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再度綻放,北京遺體捐獻發展歷程

2020-12-22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

最後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後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這兩句詩一樣的哲言,曾懸掛在首都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站的中廳。每年清明節前後,接受站都會迎來一波遺體捐獻高峰。斯人已逝,生命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

48位市人大代表籤捐獻倡議

北京醫科大學有一具完整的人骨架。每個醫科大學的學生,無不對它肅然起敬,因為看到它,仿佛又見到了原醫科大學校長胡傳揆教授。

1982年召開的市七屆人大六次會議上,胡傳揆、葉恭紹、嚴鏡清等48位市人大代表,聯名籤署了《捐獻遺體,供醫學之用》的倡議書。

他們向醫藥衛生戰線的工作者發出了捐獻遺體的倡議:「既然我們在生前能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祖國醫學科學的進步,為什麼不能在死後將遺體捐獻給人民衛生事業的發展呢?」「我們在此首先公開立下遺言,自願在死後將本人遺體整個捐獻給祖國,供燒傷修補、臟器移植、教學觀察以及醫學科學研究之用。」(1982年3月30日《北京日報》1版,《捐獻遺體 供醫學之用》)

▲1982年3月30日,《北京日報》1版

1986年3月17日,胡傳揆去世。北京日報1991年6月22日6版《死亡並不意味結束》報導記載,遵照胡傳揆生前的囑託,他的遺體在北醫大第一附屬醫院進行了病理解剖,為醫務人員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病理切片和數據資料。之後,老教授的遺體又被送回北京醫科大學,由解剖教研室繼續完成他遺囑的後半部分:儘量利用其它組織及其骨架,以利教學。醫科大學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將胡教授的遺骨製成精緻的骨架,並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

▲1991年6月22日,《北京日報》6版

當年,為何48位市人大代表會集體倡議捐獻遺體?這與當時遺體解剖和遺體捐獻極其缺乏有關。

病理解剖本來可以為之後的眾多病人提供診斷依據,但當時很少有人同意病理解剖。另外,教學解剖用屍體奇缺。教學解剖為醫學提供寶貴經驗。按照正常的教學要求,人體解剖實驗課應該是4個學生分到一具屍體,可在當時,北京很多醫科大學的實驗課一直是8到10個學生用一具屍體。在中專類醫科學校,更是幾十人上百人「看著」解剖一具屍體。一具屍體甚至要用很多年,老師怕學生弄壞了標本捨不得讓大家動手。有些中專生學了半天醫,連人體裡面究竟是什麼樣都沒搞清楚。

協和醫科大學人體形態學教授曹承剛當時一語中的:我們每個人在生病後都希望找一位好大夫,但好大夫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對於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來說,人體解剖是學習醫學知識的第一步。

捐與不捐的觀念衝突

北京日報刊登了48位市人大代表的倡議後,僅4天就接到十多封讀者來信,表示自願捐獻遺體。各個醫學院校也陸續接到要求捐獻遺體的電話。

首都醫科大學接受第一具自願捐獻的遺體是在1992年12月16日。一位姓程的四川打工妹在京治病期間,得到了好心人的無私幫助。小程輾轉找到首醫大,要求死後捐獻遺體作科研教學之用,以回報北京人及全社會對她的關愛。

還有一些人不應被忘記:水利部原總工程師馮寅,生前多次要求捐獻遺體。1998年9月馮寅去世之後,子女遵照其遺願,幫他完成了捐獻。

70多歲的北京市經貿委幹部何先生,為了在生前落實好捐獻遺體的願望,從1989年開始就寫信聯繫,四處奔走,最後終於如願以償。

不過,這樣的例子還是少數。在20世紀90年代的北京,捐獻遺體依然超越了很多人的接受能力。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既然全須全尾地來,就應該完完整整地走。」傳統觀念、輿論壓力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束縛著人們。

順義農民王佔強下定決心捐獻遺體。母親聽了後流著淚說:「將來媳婦和你進不了一個墳,她能同意嗎?這事在搞對象的時候可不能跟人家說。」王佔強的伯父硬邦邦地甩下一句話:「遺體不在了,可沒你的墳頭,你好好考慮考慮吧。」

一位姓吳的老人想要在死後捐獻遺體,可子女們都強烈反對。他們衝著老人嚷開了:您要是真把自己捐了,街坊鄰居還不都得罵我們不孝,我們可擔不起這罪名。老人只好作罷。(2000年6月2日《北京日報》9版,《這也是生命的延續》)

▲2000年6月2日,《北京日報》9版

有些開明的病人家屬在醫院自願籤訂了捐獻遺體協議書,可一旦親人病故,很多人又反悔了。(1994年12月10日《北京日報》6版,《屍檢:為了人類自身》)

1999年設三大接受站

1999年「五一」勞動節前夕,北京市成立了志願捐獻遺體辦公室,下設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3個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標誌著北京市規範化的志願捐獻遺體工作正式啟動。

從1982年人大代表聯名倡議,到1999年設立登記站,經過17年的宣傳,人們的接受度已經明顯提高。連登記站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料到,開站幾天內就有120多人到三個接受站登記捐獻遺體。

北京市鐵路工程總公司經濟師李明星,在北京醫科大學接受站正式工作的第一天就來登記。她告訴記者, 「我知道現在可供解剖的屍體很少,我以前得過一場大病,是北醫附屬醫院治好了我的病,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覺得普通人也做不了什麼大貢獻,把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也算是為社會做了點事情。」

當時已75歲的張國金老先生帶著饅頭和榨菜,大老遠從姚家園坐車來北醫大登記。出身醫學世家的他,希望死後也能為醫學事業做點貢獻。(1999年5月8日《北京日報》7版,《志願捐遺體者逾百》)

▲1999年5月8日,《北京日報》7版

不到一年的時間,全市已有1500人進行了登記。

2000年3月2日清晨,協和醫科大學的解剖教室裡氣氛莊重肅穆。這一天,是協和醫科大97級臨床醫學系的62位學生第一次上解剖課。在教室正中間的解剖臺上,躺著的正是遺體接受站成立以後全市的第一位遺體捐獻者。

這是一位老人,1999年夏天病逝,親屬為了卻他的遺願,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天就把遺體捐獻給了協和醫科大。

初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解剖教室,62位大學生向他們面前躺著的這位無私的遺體捐獻者深深三鞠躬。

「每次接受遺體捐獻都是一次心靈的淨化,請你們銘記這些志願者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整個社會的崇高精神,請不要愧對他們的這份真情。」課前,協和醫科大何維教授的一番肺腑之言震撼著同學們的心靈。他們輕輕打開包裹的白布,鄭重地開始了他們的解剖第一課——認識大腿骨三角構造。

▲2000年,幾位老人在填寫登記表。
▲2002年14歲少年辦理遺體捐贈公證手續

每年清明前後是捐獻高峰

有了登記接受站後,北京的遺體捐獻有了快速發展。

截至2009年清明節,北京市3個接受站的報名人數超過了1萬人,其中817人已完成遺體捐獻。這些捐獻者中既有百歲老人,也有兩歲小孩,既有工人、農民,也有大學生、教授。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每年清明節前後,市民對遺體捐獻工作關注度較高。三大接受站每天都接到很多人電話諮詢,報名人數也是平時的幾倍。(2009年4月11日《北京日報》6版,《清明過後遺體捐獻報名者增多》)

對於遺體捐獻,有些人看得很淡,來到辦公室二話不說就填志願書,整個過程平淡自然;也有很多人做出決定後,還要陷入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深思熟慮,不時打電話到接受站諮詢。做出遺體捐獻決定的人,在完成內心的掙扎和抉擇後,往往還需要至少半年的心理建設期。

捐獻者去世後,接受站會等待,等待家屬主動聯繫,並不去追問。最終的選擇,讓家屬決定。這不僅僅是規定,更是尊重。(2012年4月5日《北京日報》8版,《以紅十字的名義,向「大體老師」致敬》)

2014年2月26日,43歲的範濤在家人的陪伴見證下,籤署了人體器官捐獻、遺體捐獻知情同意書及申請表。

範濤是2009年突然查出患有腦膠質瘤的。他曾做過15年的北京日報記者,前文提到的報導《死亡並不意味結束》就出自他手。

開顱手術、放化療,腫瘤復發,再次化療……生命走入倒計時,他做了一個決定——申請捐獻器官、捐獻遺體。

2016年8月26日晚8時30分,人民醫院手術室。無影燈下,範濤靜靜地躺在手術臺上,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四位醫生向他深深鞠躬。

一個多小時後,他的遺體被送到北大醫學部,成為一名引領醫學生走進人體科學之門的「大體老師」。第二天,他的肝臟和雙腎已經在三位患者的體內開始工作。不久後,他的兩個眼角膜讓兩位患者重新看到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2017年2月20日《北京日報》2版,《空谷濤聲》)

▲2017年2月20日,《北京日報》2版

生命紀念碑前的追思

遺體都捐了,甚至沒塊墓碑,對親人的哀思在何處安放?

2004年,為了紀念遺體捐獻者,市紅十字會在長青園骨灰林基地建立了生命紀念碑。

2007年起,每年清明節前後,來自各大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紅十字會志願者、遺體捐獻者家屬,都會來到生命紀念碑前,舉行追思會。(2011年7月12日《北京日報》7版,《「遺體捐獻者哀悼日」擬設》)

▲2011年7月12日,《北京日報》7版

2012年的追思會上,一身素衣的黃莉將一束黃菊擺在刻有父親名字的紀念碑前。「看到有這麼多學生來祭奠父親,我很感動。」

2012年清明節前夕,醫學院校師生代表在《生命》紀念碑前肅穆,向刻有遺體捐獻者名字的石碑敬獻鮮花,表達哀思與敬意。孫山 攝

追思會後,學生們久久不願離去,有的在紀念碑前整理花籃和花束,有的輕輕用手帕擦拭著紀念碑上刻著的一個個名字。田蕊是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9級學生。她動情地說,「在我們每個人的醫學生涯裡,都曾有過一位默默無私的大體老師。我們沒有權利、更沒有理由讓他們失望。」(2012年3月25日《北京日報》2版,《叫一聲「大體老師」 向您們深鞠一躬!》)

「從土葬到火化是一次進步,從火化到捐獻是一次革命。」這是紅十字會的一句宣傳口號。1982年人大代表們發出遺體捐獻倡議已經過去38年了。這38年間,人們對於遺體捐獻的思想轉變,恐怕比之前幾個世紀積累的轉變還要大。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已有2.5萬餘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2962人實現了遺體捐獻。

逝者已矣,遺體捐獻者在選擇奉獻的同時,也開啟了延續希望的旅程,生命以這種方式再度綻放。

(資料來源:學習強國北京學習平臺)

謹為生命,傳遞美意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誠摯邀請您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方式如下:

微信登記:

關注公眾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點擊「志願登記」進行登記。

網站登記:

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方網站(www.codac.org.cn)進行登記。

現場登記:

前往當地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機構或登記站書面登記。

相關焦點

  • 從教一生,她捐獻遺體用生命餘光照亮世界!
    受盡病痛折磨的郜老師,也是在此期間產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郜老師兒子孫先生一開始了解到他母親的這個想法是詫異的,也很不情願,但後來逐漸理解了母親的想法。在孫先生的眼裡,母親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對生活也一直有自己的追求。「母親想更多地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尊重母親的意願,所以也都一致同意了。」
  • 高校醫學院演講聚焦「遺體與器官捐獻」
    「遺體與器官捐獻」是個有些沉重,卻又能點亮生命、傳遞希望的偉大事業。日前,第六期MED醫學人文盛典「餘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辦。上海市首例外籍人士遺體捐獻登記者、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胃腸外科醫師畢任達等幾位嘉賓登上演講臺,身體力行詮釋「救死扶傷」這一醫者的使命和責任。
  • 生命定格81歲,醫學專家捐獻遺體成為「大體老師」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他們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對醫學生來說,他們是無言的良師,是感知生命的領路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生向「大體老師」致敬。(圖片由學校提供)20日的課堂上,學生們迎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體老師」——韓湘君教授。
  • 生命在奉獻中延續!德州樂陵15歲少年捐獻遺體
    姐姐周真真和周揚含淚替周巖坤籤下遺體(角膜)捐獻志願書。陰沉的天空也被這一幕感動地滴下了絲絲細雨。山東省紅十字會、樂陵市紅十字會、樂陵市人民醫院工作人員以及周巖坤的親人好友30多人,集體向周巖坤的遺體三鞠躬,為周巖坤送行。他的遺體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接收,用於醫學教學研究事業。
  • 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亟待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
    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對於挽救垂危生命、服務醫學發展、弘揚人間大愛、促進社會文明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此項工作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國際國內在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立法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通過立法可以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規範捐獻的流程、動員全社會參與、維護捐受雙方的合法權益、保護捐獻事業健康發展,也是對我國現有法律體系的必要補充和完善,讓移植技術更好地造福於民。
  • 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樂陵15歲少年捐獻遺體
    」12月9日,因患白血病離世的樂陵15歲少年周巖坤遺體告別儀式在樂陵市人民醫院的太平間舉行。現場,姐姐周真真和周楊含淚替周巖坤籤下遺體(角膜)捐獻志願書。他的遺體被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接收,用於醫學教學研究事業。「有太多人幫助過巖坤,希望通過捐獻遺體,讓巖坤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這也算他對社會的一種回報吧!」
  • 用愛點燃生命之火——安慶夫妻共同登記為捐獻遺體(角膜)志願者
    原標題:用愛點燃生命之火——夫妻共同登記為捐獻遺體(角膜)志願者「今天是世界紅十字日,在這一天實現我和愛人多年以來的心願,非常有紀念意義。」
  • 湖南高三女生彌留之際捐獻遺體,高考當日媽媽發文緬懷
    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因為她覺得淋巴瘤比較複雜,這樣的身體或許有研究價值。高考這天,媽媽又想女兒了:「苦讀了十一年卻沒能如願參加高考……兒來一程,母念一生。」「她捐獻遺體的勇氣也值得點讚,她父母的精神也值得點讚……」連日來,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顧院村、江華二中的朋友圈,陳薇薇的同學、老師、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對陳薇薇的離世表示哀悼。
  •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他用生命的最後閃光,給生活以溫暖,給絕望以亮色,把人間照亮。6月13日晚,高平市神農鎮邱村42歲的孟永剛因腦出血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突如其來的噩耗,讓親人悲痛欲絕。強忍悲傷,孟永剛的父親孟紅義主動提出,將自己親生兒子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醫學教學研究和有需要的患者。
  • 捐獻遺體贖罪 生時的債死後來還!
    捐獻遺體贖罪 生時的債死後來還!時間:2016-01-13 20:20   來源:百戰軍事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捐獻遺體贖罪 生時的債死後來還! 捐獻遺體贖罪,生時的債死後來還!今年40歲的劉達泉入獄18年,1年前假釋。1月10日,一場車禍奪取了他的生命。
  • 凡人善舉 無悔選擇——走近遺體捐獻志願者呂格平
    多年來,他不僅熱心社會公益,每年堅持義務獻血,而且還義無反顧,選擇成為一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的志願者。近日,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呂格平家中 ,現場為他頒發了甘肅省無償捐獻遺體器官優秀志願者紀念章。今年49歲的呂格平熱情開朗,工作認真,也是一名蘭州市文明志願者。
  • 湖南七旬老人捐獻遺體:完成登記放心離去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羅悅 通訊員 潘愛華)2月13日凌晨5時,湖南省湘潭縣河口鎮蘆花村措樹組72歲的老人陳浩林沒有抵抗住病魔,完成捐獻登記後離世。陳老幾年前不幸患癌,在家人悉心的照顧和慈濟志工的無私幫助下,他漸漸產生了一個溫暖的願望:捐獻身上有用的遺體器官組織。今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潘愛華教授介紹:「陳浩林是河口鎮第一位角膜遺體捐獻者,這種方式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正在走向重生。」陳浩林老人是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學成材成為了一名建築工程師,曾任長瀏高速公路建設副指揮長,他的一生平平淡淡但光明磊落。
  • 湖南高三女生彌留之際捐獻遺體,生前笑容令人心碎,高考當日媽媽發文緬懷
    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因為她覺得淋巴瘤比較複雜,這樣的身體或許有研究價值。高考這天,媽媽又想女兒了:「苦讀了十一年卻沒能如願參加高考……兒來一程,母念一生。」在她的生命彌留之際,她委託父母在她死後,將她的遺體捐獻出去。5月15日凌晨,陳薇薇的母親顫抖著在女兒的遺體捐獻單上按上了手印。隨後,陳薇薇的遺體運往永州職業技術學校醫學院。「在我女兒生病期間,社會上有很多好心人都對我們家伸出了援手,本來她是想病好以後,努力完成學業回報社會的,沒想到最後確是以這種方式回報社會。做媽媽的真是心如刀割!感謝曾經為我女兒默默付出的好心人。」薇薇母親含淚說道。
  • 衡陽男子突發疾病離世,捐獻角膜和遺體
    「謝謝你們,謝謝給我捐獻角膜的好心人,我以後一定會好好愛護自己的生命,等我康復了,我也要去幫助別人。」6月24日,在長沙愛爾眼科醫院的病房裡,剛接受完角膜移植手術的55歲李先生激動地握住醫生的手道謝。家人依照他的遺願,在衡陽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由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衡陽分站的工作人員為其進行角膜摘取手術,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接受了他的遺體捐獻,正式成為醫學院的一位大體老師。李斌的一生命途多舛,幼年時他便患上了癲癇,被病魔折磨長達50年之久。
  • 單縣一女士自願遺體捐獻,為徵求家人同意開了六次家庭會議
    2020年11月27日一大早,權喜梅就來到了單縣紅十字會辦公室,進行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原來,權喜梅想捐獻遺體的想法由來以久,通過縣紅十字會志願者宣傳,知道了縣紅十字會是遺體器官組織捐獻工作的登記機構。2020年11月初到單縣紅十字會辦公室諮詢了解相關情況,並態度堅決地向我們表述了想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的想法。經了解權喜梅家庭幸福,女兒已成家在北京工作,兒子還未成家,她一直熱衷於志願活動和做慈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她,向她詳細介紹了遺體器官捐獻的原則和流程。
  • 人大代表建議簡化流程鼓勵遺體捐獻,只要本人自願有委託執行人就可...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公交集團第三客運有限公司8路車隊駕駛員王豔認為,遺體捐獻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簡化捐獻流程,予以鼓勵。「法律規定,捐獻者需要一個委託執行人,在捐獻者死亡後,由委託執行人及時通知當地紅十字會。
  • 人生有盡 善念恆遠 湘潭一老人捐獻遺體
    身為湘潭慈濟志工的陳老侄女郭女士告訴我們,因不幸患癌,近幾年來,陳老感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顧和慈濟志工的無私幫助,他產生了一個溫暖的想法,捐獻出自己身上有用的遺體器官組織,為社會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陳浩林是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學成材成為了一名建築工程師,曾任長瀏高速公路建設副指揮長。
  • 山大二院承辦棗莊市遺體(角膜)、器官捐獻培訓會議
    近日,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與棗莊市紅十字會、棗莊市衛健委聯合舉辦了棗莊市遺體(角膜)、器官捐獻工作推進暨培訓會議。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傳新、棗莊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王凌、省紅十字會事業發展部調研員楊廣寧、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腎移植科主任王洪偉等出席會議並致辭。
  • 瑞金醫院知名骨科專家病逝 捐獻遺體和角膜
    其女兒遵照父親遺願將其遺體捐獻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時捐獻了角膜。在醫學院,遺體捐獻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他們是醫學生無言的良師,主要用於學生的人體解剖學習。蔡體棟教授的女兒、瑞金醫院康復科醫生蔡海鷗說:「早在2014年,父親便提出生後要將遺體和角膜進行捐獻,我非常贊成和理解,因為我也做了相同的選擇……」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的遺體(角膜)捐獻告別儀式上,交大醫學院紅十字志願者周仕依代表所有交醫學子向遺體捐獻者表達了崇高敬意和感謝之情。
  • 青島1歲大孩子捐獻遺體:願你化為天使(組圖)
    在無方可治的情況下,曾受到社會各界捐助的王永坤夫婦決定,將孩子的遺體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  現場:  本想捐器官 讓兒繼續「活」  王永坤是濰坊人,目前在即墨打工。昨天上午,即墨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他租住的西元莊新城小區,在辦理捐獻遺體手續過程中,工作人員看到床上的皓皓,都掉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