自己最先看見硬幣的,誰也不願意鬆手,於是兩個身強力壯的荷蘭人都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往後拉,結果銅幣被越拉越長,最後被硬生生地拉成了一根銅線。
  • 荷蘭奶酪博物館,口味應有盡有,竟然還有大蒜口味
    奶酪博物館,口味應有盡有,竟然還有大蒜口味。酪博物館位於荷蘭豪達,這裡原本是1668年建立的奶酪交易場所奶酪博物館,口味應有盡有,竟然還有大蒜口味。博物館展示了各種奶酪產品以及製作奶酪的工藝,博物館二樓還有專人解說。奶酪博物館,口味應有盡有,竟然還有大蒜口味。
  • 荷蘭並不是只有奶酪,看看這幾款零食,見過兩種的就是大神
    畢竟中華美食博大精深,中國胃可是很難滿足的。但是在荷蘭生活久了就會發現,荷蘭雖然美食不多,但是零食還是有很多都是很不錯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款荷蘭的美味零食,讓身在荷蘭的你也能滿足挑剔的味蕾!01羊奶酪火腿卷荷蘭人對於奶酪的熱愛是獨一無二的,畢竟我們提起荷蘭美食就會想起奶酪。
  • 荷蘭人來到中國:這麼貴的東西你們天天喝?網友:大驚小怪
    在近些年裡,中國的美食傳播到了國外,受到了很多外國人的熱愛,很多外國人雖然親身到過中國,但是也吃過中國的美食,很多人表示中國實在太會享受了,並且喜歡上中國美食,以至於不少的外國人想親身來到中國嘗試,或許還會有不一樣的發現也說不一定。
  • 荷蘭人直言: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見過凌晨兩點的上海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旅行,能讓你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新中國成立70周年,帶來的是中華大地滄桑巨變,面貌一新,中國如今取得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雙離合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國日益走上世界舞臺中央,在很多問題上有了更多的國際話語權,通世界各國的交融、互動顯著增強。如今世界各國都在驚嘆中國速度果然名不虛傳。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荷蘭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見過凌晨兩點的上海。一說到上海,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現代化大都市,浮現的畫面都是遍地的摩天大樓,沉醉在酒精裡燈紅酒綠的夜生活。
  • 荷蘭人腦子裡沒有「作弊」概念(圖)
    核心提示:荷蘭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國人也有很大不同。在荷蘭人的腦子裡,壓根沒有「作弊」這個概念。我們考試時,老師基本都是發下卷子就出去了,因為沒有學生會想到去作弊。
  • 鄭成功為何能打敗荷蘭人
    失算的荷蘭當局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活動。兩度攻擊澳門未果後,1622年,他們在澎湖築一堡壘,謀求與中國通商,但澎湖乃明軍巡防之地,雙方刀兵相接。結果,荷蘭人按明朝要求退出澎湖,同時得到默許,移居「化外之地」臺灣作為代替。
  • 消費- 買回來的奶酪怎麼吃奶酪一般在哪裡有賣
    在國外市場上,奶酪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奶製品,而隨著其在國內市場的發展,也讓不少人對其產生了興趣。但普及力度還是沒那麼高,所以還是有不少人是不知道奶酪怎麼吃以及哪裡有得賣的。尤其是第一次接觸這類食品時,大家一定會將「奶酪怎麼吃」問出口來。
  • 要「範」的荷蘭人
    而上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還和中國隊有關,那是1996年歐錦賽前荷蘭和中國的熱身賽,那場比賽中,荷蘭陣中也沒有一名帶「範」的球員。而之後的221場比賽,荷蘭陣中都至少有一名球員帶「範」。有意思的是這場和智利的比賽,球場上沒有帶「範」的球員,而場下指揮比賽的荷蘭隊的主帥卻叫範加爾。為什麼荷蘭人許多姓氏裡帶「範(van)」?其實很簡單,他們姓氏裡的「van」其實是「從哪裡來的人」的意思。
  • 500年以來,荷蘭人都是怎麼吃的?
    在吃的方面,荷蘭人一直是比較低調和樸素的,就像他們理性克制、追求實用主義的國民性格一樣。 這些好吃的東西,多虧了荷蘭人才有1、甜甜圈1815年,荷蘭人Van Houten發明了鹼化技術,從此巧克力的苦味降低,口感也向我們現在常喝到的熱巧克力靠近。多虧了這項技術,巧克力才能這麼好吃! 500年來,荷蘭人的餐桌是怎麼進化的?1、中世紀的荷蘭餐桌中世紀的荷蘭餐桌是非常多變的。
  • 中國遊客在荷蘭坐地鐵,一進車廂就尷尬了,荷蘭人:少見多怪
    中國人很保守,所以中國遊客去其他國家時經常會遇到尷尬的事情,當中國遊客在荷蘭乘坐地鐵時,他們一上車就感到尷尬,荷蘭人:少見多怪,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為什麼中國遊客感到尷尬?主要原因是當他們進入時,他們發現火車車廂裡的許多人都沒有穿褲子,這對中國遊客來說是完全不體面的,地鐵是公共場所,應該穿著整潔,很顯然這個在中國地鐵是過不了安檢的,因為地鐵是有這個要求的。
  • 這個荷蘭人,把中國的《狄公案》譯成英文,成為了中國的福爾摩斯
    高羅佩,原名羅伯特·漢斯·古利克,是地地道道的荷蘭人,他的父親是著荷屬東印度荷蘭殖民軍隊中的一名軍醫。他的小學時光就是跟隨父親在爪哇島上度過的。因為自幼就對古老神秘又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很是嚮往。羅伯特漢斯範古利克就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高羅佩。還在1943年來到中國,擔任荷蘭大使館的一等秘書。
  • 不摳不帥,不配當荷蘭人
    之前被戲稱「中國威尼斯」的羊角村,早就因為人太多變成「菜市場」而處處掛著警示牌,還有中文字。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在另一層面上造就了荷蘭人自力更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