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陳剛 徐海峰 北京報導
「結合行業特點,我們現在正在發展面向中華文化圈旅遊的高端郵輪,海上風電、氫能源和大型智能海洋牧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馬玉璞接受大眾證券報記者採訪,談及公司未來民用高端裝備製造發力重點時如是說。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以下簡稱中船重工)是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世界500強中排名第一的船舶企業,為中國重工(601989)等多家A股公司控股股東,軍民融合領域有相當多看點。記者了解到,此次全國兩會,目前還任職中國重工監事的馬玉璞帶來的建議之一便涉及軍民融合。
高端裝備發力高端郵輪等四方面
今年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在製造業,先進位造、智能製造和高端裝備製造將越發受到國家和企業重視。
「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的,一是面向旅遊的高端郵輪,現在國內高端郵輪基本上是國外製造,以西方文化特點為主。我們想發展體現中華文化,主要服務於中華文化圈的遊客。」馬玉璞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郵輪製造正在成為造船業未來新的增長點。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船舶處去年的數據顯示,全球大型郵輪年產能為8-9艘,過去5年的年均市場需求為14艘,船廠訂單排到了2026年。
而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郵輪市場,有國際郵輪運營公司預測,中國遊客規模2026年將突破1000萬人次,未來10到20年是郵輪業發展的黃金期。除了中國船舶已設立郵輪公司,今年1月份中船重工與中國旅遊集團籤署合作協議聯手打造中國郵輪,此後中船重工旗下武船集團也攜手兩家公司擬發展70000噸級豪華郵輪。
除了高端郵輪,馬玉璞表示結合行業特點,中船重工未來民用高端裝備製造發力重點上還有三方面。「第二是海上風電,這也是結合我們行業特點,海洋相關高端裝備之一,像5兆瓦、7兆瓦的風機,這方面我們在國內還是第一的。」
「第三是發展海洋牧場,現在海上漁業,主要是近海養殖或海上捕撈,而現在遠洋捕撈成本其實很大,近海網箱養殖則對海洋汙染很大。所以我們想發展高端的,智能化的,並且可以避開近海到遠海進行海上養殖,例如我們現在有高60多米、直徑100多米的大型遠海養殖裝備,安裝有1萬多個傳感器,每個季節可以養殖幾千噸魚,而且對海洋汙染小。」
「還有,我們準備發展氫能源,可以應用於汽車動力以及邊遠地區,是可以做到完全環保節能。另外氫能源還可以解決電力儲備的問題,特別是晚上峰谷的時候,電力用不完,可以解水,變成清潔的氫能源存儲起來。」馬玉璞最後介紹。
關注裝備和技術的軍民融合
今年全國兩會上,馬玉璞帶來了三方面的議案,「一個是加快中國標準走出去,加快中國在國際組織中標準的制定。第二個方面也是關於軍民融合的,是科研過程的軍民融合建議。第三是延長女技術人員服務年限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中船重工作為中國十大軍工集團之一,軍民融合領域也有相當多看點,旗下擁有首艘國產航母總裝企業的中國重工(601989)和中國動力(600482)、中國海防(600764)等A股公司。
有分析人士指出軍民融合技術在很多方面可以起到引領市場需求作用,對於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也有相當意義。最典型的軍民融合案例是美國GPS系統,在滿足美國軍用之外,民用領域產生的效益和促進作用巨大。
記者注意到,中國重工去年三季報顯示任職監事的馬玉璞提及的海洋牧場方面,中國重工1月份公告成為全資子公司的武船重工還研製了大型智能漁場,是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半潛式智能深海漁場。
對於軍民融合上,馬玉璞說到了軍民融合在船舶行業中的實踐。「船舶行業有軍、有民,是一個開放、跟國際化接軌緊密的行業。在軍民融合方面,我們利用船舶行業的現有資源,不僅裝備好我們的海軍,同時裝備好我們的民船和海工,發揮綜合效益。這樣一個企業不但有軍還有民,有內貿還有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大幅度增加。」
「我是搞船舶材料研製的,希望把船舶材料、建船材料優秀的技術和性能應用到各種民用技術上,像我們高速鐵路上用的特殊構件和部件,包括深海裝備和民船技術,我們正在推進這方面軍用技術的民用,應該說效果還不錯。」馬玉璞最後說,我們關注十九大精神,特別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推動下,使我們國家有更多的軍工企業把技術拿出來轉化成民品,進入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