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就站著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
死就快些死,不做無價值的搶救,捐獻器官,骨灰撒入大海……」
這是一位77歲的醫生在自己被送上手術臺之前說的話。
中國醫生,一個特殊的群體,2020年1月20日,年輕的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被患者砍傷,左手骨折,再也做不了手術。
但是幾個月後,陶勇醫生又活躍在公眾面前,從1天最多86場手術到1天3場科普直播,他說,「治病救人不一定要在手術臺上」,他又找到了他的道路。
這,就是中國醫生,他們的時間永遠屬於病人,他們的舞臺永遠是在奉獻。
而範力華,就是這樣一位中國醫生。
從青春年華到古稀老人,她把生命奉獻給了醫生這份職業
1956年捷克政府贈送給中國一套可以耕種10萬畝土地的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不久,國家用這套機械設備在河北省滄州市籌建了一個國營農場。
為了紀念中捷兩國人的友誼,周總理親自將它命名為「中捷友誼農場」。
而這裡就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1962年,作為滄州衛校12名優秀畢業生之一的範力華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在學校深造,二是去滄州地方醫院工作。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像無數心懷熱血的年輕人一樣,範力華選擇了去工作崗位上鍛鍊自己。
60年代,正是農場的建設時期,範力華知道,這裡缺少醫生,於是便在這裡留了下來。
沒想到,這一留便是36年。
從青春少女到耄耋老人,她在這裡揮灑著青春和熱血。這36年裡,她的生活中只有工作和病人。
為了搶救患有肺心病的患者,她曾經口對口為滿是鼻涕、黏液的病人進行人工呼吸;
有一次一個新生兒因為髒物把鼻腔堵住,生命危在旦夕,範力華二話不說就把管子一頭含在自己嘴裡,另一頭查入孩子的口腔,把髒東西全部吸出來。
有的病人患有偏癱,排便不暢,她就跪在地上一點點用手摳,
有時候醫院缺乏血源,病人需要輸血,範力也總是第一個站出來;
在中捷農場醫院的36年,由她搶救成功的危重病人數以千計,更是中捷老百姓口中有口皆碑的「白衣天使」。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牽扯出四十年醫患情
1962年,剛剛參加工作,這是範力華第一次在外過年。
本來家人拖了人帶話讓她回家過年,可是一想到醫院還有病人不能回家,沒人照顧,範力華就忍住沒有回家。
她不知道在此後從醫的五十多年,她過年再也沒回過家。
「這張照片有四十年了吧?」彼時已經步入老年的範力華看見面前人高馬大、鬢角已有些灰白的劉擁軍感嘆。
1979年,年僅12歲的劉擁軍患上了敗血症。
那時正是農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劉擁軍的父親是農場四分場11隊的書記,日夜奮戰在農場上,母親也因為忙於農場的工作無暇照顧他,導致他的敗血症越來越嚴重,最後他全身從小腿到胸部全都長滿了膿包,最後住進了中捷農場醫院。
即便住了院,當時劉擁軍的父母也不能時時刻刻在身邊照顧他。於是,一向把病人當家人的範力華便主動擔起了照顧劉擁軍的責任。
一次因為下雨,生產隊放了半天假,劉擁軍的父親劉維芳便提前下班去醫院看兒子,當他感到病房時,正好看到範力華在給孩子換藥。
那時候劉擁軍腿上的傷口有鵝蛋大小,每一塊都需要仔細清洗,再上藥。他看著素昧平生的範力華那麼細心地照顧兒子,當場感動得落下淚來。
後來,因為劉擁軍的腿不便於走路,範力華乾脆搬到病房,和小擁軍同吃同住,給她洗衣服、換藥做飯,而這樣的日子不是三天兩天,而是整整三年!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敗血症幾乎就是不治之真,但是在範力華的悉心照顧下,小擁軍的病情逐漸好轉。
1980年春節,大年三十晚上,正當劉擁軍一家人準備要吃年夜飯時,13歲的小擁軍吵著非要範醫生來家裡吃年夜飯,不然他就不肯吃。
向往常一樣,此時的範力華正在醫院值班。拗不過兒子,劉維芳只得去醫院接範力華,整整9公裡的土路,劉維芳騎自行車帶著她,一路顛顛簸簸回了家。吃晚飯之後,範力華又執意要立馬回醫院,因為醫院裡還有病人需要照顧。
劉擁軍在醫院住了三年,範力華就照顧了他三年,四十年之後,當年的病弱少年已經成了鬢角斑白的中年人,而當年的範醫生已經步入老年,談起那段往事,劉擁軍心裡依然是滿滿的感激。
罹患癌症依然堅守崗位,上手術臺前她交給黨1萬元錢
1999年,57歲的範力華從中捷農場醫院退休,可是她依然不想從熱愛的醫生崗位上離開,於是返聘到黃驊市骨科醫院。
她常說,醫生的時間就是屬於病人,只要她還能站著,她就要回到更需要她的病人身邊。
沒想到,2017年,範力華不幸患上肺癌,這時她已經是75歲的老人了,但她還是堅持工作了一年,依然住在醫院,堅持值班。
直到2018年底,範力華癌症惡化,疼得再也站不住,黃驊市骨科醫院為她請來了專家會診堅持讓她進行手術。
由於癌細胞已經擴散,最後決定進行脊柱手術。
2019年,1月12日,古稀之年的她被推上了手術臺,身為醫生的她知道這場手術有多兇險,手術之前,她怕自己再也醒不過來,於是委託侄女向黨組織繳納了1萬元的特殊黨費,並立下遺囑:死後捐獻器官,骨灰灑向大海。
幸運的是範力華的手術非常成功,手術後她去看同樣身患癌症的老同事劉洪波,兩個人進行了這樣一場關於生死的對話。
範力華:「我想把骨灰撒到大海。」
劉洪波:「蓋上黨旗吧!」
範力華:「我夠格嗎?」
劉洪波:「夠格。咱倆說好了,誰先走,誰就發送誰。你要先走了,我來蓋黨旗。」
這是震顫人心的對話,更是老一輩對初心的堅守。
手術完成後躺在病床上,有記者來採訪範力華,她說:「我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站起來,再為患者治病,因為工作就是我的命根子」。
1962年那個剛到中捷農場醫院的小姑娘,到如今的古稀老人,已經整整58年了,
從1963年1月獲得第一個縣級以上表彰獎勵至今,已獲得省部級表彰15次、地市級表彰28次,縣級表彰43次。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醫生這個職業,她無兒無女,病人就是她的家人;從救死扶傷,到自己成為躺在病床上的那個人,她都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誓言。
或許,這,就是中國醫生吧。
他們本是平凡人,可是一份不平凡的職業把他們推向了前方,他們想守護更弱小的人,可是偶爾自己也會受傷,但即便如此也不曾磨滅他們的信念。
他們,就是中國醫生,向範力華致敬,向中國醫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