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擁有人格魅力,品性善良的人。
「克己復禮」則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於「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裡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裡,「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