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更要愛得適當

2020-12-22 禪說國學

儒家常說「仁者愛人」,這容易理解,但是,愛要適當,如果愛不適當,反而有害,這是古人經常講到的。一個普通人在愛人上最難把握的就是對子女的愛。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只想讓他們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愛他們。

過去有個孩子看到一把劍,他想要,父母沒有給他,因為劍很鋒利,玩劍容易割傷身體。小孩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讓他們滿足,這樣雖然滿足了他們暫時的願望,卻可能造成他一生的遺憾。這說明愛有遠近的區別。

觸龍說服趙太后,也是這種情況。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出去立功,就想留他在身邊,生活舒適,這是一種愛。但是,趙太后死以後,這個兒子就會失去依靠,又沒有什麼特殊本事,那他後半生就會非常艱難。

愛,只在趙太后的生前,這愛就愛得近,而趙太后死後,就愛不著了。如果讓他去鍛鍊,有生活艱苦的經歷,趙太后死後,他能自立,一生就可以靠自己的本事過日子,這愛就愛得遠。

現在企業界人士,真正懂得這種道理的不多,總想自己有花不完的錢,只要留給兒女,他們就會幸福終生。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過去我看到小說上寫的敗家子,總覺得那是小說。生活經歷使我感到,那是現實的社會現象。從精神上說,從來不受委屈,青少年就隨心所欲,精神就非常脆弱,有風吹草動,就不能承受,就面臨精神崩潰。

大學生,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一些小事,就自殺,就是這種精神脆弱的人。他們為什麼自殺?責任在誰?就是因為父母愛得不適當。

松樹在野地裡長得很好,千年松參雲天,將它移栽在小盆裡,不可能長千年,更不會參雲天。馬不在廣大場地奔馳,整天關在豬圈裡養著,以後就跑不起來了。「豬圈不出千裡馬,花盆難養萬年松。」就是這個道理。

許多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不願意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闖蕩,如此矛盾的心態,只能事與願違。

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問題就在於很多有錢人家,大把給孩子花錢,上名校、穿名牌、找名師,卻不重視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生活安逸根本不知道父母生存賺錢的艱辛,缺乏憂患意識,思想、身體都弱不禁風。

家長們以為讓孩子衣食無憂、考試成績無憂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了。實際上,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

古人早就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所產生的不良後果。王符說:「嬰兒有常病」,「父母有常失」,「嬰兒常病,傷飽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是故媚子以賊其軀者,非一門也」。

嬰兒經常有一種病,就是過飽引起的疳積病。這種病是父母溺愛子女引起的,由於溺愛,哺乳太多,反害其身體。像這種病不僅出現於一個家庭,也普遍出現於中國古今的許多家庭,說明這個問題是帶有普遍性的。迄今為止,還有很多人順著迷途,重蹈覆轍,不知悔悟。

西方人說:「第一代老闆,第二代富人,第三代乞丐.」你當老闆賺了很多錢,你的兒子就可以花你的錢,也成了富人。但他不能賺錢,只會花錢,你的孫子就沒有什麼遺產可以繼承,那就只好去當乞丐。

其實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卻很難。很多父母做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方方面面都做好安排,什麼都安排好了,孩子從小到大一帆風順,結果承受不了任何挫折。

實際上,孩子小的時候跌跟頭、摔跤,吃的是小虧,真的等到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要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自己去搏擊了,父母無力再去為孩子做任何安排的時候,孩子吃的虧才是大虧。

相關焦點

  • 墨家的「兼相愛」與儒家的「仁者愛人」,哪一種是人間大愛?
    在中國哲學派別中,儒家也是愛的哲學。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渴望建立「仁政」、「王道」理想,都建立在愛人的基礎上。儒家的愛遮遮掩掩,但墨家的愛濃鬱熱烈。墨子最初也是儒家弟子,但最終脫離儒家另立門戶,成立了一個具有嚴明組織紀律的政治團體——墨家學派。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仁者愛至柔至剛,去其疾也贈其光」。仁者愛人,一視同仁的愛,公平博愛的心……真正的仁愛不是對好眾生的慈愛,而是對惡眾生的悲憫;真正的仁愛,不是與富貴之人的交好,而是與落魄之人的同謀。回溯古今,從「仁者愛人」到「兩袖清風」,從「清正愛民」到「上善若水」,仁人的品德譜寫了百年盛世的佳話,也構築了高山流水的情操。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擁有人格魅力,品性善良的人。「克己復禮」則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仁者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問答:「智者善於使人知道自己,仁者善於使別人愛自己。」孔子說:「這種回答是士的表現。」 子路走了出去,子貢走進來,孔子又向他提出同樣的問題。子貢回答:「智者善於知道別人,仁者善於愛護別人。」孔子對他也加以肯定,說:「這種回答也是士人的表現。」
  • 仁者愛人
    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有子,姓有,名若,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認為是能夠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學說的人。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推行仁德怕是比以前那個時候還要困難吧。
  • 仁者的行為、性格與品德
    《學庸論語》不夠了,我把要學習的內容寫在白板上,並要求孩子們寫下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荀曰守禮,「仁」不僅是論語的重要論點,也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但,給孩子講,不能講深。 「仁」的核心思想,即「愛人」。儒家的愛,是基於血緣的差序之愛,親疏有別,內外有別。這點,對於生長在熟人社會的孩子來說,很好理解:從稱呼上就能體現出來。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中記孔子說「智者樂,仁者壽」,是說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因為聰明人想得開,不為小事煩惱,有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攀比,不嫉妒,就能長壽。我應該想得開,倒不如悠哉遊哉,與世無爭,安心著述,教徒為好。於是他心情坦然也活到七十三歲高齡。這正是「智者樂,仁者壽」。 孔子見榮啟期的地方,在當年魯國中都,即今山東汶上縣。孔子的弟子榮旂,也是汶上人。其後裔繼承榮啟期樂天知命的思想,榮氏家族中在古代及現代均出過許多名人。
  • 孔子 仁者愛人,天下為公
    他在魯國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但幹成了不少事:管理倉庫,他就把倉庫裡的帳目計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飼養得膘肥體壯;擔任魯國的中都宰,實施禮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區秩序井然。後來,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職,兼攝相事,參與國政。孔子在魯國任職四年,魯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社會風氣大為改觀,以「小康」聞名於各諸侯國,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歷代仁人常拿這兩句話自勉要像孔子那樣不斷攀登,以不斷開闊眼界,升華境界,向上,再向上,以達精神之山的峰巔。登高方能望遠,在這不斷攀登中,人的襟懷也不斷升華博大。因為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仁者,他一覽天下時,油然想起仁者的心胸就象巍然屹立的泰山,把山的品格與做仁人志士聯繫起來,作為培養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種道德行為規範。
  • 儒學仁與禮,孔子稱管仲是真正的仁者,那什麼是禮呢?
    能達到這種理想的人,就算是仁者。還有一個孔子讚許過的仁者,那就是子產。當時鄭國人都聚集在鄉校議論國事,有人就向子產建議取消鄉校,但被子產拒絕了。子產說:「那些人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喜歡的我就照辦,他們厭惡的我就些。我為什麼要掉校呢?「孔聽到這個消息,就評價說:是有人說產,我不值。直姓說話,傾聽百姓的聲音,按他們的心裡做,不做用權威,封民之口的傻事,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
  • 「愛人利物之謂仁」提供的文化鏡鑑
    「仁愛」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核之一,在孔子的思想系統中,「仁」處於核心地位,其將「仁」與「德」實現了有機結合,認為愛好「仁」的人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好仁者,無以尚之」。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中記孔子說「智者樂,仁者壽」,是說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因為聰明人想得開,不為小事煩惱,有仁德的人心胸坦蕩,不攀比,不嫉妒,就能長壽。《列子·天瑞》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一生到處奔波,宣傳自己的主張,不為人用,心情一度很不好。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名叫柏樹洞的地方。
  • 聖人比仁者多的不是愛心,而是智慧
    而其知識與智能,主要從學習得來。智的問題很複雜,我們就先從儒家的性質講起:儒家認為,仁與聖是不同的。這不同在哪兒呢?仁者愛人,可是行仁只能「能近取譬」,由近處做起,先「修己以敬」,再「修己以安人」。人則範圍大得多,可以博施濟眾、可以「修己以安百姓」。這不是聖人比仁者更仁,而是他更智。
  • 學會愛人的愛語,更好地去愛——《愛的五種語言》(四)
    對於身體的接觸是他們主要的愛語的人來說,缺少它,他們感覺不到愛。有了它,他們情緒的箱子就滿了,而且在愛人的愛裡,他們覺得安全。在婚姻中的愛撫可以有很多形式,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愛撫帶來的效果都是相同的,你的愛人最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愛撫。所以不要堅持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和時間去撫摸她,要去細心地觀察、主動學習說她的愛語。愛的撫摸要明確且全神貫注。
  • 愛人是幸福的,被愛也是幸福的
    愛"可以淨化人心,讓暴戾之氣消失,讓我們都沉浸在一個"愛"的世界裡。 喝一杯茶要多久? 抽一根煙要多久? 想一個人要多久? 愛一個人要多久?
  • 說文解字|山東省曲阜人孔子曰:仁者樂山,「山」字究竟是何意?
    春秋時期,山東省曲阜人,孔子曰:仁者樂山,這個「山」字究竟是何意?古人說話比較簡略,比如河在古代就特指黃河。孔子說:「仁者樂山」的「山」字也不是普通的山,應該是名山大川的「山」,而且其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現在咱就來說說這個「山」字。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 愛人選擇類型,具有三種特質之一,讓愛相處更輕鬆
    生活使每個人不斷的進步和成長,尤其是當遇到生命中的愛人時,生活也給予自己不同的選擇,選擇愛或是不愛,愛就請好好地珍惜彼此,因為好的愛人,會讓彼此不斷的邁進幸福的生活,所以愛人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選擇愛人性格特點上也是一個重中之重,溫柔的性格愛人,基本上都很會體諒對方,成為愛人體貼的暖心人,只要彼此能相擁,互相的珍惜,性格上溫柔體貼的愛人,多數能成為自己最穩定的後方支援,平時應該多照顧愛人的生活,多呵護關心對方,這樣生活會更和諧有動力。
  • 被愛的生活,優秀愛人不放過這件事,好好珍惜更有愛
    而且越是充實有愛的生活,越需要打好一定的基礎,畢竟時間和精力用在什麼地方,也會不斷帶動自己進步和成長,用在相互的感情世界中,自然愛也會變得厚實穩固,只有彼此都能享受被愛,才能讓彼此都成為優秀的愛人,只要不錯失放過這件事,餘生更值得彼此所擁有,記住一點互相好好珍惜更有愛與美好。
  • 拙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三篇:知者和仁者的表現說得太形象了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主流譯文:孔子說:「有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有智慧的人好動進取,有仁德的人沉靜寡慾。有智慧的人成功常樂,有仁德的人恬淡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