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內鏡診治中心成功完成巨大食管佔位病變切除

2021-01-08 丁香園

病案現場  

近期,A 先生再次產生了吞咽梗阻的感覺,這樣的症狀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了,而且偶爾會有「肉球」一樣的東西呼之欲出,但是又吐不出來,嚇得他又咽了回去。家人見狀立刻催促 A 先生不能再拖,必須去醫院看一看。

「大舌頭」竟已覆蓋整個食管

A 先生來到同濟醫院胸心外科就診,入院後立即做了胃鏡檢查,發現 A 先生的整個食管都呈現隆起狀,起初還以為是食管腔外壓迫引起的。但結合胸部 CT 檢查發現,整個食管腔似乎被整個覆蓋住了,醫生告知,這其實是食管佔位。


胃鏡檢查


胸部 CT 檢查

但是因為整個食管的病變,而且性質不明,不可能把整個食管切除,胸心外科的王文利醫生主動與內鏡診治中心、醫學影像科等科室聯繫並進行多學科討論。

多方集結後再次進行內鏡檢查,發現 A 先生從食管入口處長出像舌頭一樣的腫瘤,覆蓋了整個食管,但是還是可以發現來自於食管開口處的根部,越往頭端病變越寬大。

而之前患者提到想吐卻吐不出來的,應該就是這個病變的根部,但因為太大太粗,所以吐不出來。心大的 A 先生沒想到,原來吞咽梗阻竟然會是食管相關的疾病。

多學科會診 微創切除病變

會診後,內鏡診治中心對 A 先生的情況進行仔細評估,為保證病變切除的完整性,也將手術創傷減少到最低,最終決定採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病變。內鏡診治中心副主任陳瑩介紹,作為微創手術,ESD 可免除開腹手術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即可切除病變又可保留器官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


術中

手術當天,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許樹長教授作為主刀醫生,採用內鏡下剝離根部的方法。病變根部在食管入口處,操作空間狹小,而且血管非常豐富,稍微切一刀就會出血,但是通過及時的內鏡透明帽壓迫,電凝止血,不到 1 個小時手術就順利結束了,術中僅有少許出血,術後三天患者順利出院。


病變重 105 g

取出的病變長 16 cm,重 105 g,是目前同濟醫院內鏡診治中心內鏡微創切除的最大腫瘤。

術後病理提示橫紋肌來源腫瘤,目前患者恢復良好,終於擺脫了這個困擾許久,影響了他正常生活的「元兇」。

早發現 早治療 超級微創手術造福患者

近十餘年來,隨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隧道技術及微創消融等一系列技術的出現,消化內鏡治療進入了超級微創時代,達到「無孔不入,無孔造孔而入」,當前中國消化內鏡事業蓬勃發展,從「跟跑」到「領跑」世界。

同濟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通過超級微創技術為消化道早癌、來源於固有肌層的腫瘤、賁門失弛緩、食管憩室、胰腺等患者解除病痛,既完整切除病變又可保留器官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特別是對消化道早癌,提高患者治癒率並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同濟醫院內鏡診治中心也在不斷努力,通過各種媒體、健康宣教活動、義診向大眾科普早發現、早治療消化道腫瘤的理念,提高市民對胃功能篩查的認知及參與度,呼籲廣大民眾不斷提高胃腸鏡篩查意識,一起科學對待消化系統疾病,一同做好健康管理。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