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王猛(化名),來自四川一個地級市,從小是學霸,高考成為當地的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一路青雲直上,是常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但如此優秀的他,卻自卑、孤僻、戀愛不順、工作不順,對父母恨之入骨,他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12年都不回家過年。
他把自己性格上所有的弱勢,都歸責於自己的父母,2018年時,他寫了封15000字長信給記者,控訴父母。
從小一件件小事的累積,讓王猛感覺自己的個人意願不被尊重,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他們選擇打壓,從不顧及他的感受和情緒。
小時候不能逃脫,長大便開始決裂。
當他的父親看到這封信時,卻並不覺得奇怪,因為類似這樣的決裂信和抱怨,他們收到過太多,他們也不懂為何兒子會遠離,會執著於過去不放手。
有網友給出了答案,沒有活出自己的父母,總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期待孩子完成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卻忽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在知乎曾有人問:「我知道父母把我養大不容易,他們也總說是愛我。可為什麼,我就是不幸福?」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說:
「一旦父母用自己所經受的苦難作為砝碼,試圖以此讓孩子感動,變得更懂事、更優秀,只能證明他們並不是真的愛你,因為這種愛會傷人。」
孩子在裡面感受到的束縛、壓力和焦慮,遠遠大過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叛逆期以致成年期後想要逃離和反抗,他們逃離的不是父母,而是這種太過桎梏的愛。
沒有活出自我的父母,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捆綁住,將喜怒哀樂也付諸於孩子,父母累,孩子也累,傾其一生的奉獻,忽略了自我,這便是他們莫大的悲哀,也是最大的隱患。
陳淑樺5歲起就展示出她驚人的音樂才華。
陳媽媽為了培養她的音樂天賦,帶著她參加各種比賽,並辭掉工作, 成了她的專職助理,打理她身邊的一切事務,陳淑樺只需要負責唱好歌就行。
在她9歲時,陳媽媽為她挑選了 五虎唱片公司籤約,並籌劃專輯。
13歲時,她就開始在中視的《 金曲獎》和《蓬萊仙島》兩檔節目中固定演出。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規律,需要慢慢通過學校、朋友等來產生和社會的連結。
但陳淑樺卻沒有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母親成為她和社會的唯一紐帶。
母親幫她打點好一切,去保護她,生怕她接觸到社會的汙穢,為她建立了一個狹小的烏託邦世界。
曾有同事爆料:陳淑樺在辦公室時,陳媽媽會隨時在側。女兒喝一口水,她就趕緊去倒;
女兒想喝雞湯,她會在家燉好拿到辦公室,隨時伺候;女兒去一趟衛生間,她也會跟隨前往。
劉若英的師傅陳昇也說:&34;
很多人勸說陳媽媽放手,但陳媽媽卻說:「不是我要去,是淑樺要我跟著去的,說讓我幫她把關。」
可以說,陳媽媽和陳淑樺是相互依存著生活的,他們都不存在獨立的人格,他們彼此離不開誰,可這世界上有誰是能夠永生的?
1998年,陳媽媽因身體原因去世,陳淑樺也伴隨著她的母親消失在了歌壇。
沒了身體的「另一半」,她是無法獨立生活的,不會應酬,不懂合同,沒有生活技能,甚至還犯上嚴重的抑鬱症, 開始逃避周圍的一切,切斷了和朋友的聯繫,放下了蒸蒸日上的事業。
陳媽媽為陳淑樺建立的烏託邦不但沒有保護她,反而把她推向了深淵。
一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才是她生存的堅強基石。
陳媽媽以及文中這位高考狀元的父母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把孩子單一能力的培養視為重心。
歌唱得好,成績也不錯,卻連最基本的獨立自理能力都沒有,成績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王猛在信中將自己稱為「情感孤兒」,他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求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比如,他不會剝雞蛋被同學親戚取笑,他的家人沒有保護他,還反過來訓斥他;
上學時,他提到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糟糕,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說「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基本上,他能夠想到的向家長求助傾訴的事件,都會被大人們打壓和反駁,即便他能夠說出自己的道理,父母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的。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句話:「無回應之處,便是絕境」。
任何一個孩子內心都是脆弱而敏感的,他們會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重視,這是他們自信、自尊建立的前提。
可能在父母的眼裡,這些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希望孩子要學會抗壓,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但培養孩子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前提之一是,給足他們關注和愛,對他們的求助給予積極關注,再去引導他們解決問題。
父母的重視和積極關注,是在一定程度上滋潤孩子的心理,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有韌性。
得不到積極回應的孩子,其內心就像一口枯竭的井水,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愛,就像一個情感的」孤兒「,內心充滿絕望。
長大後,他就選擇決裂。
在紀錄片《中國剩女》中,徐敏是一個電臺播音員,北京人,到了28歲適婚年齡,卻一直單身。
每次遇到心儀男孩,母親都不滿意,直到她認識了一個東北留學歸來的公務員,她還挺滿意。
但是母親又嫌棄他不是北京人,家庭太普通。
徐敏終於爆發了:
「我從小就活在你的掌控下,什麼都是你說了算,我沒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敢跟你吵架,但是你能不能讓我自己挑老公?」
母親卻苦情地說:
「我從小讓你上最好的幼兒園,供你吃供你喝,為你了,我拼命工作、咬牙攢錢,受多大的委屈都不覺辛苦,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你能過上好日子,我有什麼錯?」
留下徐敏一臉絕望,母親的辛苦她當然看得到,可是母親何時才能懂得去傾聽下她的內心和感受,這是道情感枷鎖,用忽視和冷漠推開孩子的心,又用過度的付出和保護來捆綁孩子。
家庭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序列,最健康的家庭模式是,家長們站在家長的位置,孩子們站在孩子的位置,每一個原生家庭,核心一定是夫妻二人。
這句話看似很簡單可笑,但卻非常難辦到。
在很多的家庭裡都會出現孩子成為家庭核心的現象,孩子們被家長給予了強大的希望,家長們為孩子而活,希望他們考好學校,找好工作,結好婚……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反而替代了家長的位置,孩子被寄予了過分的希望和壓力,背負著家長的情緒和感受,這樣的家庭就是錯位的,家庭內部的矛盾和壓力就在滋生。
當然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同,這些隱藏在每個家庭內部的規律也難以被發現,都是在潛意識裡自動流轉,而且是會跨代際的遺傳下去。
只有在你這裡停止,回歸到正確的序位,才不會影響到下一代。
當孩子成家以後,在他們的家庭裡,他們夫妻二人才是家庭的核心。
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產生的錯亂就是,長輩開始介入這個小家庭,試圖成為核心,如此,這個小家庭裡也會滋生出不少的矛盾。
海靈格認為,只有家庭的序位對了,才能讓愛流動起來,這個小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和健康,這種愛的教育也會流動到下一代,讓他們也能更順利的開展自己的生活。
海靈格將他的所學都匯聚在了文字中,出版了一系列書籍,比如《愛的序位》、《誰在我家》等,其中《誰在我家》集結了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的理論成果。
可以協助我們了解我們家庭背後的真實現狀,去理清矛盾產生的動力來源,讓愛重新在家庭或組織中流動,不再把傷害再傳遞給無辜的下一代。
龍應臺曾在《背影》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成長的真相即使如此,即使分離很痛,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適當的給予孩子空間,給予他們信任和尊重,也會收穫孩子更多的愛和溫暖。
-
end
心理情感,深度解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葡萄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