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荊浩、關仝、巨然其名,南派山水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類李思訓

2020-12-17 俊東說畫

導語:董源與李成、範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 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與李成、範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

五代時期有「荊、關、董、巨」四大家。其中荊、關為北派代表,在整個北宋初期,幾乎是北派畫風的天下,故而荊、關的作品在當時很受歡迎;相反,作為南派的董、巨則長期受到冷落。直到北宋中後期沈括以及米芾的關注才稍有改觀,特別是米芾的推崇,讓董源一時之間進入到了畫史的舞臺中央。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米芾的《畫史》對董源均有記載。

01開創江南水墨山水畫派

董源,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人,自稱「江南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他生於唐朝末年。據傳,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於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

相傳,青年時期的南唐元宗曾經在廬山修築了一個風光綺麗的園林,並且對這處居所相當喜愛,但由於政事所累不能多多前往。為了能夠常常觀賞風景獨好的廬山看,就命繪畫技藝精湛的董源前往廬山寫生,董源的一幅獨具匠心的《廬山圖》將廬山諸多美好景致囊括其中,南唐中主看了,之後不禁連連稱嘆,觀賞這幅畫仿若置身於廬山山間,因此對這幅畫非常青睞,讓人把它懸置在臥室之中,得以日夜常伴。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董源的山水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董源不光是在山水畫上成就非常高,並且他筆下的走獸和人物也無不栩栩如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董源和當時的肖像畫家高衝古、仕女畫家周文矩、界畫家朱澄和花鳥畫家徐崇嗣等合繪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繪。此後,有關史籍皆沒有載錄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動,極可能逝於南唐末年,享年約七十歲左右。

02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董源, 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善繪地勢平緩的江南丘陵地帶,注重筆墨表現,畫面中皴擦點染相結合,創造了披麻皴和點子皴等皴法,有淡墨輕嵐,平淡天真的特點。

董源擅長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山水初時師法荊浩,筆力沉雄,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最讓董源從宋朝一眾畫家中脫穎而出的是他的水墨山水,他別出心裁地使用披麻皴、點苔法來描繪綺麗的山水風光,傳神地把山川重疊、雲起雲滅、芳林曲水......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廣大世人的眼前。

由於掌理皇家林苑,對江南的土質丘陵有著切身的審美感受。董源所繪山形,多是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丘陵,他用鬆散舒展的線條鋪展了江南丘陵綿延不斷的起伏之態,反映了土質山疏鬆平緩的地貌特徵,意向平和沉靜。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成為鮮明的對比。

董源的山水皴法狀如麻皮,種線條隨意性極強,長短參差不齊,輕鬆自然,故以此名。披麻皴長短參差不齊,長者即長披麻,短者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創新不知啟迪了後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畫家。

他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險峰,多作平巒緩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漁者、渡客等星星點點,饒有生機。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而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與水墨皴點相襯託,饒有穠古之趣。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03水墨類王維,著色類李思訓

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

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可董源的山水畫意境注重鄉野間的生活氣息,饒有情趣,卻又與李思訓講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畫迥然不同。

故,董源山水畫法有兩類,「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可見他既能作水墨意筆,又長於青綠山水。今在傳為董源的畫跡中可略見他的小青綠手法,如《龍宿郊民圖》軸。

《瀟湘圖》

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以平遠取勢構圖,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潤空靈與淡遠清深。山勢自卷首而起,花青運墨勾皴,漸至層巒疊嶂,愈深愈遠。畫面主要用「披麻皴」和「點子皴」來表現。在用墨彩渲染時又在山凹得當處留出了雲靄霧氣,造成迷漾淡遠之感。

《龍宿郊民圖》

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華輦之下,歌舞昇平,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然而山頂作「礬頭」,山坡用「披麻皴」,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

《夏山圖》

構圖從高遠取景, 整幅重嵐疊岡, 淵渚煙汀, 樹木華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鄉氣象。畫中樹木、山石, 全用墨點簇皴而成, 樹木濃重厚實, 有蔥鬱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點皴法, 幹筆、溼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

《夏景山口待渡圖》

開卷處平沙淺岸,江河橫陳,小舟往來其間,山巒疊起,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邊有待渡者,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表現山巒林木,畫法與故宮所藏的董源《瀟湘圖》一致。

《寒林重汀圖》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在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溼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

《洞天山堂圖》

結語: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

在宋代,時人喜歡的山水是李成,範寬這樣「取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的」 的奇崛山水,構圖極講究,細節極精微,「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除了米芾、沈括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並不高。

靖康之亂,宋室南遷,改朝換代。雄壯昂揚的北方山水象個諷刺,清淡包容的南方山水裡倒能聊寄餘生。宋末元初的文士們重新發現了董源。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南宗寫意山水祖師巨然,畫中既有江南煙雨溫柔,又有北宗粗獷大氣
    導語:北宋沈括稱之曰:「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後人多以「董巨」並稱,視之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巨然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他是南宗山水開創宗師董源的徒弟,以南宗寫意山水著稱。畫史上將其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人稱「前之荊、關,後之董、巨,闢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矇瞶皆此四人。」對後代影響較大。
  • 五代、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之荊浩的畫作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董源、巨然被畫史並稱「董巨」;北方山水畫的開創者荊浩、關仝,史稱「荊關」,四人合為五代十國、北宋間的四大山水畫家。下面,我們就重點了解下荊浩的畫作藝術特色。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仝《關山行旅圖》,天下獨絕
    在五代後梁時期,關家山水在荊浩的基礎上,有出藍之譽,冠絕當時。關仝(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同、關穜。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勤學苦練,達到痴迷的程度。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山水畫風格淳樸,主體鮮明,簡潔豪放,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又有人評其畫曰:「其畫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而又峰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杓村堡,杳漠能備,故當時推尚之。」
  • 北方山水畫派之祖——後梁畫家荊浩
    古代著名畫家荊浩,晚唐五代十國時隱居於太行洪谷,悉心山水畫藝術,創作了不朽的傳世名畫《匡廬圖》,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畫論《筆法記》與《畫山水賦》(又名《山水訣》);其弟子關仝的山水畫成就更是青勝於藍之譽,史稱「荊關山水」,標誌了古代山水畫體的完全獨立與藝術成熟,荊浩因此被尊稱為古代山水畫宗師和北方山水畫派之祖。
  • 五代與董源齊名的巨然山水畫平淡趣高,影響米芾創米點山水
    五代至北宋時期,有一位擅於畫山水的高僧,南唐後主李煜對他頗為賞識,帶他一起降宋。他嫡傳董源畫風,史稱「董巨」,對後世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力。此人就是五代南唐畫家巨然。巨然,名僧。生卒年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活動於五代宋初。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受業,從董源學畫,後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南唐覆滅後,巨然隨李煜到汴京,安頓於開元寺。巨然師法董源,苔點、皴法基本類似,流潤煙雲、輕嵐淡墨,溫潤蘊藉,剛峻之氣不外露的感覺也基本類似董畫,但他也有自己的畫風在裡邊。巨然的畫藝遠不及董源廣博,專以山水為長。
  • 關山雄偉氣亦壯 景少筆簡意卻長——關仝《關山行旅圖》管窺
    今陝西地區,古名「關中」,是指四關之中,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古稱「關陝」。而狹義行政區劃的「關中」,今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木蘭辭》中的詩句:「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裡的「關山」,可能泛指關隘和山嶺,也有可能具體指某座山。
  • 溪岸蔥蘢竹籬笆,亭臺水榭隱世悠——名畫賞:董源《溪岸圖》
    《溪岸圖》,絹本,設色,長221.5釐米,寬110釐米,五代畫家董源創作,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溪岸圖》描繪江南溪岸景象,以立幅構圖的方式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半部左右相對兩座山峰,兩峰之中遠山隱現。
  • 盧禹舜|法備藝臻 百代標程——談宋代山水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有論曰:「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範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以李成、關仝、範寬為代表的北派山水獨盛,其中尤以李成影響最大,所畫山水在北宋被譽為「古今第一」。李成山水初師荊浩、關仝,荊關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啟宋,代表了唐宋之際山水畫高度成熟的成就,李成深受他們影響,又能自出機杼,獨出心裁,變荊、關宏偉雄渾之勢為秀朗清潤之氣。
  • 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糊突其筆,謂之有墨
    這也就表明,至唐末,中國山水畫的兩種趨向業已形成,即一種是注重筆墨的水墨寫意山水,一種是強調色彩的工謹的青綠山水。如果說「山水之變」的話,應該說,吳道子和「二李」標誌著兩種不同風格和趣味取向的轉變與完成。然而,中國山水畫的主流卻在其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水墨的一路。這一方面與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由價值判斷所決定的。
  • 中國繪畫縱橫導覽|李思訓:中國青綠山水第一人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為「小李將軍」。其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髮,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