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整部《論語》孔子本人最想闡述吾道一以貫之的時候就是問曾參那次,可惜曾子那時還是太年輕啊!之後有很多人問仁,夫子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正所謂因材施教嘛。但是作為孔子默認的衣缽繼承者,顏淵問仁那就非同凡響了。
看蒲松齡《聊齋志異》的時候那些書生常常引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這就把孔子的意思徹底糟蹋了。讀論語時一定要注意孔子是在和誰說話,除去四科十哲外很多人的水平都不一樣,就拿四科十哲裡的宰我來說,孔子評論還有個朽木不可雕也呢?更不用說其它人了。
顏淵作為孔子最好的學生,而且天天一簞食一瓢飲的活著,居陋巷也不該其樂的人,你好意思把克己復禮解釋成克制自己恢復禮制嗎?如果這樣的話顏淵之前都幹了些什麼?
孔子五十二歲出仕,五十五歲周遊列國,這都不是被動的,都來自他老人家的主觀意念。就想孔子四十多歲的時候給自己佔了一卦,山火賁卦,就知道自己出仕只是個擺設,因此繼續在家做學問。
這次對顏淵的要求也是一樣,讓其克己復禮就是讓他「能夠自己施行禮的規範」。這樣才有後邊的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