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的教育制度,同時它又與社會制度和社會問題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難點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臺灣與大陸在上世紀50年代殊途同歸地走上了統一考試的道路。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臺灣很早就開始探尋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道路,本文就與大家分享臺灣「教育改革」的二十六年風雨路。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前,臺灣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現代化教育,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雖然實行一黨專政、全島戒嚴的政策,但遷到臺灣的大批民國學術精英還是為臺灣建立起了現代化的教育制度,推動了臺灣新的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
▲左為傅斯年,遷臺後擔任過臺灣大學校長;
右為胡適,遷臺後擔任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戒嚴期間(1949年—1987年)臺灣的教育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考試,也融入了一些軍隊管理的特色,例如學校中常駐的軍事教官,實際上就是監督學校師生的動向。相信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教官的角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類似科舉制度的全國性考試非常便於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戒嚴期間,臺灣趕上了經濟騰飛,其作為國外企業的代工廠,需要大量的職業技術工人,臺灣當局開始大力發展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中心的實用教育。據統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比例,從1963年的6.5:3.5提高到1974年的3:7。
90年代初期,臺灣人均GDP已經超過一萬美元,隨著物質上的充裕,精神需求也要求得到進一步提升,人們知道上大學才最有可能進入精英階層或管理階級。而大學的名額相對較少,截止到1994年,只有不到12%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即使很多家庭的經濟能力可以滿足子女去讀大學,但卻依然只能讀職校,不想讀職校的學生就只能去國外讀書。
▲圖為臺灣中學的烹飪教室;臺灣的職業教育很發達!
一直到蔣介石去世,蔣經國主政,迫於美國及島內民眾壓力,臺灣當局才於1987年解除黨禁、取消戒嚴令。「解禁」、「解嚴」之後,島內長期壓抑的民間運動蠢蠢欲動,政府掌控的教育體制受到各種內外力量的挑戰。
教育領域的矛盾包括:師範體系的畢業生不滿公費體系的限制;在職的教師要求組織工會自由;中產階級家長要求更廣泛地參與校園事務;大學教授倡導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及要求落實學術自主的高等教育等等。換言之,解禁後的臺灣教育領域就像是一個鬆開蓋子的壓力鍋,所有的不滿都立即爆發了出來。通過來自基層的社會動員,一步步匯集了輿論和群眾。為了迫使當局正視並且處理既有教育體制所浮現出來的各種缺陷,1994年4月10日,在臺灣推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造運動,數萬人湧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沉痾已久的教育問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四大訴求。前兩個訴求旨在營造一個釋放學生心智的大環境,讓學生可以發展自己的興趣,心無旁騖地學習知識與探索世界;後兩者則鼓勵自下而上,積極地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教育,並通過立法得以保障。這次運動被稱為「四一零教改運動」,讓政府聽見了來自民間的聲音,正視遍布教育界的升學主義、管理主義和粗廉主義。
時任「行政院長」的連戰在「立法院」答覆「立委」質詢時,對於「四一零教改運動」的訴求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明確支持教育現代化和制定教育基本法,對於落實小班小校和廣設高中大學沒有正面回復。這位質詢連戰的「立委」就是後來被大眾熟知的國民黨主席洪秀柱。
▲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女士
1994年9月21日官方正式成立跨「部級」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輿論簡稱「教代會」,並邀請有著諾貝爾化學獎光環的李遠哲出任召集人,李遠哲開始參照歐美的教育制度,制定臺灣教育改革的設計藍圖。
▲臺灣教改藍圖規劃「牽頭人」李遠哲
1994年,臺灣的大學入學開始實行「推薦甄選入學」制度。推薦甄選主要借鑑日本,具有特殊才能和興趣方向或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若得到所在中學的推薦,都可進入該入學渠道。通過2月的學科能力測試後,再參加校際甄試,這是主要針對非應屆生開闢的入學通道,考試科目為大學一年級的基本課程。「推薦甄選入學」源自於1992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提出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建議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1995年4月上旬,「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教育部」部長郭為藩、民間代表臺灣大學教授黃武雄等三方關於「大學入學多元化、落實小班小校」等主題進行會談。三方會談後李遠哲先生代表「教代會」宣稱:「十年後聯招勢必廢除,但其先決條件為廣設大學,大幅增加上大學機會。」
▲郭為藩(1993年2月—1996年6月任臺灣「教育部」部長)1995年,「教育部」發布《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提出未來幾年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的措施和發展目標。
1996年,「教育部」開放了民編版的小學教學書,開啟了教科書市場化與多元化的時代。
1996年11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發表了長達20萬字的《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該報告分析了臺灣教育的現狀與問題,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體構想,並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李登輝「總統」鼎力支持李遠哲先生構築的藍圖,拍板執行,影響了數十年來臺灣青年學子的教育。
1997年「教育部長」吳京提出「大學申請入學」,與1994年開始實行「推薦甄選入學」制度一樣,都是為了照顧有特殊意願和興趣去向的學生。「大學申請入學」制度採用「一試多用,成績保存三年」的方式,此舉滿足了考生多次申請入學的需求。吳京在任時推動了高職院校向「科技大學」升級,算是政府對於民間要求廣設大學增加上大學機會的回應,陳水扁後來也喊出「一縣一大學」的口號。由此導致人口只有2300萬的臺灣地區目前擁有超過150所高校,高校整體水準大幅下降,大學文憑持續貶值。
▲1997年時任「教育部長」吳京,也是教改第一個十年(1994年—2004年)期間的六位「部長」之一,教改十年「六易主帥」。
1997年臺灣「修憲」,教科文預算不低於財政支出15%的最低門檻被取消,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比例失去了立法保障。
1998年制定了五年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預計投入經費1570億臺幣。
1999年6月21日,在大學招生策進會召開的全體會上,與會代表以21票贊成、8票反對順利通過「大學多元入學新制」,於是招策會與大考中心聯合成立專案研究小組,整合原方案和現行各種招生方式,研究多元大學入學新方案。
2001年,九年一貫制課程正式上路,打破原有中小學分科教學的形態。九年一貫制課程整合了小學六年和初中三年的課程,強調獨立自主與個別性。為了配合高中(高職)入學,逐步放開了對高中教科書的管制,變「單一化」為「多樣化」,在統一的課程綱要下允許民間參與編寫教科書,為高中、大學多元選才,學生多元發展提供了前提。
2002年,大學聯考成為歷史名詞,多元化入學方案代替島內實行了48年之久的大學聯考,成為大學招募新生的依據。新方案規定:考試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等專職機構辦理,並對命題進行持續研究,使試題不僅具有評量功能,更能兼顧高中的教與學;招生由各大學自主進行,可單獨招生或聯合招生,使大學各校系依特色自主制定招生條件,招收「適才適性」的學生。
▲臺灣2002年就實行了「多元入學」,而且大學學位供大於求,上大學比較輕鬆,但社會認同度高的名校,競爭仍然十分激烈,要進入那幾所頭部大學,仍須下一番苦功。多年以來,校外補習依然蔚然成風。
2003年,針對新方案中的學科能力測試的硬要求和方案過於複雜等問題進行研討和論證,2月26日,大學招生聯合委員會正式通過了2004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該方案構成臺灣現行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主要的入學與招生管道為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新的甄選入學制度將原有「推薦甄選入學」與「大學申請入學」制度進行簡化和整合,學校推薦和個人申請合併在一張表格上,兩類考生在同一管道進行報名,考生只能擇一參加,只有一個錄取機會。
考試分發入學近似於以前的聯考,佔據招生人數比例的75%左右,新的考試分發入學制度,考生必須參加指定的3—6科考試,視其需要參加學科能力測驗,未參加學科能力測驗的考生,僅可選填無需學科能力測驗的大學院係為志願;參加學科能力測試的考生,可以選填所有學校院係為志願。雖然考試分發入學制不能像甄選入學制那樣兼顧考生的興趣、特長與大學的特色、需要,但它最大的好處在於以考試的客觀與公平,排除各種人為因素造成的主觀與不公平。
2003年7月,由臺灣大學黃光國教授等110位大學教授及學者連署發表《重建教育宣言》(《教改萬言書》)並發起「重建教育連線」及「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全民連署行動。前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李家同、臺灣師範大學吳武典教授、臺灣大學教授薛承泰、政論家南方朔、作家蔡詩萍等人,直指臺灣教改12大亂象,臺灣教育當局當即發表《對於「教改萬言書」的回應與說明》,臺灣「教改」陷入空前危機。
▲臺灣大學黃光國教授
2006年,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正式發布縮短城鄉差距的「繁星計劃」,決定由各所高中推薦一名表現優異的學生就讀「國立清華大學」。
在此之前就讀「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於臺灣15所著名中學。大多數薄弱高中的學生之前通過其他升學渠道無法進入該校就讀的,通過「繁星計劃」,現在都有了機會。
▲臺灣清華大學「梅園」
2007—2011年,臺灣「教育部」將「繁星計劃」擴大至33所高校,它秉著「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的宗旨,擴大弱勢地區高中生入學機會,促進各地區協調均衡發展。2011年與「推薦入學」計劃合併正式更名為「繁星推薦」。
2009年7月,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發起組成的「我要十二年國教聯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結束當天發起了「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國教」遊行。遊行訴求為:「教育部」的方案太過保守,無法真正達成免試、免費、社區化的目標,要求政府撥款在2012年開始推動貨真價實的高中職義務教育。在民間的呼籲之下,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於2013年實施。
▲臺北建國中學是臺灣首屈一指的高中,已經很少在臺灣的高中看到蔣介石先生的雕像,校方表示主要還是出於對傳統的尊重。 ▲明道中學是私立中學的代表,與北京四中為姊妹學校,也是詩人余光中的母校。
2014年,臺灣當局發布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簡稱「2019新課綱」),預計於2019年開始實施。對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改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大學入學試題命題方向的轉變,2019新課綱提出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核心,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主,而應更多關注學習與生活,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大學招生對學生的考核重點轉向了學生的高中修課記錄。
2015年,臺灣部分高校以單獨招生的方式,開始小規模試行「特殊選才」招生方式,自2016年起「教育部」鼓勵公立大學招收弱勢學生,並鼓勵各大學把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納為招生對象。大學招生院系可根據學生工作成就、高中在校表現、競賽表現、證照訓練或者其他學習歷程等自定招生條件,經由推薦、審查、面試等,錄取某些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性質的學生。
2016年,臺灣「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對大學多元化入學進行了調整,出臺了自2022年起適用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簡稱「2022年大學入學方案」)。此方案以漸進微調的方式對現行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進行了改革,以期能達成「適性揚才」的教育目的,在正式實施之前還會有調整。亮點一是增加了學生高中時期學習歷程材料考核,建立學習歷程資料庫,學習歷程材料的上傳時間由大學入學前集中上傳轉變為高中就讀期間分學年或分學期上傳,並且限制了資料上傳的數量;亮點二是規定學測由「必考5科,至多採用5科」(5科為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改為「5科自由選考,校系至多參考採用4科」,並且取消了超額篩選時參考5科總級分的規定,以期減輕考生壓力,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自主學習。
▲「臺灣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公眾號,掃碼進入可了解更詳細臺灣大學招生政策
如何評價臺灣「教育改革」的成果,必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近些年來臺灣社會對「教改亂象」的批評不絕於耳,如「教改愈改愈亂,教育危機愈陷愈深」,「大學過度擴充,高教品質日益低落」,「各種眼花繚亂的教改方案,使得莘莘學子的黃金歲月變為慘綠」,「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等等。
我們選取臺灣「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和親歷者的省思作為我們的經驗參考。
2004年:作為當年臺灣教育改革的「領路人」,李遠哲先生在教改十年之際發表文章《對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引起了社會上許多輿論的探討,文中寫道:「我在1994年初回臺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教改是我回臺後所參與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諮議性工作。1996年12月教改會解散之後,這份諮議工作就結束了。今天已經踐行的若干教改措施,七除八扣之後,其實與《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所描繪的遠景相去已有距離。若干已在實踐中的措施也不像有些人所抨擊的那麼不堪或一無是處;在執行的過程中若有不盡理想的地方,也不是不能修正或予以改善。至於教改,在皂白不分、幾經扭曲之下,世人早已難窺其原貌。教改會從未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建議,『教育部』也從來沒有什麼『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有的只是與『廣設高中大學』在精神上全然背道而馳的『建設技職國道政策』,而『五專升格』的措施正是這種反向政策主導下的產物。此外,我們也看到每到選舉時政治人物猛開競選支票,『教育部』也往往抵擋不住地方申請設立大學的要求。社會觀念的調整、社會價值的改變是任何改革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教改也不例外,我們只能以更大的耐心與決心去面對這些挑戰。」
2007年:作為臺灣教育屆的領軍人物,臺灣教育大學的歐用生教授評論臺灣教育改革時說:「臺灣教育改革理念上是很好的。我認為臺灣教育改革是失敗的,臺灣把教育改革看得太重,覺得其能改變社會。教育改革承擔了它不該承擔的任務,教改被賦予了太多的責任,好像所有政治、經濟問題都由教改來改變,事實上很多社會結構問題,我們無法改變。」
▲臺北教育大學歐用生教授
2010年: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是臺灣「四一零教改運動」遊行的總領隊,也是上文「三方會談」的民間代表,在他2010年發表的文章《政治力與右派文化》中談到「教改」時說:「教改本身是成是敗?平心而論,有成有敗,甚至成多於敗(教育現場變活潑、師生的自由度與家長參與度提高之外,體罰也立法禁止了,有些關乎社會正義的政策,如繁星計劃、弱勢學生補助計劃,也逐步實施,這些都是成就。敗的則是學生的心智並未獲得真正釋放)。但教改,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確是失敗了。」
▲臺灣「四一零教改運動」遊行總領隊:臺灣大學黃武雄教授
2012年:2012年5月李登輝在接受《財訊雜誌》專訪時表示:「臺灣的教育改革,李遠哲應該要負責任,他完全是美國式的方法,在德國就沒有這種問題,德國的職業教育很成功。」
▲李登輝先生
2014年:臺灣政治大學秦夢群教授在面對央視採訪回顧教改20年時評價道:「理想很高,做法不足,每發生一件事,我們就要去補一個洞。你會發現我們整個教改,就好像一件補滿了補丁的衣裳。」
2018年:2018年5月對4100名臺灣民眾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2.5%的民眾不滿意現行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親歷臺灣教改20餘年,現任臺灣彰化縣私立精誠高級中學校長(「公職」退休前擔任過臺中市第一高級中學校長)的郭伯嘉校長評價「教改」說:「臺灣的教育改革是失敗的,最頂尖的學生確實是有提升的,但是臺灣中學生的整體素質下降了。」
臺灣「教育改革」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鑑,同屬亞洲儒家文化圈的新加坡,「教育改革」和大學多元入學制度跟臺灣很類似,但新加坡的「教育改革」卻被認為很成功。可見「教育改革」之路道阻且長。
長遠發展的關鍵,在於改革創新。改革之路從無坦途,要做好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準備。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右為臺北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左為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