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5日,央視《致富經》欄目播出:在中國賣奶酪的荷蘭人,以下為節目內容。
這是荷蘭人雷一鳴在山西省陽曲縣的奶酪場,因為馬上就要做奶酪,所以他正忙著收購附近奶農的牛奶。現在雷一鳴每月能生產1噸奶酪,量雖然不大,但是全部用手工製作,價錢每公斤賣到140元,比一般的奶酪貴了差不多一倍,因此雷一鳴對牛奶的要求也很嚴格。
雷一鳴:「裡面你們的那個桶特別乾淨,但是還有外面的,裡邊的那個邊也要洗好,好嗎,因為不夠乾淨。」
養殖戶:「OK,,可以。」
雷一鳴:「你們的牛奶沒有問題,但是我們需要提高那個衛生方面的。」
養殖戶:「對,對,對。」
雷一鳴:「沒事,好吧,你忙吧,你走,好好。」
村民:「那我就走了。」
雷一鳴原名 Marc De Ruiter,雷一鳴是他到中國後才起的名字,意思是一鳴驚人。雖然是外國人, 普通話卻是雷一鳴現在說得最多的語言,即使跟家人一塊,有時候他也會說一點中文。然而剛來中國的時候,雷一鳴一句漢語都不會說,11年過去了對他們來說,中國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雷一鳴:「如果有荷蘭人說中國一句話,是不好的話,我感覺我不舒服了,如果中國說一句話,說荷蘭怎麼怎麼樣,我也不舒服,現在就有這個矛盾。」
來中國之前,雷一鳴在歐洲一些大企業做市場營銷,工作待遇都還不錯,為什麼雷一鳴當時要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到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陽曲縣安家呢,而且這一呆就是8年。
雷一鳴是荷蘭的一名農業專家,15歲那年他就萌生了到國外工作的念頭,大學畢業後曾經到過25個國家,但他最想去的地方卻是中國。
雷一鳴:「從小開始,我想去國外,為了給窮人幫忙,或者給農民幫忙,給他們介紹新的機會,以後我在大學見面了一部分中國人,他們對我來說有一個好的印象,我跟他們也容易溝通,很好。」
雷婧怡:「我們最喜歡的是中國,中國的學生,我們跟他們聊天,我們跟他們溝通,最好,所以在多方面我們就對中國很感興趣。
1996年,對中國心儀已久的雷一鳴和妻子帶著兩個出生不久的女兒到中國旅遊。第一次到中國的雷一鳴心裡忐忑不安,自己一句中文都不懂,而且還拖家帶口。然而正是那次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堅定了雷一鳴夫婦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雷一鳴:「到了成都的時候,我的太太有一點病,所以我就去了外面街上買一點水果,我買了一點蘋果,買了一點橙子,因為我一句話不會說,中文不會說,她說了一句話但是我不懂,最後我把我的錢包打開了,她拿了10塊錢,以後她還給我4塊錢,我感覺很好。」
1997年,雷一鳴夫婦辭去了工作,從荷蘭來到了天津。為了方便跟中國人溝通,雷一鳴一家決定學漢語,三年後,雷一鳴的妻子收到了一份來自山西省陽曲縣的邀請,去那裡從事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雷一鳴跟著也到了陽曲縣。
雷一鳴:「我們的看法是,我們先看她,會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或工作,以後我就可以說跟著她,因為我無所謂,在哪裡都可以安排我的工作,但是對她來說不方便。」
陽曲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地區,雷一鳴學的又是農業,很快他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項目。雷一鳴發現當地的農業水平並不發達,於是他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蔬菜和良種生豬。就在雷一鳴躊躇滿志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自己在天津學的普通話,到陽曲縣竟然不管用了。
雷一鳴:「哎呀一下子我感覺兩年三年在天津學普通話白學了,因為一點聽不懂這邊話,我去街上買蔬菜,我就問他多少錢,他說六毛,六毛是多少,六毛六毛,哦是六毛,有很多這樣的土話我聽不懂,脫了鞋,是什麼意思,脫了鞋你不知道嗎,那你看你是中國人都聽不懂。」
記者:「脫了鞋。」
雷一鳴:「脫了鞋,對,你脫了鞋,我不知道,哈。」
本地人大部分說陽曲方言,外地人都聽不懂,何況外國人呢,從那以後,雷一鳴一有空就找機會和當地人聊天,開始是連比帶劃,後來竟然基本上沒有了交流障礙。
雷一鳴:「你這樣,喔,好啊。」
無論是在村頭,還是在路上,雷一鳴總是喜歡這樣和當地人打交道,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雷一鳴的農業項目自然就開展地很順利。但是隨著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來越久,雷一鳴心裡慢慢地覺得有些遺憾,在中國他們一家很少能吃到荷蘭的奶酪。
雷婧怡:「我們在中國頭幾年沒有吃多少奶酪。」
記者:「為什麼?」
雷婧怡:「因為買不到了,或者是特別貴。」
雷一鳴:「所以我想能不能自己做奶酪,我在家裡就隨便做奶酪吧。」
在荷蘭等西方國家,奶酪是一種傳統食品,當時山西很難買到好的奶酪,雷一鳴一般都是委託在天津或者北京的朋友幫忙購買,但是質量都不能令人滿意。很多在中國的外國人都 對此深有感觸。
顧客:「我在安徽蕪湖做外教,有時候當然也想吃點奶酪,我們到什麼水平,甚至買火車票從蕪湖到南京,12個小時在路上為了買一塊奶酪。」
奶酪的主要原料是牛奶,牛奶經過凝乳加壓和發酵等工序處理後,就變成了奶酪,其中任何一個工序的差異都會影響到奶酪的口味。中國雖然也有奶酪,但是西方人吃不慣,而進口的奶酪在國內又不普遍。
2003年雷一鳴生日前夕,當荷蘭的親朋好友給他準備生日禮物的時候,雷一鳴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要求。
雷婧怡:「他要過生日,哎呀,我們荷蘭的親戚朋友問他要什麼禮物,他說我要一個小工具做奶酪,試一試。」
雷一鳴:「收到禮物的時候,我也想了一下,那個能不能做一個項目,我也考慮了能不能把愛好作為一個項目。」
做一斤奶酪需要10斤牛奶,陽曲縣有豐富的奶源,當時的價錢每斤只有7毛錢,雷一鳴覺得太便宜了。2004年,雷一鳴,把之前經營的農業項目交給別人,用他那個特殊的生日禮物開始了奶酪項目。
雷婧怡:「開始的時候有時候太鹹了,或者是太幹了。」
雷一鳴:「扔了一千多斤奶酪,因為我不想把自己的名聲和市場破壞了,我不想推銷也不想給別人賣。」
試驗了兩年,他的奶酪還是拿不出手,這讓雷一鳴很沮喪,以前自己雖然在家做過奶酪,但這和拿到市場上銷售完全是兩碼事。他意識到要做專業的奶酪就必須有專業人士的指導。 2006年,雷一鳴利用回荷蘭探親的機會,親自到荷蘭一些有名的奶酪廠請教,並請了一位位經驗豐富的奶酪師傅來中國指導。
雷一鳴:「需要讓他看我們的設備,看我們具體的工藝啊,需要看每一步,通過Email或者電話不行。」
在荷蘭奶酪師傅的指導下,2007年雷一鳴終於解決了奶酪的口感問題,並於當年11月份拿到了QS認證,正式進入了銷售階段。雷一鳴覺得在中國的外國人肯定會感興趣,他先是通過朋友之間介紹,把奶酪賣給他們。
雷一鳴:「因為我們說,the best marketing is by word of mouth, 所以你可以做很多廣告,但是最好的廣告是我——個人給我的朋友介紹。我孩子和他孩子在學校見面,給了我孩子,我孩子拿回家,然後把錢給他。」
這種點到點的銷售方式,在雷一鳴的起步階段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時候雷一鳴的奶酪還不能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通過這種小範圍的試銷,能很快的收到顧客對奶酪質量的反饋,然後及時改進自己的工藝。
雷一鳴:「我的目標就是為了做奶酪,他們嘗了 一下子可以給我發Email 說我的奶酪怎樣怎樣,所以這個給我很多幫忙為了發展一個很好的質量。」
這種銷售方式持續了半年後,奶酪質量趨於穩定,生產能力也跟了上去,雷一鳴開始盯上了一些大城市的超市。早在天津的時候,他就經常去北京,而且北京的外國人也多,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北京的超市,沒想到第一次到北京推銷奶酪雷一鳴就碰了釘子。
雷一鳴:「很多超市的老闆都是中國人,他們不了解那個奶酪,還有一個他們已經有了進口的奶酪,他們不知道我的奶酪和其它奶酪有什麼區別。」
情急之下,雷一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借超市的場地擺攤自己推銷奶酪,超市同意了。
雷一鳴:「如果我在他們的超市賣,我是做奶酪的,我是老闆,我是荷蘭人,那個顧客更有興趣嘗一嘗,更有興趣買。」
張經理:「他會講中文,當然他也會講英文,語言上沒有障礙,他可以溝通,第二就是他對這個奶酪非常懂,他是奶酪的製作者。」
雷一鳴的推銷果然起了作用,凡是他推銷過的人,有80%都會買他的奶酪,兩天時間他就賣出了90公斤奶酪,是平時超市奶酪銷量的七八倍,這樣一來,超市一下子打消了原來的顧慮。
雷一鳴:「他們very surprise, 從那以後他們自己買了,自己推銷。」
張經理:「電話訂貨,每個月差不多一兩百公斤吧。」
光在北京雷一鳴就找了七八家這樣的超市,這些超市大多靠近外國人的生活區,主要的消費者是一些外國人。但是現在雷一鳴有了一個更好的主意,把奶酪推銷給中國人。因此他打算製作一些適合中國人口味的奶酪,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奶酪的在中國市場的潛力非常巨大。
雷一鳴:「十年以前我們去超市不能買葡萄酒,現在所有的超市有葡萄酒,我感覺中國人發現了葡萄酒,他們也會發現奶酪。」
編導:陳潤森 攝像: 倫恆久
註:CCTV-7《致富經》欄目播出時間:首播: 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 ,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責任編輯:宋莉
責任編輯: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