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唯一的一位楷書、行書、草書都獲得過全國大獎並且連續獲一等獎的書法家。
書法中的「法」,與方式、方法、標準、模範、仿效及法術等概念有關。法術是個玄之又玄的境界層面,是形而上的法的內涵,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氣」、「韻」、「逸」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識方面的東西,很難用語言來描述,「殆未易於不知者言也」(《東坡論書》),以佛家的修行方法來講,即唐釋辯光所說的:「書法猶釋氏之心印,發於心源,成於了悟,非口心所傳」(魏了翁《鶴山集》)。
至於方法、仿效等皆是形而下的法的範疇,只要有師承,見方能得,名師自有高妙的技法體系,而庸者只能授俗態、俗筆予人,「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孫過庭《書譜》),自然難成正果,所以,「名師出高徒」自有它的道理,也像我們平時所說的: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
只是自古以來,名師常「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即便授之於徒兒,也要告誡:「不可示之於諸友」(王羲之《論筆勢十二章》),只有孫過庭開宗明義,「緘秘之旨,餘無取焉」(《書譜》),然《書譜》中未有具體的對法進行剖析,所以,有人認為孫氏僅僅是留下了《書譜》的序或說是上篇,而具體的內容,至今已不知去向,「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書譜》)成了空言!在當今,隨著功利主義的抬頭,這種現象似乎有所抬頭!
在書法中,就技法而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說法是:就毛筆上的變化而已,這來源於「筆法」是書法的核心(指形而下的技法層面),包括執筆、運筆(指、腕、臂、身)、用筆(點畫的書寫技巧);廣義的說法指:毛筆與心靈的夢幻組合,以及毛筆所不能達到的心法,實際與毛筆無關。
毛筆上的變化,以蔡邕的話作一解釋:「筆軟而奇怪生焉」(《九勢》)。中國毛筆的性能是書法藝術的本質屬性之一,毛筆具有柔韌性、彈性以及多變性,在人的作用下可以幻化出各種符合自己心境的、美的形跡或點畫來,圍繞毛筆而展開的一系列方法為「筆法」,筆法又可以分為執筆與用筆等,東坡云:「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論書》)。
執筆一詞源於韋鑠「『執筆』有七種」(《筆陣圖》),執筆往往指作者手持毛筆的方法,或說是對毛筆的掌控,這種掌控的方法以適合作者的生理特徵為主,以自然為主,所以,自古以來有「回腕法」、「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等,我就是喜歡「三指執筆法」(因為自己長期握筆,「三指」能放任自由一些)。在執筆上,不要強加於人,主要是使得毛筆能正確書寫出心中的線條形狀為標準,或者說是能正確使用用筆的方法,使得筆法能夠精準無誤地表現出意想的筆劃形跡來。
另外,趙文敏的「結構因隨時變,用筆千古不易」(《定武蘭亭》十三跋)的「用筆」一詞是強調筆法中的「用筆」重要性,這個「用筆」是指作者應用毛筆的書寫方法(執筆除外),也即筆法的正確使用,是先人們總結出來的、不能隨意更改的書寫法則。
由此,對「筆法」的界定變得清晰起來。那什麼叫筆法呢?「在這裡筆法是指符合傳統規範的毛筆使用方法,也即用筆方法,而用筆是指毛筆的使用與駕馭以及它所顯現出來的形態效果與方法。用筆是廣泛意義上的意思,有好與差之分,更有合乎書法用筆與否的區別,只有合乎書法用筆、合乎書法審美的書寫技巧才是好的筆法,它有著基本的原則要求與審美的內在規定性,從古而今很少有能在筆法的領域突破的書家。
故趙孟有:『用筆千古不易』之說,通常說的筆法有起筆、收筆、轉換、提按、頓挫以及由此而反映出的中鋒、側鋒、澀筆等,其實筆勢和筆意也可放入筆法的範圍來理解,因為筆勢與筆意的巧妙應用涉及到人的意識與心理等方面,更是筆法具有生命力的「活」的象徵,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一枝筆用活了」,不是「死法」,更不是僵化地、格式化地「擺弄」。「擺弄」是指:人聽命於筆而失去主觀的意志,為了達到某種筆畫的外形,在用筆時「橫來倒去」機械地擺弄,是「畫字」。
執筆與用筆是個一整套的連貫動作,是聽自於心的協調組合,由此,在「執」與「用」之間還涉及到一個「運」的問題,也即「腕運」、「指運」、「臂運」等,「運」是在「意」與「勢」的驅動下展開的,只有立於「意」和「勢」,「運」才有了為「誰」而運,「運」才有的放矢,高手常常是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心就是筆,筆也是心,是一體的,此時的毛筆就是作者手的延伸,所以,「執」、「運」、「用」三者是在心靈的指使下的一整套協調與配合的連貫組合,常說的「妙筆生花」之「妙」就是指連貫的協調組合。
用筆有提按、頓挫等,但每個筆法是單一的,所以,筆法有「組合」之法,由此才能顯示出它的豐富性。如隸書有著自己的一套筆法組合,行書同樣有著自己的筆法組合,如果脫離了隸書的這一套組合筆法就不是隸書了,可能會產生出另一種書體,有時僅僅加入一點點其它筆意,或者沒有正確地用隸書的筆法來寫,很明顯地覺得所寫的「隸書」不倫不類;同樣道理,一種書風也是這樣,它也有著自己的一整套組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自己的強烈風格,我們在觀賞一個大師的作品時,經常會見到一些筆法的組合,而且反覆出現,如果把這一系統或程序打亂或加入其它的筆意,就會變成另一種風格。
王羲之的「新體」就是古舊(隸書、篆書等)的筆法在他的總結、揚棄、組合下,創造出了一整套的「組合拳」,獨特的「編碼程序」,由此形成自己的「新體」面目,即《蘭亭序》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千古絕唱的行書典範,另外還有小楷、草書等,這一套組合的和諧性是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的,這種奇妙的組合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