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蘭州晨報
為了統一全國各地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教育部要求從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這意味著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使用了多年的人教版、北師大版等版本教材將退出歷史舞臺。
部編版語文教材最大的變化除了古詩詞篇幅增多、背誦內容增量、深度增加外,課外閱讀也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正如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所說:「閱讀量上去了,孩子的成績不會差;閱讀量不提高,未來15%的孩子再努力也做不完高考題。」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學科,部編版小學、初中語文教材究竟有哪些變化?
變化會帶來什麼影響?
中小學老師又是怎麼看的呢?
部編版教材有四大變化
1 中小學古詩詞增加
部編版教材中,古詩詞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改變最多的內容。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詞,傳統文化篇目也增加。小學12冊語文教材古詩詞共128篇,佔所有選文篇目的30%,比原來教材增加了55篇,平均每年級增加約20篇。初中語文古詩詞增加至124篇,增加了51%,平均每年級增加40篇左右。
2 古詩詞背誦內容增多
無論是小學教材還是中學教材,古詩詞、文言文都是必背的內容之一,而文言文更是要全篇翻譯理解。此次部編版教材增加古詩詞後,學生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有所增加,高考要求的必背古詩詞也由原來的60篇增加到了70篇。
3 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論語
古詩詞、《論語》、《三字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這些內容在以往的語文教材中有提及,但大多出現在三年級之後的教材中,而且數量較少。而部編版教材中,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論語,古詩詞、文言文等內容也逐漸加深難度。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語文園地設有《日積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誦並測驗默寫的,這一欄裡經常會出現文言文,其中,一年級下冊要求背誦並理解《論語》選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比重變大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和課外閱讀量增加,增加課外閱讀最明顯的是初中階段,名著閱讀已成必考內容。為了適應新變化,語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每天必須閱讀30分鐘以上。
中小學老師如是說
部編版教材「益處多多」
「今秋季開學,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都統一使用部編版教材,作為重要基礎學科的語文,有較大的變化。」8月19日下午記者在蘭大附小採訪時,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蒲悅說。
首先,部編版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注重可讀性;名家名篇的分量更多,如冰心、徐志摩、胡適、梁啓超、沈從文的作品都納入教材。
其次,部編版教材體現了以課內閱讀為本,進行課外拓展的主旨,如「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以及其他形式的課外閱讀延伸。
第三,部編版教材有了更多「語文味」,教材編寫單元的雙線結構——內容主題和語文素養基本要素並行,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既是童話主題,又訓練提升學生的想像;第四單元有趣的故事,也教給學生預測與推想。
第四,部編版教材更加重視語文知識點的階梯型訓練,如古詩教學,低年級段主要通過古詩學詞、學句、大致了解詩意;中年級段重點藉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高年級段理解詩人的情感。
第五,部編版教材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課文出現了更多經典、傳統、革命篇目,古詩詞篇幅增加,一至六年級古詩詞共128篇,增加了87%。
部編版教材的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化,作為教師,需多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關注文本的特點,使學生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學到方法。作為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去發現、去總結,語文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在蘭州八十一中語文骨幹教師劉愛軍看來,部編本語文教材處處注意立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不那麼「說教」。同時,十多年來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為本」、「自主性學習」等理念,在教材編寫中「沉澱」下來了,這些年一線教學所出現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過教材的編寫去糾偏。此外,教材在課文選取、習題設計、教學活動安排、編寫語言、插圖和裝幀設計等方面,都力圖貼近當代中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首先,部編版教材課文數量有所減少。初中原來七年級上冊和七年級下冊都是30篇課文,現在每一冊為24篇。課文篇目減少,卻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
其次,傳統文化篇目增加,初中古詩詞選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有所增加。這次部編版教材的更換回到了「守正」的立場,很多經典課文又回來了,而尚未沉澱的「時文」則相對減少。
第三,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佔有較大的比重,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故鄉》、《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等也入選。
第四,語法、修辭、文學常識等以補白的形式出現在課下,注意和閱讀的配合,課文中經常出現的就在課後系統地歸納出來,突出基礎性、實用性。
第五,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的設計,部編版語文教材有意識改變課型混亂的狀況,加大了精讀和略讀課型的區分度,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
第六,更加強調4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和時代性。部編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場,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同時,部編版教材對某些課文同樣做了改動,凡是改動過的,都在註解中說明。對某些原作做少量必要的改動,主要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
教材變化已在考試中有所體現
「《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以前是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現在下移到三年級第二學期,對孩子們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8月23日才拿到教材的小學語文老師王麗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她說,往年在小學三四年級語文教材中才出現的課文和古詩詞,現在下移到一二年級語文教材中,而且教材中古詩詞的內容明顯增多,語文課文的篇幅也變長。教材變化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除了學生要花大量時間記憶、背誦的內容增多外,檢測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的考試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王麗帶的小學生今秋開學後已升到二年級,今年暑假前的期末考試試卷最大的變化有兩個,一是往年小學一年級考試沒有的「看圖寫話」、「口語交際」均出現在試卷中,二是雖然絕大多數學生能在規定的考試時間內完成答卷,但感覺時間挺緊張的。
劉愛軍表示,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病症在於讀書太少,部編版教材的編排就是針對這個痼疾開出的藥方。其中的名著導讀列入教學計劃,是一種特別的課型,這是在強調整本書閱讀。課內重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方法的提示、指導,課外完成整本書閱讀,就是要求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感受讀書之美,養成好讀書的習慣,讀名著,讀經典,接觸人類文化的精華。
「不論是教材變化,還是考試變化,都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閱讀,不僅有課內閱讀,還要有課外閱讀;不僅要有古詩詞的積累,還要有文言文的積累。目前,語文和語文閱讀在中高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考試也越來越重視對選材內容的理解,這不是考前臨陣磨槍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學生在常年堅持不懈的日積月累的閱讀中完成。縱觀近兩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現代文、文言文長篇幅的文章閱讀起來很費時間,著重考查的就是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抓住重點的能力。未來的語文考試範圍將變得更廣,不再局限於課本,如果學生不經常閱讀,或者閱讀少、語言基本功不紮實,考試時閱讀速度太慢就會吃虧。」有23年教齡的中學語文老師張珊珊受訪時如是說。
文丨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 武永明
編輯丨梁秋燕
新聞多看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