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寫意山水祖師巨然,畫中既有江南煙雨溫柔,又有北宗粗獷大氣

2021-01-09 俊東說畫

導語:北宋沈括稱之曰:「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後人多以「董巨」並稱,視之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

巨然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僧人大畫家,他是南宗山水開創宗師董源的徒弟,以南宗寫意山水著稱。畫史上將其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人稱「前之荊、關,後之董、巨,闢六法之門庭,啟後學之矇瞶皆此四人。」對後代影響較大。

《湖山春曉圖》

01一代畫僧,山水間體悟佛理

潘天壽先生說過:「二三千年來,佛教與吾國的繪畫,極是相依而生活、相攜而發展。」

魏晉早期的佛教為了便於在士大夫中傳播而與玄學合流,佛教的破我執和禪悟之道與玄學對世俗和名教是非的摒棄不約而同,而僧人亦以遁隱山林來遠離俗世喧囂,參破執念,體妙悟空。禪宗更是一舉一動皆可成佛,所以畫畫在禪宗看來,也是正心體性之道,宋人稱繪畫為「墨戲」,明人則曰「畫禪」,畫與禪遂不可分。

對於這樣醉心於畫畫的僧人,古代有一個專有名詞,畫僧。他們立志於在山水間體悟佛理,把山水畫作為人生追求,巨然就是這麼一類人。

巨然,鍾陵人,一說江寧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為僧,師從董源,和董源並稱"董巨"。李煜是一位對書畫藝術高度重視的帝王,而巨然本來也是南唐宮廷的畫師,曾在學士院玉堂北壁畫《煙嵐曉景》,博得朝野士大夫稱讚,遂馳名中原。南唐被宋太祖滅亡以後,巨然跟隨南唐後主李煜降宋,來到北宋的首都汴梁,在汴梁名寺開寶寺定居,並在此度過了他的後半生。

02巨然山水,平淡奇絕

巨然山水師法董源,對水墨山水有所發展,創「淡墨輕嵐」一體。

巨然是南宗山水宗師董源的嫡傳弟子,董源在結合李思訓、王維等前人的基礎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著風景畫布局大氣渾厚,筆觸清新自然:描繪嵐氣松枝,生意盎然;勾勒山巒雲色,又雄壯偉岸,筆鋒看似淡然超脫,漫不經心,遠遠觀之則山川的險峻氣勢和趣味靈氣均躍然紙上。可以說將宗炳《山水畫序》中感悟山水之超逸神韻而畫於紙上的宗旨體現得淋漓盡致。正如寫意派祖師,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對繪畫的理解:「書道之中,水墨為上,造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曲尺之圖,取千裡之景。」

作為董源的親傳弟子,巨然在創作手法和作畫技巧上自然吸收了恩師的所有優點。又由於兼有南北兩地的生活經歷,巨然的山水畫風格在其老師董源注重江南煙雨溫潤柔和氣質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北宗山水山高石險的構圖方式和更為粗獷大氣的筆墨特點。

巨然畫山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深厚,山頭轉折處疊以礬頭,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點飛落,「用筆草草,近視之兒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流蕩,深受文人喜愛。早年著力刻畫形象,山石用淡墨長披麻皴,山巒拔地而起,山頂多作礬頭(小石塊),晚年畫風漸趨平淡,愈見自然。

03山勢圓潤,畫中有禪意

前人謂巨然之山水,善為煙嵐氣象,「於峰巒嶺竇之外,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

巨然所做的山水畫,往往在峻山奇嶺之間,微微露出一點盤山小路,或者深谷清溪,並且在其間加以苔蘚藤蔓,以及白石頭點綴,這白石頭也就是山水畫中說的「礬頭」,而巨然畫中的建築往往也隱藏在山水之中大半,只露出半邊或者小半邊來,描繪群山時多利用比較圓潤的筆觸,沒有讓山體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而讓整個畫面變得溫和。 從他的畫作中不難看出,巨然對於山水畫的理解和其他畫家保持在不同的境界。

《萬壑松風圖》

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以全景高遠式構圖,體現出水深林密的意境。樹幹勾染多作屈曲之態,樹葉用濃淡相間的筆墨點簇。水邊有風蒲,水草不作雙鉤,均一筆畫出。

《山居圖》

畫法蒼勁,筆墨厚重,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裡。以乾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灑,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雲動之感。右上鈐有「天曆之寶」大印,右下有明紀察司半印,可知曾為元、明內府收藏。

《秋山問道圖》

主峰居中,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後,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

《層巖叢樹圖》

以大片的虛淡筆觸呈現山中霧氣,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山峰層巒疊嶂,山勢奇峭險峻,林中小徑,曲折環繞,虛實相生,意趣深遠。另外,畫中勾皴兼具,筆墨秀潤,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無作者款印。不過有明代董其昌的題識,稱此為「僧巨然真跡神品」。

《蕭翼賺蘭亭圖》

前景呈三角狀的圓形坡石,以粗疏的披麻皴描繪土山鬆軟的質理,遠景峭拔的山峰成拳首狀。構圖強調深遠和高遠的設計:畫面右下方為前景,前景至中景一段由Z字形河谷切割,河曲延伸至畫面中央的一座寺院,造成空間深入的效果。自中景而上,層巒疊嶂,山勢垂直高聳,呈V字形布列,造成高遠的氣勢。

《溪山蘭若圖》

高聳雲表的山巒雄居於畫幅上部,山頭布有礬頭狀的卵石,猶是巨然本色,下部岡阜林木蔥鬱,掩隱樓閣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寧靜清謐的意境。畫幅右上有「巨五」編號,當是六幅通景屏風中的第五幅,僅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畫上鈐有宋「尚書省印」、清「安儀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覽之寶」。

《雪景圖》

結語:

米芾《畫史》:「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老來平淡趣高。」宋人對巨然「野逸」、「天真」、「平淡」的評價就是元人山水的追求方向,故而元人多向其師法。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文何南宗,穆倩北宗
    明末清初篆刻家程邃篆刻講堂八十六清代·魏錫曾《論印詩》有論程邃一首云:「蔑古陋相斯,探索倉沮文,文何變色起,北宗張一軍。」清代篆刻家黃易亦有印款中有「文何南宗,穆倩北宗」。這其中將程邃與開明清流派篆刻的宗師文彭、何震並列,足見程邃在篆刻史中的地位。
  • 北宗為體,南宗為用,天才畫家陳少梅繪《遠山勝景》
    陳少梅的早期創作風格以臨仿古人為主,在古人的山水畫世界中徘徊,讓陳少梅的畫作古典氣息濃鬱。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他從師古轉入寫生創作,此時他的畫作中常有一股蓬勃積極的生氣。這幅《遠山勝景》只有名款,沒有創作年代,從風格上看,應該是陳少梅的後期作品。整幅畫在構圖上打破了全景式山水的模式,近景以特寫角度進行細緻描繪,遠山虛幻淡染,看上去仿佛身臨其境。
  • 江南社會文化與孔氏南宗
    明清時期的孔氏南宗家塾規模可觀,王陽明嫡傳弟子鄒守益所作的記中寫道:「攜孔氏童子四十餘人,歌《鹿鳴》《伐木》之章,恍然若遊洙泗聆絲竹也。」20世紀初,孔氏南宗有多人出國留學,「開風氣之先」,南孔族學「也由傳統家塾向近代學校轉變」,演變成尼山小學,成為衢州「近代學校教育的典範」。
  • 與荊浩、關仝、巨然其名,南派山水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類李思訓
    為了能夠常常觀賞風景獨好的廬山看,就命繪畫技藝精湛的董源前往廬山寫生,董源的一幅獨具匠心的《廬山圖》將廬山諸多美好景致囊括其中,南唐中主看了,之後不禁連連稱嘆,觀賞這幅畫仿若置身於廬山山間,因此對這幅畫非常青睞,讓人把它懸置在臥室之中,得以日夜常伴。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董源的山水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董源不光是在山水畫上成就非常高,並且他筆下的走獸和人物也無不栩栩如生。
  • 美術研究|南宗以柔取韻,重於用筆;北宗以剛取勢,重於用墨!
    在中國畫史上,「二李」之變是水墨畫與「青綠金碧之體」南北畫風分道之時,後代的多數研究者一直認為,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筆格遒勁」的金碧山水,實為北派山水的源頭。若再往前追溯,隋代的展子虔應為鼻祖,因為:「展子虔畫山水,大抵唐李將軍父子多宗之。[5]」後來的學問家為了便於說明問題,元代的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說」,曰:「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 全真教為什麼分為南宗、北宗?
    武俠影視作品中,常見少林寺分為「南少林」和「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寺為北少林,福建莆田少林寺為南少林。傳說少林寺十三棍僧救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性命,因此太宗皇帝特許少林寺建立南少林。在中國道教的發展歷史上,全真教也曾分為南宗和北宗。與南北少林同源創建不同,全真教的南、北兩宗分別由不同的祖師創建。
  • 孔氏家廟還分北宗南宗?衢州還有一座,比曲阜晚1731年
    不為人所熟知的是,自宋朝以後,孔氏分成了」北孔「和」南孔「兩宗,」北孔「還在山東曲阜,而」南孔「則在浙江衢州,這兩處都有孔氏家廟,這個家族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衢州孔廟面積不算大,佔地20多畝,大約只有曲阜孔廟的1/15左右,也沒有來來往往的遊客,顯得非常安靜,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風格的花園建築。
  • 瓊籍鄉親參訪玉蟾宮感受道教南宗的獨特文化魅力
    (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中國臺灣網7月21日海南安定訊 (記者 楊永青)60餘位在臺瓊籍鄉親於今日參訪了位於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山麓的玉蟾宮,感受道教南宗的獨特文化魅力。玉蟾宮是道教南宗的實際創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終歸隱之所。在道教的歷史發展以及推動南宗與時俱進的進程中,玉蟾宮發揮著南宗主道場的作用,所以被稱為「南宗宗壇」。
  • 中國佛教八大宗祖師您有熟悉的嗎?
    三論宗創始人:吉藏法師三.法相宗法相宗源起於唐代貞觀年間到印度遊學18年後而回國的唐代高僧玄奘,是中國眾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正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與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
  • 唐寅無論工筆寫意均臻化境,流風至今不衰
    然而與其他藝術家所不同的是,唐寅的詩書畫中,少了其他文人那種悲憫憤懣之情懷,而是多了一份瀟灑曠達。唐寅好收藏圖書與書畫,富為一時。每夜讀書一卷,用朱黃識別於書旁。每閱一卷,寫山水、人禽、竹木,或書小詩,或記月日。藏書樓有「夢墨亭」、「學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為多,有成玄英註疏《莊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載》為南宋精刻;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為宋刻本中佳本。
  • 五代與董源齊名的巨然山水畫平淡趣高,影響米芾創米點山水
    五代至北宋時期,有一位擅於畫山水的高僧,南唐後主李煜對他頗為賞識,帶他一起降宋。他嫡傳董源畫風,史稱「董巨」,對後世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力。此人就是五代南唐畫家巨然。巨然,名僧。生卒年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活動於五代宋初。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受業,從董源學畫,後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南唐覆滅後,巨然隨李煜到汴京,安頓於開元寺。巨然師法董源,苔點、皴法基本類似,流潤煙雲、輕嵐淡墨,溫潤蘊藉,剛峻之氣不外露的感覺也基本類似董畫,但他也有自己的畫風在裡邊。巨然的畫藝遠不及董源廣博,專以山水為長。
  • 禪宗的南宗和北宗之爭,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大談頓悟,很大原因在這
    南宗不僅沒有不及北宗之處,而且實在高於北宗。然則南宗本不及北宗麼?這又不然。南宗不僅沒有不及北宗之處,而且實在高於北宗。那麼,神會和尚力弘南宗,又何以有上面所述的種種流弊呢?這便因為他推翻北宗而偏弘南宗之故。本來南宗之高於北宗,如人立於塔頂,塔頂的人,自高於塔,假令將塔拆去,而這人仍欲依著原來高度立住,不是要懸空了麼? 何以說南宗之高於北宗如人立於塔頂呢?
  • 南宗孔廟,這裡有末代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中國大地上,除了山東曲阜有一個孔廟之外,在遙遠的南方,浙江衢州,還有一座孔廟,為南宗孔廟,這是怎麼回事呢?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春秋時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歷代帝皇奉為聖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儒家思想,就是孔子所創立並源遠流長的。
  • 尋源南北宗 藝術名家縱論山水畫
    崔振寬居西北,以雄強勁拔之焦墨入畫,是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尺幅達丈二的焦墨山水,氣勢撼人;劉國玉寓居粵北,以焦墨寫家山風骨,此次展出了近年來創作的具代表性的焦墨山水共十幅;李勁堃居穗,融兼中西,此次展出作品為六張手卷精品,最長的近6米,可謂珍罕;梅墨生由冀入京,以筆墨寫山川氣象,文脈井然;張谷旻居杭,早年寫西北風貌,後轉寫江南畫意,空靈、樸茂;明瓚自號閒人,以丘壑見本性;懷一於大同入京,以文心寫性靈
  • 日本京都禪茶祖庭,源自中國宋代天台宗的建仁寺
    唐代風格的寺廟建築,我曾經去過浙江天台,知道有千年歷史的國清寺是日本許多寺廟的祖寺,史稱「天台宗」。建仁寺即為天台宗之一,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在蘭溪道隆時代演變為臨濟禪道場。 從鴨川河邊的地鐵口出來,穿過陽光微風中的馬路,與許多來拜謁禪寺的人們同行,古老的街道兩旁,有幾位義警在指揮交通,拐彎處,便是建仁寺了。
  • 畫家張杰玉:從傳統山水畫法向現代寫意山水畫法過渡之我見
    六歲習書法,八歲習芥子園,未及弱冠即隨惠夷之先生習書學畫。後師從楊德樹先生學畫,餘明善先生學書。硯池勤耕六十餘載,一路從傳統走來,基礎堅實,功力深厚。繪畫工山水,兼習人物,花鳥。書法工隸,旁及楷行。作品在多家報刊雜誌發表,並被《今晚報》評為最受百姓喜愛的十大山水畫家,專訪節目在天津電視臺播出。傳統山水畫得到山水畫大家何延喆先生詩讚--「筆底酷肖王耕煙,南宗嫡派得真傳」。
  • 金丹道南宗的研究現狀(上)
    ,而稱「以上張、石、薛、陳、白為南宗五祖」〖《道譜源流圖》,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之二《三洞拾遺》第19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影印,第760頁。〗。在白玉蟾時代,尚無南宗之說,但白玉蟾對其本派師承及歷代祖師多有讚頌。
  • 第三百二十六期 江南是一幅水墨畫 江南是一首山水田園詩
    夢回煙雨江南周新紅記憶中的江南是一幅古樸典雅的水墨畫兒,飽蘸水的靈韻和墨的濃鬱。記憶中的江南是一首和諧雅致的山水田園詩,洋溢山的沉靜和田園的秀麗。當然,如果你覺得還不夠原汁原味,還不能體味江南「小樓一夜聽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等等這些前人已經描摹的意境。我是可以介紹你去一個地方的,我的老家——龍泉,在那個古色古香、煙雨迷濛的劍瓷名城是可以尋得到幾多專屬江南特有的迷人韻致的。當車子在高速上駛向龍泉地界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安置在萬山叢中醒目的對聯:「詩畫江南最高峰,煙雨甌江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