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常說「仁者愛人」,這容易理解,但是,愛要適當,如果愛不適當,反而有害,這是古人經常講到的。一個普通人在愛人上最難把握的就是對子女的愛。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只想讓他們享受,那就不是真正的、從根本上愛他們。
過去有個孩子看到一把劍,他想要,父母沒有給他,因為劍很鋒利,玩劍容易割傷身體。小孩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讓他們滿足,這樣雖然滿足了他們暫時的願望,卻可能造成他一生的遺憾。這說明愛有遠近的區別。
觸龍說服趙太后,也是這種情況。趙太后不肯讓兒子出去立功,就想留他在身邊,生活舒適,這是一種愛。但是,趙太后死以後,這個兒子就會失去依靠,又沒有什麼特殊本事,那他後半生就會非常艱難。
愛,只在趙太后的生前,這愛就愛得近,而趙太后死後,就愛不著了。如果讓他去鍛鍊,有生活艱苦的經歷,趙太后死後,他能自立,一生就可以靠自己的本事過日子,這愛就愛得遠。
現在企業界人士,真正懂得這種道理的不多,總想自己有花不完的錢,只要留給兒女,他們就會幸福終生。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過去我看到小說上寫的敗家子,總覺得那是小說。生活經歷使我感到,那是現實的社會現象。從精神上說,從來不受委屈,青少年就隨心所欲,精神就非常脆弱,有風吹草動,就不能承受,就面臨精神崩潰。
大學生,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一些小事,就自殺,就是這種精神脆弱的人。他們為什麼自殺?責任在誰?就是因為父母愛得不適當。
松樹在野地裡長得很好,千年松參雲天,將它移栽在小盆裡,不可能長千年,更不會參雲天。馬不在廣大場地奔馳,整天關在豬圈裡養著,以後就跑不起來了。「豬圈不出千裡馬,花盆難養萬年松。」就是這個道理。
許多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不願意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闖蕩,如此矛盾的心態,只能事與願違。
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問題就在於很多有錢人家,大把給孩子花錢,上名校、穿名牌、找名師,卻不重視培養子女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生活安逸根本不知道父母生存賺錢的艱辛,缺乏憂患意識,思想、身體都弱不禁風。
家長們以為讓孩子衣食無憂、考試成績無憂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了。實際上,這是危害子女的普遍做法。
古人早就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所產生的不良後果。王符說:「嬰兒有常病」,「父母有常失」,「嬰兒常病,傷飽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是故媚子以賊其軀者,非一門也」。
嬰兒經常有一種病,就是過飽引起的疳積病。這種病是父母溺愛子女引起的,由於溺愛,哺乳太多,反害其身體。像這種病不僅出現於一個家庭,也普遍出現於中國古今的許多家庭,說明這個問題是帶有普遍性的。迄今為止,還有很多人順著迷途,重蹈覆轍,不知悔悟。
西方人說:「第一代老闆,第二代富人,第三代乞丐.」你當老闆賺了很多錢,你的兒子就可以花你的錢,也成了富人。但他不能賺錢,只會花錢,你的孫子就沒有什麼遺產可以繼承,那就只好去當乞丐。
其實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卻很難。很多父母做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方方面面都做好安排,什麼都安排好了,孩子從小到大一帆風順,結果承受不了任何挫折。
實際上,孩子小的時候跌跟頭、摔跤,吃的是小虧,真的等到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要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自己去搏擊了,父母無力再去為孩子做任何安排的時候,孩子吃的虧才是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