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爸寄語
Hi,大家好,我是樂爸,育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
有心的父母都明白,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靠錢砸。
最近,鄧亞萍在微博上傳了一段視頻。
鄧亞萍以主持人的身份,對郭晶晶進行了一次訪談。
提到郭晶晶,永遠避不開的話題就是曾經的「跳水女王」,和如今的「豪門媳婦」。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從臉上就能看出來。
採訪中,郭晶晶一如既往的大方、從容,還有無需修飾的模樣。
她們聊了郭晶晶的退役原因、家庭、婚姻、育兒等等。
之前有看到消息說,吳佩慈的小公主擁有自己的城堡;
黃聖依的兒子喜歡遊樂場,就擁有了專屬於自己的遊樂場,喜歡滑雪,就有了自己的滑雪場......
所以,我想像中的豪門教育,一直是奢侈精緻的錦衣玉食,是一擲千金的絕對富養。
但看了郭晶晶式育兒才發現,原來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靠錢砸。
霍啟剛工作忙,但只要沒有應酬,都會回家吃飯。
就算有應酬,如果中間有1個小時,他也會回家看孩子,只因為太晚回來,孩子就會睡覺了。
周末的時候,他們就會陪著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
一有機會,還會帶孩子一起去參加公益活動,或者戶外活動。
今年2月霍啟剛在廣州南沙出席活動時,被問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他說:
雖然工作很忙,但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每天我都堅持早起,一定陪兒子吃早餐。我今天也是陪他吃完早餐,送他上學之後才來南沙。如果不珍惜這些時間,小孩子很快就長大了。
所以,我覺得學什麼還是不要緊,一定不要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自己就沒責任了。
生活中,總有人以工作忙、沒為,把年幼的孩子,全權扔給老一輩或保姆,自己一點都不管。
等孩子大了,又開始孩子和自己不親近。
很明顯,他們把親子關係,當成了天生的、不需要培養的。
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之前看過一個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
心理學家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放進一個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代理媽媽替代真母猴。
這兩個代理媽媽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鐵絲媽媽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
絨布媽媽摸起來類似猴毛比較舒適和柔軟,但沒有安裝奶瓶。
按理說,能提供奶水的鐵絲媽媽應該更受小猴的青睞。
但實驗發現:小猴除了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媽媽呆在一起。
在看到嚇人的玩具時,小猴會立馬跑到絨布媽媽身邊,並緊緊抱住她。
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僅僅提供食物並不能和孩子建立母愛關係,建立強烈的母愛還需要撫摸和擁抱。
你看,好的感情都是靠「陪」出來的。
所以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再忙也會擠時間來陪孩子。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兒出生後「失蹤」兩個月,全天24小時專心照顧妻子和女兒。
他包攬換尿布、哄睡、洗澡、遊泳、打疫苗等工作,甚至健身都捨不得放下孩子。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
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被足夠的愛滋養,生活會更從容淡定。
對父母來說,陪伴可能只是一個形式,可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和重視。
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其實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培養好習慣
鄧亞萍在採訪中提到,郭晶晶的公公霍震霆曾評價她,管孩子「很嚴格」。
對此,郭晶晶是這樣回應的:
因為孩子的爺爺有時會過來跟他們玩,爺爺過來的時候,他在做功課。
我會讓他把功課做完再去跟爺爺玩。我是想讓他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每天規劃自己的時間做事,而不是隨心所欲。
不得不說,郭晶晶管孩子真的很有一套。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習慣的差距。
其實,大多數人都明白習慣的重要,但真正重視習慣養成,並認真實行的人,少之又少。
我就見過一個親戚,常把培養孩子的習慣,掛在嘴邊。
比如,他要求孩子每天放學要先寫作業才能玩。但是,他自己卻經常主動破壞這個習慣。
有時是有客人到訪,他會縱容孩子和客人玩;有時他被其他瑣事纏身,沒法輔導功課,也會讓孩子先玩;有時是被外出就餐等事耽擱......
總之,孩子不僅沒養成放學先寫作業的習慣,反而成性。
每當父母要求他做功課,他就會開始尋找各種理由,以達到拖延的目的。
輕易的中斷、妥協,是習慣養成中最為忌諱的事,這一點恐怕也是郭晶晶「嚴格」的原因。
很多人會認為孩子還小,可以先放鬆一些,等年齡大了再來好好管。
但俗語都說:「好變壞一刻鐘,壞變好需一年。」
一旦壞習慣扎了根,再去糾正只會難上加難。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意思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
可見,給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真的可以受益終身。
捨得讓孩子吃苦
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郭晶晶和霍啟剛,雖是頂級豪門,卻從來不嬌慣孩子。
霍啟剛曾在微博發了一組圖文,引發熱議。
照片中,霍啟剛和郭晶晶,挽起褲腿在泥濘的田地裡插秧。
而一旁小小的兒子也有樣學樣,蹲在稻田裡賣力地勞作,即使雙腿布滿了泥點,仍繼續堅持下去。
一番辛苦的農田體驗之後,一家三口還在村民家吃起了農家飯菜。
即使是粗茶淡飯,小孩子臉上仍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霍啟剛配文說: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
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而且,讓孩子適當吃苦,不是他們偶爾的活動,而是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他們會在地攤和打折店給孩子買衣物;
和孩子一起參加馬拉松家庭跑;
帶孩子去地鐵站,讓他身上掛著公益籌款告示牌,幫婦聯義賣籌款。
郭晶晶夫妻的育兒方式,讓網友不禁感慨:「他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
確實,如今不說豪門,就是普通的中產、小康家庭,輕易都不會讓孩子吃苦。
就算在農村,也少有家長會讓孩子頂著烈日、沾滿泥巴、流著汗水,親身體驗農作的不易和艱苦。
每個人都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
但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應該捨得讓孩子吃苦。
電影《靈魂歌王》講述了美國爵士樂以及搖滾樂人物雷·查爾斯一生的輝煌與傳奇。
查爾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美國小鎮上,七歲時,他因青光眼而雙目失明。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眼睛看不見的小查爾斯在家裡到處撞,跑,不停地跌倒、摔跤。
痛得實在受不了,他邊哭邊大聲叫著:
「媽媽,媽媽,help me !help me !help me!」
鏡頭一轉,媽媽正站在房間的一個角落裡,沉默地看著兒子,滿臉都是淚水。
看著查爾斯艱難的摔倒站起,沒有人比媽媽更痛。
但她知道小查爾斯不可能永遠得到幫助,他必須學會在黑暗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所以哪怕再難受,再心疼,她也狠心讓查爾斯吃苦。
讓孩子吃苦,不是不愛,而是一種更負責任的愛。
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總是甜的,終有一天,孩子要獨自面對人生的苦。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有了工作。
可是,他總是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於是,兒子開始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媽媽指責他,他卻振振有詞地說:「如果你不能養活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一句話,刺痛了多少負重前行的父母。
但現實就是如此,如果父母留給孩子的都是歲月靜好,那孩子將來可能不僅不會,甚至還會反過來責怪父母。
所以啊,讓孩子學會吃苦,越早越好。
就像作者沐心所說:唯苦過,方知甜。越早學會吃苦,往後越能體會人生的甜。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
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有心的父母都明白,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靠錢砸。
窮人和富人的教育之間,差的不是錢,而是思維。
和你共勉。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