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董源與李成、範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國主李璟以為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 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與李成、範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
五代時期有「荊、關、董、巨」四大家。其中荊、關為北派代表,在整個北宋初期,幾乎是北派畫風的天下,故而荊、關的作品在當時很受歡迎;相反,作為南派的董、巨則長期受到冷落。直到北宋中後期沈括以及米芾的關注才稍有改觀,特別是米芾的推崇,讓董源一時之間進入到了畫史的舞臺中央。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米芾的《畫史》對董源均有記載。
01開創江南水墨山水畫派
董源,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人,自稱「江南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他生於唐朝末年。據傳,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於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
相傳,青年時期的南唐元宗曾經在廬山修築了一個風光綺麗的園林,並且對這處居所相當喜愛,但由於政事所累不能多多前往。為了能夠常常觀賞風景獨好的廬山看,就命繪畫技藝精湛的董源前往廬山寫生,董源的一幅獨具匠心的《廬山圖》將廬山諸多美好景致囊括其中,南唐中主看了,之後不禁連連稱嘆,觀賞這幅畫仿若置身於廬山山間,因此對這幅畫非常青睞,讓人把它懸置在臥室之中,得以日夜常伴。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董源的山水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董源不光是在山水畫上成就非常高,並且他筆下的走獸和人物也無不栩栩如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董源和當時的肖像畫家高衝古、仕女畫家周文矩、界畫家朱澄和花鳥畫家徐崇嗣等合繪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繪。此後,有關史籍皆沒有載錄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動,極可能逝於南唐末年,享年約七十歲左右。
02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董源, 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善繪地勢平緩的江南丘陵地帶,注重筆墨表現,畫面中皴擦點染相結合,創造了披麻皴和點子皴等皴法,有淡墨輕嵐,平淡天真的特點。
董源擅長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山水初時師法荊浩,筆力沉雄,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最讓董源從宋朝一眾畫家中脫穎而出的是他的水墨山水,他別出心裁地使用披麻皴、點苔法來描繪綺麗的山水風光,傳神地把山川重疊、雲起雲滅、芳林曲水......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廣大世人的眼前。
由於掌理皇家林苑,對江南的土質丘陵有著切身的審美感受。董源所繪山形,多是長江中下遊一帶的丘陵,他用鬆散舒展的線條鋪展了江南丘陵綿延不斷的起伏之態,反映了土質山疏鬆平緩的地貌特徵,意向平和沉靜。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成為鮮明的對比。
董源的山水皴法狀如麻皮,種線條隨意性極強,長短參差不齊,輕鬆自然,故以此名。披麻皴長短參差不齊,長者即長披麻,短者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創新不知啟迪了後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畫家。
他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險峰,多作平巒緩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漁者、渡客等星星點點,饒有生機。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而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與水墨皴點相襯託,饒有穠古之趣。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03水墨類王維,著色類李思訓
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
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可董源的山水畫意境注重鄉野間的生活氣息,饒有情趣,卻又與李思訓講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畫迥然不同。
故,董源山水畫法有兩類,「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可見他既能作水墨意筆,又長於青綠山水。今在傳為董源的畫跡中可略見他的小青綠手法,如《龍宿郊民圖》軸。
《瀟湘圖》
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以平遠取勢構圖,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潤空靈與淡遠清深。山勢自卷首而起,花青運墨勾皴,漸至層巒疊嶂,愈深愈遠。畫面主要用「披麻皴」和「點子皴」來表現。在用墨彩渲染時又在山凹得當處留出了雲靄霧氣,造成迷漾淡遠之感。
《龍宿郊民圖》
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華輦之下,歌舞昇平,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然而山頂作「礬頭」,山坡用「披麻皴」,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
《夏山圖》
構圖從高遠取景, 整幅重嵐疊岡, 淵渚煙汀, 樹木華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鄉氣象。畫中樹木、山石, 全用墨點簇皴而成, 樹木濃重厚實, 有蔥鬱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點皴法, 幹筆、溼筆、破筆、濃淡相參, 極盡變幻莫測之奇。
《夏景山口待渡圖》
開卷處平沙淺岸,江河橫陳,小舟往來其間,山巒疊起,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邊有待渡者,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表現山巒林木,畫法與故宮所藏的董源《瀟湘圖》一致。
《寒林重汀圖》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在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溼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
結語: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
在宋代,時人喜歡的山水是李成,範寬這樣「取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的」 的奇崛山水,構圖極講究,細節極精微,「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除了米芾、沈括外,一般論者對董巨的評價並不高。
靖康之亂,宋室南遷,改朝換代。雄壯昂揚的北方山水象個諷刺,清淡包容的南方山水裡倒能聊寄餘生。宋末元初的文士們重新發現了董源。湯垕認為:「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董)元又在諸公之上」。
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鑑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