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解讀古代大家的「執筆與運筆」

2020-12-15 陳海良書法

陳海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唯一的一位楷書、行書、草書都獲得過全國大獎並且連續獲一等獎的書法家。

陳海良老師

書法中的「法」,與方式、方法、標準、模範、仿效及法術等概念有關。法術是個玄之又玄的境界層面,是形而上的法的內涵,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氣」、「韻」、「逸」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識方面的東西,很難用語言來描述,「殆未易於不知者言也」(《東坡論書》),以佛家的修行方法來講,即唐釋辯光所說的:「書法猶釋氏之心印,發於心源,成於了悟,非口心所傳」(魏了翁《鶴山集》)。

至於方法、仿效等皆是形而下的法的範疇,只要有師承,見方能得,名師自有高妙的技法體系,而庸者只能授俗態、俗筆予人,「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孫過庭《書譜》),自然難成正果,所以,「名師出高徒」自有它的道理,也像我們平時所說的: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

魏了翁 鶴山書院

只是自古以來,名師常「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即便授之於徒兒,也要告誡:「不可示之於諸友」(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只有孫過庭開宗明義,「緘秘之旨,餘無取焉」(《書譜》),然《書譜》中未有具體的對法進行剖析,所以,有人認為孫氏僅僅是留下了《書譜》的序或說是上篇,而具體的內容,至今已不知去向,「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書譜》)成了空言!在當今,隨著功利主義的抬頭,這種現象似乎有所抬頭!

在書法中,就技法而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說法是:就毛筆上的變化而已,這來源於「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指形而下的技法層面),包括執筆、運筆(指、腕、臂、身)、用筆(點畫的書寫技巧);廣義的說法指:毛筆與心靈的夢幻組合,以及毛筆所不能達到的心法,實際與毛筆無關。

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毛筆上的變化,以蔡邕的話作一解釋:「筆軟而奇怪生焉」(《九勢》)。中國毛筆的性能是書法藝術的本質屬性之一,毛筆具有柔韌性、彈性以及多變性,在人的作用下可以幻化出各種符合自己心境的、美的形跡或點畫來,圍繞毛筆而展開的一系列方法為「筆法」,筆法又可以分為執筆與用筆等,東坡云:「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論書》)。

執筆一詞源於韋鑠「『執筆』有七種」(《筆陣圖》),執筆往往指作者手持毛筆的方法,或說是對毛筆的掌控,這種掌控的方法以適合作者的生理特徵為主,以自然為主,所以,自古以來有「回腕法」、「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等,我就是喜歡「三指執筆法」(因為自己長期握筆,「三指」能放任自由一些)。在執筆上,不要強加於人,主要是使得毛筆能正確書寫出心中的線條形狀為標準,或者說是能正確使用用筆的方法,使得筆法能夠精準無誤地表現出意想的筆劃形跡來。

弘法大師所傳執筆法

另外,趙文敏的「結構因隨時變,用筆千古不易」(《定武蘭亭》十三跋)的「用筆」一詞是強調筆法中的「用筆」重要性,這個「用筆」是指作者應用毛筆的書寫方法(執筆除外),也即筆法的正確使用,是先人們總結出來的、不能隨意更改的書寫法則。

由此,對「筆法」的界定變得清晰起來。那什麼叫筆法呢?「在這裡筆法是指符合傳統規範的毛筆使用方法,也即用筆方法,而用筆是指毛筆的使用與駕馭以及它所顯現出來的形態效果與方法。用筆是廣泛意義上的意思,有好與差之分,更有合乎書法用筆與否的區別,只有合乎書法用筆、合乎書法審美的書寫技巧才是好的筆法,它有著基本的原則要求與審美的內在規定性,從古而今很少有能在筆法的領域突破的書家。

《蘭亭十三跋》

故趙孟有:『用筆千古不易』之說,通常說的筆法有起筆、收筆、轉換、提按、頓挫以及由此而反映出的中鋒、側鋒、澀筆等,其實筆勢和筆意也可放入筆法的範圍來理解,因為筆勢與筆意的巧妙應用涉及到人的意識與心理等方面,更是筆法具有生命力的「活」的象徵,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一枝筆用活了」,不是「死法」,更不是僵化地、格式化地「擺弄」。「擺弄」是指:人聽命於筆而失去主觀的意志,為了達到某種筆畫的外形,在用筆時「橫來倒去」機械地擺弄,是「畫字」。

執筆與用筆是個一整套的連貫動作,是聽自於心的協調組合,由此,在「執」與「用」之間還涉及到一個「運」的問題,也即「腕運」、「指運」、「臂運」等,「運」是在「意」與「勢」的驅動下展開的,只有立於「意」和「勢」,「運」才有了為「誰」而運,「運」才有的放矢,高手常常是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心就是筆,筆也是心,是一體的,此時的毛筆就是作者手的延伸,所以,「執」、「運」、「用」三者是在心靈的指使下的一整套協調與配合的連貫組合,常說的「妙筆生花」之「妙」就是指連貫的協調組合。

趙孟 行書《佛偈》

用筆有提按、頓挫等,但每個筆法是單一的,所以,筆法有「組合」之法,由此才能顯示出它的豐富性。如隸書有著自己的一套筆法組合,行書同樣有著自己的筆法組合,如果脫離了隸書的這一套組合筆法就不是隸書了,可能會產生出另一種書體,有時僅僅加入一點點其它筆意,或者沒有正確地用隸書的筆法來寫,很明顯地覺得所寫的「隸書」不倫不類;同樣道理,一種書風也是這樣,它也有著自己的一整套組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自己的強烈風格,我們在觀賞一個大師的作品時,經常會見到一些筆法的組合,而且反覆出現,如果把這一系統或程序打亂或加入其它的筆意,就會變成另一種風格。

王羲之的「新體」就是古舊(隸書、篆書等)的筆法在他的總結、揚棄、組合下,創造出了一整套的「組合拳」,獨特的「編碼程序」,由此形成自己的「新體」面目,即《蘭亭序》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千古絕唱的行書典範,另外還有小楷、草書等,這一套組合的和諧性是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的,這種奇妙的組合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

相關焦點

  • 練習書法,如何執筆及運筆
    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古人練書法很講究筆法,如何執筆與運筆是練好書法的的首要問題。執筆不好,運筆不靈活自如,書法作品就缺少生機與神韻。所以,我們要想練好字,首先要懂得怎樣拿筆,如何運筆?下面主要談談執筆與運筆的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 書法學習中,怎樣做到執筆要穩、運筆要活?
    有朋友問,書法學習中怎樣做到執筆要穩、運筆要活?宋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姜夔的《續書譜》: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他的大概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在練習書法或者書法創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是執筆要穩,二是運筆要活。1、執筆要穩,執筆穩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講的「指實掌虛」,手指一定要把毛筆拿穩,這是練習書法的基礎,手指把毛筆拿穩才能夠靈活的運筆,它是靈活運筆的基礎,手指連毛筆都拿不穩,就不用談寫字了。
  • 硬筆的運筆訓練
    未經過運筆訓練的手,執筆後運筆範圍不大,尤其是中小學生,錯誤的握筆姿勢五花八門:或是五指死死緊握筆桿,或是三指捏筆成向內緊縮狀,或是握筆後食指第一關節與第二關節成90°,或是手腕向內彎曲,造成運筆範圍極其小,從而使錯誤的執筆造成不規範的坐姿,既影響孩子的生理髮育,又影響書寫的流暢。
  • 常州書法家陳海良作品展在京展出 現場大咖雲集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先生參觀陳海良先生書法展    現場藝術圈大咖雲集,管峻、範楊、田黎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與陳海良合影  中國江蘇網訊 2017年4月19日下午,《素墨原道一一陳海良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
  • 中國畫的技巧,用筆和執筆的方法
    中國畫的書寫線條的方法被稱為"用筆",中國畫用水墨的方法,被稱為"用墨"。國畫的初學者,首先要懂執筆,姿勢才能正確,達到運筆用墨自如,應注意以下幾點:(1)筆正:筆正則鋒正。骨法用筆以中鋒為本。(2)指實:手指執筆要牢實有力,還要靈活不要執死。(3)掌虛:手指執筆,不要緊握,指要離開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運筆自如。
  • 書法創作究竟應該三指執筆,還是五指執筆?
    書法執筆方式有很多,唐人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一文中,將當時的執筆法分為五種——「執管、拙筆、撮管、握管、搦管」,此外還有「撥鐙法」、「龍睛法」、「回腕法」等。至於哪種方式執筆好,向來面有著很大的爭議!今天國人的執筆以「五指執筆法」為主(亦稱「五字執筆法」、「撥鐙法」等)。
  • 寫小楷需要注意執筆姿勢和運筆節奏,這兩項做好才能有效控制筆鋒
    筆者認為,控制筆鋒的主要措施就在於執筆姿勢和運筆節奏上,下面筆者就從這兩個方面著重談點個人意見,請指正。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合適的毛筆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點,倘若毛筆不稱手的話,恐怕也是很難寫出讓人滿意的小楷的,有了適合的毛筆後,筆者建議選擇一個適合的執筆姿勢,建議可以採用二指單鉤,在書寫的時候,筆鋒和紙張之間要有一個合適的角度,也就是一個傾斜度的問題,這個傾斜叫一般情況下要大於九十度,並且要小於我們日常使用硬筆書寫時候的角度,當然這也只是建議,不一定那麼準確
  • 妙在執筆之撥鐙法與指法(上)
    我們知道,執筆是學習書法的核心問題,不僅影響到運筆效果,同時也對字體結構、筆畫形態、體勢章法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 毛筆正確的執筆方法
    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使之鬆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松,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穩定。」
  • 硬筆寫字姿勢與執筆方法
    4、扭轉型:很多兒童寫字時會把整個手腕扭轉,筆向自己,這種執筆方法會影響脊骨。 執筆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運筆的靈活、書寫的速度,書寫的效果。
  • 善執筆 生巧力(圖)
    祝 嘉  作書用筆像武士用武器一樣,也要抓得緊,全身總動員。若說執筆運筆不要用力,怎能寫出有力的字呢?武士執武器不用力能殺傷敵人嗎?此理是很清楚的,為什麼搞糊塗了,而說用力則筆死呢?且李斯的「下筆如鷹隼攫」,鍾繇的「點若山頹」,又怎樣解釋呢?
  • 書法教學中,什麼樣的執筆方式是比較合理的?
    但由於一般學生接觸毛筆較晚,書法教育中又往往忽視執筆方法和執筆原理的指導,學生執筆不得法,並且難以糾正。因此本人認為執筆教育中,要「法」與「道」並舉,重點闡明執筆之「道」,以加深對執筆之「法」的體會。使「法」與「道」相互滲透,貫穿課堂教育中。這裡所謂「道」即執筆原理。五指執筆就具有以下幾層原理。
  • 學習書法,如何執筆?
    文/苓木 編輯/燕子 圖源/網絡執筆,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從古至今,隨著書寫條件的變化,執筆法也一直在變化。古人有二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也稱單鉤法和雙鉤法。北宋以前還沒有高桌椅,人們席地而坐,左手拿書卷,右手拿筆,紙卷與地平面約成30餘度,筆和紙面垂直,右手拿筆只能像今天拿鋼筆才合適,這就是「單鉤」執筆法。宋以後,有了高桌椅,人們坐著寫字,桌面託住了腕肘,這時只有把中指放到筆管外,筆管才便於直立起來,與紙面呈垂直,即是今天的五指執筆法。
  • 寫字必須先學會執筆,什麼是「執筆五字法」?又適用於哪些條件?
    五指包管掌自虛,掌豎腕平肘自起,肘起掌虛腕自活,隨己左右運不已,捉管高低擇其宜,端正歌斜唯可使,按提使轉腕出力,指但司執而已矣。振如振笛,所謂一指按也。押取檢束之義,與據相合,而成其務。指司執筆,執欲其死。死始能把握得筆,以固其備。腕司運筆,運求其活。活始能控縱得筆,以神其用。用筆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性情乃見。所成點畫,自有意致。
  • 毛筆執筆方法圖解
    「書法」從書寫的角度講就是書寫的方法,而寫字離不開工具,如何正確使用工具,以及熟練地運用工具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當務之急還應從執筆方法說起
  • 書法:書寫姿態與執筆方式
    書寫除了諸如筆、墨、紙、硯等物質條件外,尚有書寫姿態、執筆方式等非物質因素的要求。在我們研究字體、書體演變發展時,往往注重本體研究,而忽略一些外部因素,其實正是這些來自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最終導致一些現象的產生。故而,劉一魏晉時期書寫姿態、執筆方式的探討,有助於我們從一些鮮為關注的角度了解「新體」書法形成的原因。
  • 書法的運筆技法和學習要點
    自古以來執筆的方法,經歷代書法家的探索和實踐,留傳下來的很多,主要的有「雙鉤法」、「單釣法」、「回腕法」、「拔鐙法」、「鳳眼法」等。執筆的"擫"、"押"、"鉤"、"格"、"抵"五字訣,亦稱拔鐙法用筆。用筆是書法書寫的基本方法,廣義的講,用筆是指用毛筆寫書法作品的方法,其中包括執筆法和運筆法。
  • 執筆經驗:不同執筆方法與姿勢,價值不同,用途不同,都需懂
    初學時特重執筆,還專門找了些清晰的執筆圖和執筆視頻來模仿,現在想想可笑,但當時卻是認真的。落實到人性上,每個人都有虎頭蛇尾的習慣,字練不練的好且不必說,筆得拿的像樣子才行,這也好開口跟外人說「學過」。說執筆,則必須要說執筆方法與姿勢的發展,否則我說出三指五指懸腕枕腕,也不易理解。
  • 初學書畫畫不好,可能跟你的執筆有關係
    清石濤《畫語錄》:"畫受墨,果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初學者,筆不應心,懸腕和懸肘,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逐步做到紙、筆、心、手相一致。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正確的執筆方法。執筆式中國畫的執筆法。是用四指著筆,小指不著筆而附於無名指的後面,與油畫的執向筆和素描的執鉛筆不同。油畫筆和鉛筆都是用三指著筆的。為什麼用四指而不用三指著筆呢?一個原因是中國畫所用的毛筆是錐狀體,四指著筆時,筆管下垂,國畫多用中鋒,而向下垂直的筆鋒,恰好容易出現中鋒。而三指著筆,叮出現偏鋒,象油畫及鉛筆畫,還需要使用偏鋒,可見執筆決定於畫種是什麼。
  • 書法入門,從正確掌握執筆姿勢開始!
    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併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