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克己復禮」?

2020-12-20 超凡博弈

據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卓出的有七十多人。

孔門弟子按其各自擅長的領域被分為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又按照進門先後被分為先進和後進。

從《論語》中的相關記載來看,在孔子早年的先進弟子中,顏淵、子貢和子路經常向孔子請教學問。

總體來看,在《論語》中,顏淵得到孔子的褒獎最多,子貢對孔子的發問最勤快,而子路受到的斥責最多。

顏淵是先進,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但不幸早逝。

孔子在顏淵逝世時連呼:「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後,魯哀公、季康子問孔子哪個弟子好學,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是顏淵,可見孔子對顏淵是偏愛的。

故而說孔門之中以顏淵為首,是很自然的事。

顏淵跟孔子的對話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關於「克己復禮」的討論。

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

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

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

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孔子回答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的意思是遵循禮的要求,視聽言動都遵循禮,就可以成為仁人。

顏淵聽到老師的教誨之後,謙虛地表示自己雖然資質愚鈍,但還是要遵照老師的教導切實努力。

據《左傳· 昭公十二年》記載,孔子曾經說過「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並不是孔子的發明。

但是,孔子對於這一古語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後代的詮釋者對於「顏淵問仁」這一章的理解產生了重大分歧,既涉及對「禮」的認識,也涉及對「己」的解釋。

對於前者,爭論的關鍵在於「禮」是壓制還是順從人的本性,「五四」之後,對於儒家的「禮」的負面認識佔了主導地位。

對於後者,宋明理學的傑出代表朱熹把「己」解釋為「私」,認為「克己復禮」的意思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

他所說的「人慾」是指人的過度的欲望,對於人的正常的欲望他並不否定,「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就是克制人的過度的欲望,因為過度的欲望會妨礙人追求天理(更高的人生境界)。

但後來有的詮釋者將「克己復禮」片面地理解為對人性的壓制,因此後世對朱子的解釋頗有歧見。

清代的學者大多反對朱子的說法,他們根據「為仁由己」與「克己復禮」的語境相同故而意蘊相同的規則,把「己」理解為「己身」,把「克己復禮」理解為一種積極地實現自身的過程。

對「克己復禮」的兩種解釋也引起了對「仁」的不同解釋。

前者把「仁」更多地理解為一種內在的自省慎獨過程,後者則把「仁」更多地理解為用外在的行為方式表現出對於禮的實現。

這兩種解釋各有側重,前者注意到內心約束對於德性完善的作用;後者則注意到外在行動對於德性落實的作用。

通俗來說就是,我們不能只想著要做好事,也應該實際上去做好事,用外在的行為去印證內在的德性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論語》大講堂——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月10日下午,富平中學劉集校區黨群民老師在學校報告廳做了一場精彩的《論語》講解。八年級全體學生及三十多位老師聆聽了本次講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 孔子的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孔子的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禮即禮法,當然,這個的理解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儒家的本質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所以在這種道理來看。禮應該是對應不邪淫。佛法中說,戒律最重,持戒福報最大的戒律就是殺戒和淫戒。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熹註:「復,反也。」「反」即「返」,回返,還原。蓋朱熹以為「禮」乃「理」,人道本該如此,然私慾常使偏離,克制自己回到正軌,所以訓「復」為「反」(返)。
  • 「克己復禮」不是復闢的口號
    「克己復禮」的本意是教人做一個仁德的人「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這樣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成白話就是:「孔子的弟子顏淵問什麼是仁德。
  • 克己復禮:闡釋路徑與思想真髓
    綜合馬融、孔安國的註解,則克己復禮的大意為約束自身返歸於禮。第二條注釋中皇侃先陳述自己的認識,又徵引了範寧的解說。皇侃、範寧解說的差別,是對「克己」之「克」的理解不同,一為「約」,一為「責」(責求之意)。他們的解說相當樸實,顯示了訓詁經學的特點。  隋唐之後,對「克己復禮」的詮釋開始顯現出義理化傾向。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品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克己:克,能。一個人要做到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不為所欲為。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這樣的人就稱為仁人。如果大家都做到了仁,天下就都歸於仁了。
  • 論語:「克己復禮」釋義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主旨】此段選文主要講孔子向弟子顏回講述實現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注釋】克:朱熹注為「勝也」,克制的意思。己:朱熹注為「身之私慾也」,體現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我們一般解釋為「自己」就行。復:朱熹注為「反也」,恢復的意思。
  •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擁有人格魅力,品性善良的人。「克己復禮」則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 「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大概,掃了一眼其他回答,幾乎全是胡說八道,打趣的,言語不遜的,都有,囉裡囉唆說一大堆,都不明白孔子說這話是在什麼語境下,什麼環境下說的。要想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須要對照當時春秋時期的現狀才能更全面地去了解,當時為什麼這麼說,而不是戲說,胡說。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主張。如果能準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可以對儒家思想有較好的把握,不至於跑偏。「禮」是什麼?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明確「孔子定禮樂」,這裡的「禮」指的就是「儀禮」。為什麼孔子要「定」禮,應該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現在的社會,我們知道,各地風俗各不相同,所以很多活動如婚喪嫁娶,交給禮儀公司處理。
  • 克己復禮是化被動為主動,而不是克制自己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整部《論語》孔子本人最想闡述吾道一以貫之的時候就是問曾參那次,可惜曾子那時還是太年輕啊!之後有很多人問仁,夫子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正所謂因材施教嘛。
  • 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是要消除人的欲望嗎?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克己復禮」是儒家人格修養和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可以說是儒家道德修養的總綱領。「克己復禮」的說法,來自於論語中孔子與顏淵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 克己復禮:提升人格的最佳途徑
    在孔子的學說中,一個人要立身於社會,必須「克己復禮」,修養好德懿行。「克己復禮」是提升人格、追求崇高的最佳途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克己復禮新解 人生的路愈走愈寬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克己復禮新解」。 幾年前在香港《明報月刊》,連續好幾期,很多學者都在討論這四個字「克己復禮」。那麼這四個字處於《論語》。我們今天為什麼說是新解呢?是因為我自己研究了幾十年,認為這樣的解釋比較說的通,我們把原文先看一下。顏淵請教孔子什麼是仁,仁這個字要把它理解為如何行仁?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翻譯:顏回向孔子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踐行禮制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己復禮,那麼天下全部都可以變成仁。想成仁在於自己,難道在於別人嗎?顏回問:請問要怎麼做?
  • 儒家:克己復禮,以德治國
    孔子最常講的是「禮」字,強調「克己復禮」,目的是想恢復周朝的「禮治」制度。「禮治」,即用「禮」作為教化百姓、統治百姓的手段,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講規矩,守秩序。「禮」的根本,於私來說是「親親、尊尊、賢賢、長長」,不同的人際關係有不同的禮數,守禮就是安守本分;而於公來說是「君君臣臣」,這是告訴我們處於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一切按禮數來,就是不越規矩,否則就會「君不君,臣則不臣」了。孔子在講「禮」的時候,還一起提到「樂」,是為「禮樂」並行。
  • 不夠聰明也沒事,不打緊,「克己復禮」就好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的弟子顏淵向孔子請教如何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告訴他說:要努力約束自己,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真的能做到這樣,就可以達到你理想的境界了,這必須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