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2021-01-08 旗卷虎纏身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擁有人格魅力,品性善良的人。

「克己復禮」則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於「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裡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克己復禮:闡釋路徑與思想真髓
    綜合馬融、孔安國的註解,則克己復禮的大意為約束自身返歸於禮。第二條注釋中皇侃先陳述自己的認識,又徵引了範寧的解說。皇侃、範寧解說的差別,是對「克己」之「克」的理解不同,一為「約」,一為「責」(責求之意)。他們的解說相當樸實,顯示了訓詁經學的特點。  隋唐之後,對「克己復禮」的詮釋開始顯現出義理化傾向。
  • 仁者的行為、性格與品德
    「仁」的核心思想,即「愛人」。儒家的愛,是基於血緣的差序之愛,親疏有別,內外有別。這點,對於生長在熟人社會的孩子來說,很好理解:從稱呼上就能體現出來。比如,胞弟親於堂弟,堂弟親於表弟。孟子對此有所發展,找到了人性上的依據: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我從行為、性格和品德三個方面闡述「仁」者。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仁者愛至柔至剛,去其疾也贈其光」。仁者愛人,一視同仁的愛,公平博愛的心……真正的仁愛不是對好眾生的慈愛,而是對惡眾生的悲憫;真正的仁愛,不是與富貴之人的交好,而是與落魄之人的同謀。回溯古今,從「仁者愛人」到「兩袖清風」,從「清正愛民」到「上善若水」,仁人的品德譜寫了百年盛世的佳話,也構築了高山流水的情操。
  • 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葦杭書院戊戌年度會講在北京大學舉辦
    按照楊汝清生前的規劃,此次會講總的主題是「克己復禮」與「天下歸仁」。在為期兩天的會講中,與會嘉賓從「仁之基本內涵」「仁之形上學基礎」「仁之工夫」「仁與當代社會」等角度,分享對「仁」這一儒家核心價值的理解以及與「仁」有關的生命事件,並與現場觀眾熱烈互動。同時,還有兩千多人次的網友通過現場直播觀看了會講。
  • 仁者愛人
    被認為是能夠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的人。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推行仁德怕是比以前那個時候還要困難吧。僅以孝悌來說,現在啃老的,嫌棄打罵老人的比比皆是,兄弟姐妹之間為了分割財產大打出手反目成仇的也是屢見不鮮。大同社會,仁者愛人,任重而道遠。
  • 《搜狐家長課堂》王文元:如何理解「克己復禮」
    王文元【著名國學學者】   王文元【著名國學學者】:謝謝大家,我說一件事,就是克己復禮,很多學者都理解不準確。克己復禮那個禮是什麼?兩個意思,一個是周禮,一個是以禮。周禮就是周朝定的一部法典,是法律的法典,這部法律的影響如何呢?我可以這樣跟大家說,現在西方國家很多的法律建置都是在參考或者直接集成了周禮的一些法條而形成的。比如現在的西方,它的代議制,所謂民主制度。
  • 墨家的「兼相愛」與儒家的「仁者愛人」,哪一種是人間大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渴望建立「仁政」、「王道」理想,都建立在愛人的基礎上。儒家的愛遮遮掩掩,但墨家的愛濃鬱熱烈。墨子最初也是儒家弟子,但最終脫離儒家另立門戶,成立了一個具有嚴明組織紀律的政治團體——墨家學派。墨子強烈反對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但他反對的不是愛這個世界,他反對的是孔子的愛太狹隘,不夠博愛。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仁者愛人」,更要愛得適當
    儒家常說「仁者愛人」,這容易理解,但是,愛要適當,如果愛不適當,反而有害,這是古人經常講到的。一個普通人在愛人上最難把握的就是對子女的愛。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只想讓他們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愛他們。過去有個孩子看到一把劍,他想要,父母沒有給他,因為劍很鋒利,玩劍容易割傷身體。
  • 什麼是「克己復禮」?
    顏淵跟孔子的對話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則是關於「克己復禮」的討論。在《顏淵》一篇中,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孔子明言「克己復禮」。人們對「克己復禮」雖有爭議,但都未曾否定禮的復歸乃是自身修養過程的體現。禮不僅僅是作為「管理國家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修養自己的一種媒介」。當儒者通過禮的自身修養從而進入政治生活來規範制約統治者的行為時,克己復禮不僅是一個私人的道德律令,而且是一個有關儒家公民行為的政治教育的公共的原則。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熹註:「復,反也。」「反」即「返」,回返,還原。蓋朱熹以為「禮」乃「理」,人道本該如此,然私慾常使偏離,克制自己回到正軌,所以訓「復」為「反」(返)。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對此說法,他的幾位弟子有不同的理解。 《孔子家語·三恕》中記孔子向不同的弟子提出這一問題,讓他們分別回答後孔子行進行評論。 有一天,子路來到孔子面前,孔子問他:「智者是什麼樣的人?仁者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問答:「智者善於使人知道自己,仁者善於使別人愛自己。」孔子說:「這種回答是士的表現。」
  • 儒家:克己復禮,以德治國
    孔子最常講的是「禮」字,強調「克己復禮」,目的是想恢復周朝的「禮治」制度。「禮治」,即用「禮」作為教化百姓、統治百姓的手段,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講規矩,守秩序。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仁者人也」,孟子強調的就是「仁政」。「仁政」是以民為本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寧國家才能穩固。而「仁政」的基礎是孟子的「性善說」,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義、禮、智是人天生就有的「善性」。
  • 《論語》大講堂——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月10日下午,富平中學劉集校區黨群民老師在學校報告廳做了一場精彩的《論語》講解。八年級全體學生及三十多位老師聆聽了本次講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 仁者愛人?龍賽中學的姐妹學校?關於仁愛中學,有這些故事……
    仁愛精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仁愛中學正在充分利用校名的得天獨厚的資源,把「仁者愛人」作為學校精神。學校以《論語》中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怒,勇者不懼」,開發了「仁者」「智者」「勇者」相結合的仁愛課程,讓「有愛心,行大善」成為師生的自覺追求,讓仁愛精神在仁愛中學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