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北京、廣東、新疆等地調研發現,一些文博單位在文創開發上的嘗試與創新取得較好的效果,文創正在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抓手,吸引年輕一代更好地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然而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文創開發還存在機制束縛、創意不足以及文化解讀偏差的問題,文創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記者走訪北京、廣東、新疆等地看到,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成為節假日的熱門旅遊地。隨著消費升級,既承載文化元素又切合新消費群體命脈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新時尚。
故宮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博物館的文創商店成為遊客熱門打卡點,在烏魯木齊,具有當地文化元素、個性小巧的文創產品十分暢銷。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受到外地遊客的喜愛,也吸引本地青年成為「粉絲」。他們通過購買、贈送這些產品,表達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讓文物活起來」正在成為博物館界文創開發的共識,文創讓傳統文化得到現代化的闡釋,正在成為傳播傳統文化、讓文物「活躍」在年輕群體中的重要載體。
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元素正在率先「活」起來。2019年8月,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許多博物館入駐電商平臺,2018年,在淘寶、天貓逛博物館旗艦店的訪問達16億人次,是全國博物館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1億用戶為「90後」。與「乾隆皇帝」有關的貼紙、扇子、帆布袋、耳機等產品,兩年內營業額翻了6倍以上。
除了傳統的筆記本、日曆等日用品外,文創產品的形式也日益多元,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方法進行互動融合,並以年輕人喜歡的時尚方式進行「活化」表達和現代化的詮釋,讓傳統文化變得「潮」起來。
一些博物館選擇與遊戲廠商、文創公司合作,採用數字文化這種世界年輕人的「通用語言」傳播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與騰訊、網易等遊戲廠商合作開發手機遊戲、微信小程序等,讓建築、國畫、壁畫等在年輕一代中流行起來。
此外,VR、AR、AI、5G直播、沉浸式展覽等多種技術手段和形式也不斷應用於文創中,深入挖掘各地文化內涵,文創業態進一步豐富,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感。
三大問題束縛文創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故宮博物院等優秀文創案例珠玉在前,但目前掌握大量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文物單位難以複製效仿,當前國內文創發展仍受諸多限制,活力亟待持續釋放。
文創開發機制不順。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表示,目前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的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但尚未完全理順,實施細則尚不明確。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楊代友認為,由於在財政資金、激勵機制、企業經營、稅收、人事等方面政策執行不明確,文創試點單位在文創工作推進中有觀望情緒,職工從事文創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阻,不想幹、不敢幹、不會幹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文創企業主動聯繫文博單位開發產品,卻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
創意能力不足,文創產品質量、營銷手段仍需提升。當前多數文創開發的思路還只是把文化屬性圖文附加在現有的簡單產品上,低質、雷同。一些博物館文創部門負責人表示,文化和高科技結合優質文創產品往往需要大量精英創意人才團隊來打造,而目前技術和創意兼備、原創能力和動手能力強的專業人才缺乏,且人才培養與實踐需求錯位,「人才找不到市場」與「市場找不到人才」現象並存。
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副會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陳少峰說,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文創產業鏈尚未完全打通,營銷方式相對單一。例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發的藝術衍生品數量達2萬餘種,年銷售額高達4億至5億美元,佔其全部收入的80%。我國文創產品的創造力還相對匱乏,宜借鑑發達國家成熟的宣傳營銷方式。
文創開發中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和傳播水平參差不齊。陳邵峰、楊代友等人表示,文創核心在於「文化內核」。文創開發不單是文化元素的解構整合,更應要求文化的準確傳達解釋,而在開發中一些文創公司對文物本體故事的挖掘不夠,專業人才不足,導致文化解讀不深,文化內容不足。
當前文博單位與公司合作開發遊戲、動漫等「承載社會價值的文化創新產品」,業內專家學者對此表示一定擔憂。廣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謝開來認為,市場化遊戲追求傳統文化元素的本質是增加用戶對遊戲的黏性,這與文博單位的出發點截然不同。一些遊戲廠商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不夠到位,遊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存在娛樂化和媚俗化傾向。
此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禁忌」等制約仍然存在。
探索文創發展有效路徑
業內人士認為,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方法進行互動融合是文創的重點,建議借鑑文創行業內的一些有益的嘗試,探索文創發展有效路徑。
優化文化文物單位與社會力量合作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創產品開發。楊代友等人建議,文創開發仍需相對靈活、明確開放的政策措施,解決文化事業單位、企業的後顧之憂。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探索文物資源IP的推廣、利用和交易,實現文物資源共享利用、挖掘創新,推動文創產品從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到品牌推廣的全產業鏈打造。
文博單位聯手高校、企業,培養文創人才。針對文化文物單位專業創意設計人才短缺,難以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優質文創產品的情況,一些博物館嘗試與高校、企業等機構聯合,將博物館打造為教學及課堂實踐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培養文創人才。
如廣東省博物館和設計院校、企業合作培養創意人才,組織了自主設計團隊、特許生產企業設計團隊、館校合作設計資源、專業設計機構組成的研發力量,促進創意成果的產品轉化。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的文創課堂設置在博物館內,館方專家學者對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幫助師生更好理解闡釋傳統文化。
挖掘文物資源,利用新技術手段開發文化資源。目前,多地政府部門牽頭對文化資源進行梳理,並鼓勵博物館與科技企業合作,將館藏資源數位化,豐富文創設計素材庫。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多家文博單位打造智慧博物館,從文化保護和傳播的角度對文物進行數位化採集和呈現。副董事長王勇說,利用數位化、虛擬化技術使文物資源標準化、數位化、智能化、可視化、網絡化,有利於文創進一步開發,將文化傳播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