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執筆的方法,經歷代書法家的探索和實踐,留傳下來的很多,主要的有「雙鉤法」、「單釣法」、「回腕法」、「拔鐙法」、「鳳眼法」等。
執筆的"擫"、"押"、"鉤"、"格"、"抵"五字訣,亦稱拔鐙法用筆。用筆是書法書寫的基本方法,廣義的講,用筆是指用毛筆寫書法作品的方法,其中包括執筆法和運筆法。狹義地講用筆法指書寫點、畫、字時的送筆方法。
「臨帖」和「摹帖」,雖然可以合稱「臨摹」,但嚴格來說,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摹帖」是將選定的碑帖,蒙上一張透明紙,將碑帖中的字描寫下來,分為雙
鉤、單釣、滿摹等幾種方法。摹帖時要求注意原帖字的結構、點畫和章法。
雙鉤:是用細筆將字的外輪廓畫出來,成空心字。通過鉤畫來了解原字的用筆和結體,然後按筆順,根據用筆特點再填墨。這種方法稱為雙釣填麻,又稱響拓。
單鉤:用筆按照筆順,沿字筆畫中間用單線寫出,摹寫出字體。用這種方法,可熟悉和掌握字體的結構。
滿摹:在覆蓋於帖上的透明紙上,直接用毛筆描寫。此種方法鍛鍊用筆和掌握字的結構。「描紅模」即是此種方法,是把字帖印成紅字,學習者可以用毛筆醮墨,然後依字的結構直接描寫。
「臨帖」是將字帖放在桌面的一側,按照帖上的字直接臨寫在紙上。臨帖時要注意細心觀察原帖字的結構、點畫和章法。臨帖分為對臨、意臨和背臨等幾種方法。
對臨:按照帖上的字法、用筆、結構和章法,如實地臨寫在紙上。初學者臨帖時注意要看一筆寫一筆,カ求點畫準確,結構和諧。對臨不僅要注意形似,而且更
要注意神似。
背臨:是在對臨的基礎上,進行默寫,全憑記憶的程度,背臨後再對照原帖進
行檢查,以追求形神兼備。
意臨:是在對臨和背臨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以求神似。注意意臨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發揮,而是在熟練掌握原帖的用筆、結構、章法等基本功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
臨摹過程中最忌描頭畫角,不能僅求形似,更要求神似,要講求筆力、筆勢
和筆意。
除此之外,「讀帖」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讀帖時必須認真注意每個字點畫的長短、輕重、向背、轉折、起止,結構的疏密、參差,墨色的變化,章法的構成等等。
「藏鋒」、"露鋒」是指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毛筆鋒尖的形態。
藏鋒:是指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毛筆鋒尖不露在外。
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米芾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理論說的就是「藏鋒」,強調運筆時,筆勢應做到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多為中鋒運筆,多用於篆隸書,尤其是小篆中。
露鋒:是指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筆鋒外露。也就是下筆時,筆鋒外露在點畫外
面的起筆方法,即下筆不逆行。「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這種起筆靈活而飄
逸,故多用在行草書中。收筆時,筆鋒露在外,稱為「出鋒」,也屬「露鋒」,如
懸針和燕尾等。
「方筆」和「圓筆」是書法的兩種最基本的筆法。
方筆:是指呈現稜角的點畫。切筆直下,就是起筆時直接下筆,沒有逆鋒的動作,應該說方筆的稜角處就是露鋒的一種表現。方筆的效果,是使點畫或嚴整方
剛,或峻拔有カ。魏碑、楷書中多用方筆,以魏碑較為典型。
圓筆:是指圓渾而無稜角的點畫,也就是說起筆、收筆及折畫的轉折處呈現出圓勁的形狀。
其運筆方法為:逆入平出,也就是「逆鋒起筆」。下筆時用裡鋒,即不使筆鋒分散開來,然後提筆運行,寫到末尾,不頓不折,一駐即收,也就是「回鋒收筆」。其實圓筆也是「藏鋒」的一種。圓筆的效果,是使點畫或圓潤含蓄,或圓渾厚重。以篆書尤其是小篆的用筆最為典型。
「中鋒」、「側鋒」是書法的兩種基本運筆方法,從書法史上的書家作品來看,運筆方法以「中鋒」為主,特別是篆、隸書的創作。
中鋒:如漢蔡邕在書論著作《九勢》中總結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說筆尖垂直於紙面,在點畫中心運行。中鋒運筆的效果,點畫或凝重渾厚,或圓勁含蓄。中鋒是書法中最基本的運筆方法,也是歷代書法家最提倡的運筆方法。
側鋒:側鋒下筆,借勢而側,使筆鋒的方向和筆運動的方向形成鈍角,以求點
畫的險勁出勢,達到變化的目的。側鋒運筆的效果是使點畫或凌歷勁健,或爽利流
暢。側鋒也是書法重要的筆法和常用筆法之一,以行草書運用居多。
「提按」、「轉折"、「輕重」、「疾徐」是表現點畫形態活力的幾種運筆方法。
提按:是指運筆過程中「提」和「按」的動作,在點畫中要「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劉照載《書概》)。「提」是為使點畫避免僵、滯。「按」是防止點畫飄、滑、薄、弱。
轉折:「轉」是用筆表現圓轉迴旋,沒有方折稜角筆畫的方法。即「折釵骨」。在篆書和行草中運用最多。「折」是表現見稜角筆畫的方法。多用於構書、隸書。
輕重:是指用筆的輕和重,輕重不同作品所表現出的風格特點和審美意趣也不
相同。「カ透紙背」、「入木三分」、「殺紙甚安」等都是形容用筆的力度的,是前人對書法筆力形象化的比喻,也是他們在實踐中的總結。
疾徐:是指運筆的速度。在書寫中控制筆速關係到作品的節奏、韻律,也關係作
品的風格特徵。以行草書作品運用為多。
「內撅法」和「外拓法」是書法創作中兩種不同的運筆技巧和方法,沈尹默《書法論叢》中說:「內擫是骨勝之書,外拓是筋勝之書。」「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擫所成;反必然是外拓。」。關於線條質量,古人說「粗不為重,細不為輕」,意思是說線條粗不使人感覺到笨重,線條細不使人感覺輕飄。不同的用筆方法會產生不同質量的線條。
「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印印泥」等都是前人從生活和自然中總結出來的點畫的表現形態,也關係著線條、點畫的質感。
古人論書中常講到「勢」,如漢蔡邕講「九勢」,衛恆日「書勢」,晉王義之為「筆勢」,這個勢是指書法作品所表現出的動態形勢。
學習書法要掌握三個方面的基本技巧。一是點、畫的寫法,也就是筆法;二是將點、畫組合成字,也就是結構;三是要把單個的字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也就是章法,也稱為布局。
墨法:書法不僅要講求筆法、結字、章法,還要講求墨法。墨法的主要表現形
式有濃、淡、幹、溼、燥、潤、虛、實等。以行草書的創作變化最多。
關於創作,前人常有「意在筆先」、「胸有成竹」之說,是指在下筆之前要有一個構思的過程,即創作者意欲表達的審美情趣,應該選取的字體、形式,以及對結體、章法、用筆的設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