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虛擬貨幣交易的可保護性分析之不當得利

2021-01-07 金色財經區塊鏈

法條連結

《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典型案例

案例一:(2018)川1181民初488號

2017年12月19日,原告黃某在OKEX比特幣萊特幣交易平臺上向被告劉某發起一個訂單,以人民幣18330元購買比特幣(以太經典幣)。該訂單因超時取消後,原告通過平臺找到被告的聯繫方式,多次打電話向被告催收,但被告以未收到該筆款項為由,拒不返還。見催收無果,原告黃某以不當得利為由將被告劉某訴至法院。

法院認定: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民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被告取得該筆18330元交易款並無合法依據,而原告因此蒙受損失,雙方之間形成不當得利之債,故對原告要求被告退還交易款之訴請,於法有據,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案例二:(2018)京02民終7176號

2017年3月8日,李某在A公司經營的www.coinnice.com的平臺上進行註冊並實名認證和綁定銀行卡進行比特幣交易。2017年3月10日,因A公司系統問題導致該公司錯誤地給李某多充了5個比特幣,A公司多次要求李某返還所得款項均遭到拒絕,A公司以不當得利為由將李某訴至法院,要求返還5個比特幣款項41305.34元。

一審法院認定:

李某在A公司註冊成功就視為其同意《服務協議》,該協議屬於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雙方均應當按照該協議履行義務。李某在沒有合法根據的情況下,獲得41305.34元,給公司造成損失,應當將上述款項返還給公司。

李某上訴:

A公司設立網絡平臺進行比特幣交易的行為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屬於違法行為,不應受到法律保護,一審判決李某退還A公司款項,等於認定了A公司進行比特幣交易及獲利的合法性。《Coinnice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服務協議》違反了法律禁止性規定。一審法院認為《Coinnice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服務協議》屬於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錯誤。李某認為,A公司設立該平臺本身就屬於違法行為,故該服務協議理應屬於無效協議。

二審認定: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

A公司向李某主張返還相應款項的事由並非基於其與李某之間的居間合同關係,而系因李某非基於合同關係等合法依據,取得相應款項,而A公司利益受損的事實。因此,本案應系因不當得利事實而引起的爭議,案由應為不當得利糾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2009年修正)》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在本案中,A公司因系統原因,在其經營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上向李某名下的帳戶中多充值5個比特幣,致使李某在無合法依據的情況下實際收取41305.34元。李某在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取得相應款項具有合法依據的情況下,構成不當得利,應將41305.34元返還A公司。

李某雖上訴主張A公司違法設立比特幣網絡交易平臺,多充值5個比特幣屬於A公司自身過錯行為,應自擔後果,但A公司設立比特幣網絡交易平臺是否違反相關規定,並不影響李某承擔因缺乏合法依據取得相應利益而應負的返還責任,故李某的該項上訴主張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採納。

啟示

以上兩個案例中,法院均支持了原告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都試圖規避虛擬貨幣的定性以及合同效力的認定問題。案例二中,二審法院對一審法院基於合同做出的判決進行了糾正,而案例一中,法院索性沒有提及合同的效力問題。可以說,這兩個案例對虛擬貨幣交易主體的利益保護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即交易行為合法與否以及交易合同生效與否並不影響因構成不當得利所應負有的返還責任。

2013年《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及2017年《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簡稱《94公告》否定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法定貨幣地位,並禁止其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司法實踐中,對於兩文件理解的差異導致虛擬貨幣交易能否受到保護的司法認定存在分叉,這直接影響了虛擬貨幣交易主體的利益能否是否保護:

一種觀點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視為不合法物,對於與其有關的一切交易行為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因此,因虛擬貨幣產生的債務屬於非法債務,投資者應當風險自擔;

另一種觀點則認定,我國法律法規及文件並未禁止私人間虛擬貨幣的持有及合法流轉,並肯定了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因此虛擬貨幣仍有受到法律保護的可能性。

鑑於認定上的差異,以上兩案例均試圖對這種爭議進行迴避,為虛擬貨幣交易主體提供了一種可行的保護路徑。

但上述兩案例畢竟是個案,現實中類似情形不受保護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例如在【(2019)蘇03民終3461號】中,一方在無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擅自侵佔了另一方虛擬貨幣是否構成不當得利的認定,一二審法院均根據《94公告》的規定,認為代幣交易平臺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非法,對於因比特幣產生的債務屬於非法債務,投資者須自行承擔投資風險,進而駁回起訴。

因此,對投資者而言,在從事虛擬貨幣交易活動中,有必要保持理性,避免無法維權的現象發生。

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 作者:區塊鏈法律合規聯盟

相關焦點

  • 實錘案例:比特幣交易之不當得利
    2018年3月22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對李某與北京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不當得利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李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2018年7月31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該案的裁判結果對虛擬貨幣項下的交易主體的利益保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在中國持有和交易「虛擬貨幣」的法律分析在中國
    原標題:《正本清源之三:在中國持有和交易「虛擬貨幣」的法律分析》「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y)在很多宣傳中被定位為「貨幣」或者「金融投資產品」,但不論每個人如何認知,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範疇內,「虛擬貨幣」並非「貨幣」
  • 王澤鑑:不當得利類型論與不當得利的發展(上)丨講壇
    只有類型化,才能使不當得利具有可學習性。我想各位同學老師在講不當得利的時候,就幾個要件。考試出來,你也不好作答。因為我們學的只是幾個籠統的原則,但我們類型化之後,第一,可認知性,第二,可學習性。第三,在案件上具有可涵攝的明確的規則。所以,不當得利,就變得可駕馭。有人將不當得利比喻成一隻Beast,一種怪獸、野獸,很活潑,變化很大。這個類型化、統一說,就是來控制、馴服這個怪獸。
  • 民法典案例解讀之依約履行義務不屬於不當得利
    // /// // 案例// /// //A公司與B公司之間存在長期業務往來,包括買賣合同關係、銀行金融貸款互相承擔保證責任等。2016年3月14日,A公司與中國銀行蘭州某支行籤訂《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約定借款4000萬元,借款用途為專項用於B公司及案外第三人在中國銀行逾期貸款的承接。
  • 韓國實施虛擬貨幣實名交易
    為提高交易透明度、防範投機洗錢等非法交易活動,1月30日起,韓國正式實施虛擬貨幣交易實名制,現有虛擬貨幣帳戶一律停用。   當天起,韓國新韓銀行、農協銀行、企業銀行、國民銀行、韓亞銀行、光州銀行6家商業銀行要求虛擬貨幣用戶開戶時必須進行實名認證。
  • 聯盟分析-政策法規 | 案例評析:虛擬貨幣委託合同糾紛案
    被告在收到原告的款項後,被告通過吳立蘋和唐銘尉為原告名下的帳號為54×××77購入相應的虛擬貨幣,但被告向吳立蘋和唐銘尉實際轉帳只有321629元。後因該平臺被封閉,被告仍有374234元尚未償還原告,原告向被告要求返還剩餘所轉款項未果,原告起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決被告將取得的不當利益374234元返還給原告並賠償原告利息損失。
  • 不當得利之債法律、舉證、案例全匯總!
    在給付請求權系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情形下,訴訟時效起算點應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合同未生效、其享有返還原物請求權之日起算。 在該給付屬於勞務的付出、技能的發揮、智力的貢獻等形態時,可依予說明的是,財產返還不能一概視為不當得利返還。
  • 北京仲裁委:比特幣作為虛擬商品並不違法,但不具備法幣地位
    玻利維亞中央銀行發布官方政策稱,使用任何非由政府或其授權組織發行的貨幣都是非法的,這其中就包括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德國政府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認為其屬於「私人貨幣」的範疇。德國財政部認定比特幣為「帳戶單位」,這意味著它可以用於該國的稅收和交易目的。日本在 2016 年修改《資金結算法》時,專設第三章之二「虛擬貨幣」,將虛擬貨幣作為一種結算、支付手段,並對虛擬貨幣的交易機構設置了明確的監管規制。
  • 案例分析:虛擬貨幣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2018年3月,多名投資人發現LCC幣交易網站無法登陸交易後進行報案,經統計,報案的700餘名集資參與人中提供轉帳記錄的85人(部分為集體報案人),所涉投資數額總計人民幣22842621.25元。同時,該團夥將LCC幣轉換為柏拉圖PTO珠寶區塊鏈虛擬貨幣,以期繼續吸引投資。
  • 解讀美國最新監管意見:虛擬貨幣槓桿交易是期貨交易?
    虛擬貨幣通常也被稱之為數字資產(Digital Asset)、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不論叫何名,其本質是可以像法定貨幣一樣用作交換媒介進行轉移和支付,可在全世界進行流通。本文旨在對該監管意見進行解讀,分析美國法下監管機構的監管思路,以供相關市場參與者和監管機構參考、借鑑。如現有的虛擬期貨交易平臺及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的中介機構所開展的虛擬貨幣交易符合了美國《商品交易法》所認定的「期貨交易」,將會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監管,並需按照監管要求進行註冊和信息披露,否則會被認定為違法交易行為而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 【說法】不當得利造成他人損失 均應返還
    案例二中,陸某幫張艾的兒子找工作,以此收取了8萬元,根據我國勞動人事法規的相關規定,未經相關部門許可,以給他人安排工作為名,收取相關費用,沒有合法依據。且因陸某已經自殺,其是否將錢用於為張艾之子找工作不得而知,但其收錢行為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因此,陸某的行為屬於不當得利,張艾與陸某之間構成不當得利之債。
  • 崔建遠:不當得利規則的細化及其解釋 | 前沿
    《民法典》用六個條文依次宣示不當得利系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總括不當得利關係、明確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以及排除的情形、設置利益不存在規則、宣明不當得利與賠償責任的聚合規則和無償受讓不當得利之人的返還規則,相較《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明顯細化完善了不當得利規則。
  • 常見的不當得利糾紛案例及解決方式
    導語:隨著生活日益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也在不斷的增加,本文將舉出幾個常見的案例為大家解讀什麼是不當得利及遇到不當得利糾紛的解決方式一、工程不開工且保證金不退還2016年初,小甲(化名)以轉包工程為由向幾家工程公司招標,小乙(化名)的公司中標,小甲要求小乙繳納
  • 論權益侵害不當得利(上)
    內容摘要     權益侵害不當得利制度是現代不當得利制度的概念,在一些國家引起學者廣泛的興趣和關注,但我國學者對之研究甚少。我國《民法通則》對不當得利制度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性的規定,但沒有對權益侵害不當得利制度單獨規定,而實務中已出現大量的權益侵害不當得利的案例,在法律適用上異常混亂。
  • 不當得利糾紛案|煥廷案例
    不當得利糾紛案例審理法院: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 案號:(2019)豫0105民初15053號 案件類型:民事 案由:不當得利糾紛 原告: 熊某某被告: 張某某 原告代理律師:牛涵-河南煥廷律師事務所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之規定,特提起訴訟。原告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法院判決被告返還原告人民幣20萬元及利息(利息自2017年7月18日起以20萬元為基數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至實際償還完畢之日止);2、請求法院判決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判決依據】因他人沒有法律依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 該案應屬不當得利請求權與借款合同之債請求權的競合
    2007年1月29日,任玉峰同志在中國法院網發表案例分析《是合同糾紛還是不當得利》,分析了不當得利與借款合同案由的確認問題。作為該案的主審法官,本人仔仔細細分析過該案,現同任玉峰同志商榷。
  • 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現狀:多家可國內訪問,支持支付寶微信交易
    據媒體報導,近期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針對境內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和首次代幣發行融資(ICO)活動,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清理取締措施,防範化解可能形成的金融風險與道德風險,包括組織屏蔽「出海」虛擬貨幣交易平臺。
  • 虛擬貨幣交易之OTC交易起源
    當前虛擬貨幣交易在國內的主要交易市場大致可分為三部分:OTC交易、幣幣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其中OTC交易是國內用戶將人民幣與數字貨幣之間實現相互兌換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虛擬貨幣發展的早期年代,尚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虛擬貨幣交易進行約束,那時候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大多可以實現人民幣充值進交易所,直接進行人民幣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如同股票交易的銀證轉帳一樣。
  • 最高人民法院不當得利大數據對比報告「良圖出品」
    【參考案例】(2017)最高法民申1854號2.不當得利是否可以要求支付資金佔用損失。【參考案例】(2019)最高法民申3647號、(2018)最高法民申3100號、(2018)最高法民再412號、(2018)最高法民終314號3.不當得利訴訟時效計算【裁判觀點】從當事人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
  • 是合同糾紛還是不當得利
    是合同糾紛還是不當得利 ——從一起案例談準確確定案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