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是孔子解答顏淵的疑惑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要能夠控制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歸到禮的正途上,就是「仁」了。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諸侯混戰禮樂崩壞,所以孔子希望回到西周強盛時那些美好和平的時光,可是當時的主流就是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和兼併,作為讀書人的孔子,即使學富五車見多識廣,也無力阻止歷史車輪的進步,所以他只能從自身做起,希望先從自己和身邊的人開始,克制自己、回歸周禮,所以孔子「克己復禮」的觀點不單單是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也是對逝去的美好時代的緬懷和致敬。
時代發展到今天,中華大地早已處在日新月異的改革大潮中,跟兩千多年前孔子所處的具體環境已迥然不同,克己復禮也喪失了在現實中存在的土壤。
如今社會,國際交流和爭端頻繁,經濟和商業早已成為社會主流,在豐富的物質和恣肆的欲望面前,克己復禮顯得是那麼的蒼白和無力,讓人徒生感慨!
當年,孔子說的克己是為了回歸周禮,今天,如果再說克己的話,那就只能是為了自己!
講真,在現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欲望可以輕易達成的時代,克己真的很重要!
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保存自己的精神、延長自己的生命,才能更長久的享受塵世間的溫暖和繁華,才能不枉自己來這繁華世界走上一遭!
而所謂的「復禮」,現在已毫無意義,如果說非要給克制自己的欲望找一些理由的話,明顯「遵守法律」、「遵從道德」、「尊重自己」要比「回復周禮」更有意義,也更加現實。
其中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應該遵守的要求,大多數人也只有在法律的限制下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第二層就是遵從道德,對於道德高尚的人,或者潔身自好的人來說,他基本不需要法律的強制拘束來限制自己的欲望。
再往上一層就是尊重自己,能夠尊重自己的人也是對生活和生命有更多要求的人,他們對自己的期許往往超越了大眾對於道德上的要求,比如有人為中華崛起而奮鬥,有人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有人要立德立功青史留名……,對於這些尊重自己的人來說,常人眼中的頗為困難的「克己」早已成了他們甘之若飴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