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浮名
河南省漯河市六大部門日前聯合下文,要求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讀《說文》、識繁體、解漢字」活動,規定「每人要讀一遍《說文解字》;每人至少認識500個繁體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推動《說文解字》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當地日報要開闢專欄專頁,電臺、電視臺要開專題講座,詳解《說文解字》。(5月11日《人民日報》)
漯河市的官員,真夠風雅!想像一下全漯河市人們,無論男女老幼,人人手捧《說文解字》,誦讀著「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確實是空前的盛況!漯河市政府原來這麼熱愛我國古代文化!
作為古代文化的載體,《說文解字》體大思精,讓現代人有一點點粗淺的認知,確實能增強人們對古代文化精華的敬仰之情,然而,最能代表古代文化的著作,並不是《說文解字》。四書五經、莊騷史漢,以至李杜韓柳,哪一部不震古鑠今,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絕唱?何以漯河市政府情有獨鍾,如此不遺餘力地要求讀《說文解字》?細細揣摩,終於明白,漯河乃是《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的故鄉,大力倡導人們讀《說文解字》,是在顯擺自家的祖宗裡,也出過文化名人。
歷史上曾出過文化名人的地方,後代是否就天賦異稟,與眾不同?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聖人孔子的故鄉曲阜,自然也曾出現過傑出人士,然而絕大多數是普通人,並不比祖上沒出過名人的地方更優秀;至於李白的出生地,中亞的碎葉城的人們,沒見個個成為詩仙。以此看來,名人故裡和後人究竟有多大關係,難說得緊。炫耀自己生活在名人故裡,拿歷史文化名人頭上的光環往自己頭上套,念叨著「我的祖上,也曾經闊過」,除了證明後代不如祖宗,還有其他的什麼意義呢?
漯河市政府倡導人人讀家鄉的歷史名人的著作,相比較於爭奪名人故裡,是一大進步。可是,假使每一個曾出過名人的地方,都效法漯河,要求人人都捧讀自家祖上的名人著作,而且走進課堂,報紙開專欄,電視開講座,那可好看得很。到時候,江蘇江陰,《徐霞客遊記》充斥每一方天空;湖北黃岡,《本草綱目》瀰漫每一寸土地;湖南衡陽,王夫之的哲學家弦戶誦,何其滑稽。
滑稽事小,無端地讓歷史名人的著作成為當代人的負累,就更不合理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非讀《說文解字》不可,何必浪費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漯河市有關領導說,文件只是提倡,不是強制。可是,紅頭文件上的「至少」、「每人」之類的字眼,強硬得很,非強制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