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要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己任

2020-12-18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郵政文化不只是郵政自己的文化,它是各種文化的載體,因為,郵政本身是一個平臺、通道,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3月10日,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書信文化、郵票文化、生肖文化,作為傳承、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和窗口,郵政如何助力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如何做好文創產業?「郵政文化資源豐富,主題郵局就是一個展示郵政文化、傳播郵政故事的很好的平臺。郵政要利用好主題郵局這個平臺,將其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路徑,不只是傳播郵政文化,而是要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己任。」張頤武說。 

    前段時間,《見字如面》明星讀信節目讓書信文化再度流行,對於郵政如何傳播書信文化,張頤武有自己的理解:「現代化的進程是不可改變的,也不該抗拒,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發展的必然。書信的信息溝通功能逐漸減弱,但我們應該保留書信文化,讓傳統書信一代代傳承下去,不至於流失。一封電子郵件不會有收藏價值,而一封手寫的書信卻有收藏價值,信封、信箋、郵戳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它們是歷史的見證。從現實意義來說,書信留下的手跡是不可替代的,對家庭來說,一封信就是一個儀式,一個人飛得再遠,你和你的家人之間依然有那麼一根線牽著,這根線就是鴻雁傳書;收到朋友從遠方寄來的明信片和在微信上看到照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郵寄明信片,既有現場感又有儀式感。」 

    生肖郵票是對生肖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國郵政自1980年發行了第一套生肖郵票後,已延續了30多年,每年買一套生肖郵票已經成為很多集藏愛好者的「標配」。在張頤武看來,生肖就是郵政最大的文化品牌,在生肖郵票的宣傳上郵政可以進一步加大力度,要在生肖郵票的影響力上下功夫。「郵政要重點在年輕一代中普及生肖郵票。如何讓年輕人感受到生肖文化和郵政文化,這需要郵政去努力,讓年輕人了解到有郵票這麼一個具體的存在。」張頤武說,「要讓更多的人意識到,生肖郵票是一年中不可缺少的藏品,是一年中極具儀式感的產品。用收藏生肖郵票見證自己一年的發展,要在社會上形成共識,我覺得郵政可以朝這個目標努力。」 

    當記者問到「如何看待一些城市把報刊亭打造成一種文化場景,而不只是買賣報刊的報刊亭」時,張頤武回答說:「報刊亭以報刊為載體,又可以銷售周邊產品、旅遊紀念品,提供生活服務,這和街邊的攤位文化有相似但又有差別。報刊亭自身的文化特色應和城市街景相匹配,不管是報刊亭的設計,還是報刊的搭配擺設,都應是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城市語言,報刊亭的設計可以更豐富些、更個性些,要說城市自己的語言。」

相關焦點

  • 吳穎惠:現代書院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
    在繼承和弘揚中國書院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海澱教師的師資培訓、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倡導以德為本,尊儒為先,倡為己之學,育修身之德,其目的提升海澱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傳統文化教育能力,提升師德修養。在教育領域重拾傳統、重建斯文。
  • 聆聽國學智慧人生,傳播傳統文化|秋潮書院·孔子學堂
    2019年11月26日下午,為更好弘揚國學文化,秋潮書院【孔子學堂】「國學智慧人生」公開課在廣西秋潮集團隆重開課。本次公開課特邀素有博學儒商雅稱的名師方秋潮作為主講,舉辦本次課堂的目的在於弘揚國學精髓,啟迪心靈,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現代教育的智慧。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 中國傳統文化學者蔣安祥榮獲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卓越貢獻獎」榮譽...
    2019年8月13日,在由歐洲聯盟文化總署和歐洲亞洲華人華僑聯合會聯合舉辦的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大型公益活動上,中國知名傳統文化研究學者蔣安祥先生,榮獲由歐洲聯盟文化總署和歐洲亞洲華人華僑聯合會聯合授予成就
  • 舜緣文化全新改版,引領傳統文化文藝復興!
    舜緣好物舜緣好物以【匠心傳承好物】為理念,結合【弘揚傳統文化】為核心;直致力於實現傳統文化向當前人性化,現代化的回歸。陸續推出以紅木文、茶文化、紫砂文化及國畫書法為理念的傳統文化產品。將其傳承弘揚,全心全意打造傳話傳統文化民俗好物,為人們帶來雅俗共賞的好運生活。
  • 娛罐頭canned攜手《國風美少年》為傳統文化發聲
    北京娛罐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娛罐頭canned)作為欄目官方合作媒體,共同發聲助陣國風新力量。首檔國風創新推廣唱演秀,積極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國內首檔國風創新推廣唱演秀,《國風美少年》以「少年因國風而美,國風因少年而新」為理念,獲得了鞠婧禕、霍尊、張雲雷三位極具影響力和專業性的國風召集人的強勢加盟,通過運用當代語言的傳統表達,讓當代青年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全力打造國風偶像,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
  • 北京五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介(組圖)
    北京五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介  北京五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五福文化藝術團是經北京市工商局、東城區文委審核、批准、註冊的正規演出團體。該團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傳播正能量、謳歌時代主旋律為宗旨,是以戲曲為主,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兼備的綜合性文藝表演團體。  公司法人兼藝術團團長林童,是評劇筱派創始人筱俊亭大師的關門弟子,集編劇、導演、表演於一身,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文藝舞臺上。2016年10月,由林童編劇的原創七場話劇《天壇人家》,參加了東城區南鑼鼓巷戲劇節演出,獲得二等獎。
  • 中投文化董事長馮化雪,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拜訪著名畫家孫永舜!
    近日,中影聯董事長馮化雪,帶領團隊拜訪著名畫家孫永舜先生,在此期間,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畫的推廣和傳播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著名畫家孫永舜先生馮化雪中影聯、中投文化、傳時文化等多家公司董事長,著名投資人,結合資本來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通過影視、短視頻等方式
  • 舍己財淨人心:商人愛上傳統文化 為傳播舍千萬資產
    諸多人不相信世上還有這樣的好人,便心存異議去調查,當他們或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這位老闆不吸菸、不喝酒、不打牌、不吃葷、不應酬、不拉扯、不進娛樂場所、不買高檔用品……只喜歡像孔夫子遊學時那樣,帶著他的教師團隊四處傳播傳統文化時,便心悅誠服的當起了敦復書院的義工和學員。
  • 敦復書院組織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來源:開封網開封網訊 全媒體記者田宏傑 實習生陳泓光報導 7月1日上午,我市公益性文化傳播機構敦復書院的教師們和敦復書院書畫研究會的書畫家們在院長王英傑的帶領下來到祥符區樂學求實小學,開展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 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
    記者在北京、廣東、新疆等地調研發現,一些文博單位在文創開發上的嘗試與創新取得較好的效果,文創正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抓手,吸引年輕一代更好地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文創開發還存在機制束縛、創意不足以及文化解讀偏差的問題,文創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 傳播傳統文化需要更多創意表達
    傳播傳統文化需要更多創意表達 發表時間:2017-02-07   來源:長沙文明網   在真人秀、脫口秀百花齊放的當下,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既為綜藝節目帶來一股清流,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開了一條全新道路。
  • 專家學者聚焦中醫藥翻譯 共話傳統文化傳播路徑
    首屆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於7月13日在北京語言大學開幕。來自中醫藥、翻譯文化與傳播領域的近4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探討如何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做好翻譯工作,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鄔書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大範圍傳播
    鄔書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更大範圍傳播 發表時間:2014-06-11   來源:他說,「中華經典古籍庫」的開通上線是百年出版單位中華書局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推出的大型精品古籍數字產品;古籍庫集中了幾代專家學者和出版人辛勤工作的成果,內容權威,不僅極大地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而且使中華優秀文化在更大範圍傳播,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鄔書林對古籍出版的數位化提出幾點希望。
  • 肖珺:傳統文化短視頻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
    肖珺認為,抖音傳統文化短視頻的流行,是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傳播現象,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形態,再次走進社會生活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與此同時,短視頻在2018年已經成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形式。短視頻之於傳統文化是一種數位化的傳播連接,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歷史傳承方式。
  • 郝平寄語110歲北大中文系:立足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
    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中指出,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是黨中央首次明確建設文化強國的時間表。他寄語北大中文系,新時代要繼續發展和繁榮中華文化,立足中國,讀懂中國,以建設文化強國為己任,積極承擔國家戰略任務,在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構建北大風格、中國氣派的中文學科。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 致敬最美逆行者,2020年書信中國(湖北站)文化傳播活動啟動
    5月25日,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與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2020年書信中國(湖北站)文化傳播活動在漢正式啟動,用最有溫度的書信方式,講好抗擊疫情的中國故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武漢成為決勝之地、英雄之城。
  • 網絡亞文化的社會化傳播——以「屌絲」文化為例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亞文化的現象頻現,不斷衝擊人們的傳統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屌絲」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網絡亞文化,它誕生於網絡且在社會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其影響力,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成為一種新文化。本文以「屌絲」文化為例,分析在網絡環境中,亞文化的生成機制、傳播模式及對人們的生活和觀念產生的影響。
  • 關正文:在喧囂中傳播寧靜,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翻譯者
    現場,他以「文脈的傳承與媒介的轉換」為主題,講解了他對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意義和路徑的認識。作為文化節目導演,關正文自認為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工種」。「傳統文化類視頻節目製作者,就是把優質的傳統文本轉換成當代視聽語言進行表述的翻譯。」「但是,老的就是好的嗎?」
  • 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 臺東縣海端小學師生參訪海澱區七一小學
    張建芬表示,海澱區七一小學作為北京市涉臺基地校園,始終將促進兩岸青少年彼此了解與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將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落實到青少年層面。衷心希望此次教學分享與文化交流增進兩岸青少年間的友誼,並共同進步。
  • 知識分子憑什麼自詡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啟蒙者?
    於他看來,傳統士人轉型為近代知識分子,這個過程本身就包含著複雜的利弊得失。在「政教合一」的傳統政治中,士人是中心人物,他們不但負責正統意識形態的生產和傳播,也實際從事政治活動和行政事務。而近代知識分子不一樣,他們中的大部分脫胎於傳統士人,卻失去了從事政治和行政的空間和地位,也不再有承擔正統意識形態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