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價銷售:百貨商業能否告別「打折依賴症」?
新華網上海6月9日電(記者葉鋒、周琳)近日,隨著上海南京路上一知名商廈因價格欺詐被查處,一貫喜打「價格牌」的百貨商場,似乎平靜了許多。記者採訪發現,即使在小長假等促銷旺季,商場「打折滿天飛」的情形也已風光不再。百貨企業對商品銷售「明碼標價」規定的遵循,是對傳統經營模式弊端的反思?還是對下一步何去何從的觀望?
對此,消費者均表示:「希望商家少一些故弄玄虛的促銷花招,多一些實實在在的明碼標價。」百貨業內人士則提出:「百貨商場應就此告別『打折依賴症』,革除『聯營模式』的弊病,創新發展模式。」
百貨商場難覓「打折」蹤影
借著節慶和各種題材,此前幾乎常年不斷的「打折」現象,近期在上海的百貨商場已較少見到。記者端午期間在上海閔行匯寶購物廣場看到,以往充斥眼球的「×折」「滿×送×」「滿×立減」等促銷標識已鮮見蹤影。服飾品牌「G2000」的促銷員指著兩款襯衫說,以前都打折,現在是直接標實價:一款出廠價360元的,直接標220元;出廠價295元的,標150元。「伊迪夫人」鞋子的促銷員說,從今年5月1日以來,廠家就對2011年的新款進行重新標價,取消打折標牌,直接實價銷售。個別櫃檯在不起眼的位置打出「滿送」「打折」等標記,比如「滿199元減50元」。饒有意味的是,幾家櫃檯的促銷員均一再強調,這是廠家和商場申請後的「短時間限時特惠」,「不算違規」。
記者在南京路、徐家匯等上海主要商業中心地帶走訪發現,近期各百貨商場均明顯減少了搞活動、打折促銷等做法。
記者了解到,4月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曝光了對部分省會城市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價格行為的重點檢查結果。其中,上海置地廣場商廈有限公司銷售一款女鞋被查出存在「優惠折扣價高於原價」的情況,這一價格違法行為受到嚴厲處罰。上海物價部門對全市商貿流通行業進行檢查,並重申實施商品和服務「明碼標價」的有關規定。不少商場一時「談打折色變」「不敢越雷池一步」,種種打折促銷幾乎一夜之間消失。
不過,消費者似乎對「實價銷售」不買帳。匯寶購物廣場多個櫃檯的銷售人員說:「顧客對打折已有依賴性,不打折、不搞活動便沒有人氣。」上海多家百貨商場5月以來的客流已明顯不如以前。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建強說,公司下屬40多家百貨商場,已全部實行實價銷售,部分市中心中小型門店5月期間銷售額均有10%左右的下降。
真假促銷「迷人眼」 百貨零售業誠信也「打折」
不少消費者則對實價銷售持歡迎態度。經常逛街的上海白領周麗說:「有些商場一年到頭都在搞活動,誰也不知道優惠是真是假,還不如實價銷售,明明白白消費。」
消費者的期盼,來自於近年來對百貨商場「價格戰」的厭倦。一些商場的折扣優惠常年不斷,但真正讓利幾何似乎是個謎;種種促銷亂象和陷阱,倒是常讓消費者「有苦說不出」。
一是「明折暗升」。比如,上海物價部門查處發現,上海置地廣場商廈有限公司曾於今年4月8日至14日開展打折活動,銷售卡迪娜品牌一款女鞋標示零售價768元,7.5折銷售,實際成交的優惠折扣價格為576元。而該款女鞋4月1日至7日的實際成交價格為468元。這種「欲打折、先提價」的做法是眾多商場的「潛規則」。
二是「釣魚促銷」。不少消費者有過這樣的經歷:商場聲稱「滿×送×」,贈送抵扣券,但使用卻有種種苛刻條件,比如「每滿500元抵扣100元」「新品不參與活動」「當日不得使用」等。結果,「上鉤」後的消費者只有不斷掏錢購物才能滿足條件、享受所謂的「優惠」,有時甚至為使用一張「棄之可惜」的抵扣券而弄得筋疲力盡。
三是「特價不退」。有消費者告訴記者,曾在商場促銷活動中以「優惠價」購買商品,發現質量問題前往退貨時卻被告知「特價商品不退貨」,甚至被要求「補足與原價的差額」,真是「花錢買罪受」。
但另一方面,百貨商場也有自己的苦水。一些商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消費者已經有了「打折依賴症」,不搞優惠活動商品便少人問津;而商品定價權又掌握在供應商手裡,商場無權決定。
「實價銷售」能否使百貨零售業「革弊迎新」?
今年以來,各級價格部門對價格行為加強了監管力度,對價格欺詐行為重拳打擊。上海市物價檢查所調研員李學武說,目前百貨商場的「冰封期」是一種「過渡狀態」,但它說明百貨零售業正在進一步規範。多位業內人士期待藉此推動整個百貨零售業經營模式的革弊迎新。
傳統百貨商場零售何弊之有?上海百貨商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瀏河介紹,目前大多數百貨公司都實行「聯營模式」,即百貨公司引進品牌廠商、由後者經營、向前者支付一定比例的銷售額「返點」作為回報,且接受前者日常管理的一種經營模式。
在這種模式之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且商品的定價權、營業員等均屬於供應商;供應商為圖更多利潤勢必存在加價銷售傾向,而百貨公司出於「扣點」之需也不會痛下狠心將「問題企業」趕出去。「從某種程度上說,促銷『陷阱』、營業員態度差等消費者長期抱怨的問題都與這種模式有關。」
此外,由於中國百貨業的歷史不長,尚沒有誕生出法國「老佛爺」、英國「哈洛德」等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百貨商場品牌。而在大賣場、電子購物等新興業態衝擊,以及同業競爭的壓力下,即使是「上海第一八佰伴」「新世界城」等國內知名的百貨公司,也面臨著嚴峻挑戰。李學武說:「查處價格欺詐行為對不法企業敲響了警鐘,也希望這能成為整個百貨商業轉型發展的『催化劑』。」
王瀏河介紹說,近年來上海已有一些百貨商場探索自主經營、經銷、代理、電子商務等模式,引入文化營銷、主題營銷、服務營銷等新的促銷手法,並創建自有品牌。2010年上海百貨行業營業額為830億元,其中自主品牌經營份額約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