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卓出的有七十多人。
孔門弟子按其各自擅長的領域被分為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又按照進門先後被分為先進和後進。
從《論語》中的相關記載來看,在孔子早年的先進弟子中,顏淵、子貢和子路經常向孔子請教學問。
總體來看,在《論語》中,顏淵得到孔子的褒獎最多,子貢對孔子的發問最勤快,而子路受到的斥責最多。
顏淵是先進,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但不幸早逝。
孔子在顏淵逝世時連呼:「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後,魯哀公、季康子問孔子哪個弟子好學,孔子每次的回答都是顏淵,可見孔子對顏淵是偏愛的。
故而說孔門之中以顏淵為首,是很自然的事。
顏淵跟孔子的對話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關於「克己復禮」的討論。
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
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
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
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孔子回答說: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的意思是遵循禮的要求,視聽言動都遵循禮,就可以成為仁人。
顏淵聽到老師的教誨之後,謙虛地表示自己雖然資質愚鈍,但還是要遵照老師的教導切實努力。
據《左傳· 昭公十二年》記載,孔子曾經說過「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並不是孔子的發明。
但是,孔子對於這一古語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後代的詮釋者對於「顏淵問仁」這一章的理解產生了重大分歧,既涉及對「禮」的認識,也涉及對「己」的解釋。
對於前者,爭論的關鍵在於「禮」是壓制還是順從人的本性,「五四」之後,對於儒家的「禮」的負面認識佔了主導地位。
對於後者,宋明理學的傑出代表朱熹把「己」解釋為「私」,認為「克己復禮」的意思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
他所說的「人慾」是指人的過度的欲望,對於人的正常的欲望他並不否定,「存天理,滅人慾」的意思就是克制人的過度的欲望,因為過度的欲望會妨礙人追求天理(更高的人生境界)。
但後來有的詮釋者將「克己復禮」片面地理解為對人性的壓制,因此後世對朱子的解釋頗有歧見。
清代的學者大多反對朱子的說法,他們根據「為仁由己」與「克己復禮」的語境相同故而意蘊相同的規則,把「己」理解為「己身」,把「克己復禮」理解為一種積極地實現自身的過程。
對「克己復禮」的兩種解釋也引起了對「仁」的不同解釋。
前者把「仁」更多地理解為一種內在的自省慎獨過程,後者則把「仁」更多地理解為用外在的行為方式表現出對於禮的實現。
這兩種解釋各有側重,前者注意到內心約束對於德性完善的作用;後者則注意到外在行動對於德性落實的作用。
通俗來說就是,我們不能只想著要做好事,也應該實際上去做好事,用外在的行為去印證內在的德性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