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筆法以「快」為主,這個特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所謂「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右軍用筆,體現出一個「快」字。學習二王筆法的元人趙松雪能夠「日書萬言而精氣不衰」,可謂深得右軍閫奧。
「右軍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王羲之書法,為什麼寫得快?這跟他的運筆時使用力量的方法有很大關係。書法創作以力為主,衛夫人說過「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漢語中的不少與書法有關的成語如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等,也都和筆力相關。雖然說書法中的「力」不完全是指使力方法,但是它顯然和使力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若從使力方法的角度來探討,無論書法還是遊泳,亦或是滑冰、拖地、騎自行車等行動都涉及到使用力量的方法,它們都可以視為一種運動。無論是哪項運動,使力方法運用得益。方能讓這些運動曲盡其妙。
對於王羲之的使力方法,有書法家將其概括為「一拓直下」。這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下筆即走」!王羲之的書法特點以快為主,掌握好下筆即走,才能夠很好地發揮這種快使力特點,創造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字體。這種使用力量的方法,與滑冰頗為相似,一定要找好發力點,學會發力借力,才能更省力且矯健地運筆如飛。
為此,有兩個要點需要特點注意:
第一,「下筆即走」:掌握快與慢的辯證關係。
所謂的快,也不是一味加速度運行,完全地講究快。它也需要快中有慢,快慢結合,書法家沈尹默曾以走路為喻來概括這種快與慢之間的關係。沈尹默說: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起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提』各『按』必須隨時隨處結合著,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會發生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腳才踏下,便須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動作,不得停止。」筆鋒下落找發力點借勢發力之時,就要適當慢一點。
唐代書法家韓方明也說過快慢之間的辯證關係。韓方明說:「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授筆要說》)正如人們常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運筆時不會慢也往往也就不會快!有「天下第一妙腕」之稱的唐人孫過庭深明其理,他說:「留不常遲,遣不恆疾。」(《書譜》)「留」即駐筆,看似要慢,然而又得慢中有快,即「留不常遲」;「遣」即行筆,看似要快,然而又得快中有慢,即「遣不恆疾」。蘇東坡評價米芾的書法「風檣快馬,沉著痛快」,可謂深味覺越「沉著」越「痛快」之理。
究其要點來講,王羲之的書法,還是要以快為主,所謂的慢,也就是處理好發力點與行筆之間的這個關係,如滑冰一樣,一觸即走,「下筆即走」,這樣才能夠實現快。走就是跑的意思,王羲之的書法寫字如跑步,能在靜穆中顯出一種動態感,孕育出勃勃生機,才能達到一種瀟灑風流的境界。
第二,「下筆即轉」:掌握好中鋒與側鋒之間的辯證關係。
書法用筆,鐘王並稱,不同於鍾繇書法的古樸,二王書法顯得更為妍麗。故趙松雪說:「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二王書法中的「俊秀」之氣如何而來?這很大程度上緣於中鋒與側鋒並用的結果!所謂「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前人對這個特點已經有了很好的概括。不同於篆籀筆法,王羲之用筆,固然是一觸即發,「下筆即走」,但是王羲之所寫的的點畫不走直線,而全都是曲線。
掌握了這個「用曲」的妙處,做到「下筆即轉」急轉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書譜》用筆就深得王羲之筆法之妙,我們如果看一看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孫過庭的書法是幾乎無一處不轉的。雖然這個特點與孫過庭寫的字並非楷書有關,但是即使楷書中其實也是要寫出一定行書筆意的,否則楷書書法也就失去了韻味。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楷書的形態由點畫組成,神採要由使轉體現,做到靜中有動,否則就會死板;草書的形由使轉組成,但神採要在點畫上體現,做到動中有靜。)啟功先生在《論書札記》:「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
唐人李世民、柳宗元等人都發表過楷書點畫不宜過直的相關見解,這在唐代可以視為一個共識。唐太宗《筆法訣》中說:「努不宜直,直則失力。」唐代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橫畫)常患平,努過直而力敗。」可見,橫畫不能過「平」,豎畫不能過「直」!
那麼怎樣要做到「下筆即轉」?這就要注重中鋒和側鋒的配合使用!近人練書法多從顏體入手,強調中鋒的使用。顏真卿的書法強調篆籀筆法以中鋒為主,這樣的字適合寫大字,但是卻失去了晉人書法風流嫵媚的特點。如果要將書法寫的妙曼多姿,需要注意,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如此,才能很好的集成二王書法的傳統,記住這兩個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