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山東省曲阜人孔子曰:仁者樂山,「山」字究竟是何意?

2020-12-22 龔柳輝

春秋時期,山東省曲阜人,孔子曰:仁者樂山,這個「山」字究竟是何意?古人說話比較簡略,比如河在古代就特指黃河。

孔子說:「仁者樂山」的「山」字也不是普通的山,應該是名山大川的「山」,而且其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現在咱就來說說這個「山」字。

山東曲阜孔子講學之雕像

一、說文解字:「山」與泰山

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個泰山就在孔子故裡的附近,泰山在春秋時期已經是中國的名山大川。

《國語周語》:「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韋昭註:「山川,五嶽、河海也,也就是說山川的山專指五嶽。

《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後因以「山鬥」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大家所敬仰的人。《聊齋志異青鳳》:「叟致敬曰:『久仰山鬥。』」可以說山也特指泰山。

在春秋以後「山」的含義已經有擴大的趨勢,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韋昭認為山川百神的山就是五嶽,其實在春秋時期,山特指泰山,因為孔子根本沒有把五嶽的其他四嶽放在眼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說孔子登泰山後,而小天下所有的山脈,孔子獨尊泰山的思想昭然若揭。

山東曲阜孔子故裡的三石之「山」

通過研究「山」字含義的變遷,其規律就是「山」字含義逐漸擴大,春秋時期,「山」字獨用就是特指泰山,到三國時期,「山」字獨用就是特指五嶽,隨著儒學成為唐宋的主流文化,唐代,山字又開始特指泰山。

二、說文解字:「山」與仁人

孔子說「仁者樂山」,與此同時,他也說「仁者愛人」,可以說「樂」與「愛」意思大同小異,互為表裡,山與人也是如此。

戰國時期,因為山陵高且固,常用來比喻帝王。《戰國策·趙策》:「一旦山陵崩,長安君將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說趙太后》

山東曲阜孔子故裡

春秋時期,「山」也是帝王的墳墓。《水經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秦始皇祭祀泰山,其實就是祭祀遠古的帝王,「秦名天子冢曰山」就是說古代秦國把帝王的的墳墓稱作山。

至於「人」在周代,也可以特指「周天子」,「仁者愛人」其實也可以說是愛君,一語雙關也是文人喜歡的修辭手法。

三、說文解字:「山」字原意解讀

山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就是三座山相連,山峰並立的形狀。《說文山部》:「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從山。」也就是說,山,宣暢。使地氣宣通,散布各方,產生萬物,有石構成而又高峻。象形。大凡山的部屬都從山。

山東曲阜孔子雕像

王筠《說文句讀》:「無石曰丘,有石曰山」

四、說文解字:仁者樂山之「山」字總結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論述,「仁者樂山」的「山」字含義已經基本闡明,這個「山」字是與孔子的文化背景相聯繫的,也是與周代禮儀制度相聯繫的,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儒家文化就是「山」的文化,從泰山巖巖,到君君臣臣,「山」字已經與仁人志士融為一體,交相輝映,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符號,意味深長。

相關焦點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
  •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很熟悉,我也非常喜歡。它是出於《論語 雍也篇》。
  • 說文解字|四川省有一個樂山縣,這個「樂」怎麼讀,到底是何意?
    「樂」字的讀音總共有五種,比如河北的樂(lào)亭縣,四川省有一個樂山縣,樂山縣設置比較晚,這個不讀lào,那麼樂山縣的「樂」怎麼讀,到底是何意呢?一、說文解字:「樂」字的五種讀音和含義樂字的讀音有五:yùe,lè,yào,liáo,lào。(1)本音yùe。「樂器」樂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在木架上安絲弦,表示它是一種樂器:弦樂。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六: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這個成語來源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知:同「智」,智慧,聰明。樂:喜好,欣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說:「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子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房產企業能做到智仁雙全嗎
    一種解讀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另一解讀則理解為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 《說文解字》第97課:《詩經》裡「薄採其茆」中的「茆」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載阻史、子亥二切。(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ǐ,給的解釋是「羹菜也」。段玉裁補充說:「,謂取菜羹之也。」所以的本義就是用菜作羹。上過中學語文課的朋友大多會說,羹不是「帶湯的肉食」嗎?為什麼可以用菜作羹?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
  •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者愛人
    有子曰:孝悌者,仁之本也!仁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仁呢?有子說:仁的根本在於孝和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基礎。有子說:一個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是很少會去主動冒犯上級的。更不用說造反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宣王在位期間,朝廷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過汗馬功勞。
  • 曲阜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建安七子」之一!
    曲阜,山東省轄縣級市,由濟寧市代管,是黃帝生地、神農故都、商殷故國、周漢魯都,是東方文化重要發祥地,被譽為「東方聖城」,亦被稱為「東方耶路撒冷」。這裡的石門山是一座看不透的山,壯美的自然景觀,豐厚的人文底蘊使得它「精氣神」十足,韻味獨特。老子曾在這裡講學,孔子晚年在山中整理過《易經》,子路曾經投宿石門。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chí。給的解釋是:「艸皃。從艸在聲。濟北有茬平縣。」這是茬的本義,就是草的樣子,《玉篇.艸部》有「茬,草盛貌」就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顯然,《玉篇》的意思更進了一步。另外在這個讀音下,還有這幾個意思:(2)古代的一個縣名。西漢屬泰山郡,在現在的山東省長清縣東北。(3)山的名字,《集韻.之韻》裡有:「茬,山名,漢泰山郡有茬山。」(3)姓。
  • 仁者的行為、性格與品德
    仁者的行為 仁者首先是「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這一章,太有名了!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
  • 【分享】《說文解字》簡介(附「《說文解字》相關學習資料流通說明」)
    獨體的「文」不能再分解,故說明之,即「說文」;合體的「字」由「文」構成,故分解釋之,即「解字」,二者相合在一起,可作《說文解字》之名的含義。 遂歷時十多年,終於寫成《說文解字》這部文字學巨著。 收錄字數《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 荒謬滑稽的人人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當地日報要開闢專欄專頁,電臺、電視臺要開專題講座,詳解《說文解字》。想像一下全漯河市人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手捧《說文解字》,誦讀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確實是空前的盛況!漯河市政府原來這麼熱愛我國古代文化!     作為古代文化的載體,《說文解字》體大思精,讓現代人有一點點粗淺的認知,確實能增強人們對古代文化精華的敬仰之情,然而,最能代表古代文化的著作,並不是《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第83課:看「芒」字的解釋,你會更佩服司馬遷
    (8)還是地名、山名,比如劉邦最初起義藏身的山叫芒碭山;再比如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開篇有:「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裡提到的北邙山,最初也叫北「芒」山,這裡埋葬著漢、魏以來大量的王公貴族。(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huāng。用在專用詞「大芒落」,通「荒」。《集韻.唐韻》裡有:「芒,歲在巳曰大芒落。」這是古代曆法的一種術語。
  • 孔子為什麼用山水來比擬智者之樂和仁者之樂?
    仁者,指的是那些有寬大胸懷、仁愛之心的人。仁者、智者是精神品質不同的人,他們對於自然美的欣賞也各有偏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韓詩外傳》記載了一種解釋。仁者之所以樂山,是因為仁者具有山的特性。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對象。因為山中生機勃勃,草木生長,萬物茂盛,飛禽走獸集聚,四方之民也能在山中獲得資源得以生存。山給予人類與萬物以生機,這類似於愛。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qiáo。給的解釋是「艸也」,什麼草呢,沒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此字疑為苕之或體,或曰水草也。」是什麼草,許慎沒說,但如果真如朱駿聲所說是「苕」的話,前面講過,就是開黃花的凌霄。樣子如圖:
  • 餘秋雨把仁者「樂」山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他是口誤嗎?
    《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將人的智慧與仁義,和山、水聯繫起來。在文學界,對於該句話的讀解也有多種,我國著名學者南懷瑾撰成了《論語別裁》,對此理解的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