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形式、資源、評價誤區:勞動教育應在「教育」上下功夫

2020-09-10 中國教育報

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高度重視。很多地方和學校也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諸多推進勞動教育的寶貴經驗。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對於勞動教育的理解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觀念偏差,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勞動教育實踐上的種種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將勞動和勞動教育概念簡單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勞動教育在實踐中的教育缺位。

實際上,勞動與勞動教育是兩類性質不同的人類實踐活動。前者主要是以直接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為首要目的,而後者則是以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為活動目標。因此,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教育性是其首要屬性。然而,勞動教育在實踐中的教育性並未得到充分彰顯,陷入了形式上、資源上和評價上的誤區。

形式誤區——

將直接參與勞動代替勞動的教育設計

當前,很多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時候,往往缺乏教育設計,直接用生產勞動來代替勞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勞動教育過程中勞動有餘而教育不足的結果。具體表現為:一是存在學生在觀念上將參與勞動視作其逃離學校學習生活的一種帶有休閒性質的娛樂活動,而不是將其視為一種嚴肅的教育實踐;二是學生從直接的勞動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感受,不是必然就具有正面的教育價值,甚至有可能導致負面的教育效果,如學生會因為參加各種勞動而更加厭惡勞動等。

實際上,勞動和教育遵循著不同的行動邏輯。勞動,更多致力於創造特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更多是扮演著勞動力的生產要素作用,生產性而不是教育性是勞動的基本屬性。此外,勞動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實踐形態,雖然蘊含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如果這些教育因素缺乏自覺的教育設計,就只能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其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必然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導,那麼,學生就容易被勞動中體力和智力的艱苦付出所引發的生理或心理緊張所壓迫,從而對勞動本身產生負面的情感體驗,甚至是錯誤的勞動觀念。

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致力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其作用對象是活生生的、具體的人。因而,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圍繞著人的成長和發展而具體展開的,生長性而不是生產性是教育所應遵循的基本行動邏輯。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實踐形態之一,也必然是以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其行動目的,同樣必須遵循教育的生長性邏輯。實際上,這就要求勞動教育不能過於突出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勞動力身份,不能將其視為生產要素或生產者,而是將其作為成長和發展中的教育對象,作為需要不斷提高自我勞動素養的學習者。

資源誤區——

將勞動教育資源簡單等同於勞動資源

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離不開必要勞動教育資源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資源問題是當前制約勞動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特別是對一些城區學校而言,相關勞動教育資源的匱乏更成為其勞動教育有效推進的瓶頸。正因如此,很多學校在推進勞動教育方面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抓勞動教育資源建設。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可能就是誤把勞動和勞動教育簡單等同,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變成了勞動資源的開發。

當前,很多學校把勞動教育與「學工學農」簡單等同起來,所謂的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基本上也是圍繞著工農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而展開。比如,一些學校為了推進勞動教育,千方百計把學校可利用的空間都開發成學生進行種植活動的場地。如果以這一思路來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只會將生均佔地面積較小的學校導向一個難以為繼的困難境地。

誠如前文所述,勞動與勞動教育是兩類不同的人類實踐。人們參加勞動的最終目的,是生產和創造財富。因此,圍繞著生產和創造財富這一目的,勞動所追求的資源必然是與勞動力的高效率性、勞動工具的先進性、勞動資料(對象)的可及性等因素緊密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勞動資源的開發基本上是圍繞著生產要素而展開的,其關注的資源重點主要是生產要素數量上的完備性和質量上的高效性。

教育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根本價值是助力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說,凡是能夠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正面影響的教育力量,都可以納入教育資源的視角予以開發利用。從這個角度看,勞動教育資源就其外延而言,是要遠遠大於勞動資源的。一切有助於提高學生勞動素養的教育載體,如勞模故事、反映勞動精神和勞動文化的文學藝術作品等,雖不屬於生產要素的範疇,但由於其都蘊含著對學生正確勞動觀念、勞動精神的教育影響力量,所以都可以納入勞動教育資源開發的範疇。因此,從勞動教育資源的視角而不是勞動資源的視角去審視學校的勞動教育,將有利於學校開拓思路,全面盤活學校各種顯性和隱性、直接和間接的勞動教育資源。

評價誤區——

將勞動成果取代勞動教育效果

勞動教育評價是確保勞動教育有效推進的關鍵性因素。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勞動教育評價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勞動教育實踐追求。當前,在勞動教育評價方面,同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對勞動的評價方式直接遷移到勞動教育評價上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更看重學生在特定勞動形態方面的物化產出,卻忽視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和感受;更在意對學生技能性勞動素養的考核,卻忽視價值性、精神性勞動品質的評價。這就使得勞動教育評價往往只見物而不見人,只見生產而不見教育。

目的是評價的主要依據。在很大程度上,評價即是對目的實現程度的一種考核。由於勞動的目的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因而,對勞動的評價必然最終落到對勞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實現程度的評價上。以此為核心,對勞動的評價必然是圍繞著勞動物化成果質量以及勞動效率這兩個關鍵問題而展開。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因此,對教育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的素養的評價。具體到勞動教育而言,其評價的對象應該是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在勞動素養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包括行動性或能力性的,同樣也包括觀念性和價值性的。能夠製作出精美手工作品的學生,如果其沒有對勞動的正確認識,缺乏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那麼其勞動素養未必高。反之,如果一個學生雖在特定的手工製作方面略顯笨拙,但卻莊重對待其所從事的工作,並在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嘗試,內心充滿了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熱愛,那麼其勞動素養未必低。

片面用學生勞作的產品來評價勞動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將背離教育評價初衷。關於這一點,教育部所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明確指出,勞動教育要「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如果簡單套用勞動的評價邏輯來指導勞動教育的評價實踐,必然會導致現實的勞動教育更加強化其生產屬性,進而不斷拔高對學生生產能力的要求,不利於勞動教育健康推進。

因此,勞動教育育人目標的有效實現,實際上要求學校在推進過程中,必須時刻堅守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將人的成長放在勞動教育各項實踐活動的中心;必須牢牢把握勞動教育的教育屬性,增強勞動教育從課程開發到資源建設,從活動推進到管理評價的教育性思維。唯有如此,勞動教育才能真正變成一種自覺的教育力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作者:班建武 系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走出誤區 勞動教育應在「教育」上下功夫
    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將勞動和勞動教育概念簡單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勞動教育在實踐中的教育缺位。實際上,勞動與勞動教育是兩類性質不同的人類實踐活動。前者主要是以直接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為首要目的,而後者則是以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為活動目標。因此,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教育性是其首要屬性。然而,勞動教育在實踐中的教育性並未得到充分彰顯,陷入了形式上、資源上和評價上的誤區。
  • 勞動教育應在「教育」上下功夫
    實際上,勞動與勞動教育是兩類性質不同的人類實踐活動。前者主要是以直接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為首要目的,而後者則是以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為活動目標。因此,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實踐,教育性是其首要屬性。然而,勞動教育在實踐中的教育性並未得到充分彰顯,陷入了形式上、資源上和評價上的誤區。
  • 走出勞動教育實踐的認識誤區
    新時代,勞動教育重新被拾起,學校逐步開始與社會、家庭聯合開展勞動教育實踐。但現實中,勞動教育常常淪為日常教學中簡單的任務、單純的體力性教育、技藝學習,甚至異化為娛樂活動、懲罰及馴化手段。本文認為,對勞動及勞動教育內涵的把握不到位,使目前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認識性腦力勞動「勞役化」使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玩樂」取代勞動的真正樂趣以及勞動教育停留在體驗層面,缺乏連續性等誤區,需要結合勞動教育內涵進行認真反思,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 勞動教育應夯實「三個注重」
    教育局作為行政管理部門,主要職能是統籌協調,做好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教研室是業務指導部門,主要應發揮技術支持和教研引領作用;中小學應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標準開齊開足課程,配備專門師資;職業學校則應充分挖掘本校優勢資源,開發更多精品課程。我認為,職業學校是聯合開展勞動教育的「重頭戲」,應發揮主體作用,可在課程上多發力,努力夯實「三個注重」。注重挖掘資源。
  • 「走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路子」——《浙江富陽的「新勞動教育...
    作為新勞動教育的首創之地,富陽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將勞動教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走出了一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的新勞動教育之路。路子對了,就要走得更遠。教育部門要進一步落實《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及時總結提煉富陽為代表的新勞動教育創新實踐並在全省推廣,讓更多學生在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以勞動教育樹時代新人。」
  • 以「五育融合」執「新勞動教育」之事
    首先,在促使學生於實踐中真實勞動,並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上下功夫。「勞動長在手上,聰明長在眼上,健康長在腿上,善良長在心上」。在新勞動教育的實驗中,要實現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最終促進學生腦、體、心、神、魂五位一體、相互平衡,就必須讓各學段學生在實踐中真實勞動,以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發現勞動中的美和快樂。
  • 「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勞動教育論要》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萍)勞動與教育的關係是什麼?勞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評價指標如何設計?當前勞動教育的誤區又有哪些?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聯合舉辦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暨《勞動教育論要》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 走出勞動教育實踐的認識誤區:「遊戲化」收穫不了勞動興趣
    新時代,勞動教育重新被拾起,學校逐步開始與社會、家庭聯合開展勞動教育實踐。但現實中,勞動教育常常淪為日常教學中簡單的任務、單純的體力性教育、技藝學習,甚至異化為娛樂活動、懲罰及馴化手段。本文認為,對勞動及勞動教育內涵的把握不到位,使目前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認識性腦力勞動「勞役化」使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玩樂」取代勞動的真正樂趣以及勞動教育停留在體驗層面,缺乏連續性等誤區,需要結合勞動教育內涵進行認真反思,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 北京市朝陽區: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記者從會上獲悉,朝陽區各校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形成了職教—普教勞動教育資源共享的局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賈美華主任,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楊碧君主任,陳經綸教育集團校長、帝景勁松分校校長劉雪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教研員孟獻軍以及朝陽區各學科教研員出席了此次活動。
  • 勞動教育應該教什麼?有哪些教育要求?教育部回應
    答:勞動教育是新時期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意見》面向全社會,全面部署勞動教育工作。《指導綱要》是《意見》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教育系統內部,依據《意見》,細化有關要求,重點解決勞動教育是什麼、教什麼、怎麼教等問題。勞動教育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專業性比較強。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和水平,必須加強專業指導。
  • 高校如何找準勞動教育「定盤星」
    高校可以通過專業培養、培訓進修及社會招聘等形式建設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首先,要著力培養專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勞動教育專業師資的培養還不充分。但是,隨著勞動教育被納入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也必然會受到重視,勞動教育學科體系建設以及勞動教育師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必然會得到加強,以滿足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師資需求。
  • 加強學生勞動教育,家長莫「唱反調」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該《意見》從四個方面強調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加強學生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的汗水中體味艱辛,能夠使其收穫勞動的快樂,提高滿足生存發展勞動能力,培養勤儉奮鬥精神,形成良好勞動習慣,樹立勞動最光榮觀念,尊重普通勞動者。新時代加強學生勞動教育,需要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不過,現實社會生活中,一些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有的家長還「唱反調」。
  • 師範院校高質量推進勞動教育的思考
    2020-08-31 07:16:23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觀點●師範院校作為培養基礎教育人才的基地,要通過提高勞動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時代性,構建好勞動教育體系、優化途徑、展示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和教師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特質,開展針對性強的勞動教育。
  • 家庭勞動教育勿窄化為做家務
    將家庭勞動教育簡單理解為做家務,或者在論述家庭勞動教育開展途徑時只提及做家務,即將家庭勞動教育直接與要求兒童做家務畫等號並不合理,它對家庭勞動教育的開展有諸多消極影響。窄化家庭勞動教育的內涵,造成勞動教育形式單一。
  • 全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推進會強調:勞動教育是在真實的勞動中「幹」出來的
    會議強調,勞動教育不是在課堂裡「講」出來的,而是組織學生在真實的勞動中「幹」出來的,要把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並作為升學、評優的重要參考。會議指出,全省各中小學校要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要把勞動教育目標樹起來,把勞動教育必修課開出來,把學生課外勞動實踐時間定下來,把勞動周等實踐活動搞起來,把考核評價體系建起來,最後建立起科學、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
  • 勞動教育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從學校層面來看,勞動與技術課程開設率低,課時經常被佔用,師資、場地、經費缺乏,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從社會層面來看,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在一定範圍內客觀存在。對此,張顯友表示,應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勞動教育是以勞動為載體的教育形式,重在找準勞動和教育的結合點,還應準確把握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的和諧統一關係,以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
  • 勞動教育,事關全面發展的大計
    此外,勞動教育的課程配套資源缺乏,設備不足、設備老化問題也十分突出。  目前,勞動教育的督導主要處於督導課程是否安排、課時是否保證等基礎性工作層面,對勞動教育的質量、水平,學生勞動素質提升的效果等,還缺乏規範化、標準化的評價制度體系。
  • 什麼才應是「勞動教育課」的「硬核」
    教育部近日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勞動教育目標框架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主要內容等進一步作出明確要求。然而來自新華社的報導稱,除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少數省份建立了勞動教育體系,其他地方勞動教育體系仍是空缺,一些學校目前開展的勞動課實際是「綜合實踐課」——「春季常見流行病的調查」「母校情」「地震有前兆嗎」等等,動手內容很少。
  • 重要| 大學生勞動教育有了「硬指標」
    答:《指導綱要》在評價改革方面突出強調三點:一是依據勞動教育目標,制定勞動素養評價標準,注重對學生勞動素養形成和發展情況的測評分析;二是將平時表現評價、學段綜合評價和學生勞動素養監測區別開來,分別提出相應要求;三是利用大數據、雲平臺、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進評價方式手段。
  • 不能讓資源問題成勞動教育絆腳石
    調查中發現,空間、師資、課程三大資源問題很容易成為勞動教育的絆腳石。當下,很多學校地處城市核心區,囿於狹小的校園場地,空間資源的匱乏有目共睹。能夠大手筆租下幾十畝農場的學校畢竟是少數,多數學校只能豔羨,或者受之影響而放緩了實施勞動教育的步伐。所以,首先要破除的便是這種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