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山東省曲阜人,孔子曰:仁者樂山,這個「山」字究竟是何意?古人說話比較簡略,比如河在古代就特指黃河。
孔子說:「仁者樂山」的「山」字也不是普通的山,應該是名山大川的「山」,而且其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現在咱就來說說這個「山」字。
一、說文解字:「山」與泰山
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個泰山就在孔子故裡的附近,泰山在春秋時期已經是中國的名山大川。
《國語周語》:「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韋昭註:「山川,五嶽、河海也,也就是說山川的山專指五嶽。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後因以「山鬥」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大家所敬仰的人。《聊齋志異青鳳》:「叟致敬曰:『久仰山鬥。』」可以說山也特指泰山。
在春秋以後「山」的含義已經有擴大的趨勢,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韋昭認為山川百神的山就是五嶽,其實在春秋時期,山特指泰山,因為孔子根本沒有把五嶽的其他四嶽放在眼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說孔子登泰山後,而小天下所有的山脈,孔子獨尊泰山的思想昭然若揭。
通過研究「山」字含義的變遷,其規律就是「山」字含義逐漸擴大,春秋時期,「山」字獨用就是特指泰山,到三國時期,「山」字獨用就是特指五嶽,隨著儒學成為唐宋的主流文化,唐代,山字又開始特指泰山。
二、說文解字:「山」與仁人
孔子說「仁者樂山」,與此同時,他也說「仁者愛人」,可以說「樂」與「愛」意思大同小異,互為表裡,山與人也是如此。
戰國時期,因為山陵高且固,常用來比喻帝王。《戰國策·趙策》:「一旦山陵崩,長安君將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春秋時期,「山」也是帝王的墳墓。《水經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秦始皇祭祀泰山,其實就是祭祀遠古的帝王,「秦名天子冢曰山」就是說古代秦國把帝王的的墳墓稱作山。
至於「人」在周代,也可以特指「周天子」,「仁者愛人」其實也可以說是愛君,一語雙關也是文人喜歡的修辭手法。
三、說文解字:「山」字原意解讀
山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就是三座山相連,山峰並立的形狀。《說文山部》:「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也就是說,山,宣暢。使地氣宣通,散布各方,產生萬物,有石構成而又高峻。象形。大凡山的部屬都從山。
王筠《說文句讀》:「無石曰丘,有石曰山」
四、說文解字:仁者樂山之「山」字總結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論述,「仁者樂山」的「山」字含義已經基本闡明,這個「山」字是與孔子的文化背景相聯繫的,也是與周代禮儀制度相聯繫的,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儒家文化就是「山」的文化,從泰山巖巖,到君君臣臣,「山」字已經與仁人志士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