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一女士自願遺體捐獻,為徵求家人同意開了六次家庭會議

2020-12-25 齊魯晚報網

2020年11月27日一大早,權喜梅就來到了單縣紅十字會辦公室,進行遺體器官捐獻登記。原來,權喜梅想捐獻遺體的想法由來以久,通過縣紅十字會志願者宣傳,知道了縣紅十字會是遺體器官組織捐獻工作的登記機構。2020年11月初到單縣紅十字會辦公室諮詢了解相關情況,並態度堅決地向我們表述了想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的想法。經了解權喜梅家庭幸福,女兒已成家在北京工作,兒子還未成家,她一直熱衷於志願活動和做慈善,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她,向她詳細介紹了遺體器官捐獻的原則和流程。權喜梅為了徵求了家人的同意,在此後的二十多天裡,單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協助她開了六次家庭會議,為其家人解答了他們的疑問,最終權喜梅獲得了家人的一致同意。

11月27日,她來到縣紅十字會,按要求填寫《山東省遺體捐獻志願登記表》,拿著填寫好的登記表,她激動的說:「我今天真的很開心!終於登記成為了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圓了我多年的心願,希望以後自己身上有用的器官、組織可以捐獻到需要移植的病人身上,能夠真正醫治患者,延續生命。」字裡行間透露的不僅僅是真誠與自豪,更彰顯著一種奉獻的品質。

遺體捐獻不僅是一種公益行為,更是一種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傳承與發揚,在日後,我們更要砥礪前行,加強宣傳,讓更多的群眾加入我們,去溫暖救助更多的人,讓這種精神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讓生命再度綻放,北京遺體捐獻發展歷程
    1982年召開的市七屆人大六次會議上,胡傳揆、葉恭紹、嚴鏡清等48位市人大代表,聯名籤署了《捐獻遺體,供醫學之用》的倡議書。病理解剖本來可以為之後的眾多病人提供診斷依據,但當時很少有人同意病理解剖。另外,教學解剖用屍體奇缺。教學解剖為醫學提供寶貴經驗。按照正常的教學要求,人體解剖實驗課應該是4個學生分到一具屍體,可在當時,北京很多醫科大學的實驗課一直是8到10個學生用一具屍體。在中專類醫科學校,更是幾十人上百人「看著」解剖一具屍體。
  • 人大代表建議簡化流程鼓勵遺體捐獻,只要本人自願有委託執行人就可...
    遺體捐獻要遵循無償、自願原則,需要捐獻者直系親屬籤字同意。那麼問題來了,不少老人生前有捐獻遺體的願望,但只要家裡有一位子女不同意,就無法達到捐獻的目的。」王豔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和人性化捐獻措施設計,健全完善更為成熟的器官移植體系,積極尋求簡化可行的辦法,鼓勵更多人完成捐獻遺體的心願。「比如,自然人生前表示同意捐獻遺體的,只要本人自願,有委託執行人,就可以公證。」
  • 人生有盡 善念恆遠 湘潭一老人捐獻遺體
    身為湘潭慈濟志工的陳老侄女郭女士告訴我們,因不幸患癌,近幾年來,陳老感受到了家人的悉心照顧和慈濟志工的無私幫助,他產生了一個溫暖的想法,捐獻出自己身上有用的遺體器官組織,為社會做出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陳浩林是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學成材成為了一名建築工程師,曾任長瀏高速公路建設副指揮長。
  • 南充九旬老人捐獻遺體,生前他是這樣的一個人
    將他的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給了醫學教育事業▲ 金志平的老伴高家月正在整理遺物(右)1927年, 金志平出生在河北省民權縣的一個富裕之家。「他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生,就想在去世後再為醫學事業作點貢獻。」金志平的老伴高家月告訴記者, 捐獻遺體和眼角膜是6年前金志平和她之間的一個「約定」和「承諾」,這個決定同樣得到了子女們的同意。
  • 殘疾修鞋匠為感恩欲捐獻遺體和器官
    身體殘疾和命運的波折讓史長友更渴望一個完整的人生,捐獻自己的遺體,是他想以這種方式回報社會。  拿到遺體捐獻手續的那一刻,他一再囑託村幹部和自己的親屬,「一旦自己病危時,立即和紅十字會聯繫。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取走我的遺體、捐獻我的器官。」
  • 三亞紅十字會幫七旬美籍老人就醫老人自願捐獻遺體器官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4月14日消息(通訊員 黃龍虎 南海網記者 馬偉元)日前,三亞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小楊接到一名女士的求助電話,電話中說她的丈夫美國籍老人John swanson在家中不慎摔倒,現在病人不能活動,請求紅十字會幫助就醫。
  • 河北:老師用遺體捐獻的方式上了最後一課
    2020年12月4日上午,河北醫科大學遺體捐獻接受中心。哀樂低回,鮮花環繞,石家莊退休女教師陶雅會女士的遺體告別儀式在莊重的氣氛中舉行。按照陶老師的遺願,她辭世後,角膜和遺體被捐獻,用於科研和教學。到醫院檢查後,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IV期,而且伴隨淋巴轉移,屬於無法手術治療的晚期。主動聯繫紅十字會捐贈遺體患病後,跟病魔抗爭的同時,陶雅會一直在考慮如何將自己最後一絲微光奉獻給社會。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從報刊文章中得知,她學生時代的一位恩師在逝世後將遺體捐贈給協和醫學院作科學研究。
  • 湖南七旬老人捐獻遺體:完成登記放心離去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羅悅 通訊員 潘愛華)2月13日凌晨5時,湖南省湘潭縣河口鎮蘆花村措樹組72歲的老人陳浩林沒有抵抗住病魔,完成捐獻登記後離世。陳老幾年前不幸患癌,在家人悉心的照顧和慈濟志工的無私幫助下,他漸漸產生了一個溫暖的願望:捐獻身上有用的遺體器官組織。今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潘愛華教授介紹:「陳浩林是河口鎮第一位角膜遺體捐獻者,這種方式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正在走向重生。」陳浩林老人是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學成材成為了一名建築工程師,曾任長瀏高速公路建設副指揮長,他的一生平平淡淡但光明磊落。
  • 捐獻遺體 致敬常山這位103歲的老黨員
    浙江大學醫學院工作人員沈良華來到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與鄒丁山的家屬辦理了遺體捐獻交接,幫助老人實現了遺願。「一生不予索取,不忘初心,把一生獻給黨和人民。」鄒丁山的兒子鄒楚華告訴記者,這是父親用一輩子留給他的最大財富。「他的遺願就是走後為黨和人民做最後一件事——遺體捐獻,我要幫他實現。」
  • 民法典擬鼓勵遺體捐獻:生前未拒絕的,近親屬可共同決定捐獻
    8月22日,《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三審。草案擬進一步鼓勵遺體捐獻的內容,明確公民生前未拒絕捐獻的,其近親屬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草案二審稿第七百八十七條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生前決定遺體捐獻等內容作了規定。
  • 【每日一「典」】: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千零六條。器官捐獻立法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第一千零六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
  • 每日一「典」: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
    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推出「每日一『典』」欄目,每天帶你讀一則民法典的亮點法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第一千零六條。器官捐獻立法賦予子女捐獻父母遺體的決定權第一千零六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
  • 溫州首例遺體捐獻者徐啟榮老人的三次遺體「告別」
    第一次在三年前,老人剛去世時,那時家人頂住各種質疑和壓力,遵照遺囑捐獻遺體;第二次在上個月,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辦的追思會上,老人安詳的神情,和學校師生對其的尊重,讓一切疑惑冰消瓦解;第三次在昨日的葬禮上,70多輛車、500多人的送行隊伍,在細雨中默默前行,向這位平凡卻又偉大的老人致敬,這讓老人的家屬們既驚訝又感動。
  • 小夥16年來每年無償獻血2次 用登記遺體和器官捐獻方式慶生
    沒有鮮花、燭光和生日蛋糕,37歲的他,選擇在人體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志願登記表上簽字,準備在去世後無償捐獻器官和遺體,用於救助他人或供科學研究。9月26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赴瀋陽市紅十字會對此事進行了採訪。提前一周致電預約登記「您好,請問是瀋陽市紅十字會嗎?
  • 結婚20周年紀念日 這對青島70後夫妻去捐獻了遺體
    這對70後夫妻並沒有選擇去浪漫餐廳慶祝「瓷婚」,而是一同來到了青島市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成為2019年青島市第289名、第290名申請登記遺體捐獻的市民。記者從青島市紅十字會獲悉,截至今年5月15日,全市已登記捐獻志願者4000餘人,捐獻遺體856例,捐獻角膜1166例,2000餘名角膜致盲者重見光明,捐獻器官718例,救治器官衰竭者2000餘名。
  • 500斤小夥離世 單親媽媽為回報社會捐獻遺體
    單親母親馬女士將兒子的遺體捐出用於醫學研究使用,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力,回報社會對他們一家的關愛。痛心:兒子肺內感染導致心衰 有時候,母愛是不離不棄的守候。1994年,馬女士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由於早產加難產,老大張航郡和老二張原郡罹患腦癱和自閉症。
  • 全國人大代表支月英:亟待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
    立法後,由於捐獻流程規範有序,江西各部門嚴格依法履職,未出現一例因捐獻而發生的糾紛。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紅十字會順應社會需要、踐行自身宗旨、發揮組織優勢逐步開展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1982年上海紅十字會率先開展遺體捐獻,2000年深圳市紅十字會率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2010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2012年中編辦批准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全國有29個省級紅十字會成立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工作機構,有2500餘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參與開展此項工作,還有170萬人自願登記為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 入黨申請書、給武漢患者的家書、遺體捐獻志願書……安順援鄂醫護...
    在這期間,身邊無數黨員幹部無畏衝鋒在前激勵著她,於是她寫下了一份誠摯的入黨申請書;當看到自己照顧的患者一個個痊癒離開醫院時,她把他們當做了家人給他們寫下一封給武漢患者的家書;當她覺得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想要做出更多貢獻時,她籤訂了一張遺體捐獻志願書。
  • 從教一生,她捐獻遺體用生命餘光照亮世界!
    受盡病痛折磨的郜老師,也是在此期間產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郜老師兒子孫先生一開始了解到他母親的這個想法是詫異的,也很不情願,但後來逐漸理解了母親的想法。在孫先生的眼裡,母親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對生活也一直有自己的追求。「母親想更多地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尊重母親的意願,所以也都一致同意了。」
  •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老父親含淚捐獻兒子遺體和角膜 2019-06-28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