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是化被動為主動,而不是克制自己

2020-12-20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整部《論語》孔子本人最想闡述吾道一以貫之的時候就是問曾參那次,可惜曾子那時還是太年輕啊!之後有很多人問仁,夫子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正所謂因材施教嘛。但是作為孔子默認的衣缽繼承者,顏淵問仁那就非同凡響了。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的時候那些書生常常引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這就把孔子的意思徹底糟蹋了。讀論語時一定要注意孔子是在和誰說話,除去四科十哲外很多人的水平都不一樣,就拿四科十哲裡的宰我來說,孔子評論還有個朽木不可雕也呢?更不用說其它人了。

顏淵作為孔子最好的學生,而且天天一簞食一瓢飲的活著,居陋巷也不該其樂的人,你好意思把克己復禮解釋成克制自己恢復禮制嗎?如果這樣的話顏淵之前都幹了些什麼?

孔子五十二歲出仕,五十五歲周遊列國,這都不是被動的,都來自他老人家的主觀意念。就想孔子四十多歲的時候給自己佔了一卦,山火賁卦,就知道自己出仕只是個擺設,因此繼續在家做學問。

這次對顏淵的要求也是一樣,讓其克己復禮就是讓他「能夠自己施行禮的規範」。這樣才有後邊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相關焦點

  • 克己復禮新解 人生的路愈走愈寬
    一般學者兩千多年以來,都把克己復禮分為兩半,克己當然是克制自己,約束自己了,復禮的復是實踐,去實踐你的要求,那如果這樣解釋對的話,就麻煩了。為什麼麻煩?代表自己有問題,所以你要克制,復禮的話呢?代表你要實現你的要求,那代表禮是善的,自己是偏向惡的。
  •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戰勝別人更重要
    克己復禮,是一個成語,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還是很容易的,克,就是克制,復,就是實行。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這個禮,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禮貌、禮儀,而是周代的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禮樂文化,是華夏民族重要的基礎,人們要通過禮來克制自己,使自己達到「仁」的境界。克己復禮原文出自於《論語·顏淵》顏淵問仁。
  • 國學專家傅佩榮:何為真正「克己復禮」
    兩千多年來許多學者把這四個字分為兩半解釋,「克己」是克制約束自己,「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起來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但仔細分辨,問題就來了: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至於必須克制嗎?二、欲望若是隨人性而來,則人性豈非具有惡的成分?這些問題是無法迴避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
    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優秀的員工就如同優秀的士兵一樣,他們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是具有責任感、團隊精神的典範;他們積極主動,富有創造力;他們沒有任何藉口。人們相信,每一個進入西點軍校的學員,在他們的心中,都埋藏著一個當將軍的夢想。若非如此,他們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士兵。同樣的,在企業裡也有許多這樣的優秀員工。
  • 「克己復禮」不是復闢的口號
    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語、行為都符合禮的規定,這就是仁德。有朝一日能夠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都合於禮了,那麼天下的人都會稱讚你是仁德的人了。要做有仁德的人全靠自己,哪能靠別人呢?』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聲音不聽,不合於禮的言論不說,不合於禮的行為不做。』顏淵說:『我顏回雖然不聰明,請讓我按照您說的這些話去做吧!』」
  • 孔子說過的克己復禮,現在只能為自己,否則無意義!
    「克己復禮」是孔子解答顏淵的疑惑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要能夠控制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歸到禮的正途上,就是「仁」了。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諸侯混戰禮樂崩壞,所以孔子希望回到西周強盛時那些美好和平的時光,可是當時的主流就是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和兼併,作為讀書人的孔子,即使學富五車見多識廣,也無力阻止歷史車輪的進步,所以他只能從自身做起,希望先從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始,克制自己、回歸周禮,所以孔子「克己復禮」的觀點不單單是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也是對逝去的美好時代的緬懷和致敬。
  • 什麼是「克己復禮」?
    」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並且克己復禮可以把天下都歸入自身之仁,可見境界之大;孔子還特別提到「為仁由己」,即想不想成為仁人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別人決定的。顏淵當然想成為仁人,故而追問孔子「為仁」的具體做法。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躊躇間,看見小孫女,活潑可愛,一片天真,也懂事了,於是得一方便法門:晝之所為,夜必告小孫女,不敢告者則不為也。連在小孫女面前不好啟齒的事情都不為,可見賈先生律己之嚴。他紮根一隅,默默奉獻,一生勤勉,兩袖清風。他這一生,留下的不僅僅有獨具氣韻的文學作品,還有比任何文學作品都感人的精神品質。類似的故事,古代也有——蘧伯玉是春秋末年衛國大夫。
  • 《鬼谷子》謀略,如何有效擺脫控制,化被動為主動
    在生活中有些人聰明靈活,總是在談話和交往中佔據主動地位。而有些人正好相反,話還沒說出口就被堵在嘴邊,事情還未謀劃成功,早已被對手搶先做好了。可謂處處被動,著著落後。鬼谷子指出:「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在遊說的過程中,通過具有「鉤」和「箝」作用的遊說之辭,用以迅速箝制住遊說對象內心志意的一種方法。
  • 論語經典故事之六十九: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品行,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克己:克,能。一個人要做到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不為外物所誘,不為所欲為。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成語故事:有一次,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的規範(克己復禮),這樣的人就稱為仁人。如果大家都做到了仁,天下就都歸於仁了。
  •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躊躇間,看見小孫女,活潑可愛,一片天真,也懂事了,於是得一方便法門:晝之所為,夜必告小孫女,不敢告者則不為也。連在小孫女面前不好啟齒的事情都不為,可見賈先生律己之嚴。他紮根一隅,默默奉獻,一生勤勉,兩袖清風。他這一生,留下的不僅僅有獨具氣韻的文學作品,還有比任何文學作品都感人的精神品質。類似的故事,古代也有——蘧伯玉是春秋末年衛國大夫。
  • 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是要消除人的欲望嗎?
    儒家思想是向內的,是推己及人的,特別強調自我的道德修養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人先要修養好自己,然後再去管別人。所以,孔子說,道德學問是「為己之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學問,這個修煉,只能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別人是幫不了你的。另外,孔子還強調「為仁由己」,意思是說,在踐行仁的原則上,一定要自己做主,心甘情願地自己去做,這樣才能修煉道德。
  • 我願意化被動為主動,喜歡你的12星座,會忍不住對你有這樣的主動行為
    我願意化被動為主動,喜歡你的12星座,會忍不住對你有這樣的主動行為 就算你再怎麼被動, 當你真正喜歡上一個人, 還是會忍不住對他主動, 想讓對方知道他是特別的。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熹註:「復,反也。」「反」即「返」,回返,還原。蓋朱熹以為「禮」乃「理」,人道本該如此,然私慾常使偏離,克制自己回到正軌,所以訓「復」為「反」(返)。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仁者愛人」是孟子《仁者愛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 論語:「克己復禮」釋義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主旨】此段選文主要講孔子向弟子顏回講述實現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注釋】克:朱熹注為「勝也」,克制的意思。己:朱熹注為「身之私慾也」,體現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我們一般解釋為「自己」就行。復:朱熹注為「反也」,恢復的意思。
  • 風暴心理學:如何高情商回答對方所提問題,化被動為主動你要知道
    因為每一個人都說自己的產品很好,客戶對這種回答早已產生免疫,那結果,我們就很難把產品推銷出去,這怎麼算都是處於被動狀態,而且還需要用大量的時間與事實來證明,完全失去主動性又比如,女朋友問,「老公,你愛我嗎」?
  • 化被動為主動,女孩子說:下次聊。這3個答案,讓你抱得美人歸!
    化被動為主動,女孩子說:下次聊。這3個答案,讓你抱得美人歸!一、下次一起吃飯很多時候,在與女孩子聊天的時候,女孩子說下次聊的時候,那麼男孩子就會一個「好的」結束聊天,那麼這樣,下次就不一定是什麼時候才能再繼續聊天了,女孩子也會覺得無趣,沒有話題,聊天是很難進行下去的,但是如果男孩子懂得該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接下來的情況,就由自己做主了。
  • 克己復禮:闡釋路徑與思想真髓
    綜合馬融、孔安國的註解,則克己復禮的大意為約束自身返歸於禮。第二條注釋中皇侃先陳述自己的認識,又徵引了範寧的解說。皇侃、範寧解說的差別,是對「克己」之「克」的理解不同,一為「約」,一為「責」(責求之意)。他們的解說相當樸實,顯示了訓詁經學的特點。  隋唐之後,對「克己復禮」的詮釋開始顯現出義理化傾向。
  • 工作不主動,前途很被動,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
    普通員工一般會這麼想:「公司為我做了些什麼?」而優秀員工則會想:「我能為公司做些什麼?」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儘自己的能力完成分配的任務,做好自己本職的工作,對得起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他們對自己沒有較高的要求,沒有進取精神,得過且過。但是,若想取得成功,這是遠遠不夠的,你只有付出更多,才能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