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岸圖》,絹本,設色,長221.5釐米,寬110釐米,五代畫家董源創作,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溪岸圖》描繪江南溪岸景象,以立幅構圖的方式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半部左右相對兩座山峰,兩峰之中遠山隱現。兩山夾壑中一條山溪自遠而近,蜿蜒而下,至山前匯成一個波紋漣漪的溪池。
溪岸邊有樓臺水榭,水榭中有幽人雅士倚欄而坐,舉目眺望,正觀溪景,神態極其悠閒,其夫人則抱兒與僕女嬉戲於旁,一派平淡而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
綠樹蔥蘢中有竹籬茅屋,後院有女僕在勞作,籬門前有牧童騎牛,小道上有農夫趕路。屋後山腰有懸泉拾級而下,至山腳匯集於溪池。
畫面最下方溪岸坡岡上雜樹聳立。中景、遠景山巒上叢林茂密,草木蔥蘢。
《溪岸圖》共有十九枚收藏印,其中十二枚是20世紀,張大千、張善孖、王己千所鈐。餘下七枚為古印,葫蘆「悅生」(殘)、「秋壑」長方印屬南宋賈似道,不過和已知「秋壑」真印不同。一枚「天水郡收藏書畫印記」、三枚柯九思私印、一枚洪武內府「典禮紀察司印」半印。
《溪岸圖》構圖雄偉,筆法嚴謹,兼具北方派的氣度和南方派的溫潤,應是董源的早期之作,它是董源從唐人山水過渡到南方水墨山水階段的作品。此畫雖已無李思訓勾勒填彩的青綠畫法的氣象,但勤於分面,力求造勢,簡於皴筆,是唐畫「青綠」的重要特點。《溪岸圖》有唐畫的影子,但已改變唐畫的體貌。又據其款署:「後苑副使臣董源畫」,推算其所作時間極可能在中主保大初年,或稍前。因董源的藝事活動主要在中主朝,而其後期山水畫所從事的是南派的水墨山水,因此,決定了《溪岸圖》的所作時間在前期,即為董源的早期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容參考自網絡、書籍;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