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考狀元12年不回家過年,寫萬字長信決裂,揭露父母最大隱患

2020-08-28 葡萄魚

80後的王猛(化名),來自四川一個地級市,從小是學霸,高考成為當地的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一路青雲直上,是常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但如此優秀的他,卻自卑、孤僻、戀愛不順、工作不順,對父母恨之入骨,他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12年都不回家過年。

他把自己性格上所有的弱勢,都歸責於自己的父母,2018年時,他寫了封15000字長信給記者,控訴父母。

從小一件件小事的累積,讓王猛感覺自己的個人意願不被尊重,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他們選擇打壓,從不顧及他的感受和情緒。

小時候不能逃脫,長大便開始決裂。

當他的父親看到這封信時,卻並不覺得奇怪,因為類似這樣的決裂信和抱怨,他們收到過太多,他們也不懂為何兒子會遠離,會執著於過去不放手。

有網友給出了答案,沒有活出自己的父母,總想著控制孩子的人生,期待孩子完成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卻忽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在知乎曾有人問:「我知道父母把我養大不容易,他們也總說是愛我。可為什麼,我就是不幸福?」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說:

「一旦父母用自己所經受的苦難作為砝碼,試圖以此讓孩子感動,變得更懂事、更優秀,只能證明他們並不是真的愛你,因為這種愛會傷人。」

孩子在裡面感受到的束縛、壓力和焦慮,遠遠大過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叛逆期以致成年期後想要逃離和反抗,他們逃離的不是父母,而是這種太過桎梏的愛。

沒有活出自我的父母,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捆綁住,將喜怒哀樂也付諸於孩子,父母累,孩子也累,傾其一生的奉獻,忽略了自我,這便是他們莫大的悲哀,也是最大的隱患。

想要養廢一個孩子,那就限制他的獨立人格

陳淑樺5歲起就展示出她驚人的音樂才華。

陳媽媽為了培養她的音樂天賦,帶著她參加各種比賽,並辭掉工作, 成了她的專職助理,打理她身邊的一切事務,陳淑樺只需要負責唱好歌就行。

在她9歲時,陳媽媽為她挑選了 五虎唱片公司籤約,並籌劃專輯。

13歲時,她就開始在中視的《 金曲獎》和《蓬萊仙島》兩檔節目中固定演出。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規律,需要慢慢通過學校、朋友等來產生和社會的連結

但陳淑樺卻沒有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母親成為她和社會的唯一紐帶。

母親幫她打點好一切,去保護她,生怕她接觸到社會的汙穢,為她建立了一個狹小的烏託邦世界。

曾有同事爆料:陳淑樺在辦公室時,陳媽媽會隨時在側。女兒喝一口水,她就趕緊去倒;

女兒想喝雞湯,她會在家燉好拿到辦公室,隨時伺候;女兒去一趟衛生間,她也會跟隨前往。

劉若英的師傅陳昇也說:&34;

很多人勸說陳媽媽放手,但陳媽媽卻說:「不是我要去,是淑樺要我跟著去的,說讓我幫她把關。」

可以說,陳媽媽和陳淑樺是相互依存著生活的,他們都不存在獨立的人格,他們彼此離不開誰,可這世界上有誰是能夠永生的?

1998年,陳媽媽因身體原因去世,陳淑樺也伴隨著她的母親消失在了歌壇。

沒了身體的「另一半」,她是無法獨立生活的,不會應酬,不懂合同,沒有生活技能,甚至還犯上嚴重的抑鬱症, 開始逃避周圍的一切,切斷了和朋友的聯繫,放下了蒸蒸日上的事業。

陳媽媽為陳淑樺建立的烏託邦不但沒有保護她,反而把她推向了深淵。

一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才是她生存的堅強基石。

陳媽媽以及文中這位高考狀元的父母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把孩子單一能力的培養視為重心。

歌唱得好,成績也不錯,卻連最基本的獨立自理能力都沒有,成績再好又有什麼用呢?

想要推開孩子,那就忽略他的情緒感受

王猛在信中將自己稱為「情感孤兒」,他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求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比如,他不會剝雞蛋被同學親戚取笑,他的家人沒有保護他,還反過來訓斥他;

上學時,他提到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糟糕,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說「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基本上,他能夠想到的向家長求助傾訴的事件,都會被大人們打壓和反駁,即便他能夠說出自己的道理,父母的反應都是不以為然的。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一句話:「無回應之處,便是絕境」。

任何一個孩子內心都是脆弱而敏感的,他們會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重視,這是他們自信、自尊建立的前提。

可能在父母的眼裡,這些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希望孩子要學會抗壓,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但培養孩子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前提之一是,給足他們關注和愛,對他們的求助給予積極關注,再去引導他們解決問題。

父母的重視和積極關注,是在一定程度上滋潤孩子的心理,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有韌性。

得不到積極回應的孩子,其內心就像一口枯竭的井水,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愛,就像一個情感的」孤兒「,內心充滿絕望。

長大後,他就選擇決裂。

在紀錄片《中國剩女》中,徐敏是一個電臺播音員,北京人,到了28歲適婚年齡,卻一直單身。

每次遇到心儀男孩,母親都不滿意,直到她認識了一個東北留學歸來的公務員,她還挺滿意。

但是母親又嫌棄他不是北京人,家庭太普通。

徐敏終於爆發了:

「我從小就活在你的掌控下,什麼都是你說了算,我沒有自己的生活,也不敢跟你吵架,但是你能不能讓我自己挑老公?」

母親卻苦情地說:

「我從小讓你上最好的幼兒園,供你吃供你喝,為你了,我拼命工作、咬牙攢錢,受多大的委屈都不覺辛苦,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你能過上好日子,我有什麼錯?」

留下徐敏一臉絕望,母親的辛苦她當然看得到,可是母親何時才能懂得去傾聽下她的內心和感受,這是道情感枷鎖,用忽視和冷漠推開孩子的心,又用過度的付出和保護來捆綁孩子。

父母們請將生活的重心留給自己

家庭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序列,最健康的家庭模式是,家長們站在家長的位置,孩子們站在孩子的位置,每一個原生家庭,核心一定是夫妻二人。

這句話看似很簡單可笑,但卻非常難辦到。

在很多的家庭裡都會出現孩子成為家庭核心的現象,孩子們被家長給予了強大的希望,家長們為孩子而活,希望他們考好學校,找好工作,結好婚……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反而替代了家長的位置,孩子被寄予了過分的希望和壓力,背負著家長的情緒和感受,這樣的家庭就是錯位的,家庭內部的矛盾和壓力就在滋生。

當然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同,這些隱藏在每個家庭內部的規律也難以被發現,都是在潛意識裡自動流轉,而且是會跨代際的遺傳下去。

只有在你這裡停止,回歸到正確的序位,才不會影響到下一代。

當孩子成家以後,在他們的家庭裡,他們夫妻二人才是家庭的核心。

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產生的錯亂就是,長輩開始介入這個小家庭,試圖成為核心,如此,這個小家庭裡也會滋生出不少的矛盾。

海靈格認為,只有家庭的序位對了,才能讓愛流動起來,這個小家庭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和健康,這種愛的教育也會流動到下一代,讓他們也能更順利的開展自己的生活。

海靈格將他的所學都匯聚在了文字中,出版了一系列書籍,比如《愛的序位》、《誰在我家》等,其中《誰在我家》集結了海靈格家庭系統排列的理論成果。

可以協助我們了解我們家庭背後的真實現狀,去理清矛盾產生的動力來源,讓愛重新在家庭或組織中流動,不再把傷害再傳遞給無辜的下一代。

龍應臺曾在《背影》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成長的真相即使如此,即使分離很痛,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適當的給予孩子空間,給予他們信任和尊重,也會收穫孩子更多的愛和溫暖。

-

end

心理情感,深度解析,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葡萄魚哦~

相關焦點

  •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 拉黑父母6年,12年春節不回家!留學生發萬字長文痛斥雙親「極度控制」
    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 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後發萬字長文痛訴其"罪行"
    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
  • 北大高材生與父母「決裂」:你把我當「驕傲」,我把你當「毒藥」!
    昨天,科長看了一則紅星新聞的消息,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位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留美研究生卻長達12年不回家過春節拉黑父母,與其決裂6年他書寫萬字書信控訴父母「罪行」為了解決自己長期壓抑的心理問題他甚至準備攻讀心理學博士
  • 一大學生稱放寒假也不回家 因少時受父母壓抑埋怨恨
    「本來以為是經濟困難學生放寒假不回家,沒想到有些學生不回家的理由竟然是不想與父母朝夕相處。」說這話的是滬上一高校的老師,直指現在有些大學生的親情冷漠。他說:「要不是學校有規定允許學生假期住宿,真恨不得在他們耳邊大吼一聲:『你媽喊你回家過年!』」  埋怨恨 有家不願回  每到寒暑假,高校照例人丁興旺。
  • 北大高材生與親生父母決裂?論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而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就沒有影響力,教育也就在還沒開始時就失敗了。正如美國著名兒童精神科醫師 James Comer所說:沒有強有力的聯繫,學習就不會有顯著的進步。  案例   北大高材生與親生父母決裂,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王猛(化名)北大高材生發布了萬字長文,宣布與父母徹底決裂,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
  • 留美學生萬言長字數落父母,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缺失
    這幾天,北大畢業生萬字長信訴父母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在看到這種現象的時候,小編也在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及家長們該怎樣培養孩子,在小編看來故事的主人翁王猛的成長曆程符合了很多家長裡別人家的孩子所有的優秀,孩子乖,學習好,父母愛。
  • 留美學生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12年春節不歸
    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然而,這一切光環的背後,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
  • 北大保安3年寫作12萬字欲出書 校長寫推薦信
    東方網12月7日消息:北大保安甘相偉將在北大工作期間的所見、所感,整理成冊,計劃出版,並希望北大校長周其鳳為書稿「寫幾句話」。近日,北大校長周其鳳回了一封千字長信,對保安表示「欽佩」。  5日,甘相偉稱,書稿如果能出版,周校長的信將成為書稿的序言。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他們高度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巨嬰」。01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印象裡,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計程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印象裡,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計程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要「不沾煙火氣」。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王猛父親乞求兒子心靈健康
    成都商報微信公號消息,1月28日,成都商報報導《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 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一事,王猛的這封「決裂信」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王父表示,兒子選擇決裂,他只能接受。現在,他「只能乞求蒼天還我兒子一個健康的心靈」。他反思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過於樂觀和自信」,認為很多事情在多年後都會過去,忽略了兒子的「不一樣」。
  •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的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當中,父母的教育佔主導作用,因為在孩子一生的時間中,是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
  • 留學生萬字痛斥父母 決裂背後的傷痛誰來承擔
    一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的萬字長文」刷屏網絡,這位「別人家的孩子」讓人豔羨: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專業畢業、美國TOP50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
  • 高考狀元盛瓊著書反思自身成長 狀元不意味快樂
    高考狀元盛瓊著書反思自身成長 狀元不意味快樂   中新網廣州9月6日電(記者 宋秀傑 索有為)新學期的開始使得一波「高考狀元」的潮水漸漸退去,曾經的安徽省文科「高考狀元」、專業女作家盛瓊出版的新書《孩子,我要你快樂》,則又掀起了一輪對於狀元的培養和家庭教育的思考。
  • 11年了,高考以716分摘9省狀元,考上北大的黑龍江男孩,如今怎樣
    文/青蘋果教育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不缺少天之驕子,在古代,通過科舉制度選拔 出來的人才層出不窮,而現在,每一年高考過後,也會有很多優秀的考生嶄露頭角,相信大家也一定都很關注每一年全國各個省份的高考狀元,心裡會想父母是怎麼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的?
  • 2020各省高考狀元出爐,為你揭露真相:高考拼的是父母
    這幾天,2020年各省的高考狀元已經陸續誕生了,最先走進人們視野的是湖北高考狀元---唐楚玥。在前段時間,湖北曾作為疫情的重災區成為全國的焦點,而今,人們自然非常關注這個省的高考了。在11年後,唐楚鑰終於兌現了當初許下的諾言。雖然說,天才不可複製,但是,成功一定有跡可循。優秀孩子的家庭教育都相似,而失敗的教育家庭各有各的問題。沒有這一路父母的披荊斬棘,就沒有這麼順理成章的「運氣」。而好運氣,都是父母從小種下的。
  • 11年了,高考716分摘九省狀元,考上北大的黑龍江男孩,現狀如何
    不過,米醬下面分享的狀元故事,就值得每位家長和同學們學習了。11年前,16歲黑龍江男孩王百洋,高考以716分摘得九省狀元,考上北大物理系。但是父母並沒有讓他過早成長,而是讓他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正常學習。當年黑龍江採用的高考試卷是九省通用的試卷,王百洋的高考成績分別為:語文128分、數學149分、外語144分、綜合295分,總分是716分,為九省理科第一,所以也被稱之為九省高考狀元。那麼,九省高考狀元是如何煉成的?
  • 北大碩士:12年不回家,斷絕一切聯繫,父母只想控制我
    本文根據北大碩士王猛(化名)的一篇引起網絡熱議的「萬言書」整理而成。012006年春節前幾天,我正式寫信與家人決裂。信的末尾咬牙切齒,「記住,在世界的一角,有一個傷痕累累的靈魂在恨著你們。」 父親回信說我,「病得不輕」,建議我「回家休養」。
  • 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強勢的父母,造就了「情感孤兒」
    01從小成績就數一數二,四川地級市的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錄取,考上美國排名前50的研究生……在父母和外人眼裡,34歲的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的特徵。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他父母是如何交出這麼「優秀」孩子的? 然而現實卻是,這種成長是以「與父母之間決裂」為代價換來的:6年前他拉黑父母電話、qq和微信;12年來他都沒有回家過春節;甚至發萬字長文控訴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