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啦,往年還都能收到紅包,但是最近幾年往往收到的紅包與發出的紅包不成正比,錢包漸漸的癟了下去,而這其中佔大份的就是份子錢了。
聽到份子錢,不覺得感到一陣寒冷。到了年底結婚的高峰期,那個大表姐結婚隨了800,那個大表哥娶媳婦隨了1000,那個同學結婚隨了600,那同事結婚隨了100。
這不同事結婚隨100,就尷尬了。網友@燕領畢業後在寧波工作,同事的婚禮上,隨了100塊的份子錢。結果,婚宴上菜時傻眼了,清蒸螃蟹、生象拔蚌片、龍蝦、水煮蝦……臨走時還每人送一大盒點心。這TMD,雖說這些還是要還得,但是這100塊還是拿不出手呀。
大家對這份子錢可謂是仇深似海呀,一個月的工資還沒焐熱就沒了,是多麼心酸的事,那麼小編就來談談份子錢的前世今生。
古代流行送份子錢起於明朝中葉,當時是為了互幫互助,解決父老鄉親們的實際困難,是最原始的眾籌。到了清朝,份子錢成為上流社會舉辦喜事必不可少的項目,尤其是滿族八旗,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送份子錢的禮節。
而從民國到改革開放前,由於大家手裡都沒錢就用送一些簡單的禮品來代替份子錢,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手裡漸漸有了閒錢,於是送份子錢開始流行起來了,直接送錢為全社會所接受,送份子錢成為祝福新人的方式。
每到年底遇到結婚高峰期更是苦不堪言,年終獎都不夠份子錢的,雖說這份子錢你送出去,別人還是會還回來的,但是有時還是會發生一些尷尬的事。
這不網上流傳一張全國婚禮紅包地圖:浙江、上海的紅包最大,平均需要1000元,廣東、雲南最小,只需100元左右,小編只能說下輩子投胎廣東人需要排隊嗎?
再給大家支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