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之所以難於硬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需要調峰。如果不會在運筆過程中調鋒,一者太影響書寫速度,往往會一個筆畫寫完後,就需要把筆到硯臺中舔直;二者需要拐彎的連筆就不容易寫出來。
所以,如果能夠學會在運筆過程中順利調鋒,可以說書法用筆的規律就算懂了大半了。那麼,怎樣在運筆過程中調鋒呢?這就需要好好利用筆鋒的彈性。以下這幅圖值得好好看看。
圖片中,折角處的挫鋒,挑鉤處的蹲鋒以及捺底出鋒前的微微回縮,都是在轉折處將筆鋒逆向回頂一下,再借勢轉鋒行筆的。這樣做,均使散敗的毛筆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復原立起,甚至使筆處於特殊的強勁狀態,錚錚欲彈走,大大增強了「筆力」。這個做法,有人稱其為「立鋒」,即為便於轉向,先將筆鋒立起來的意思。了解了這一點,書法用筆的規律就算懂了大半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古人認為好的毛筆需要具備四個特點——「齊、尖、健、圓」,其中的「健」就是指毛筆的彈性要好。只有毛筆彈性好了,行筆過程中才能順利利用毛筆的彈性,將其復原,並借勢進入下一筆畫。
怎樣發揮毛筆的彈性呢?這就需要筆鋒下按,對紙面產生一種壓力。然後,利用紙的反作用力對筆鋒,產生一種反彈之力,順著這個反彈之力可以使筆鋒復原,並借勢進入下一筆畫。
這個按壓過程中,對筆鋒的用力程度需要把握好。如果按壓的力量過大,那麼不僅容易破壞點畫,寫出來的線條過粗,也會造成對筆鋒的破壞,使彈性不容易還原。反之,如果按壓的力量過小,會造成彈性不足,也無法將筆鋒還原,進入下一筆畫。
這個按壓力量要把握好,就需要利用「提按」之間的矛盾,做到「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把「提按」的力度給做好。明朝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董其昌認為將提按的工夫做好,能自然還原筆鋒,書法就能夠跟王羲之父子相比美了(「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因此,提案的重要性,對於筆法而言,不言而喻。
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用筆被蘇軾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其「沉著痛快」之語說的也是用筆正確使用按壓之力的結果。能夠正確使用「提按」,將其輕重緩急把握好,那麼確實會造成一種「越沉著越痛快」的藝術效果。好比力度掌握好了,將彈簧越用力下壓,那麼產生的回彈力就會越大。
在百家講壇講《書法檔案》時,於鍾華認為唐人所講的「遲澀飛動」這個詞是矛盾的,他說「遲澀並不飛動」,並引用自己在讀哲學博時接觸到的列奧·施特勞斯的「隱微」理論及德國教授的話,進行分析,將兩者的關係解釋為「遞進」關係上來,認為它的意思是「即便是遲澀的筆畫,也要寫得很飛動,更何況其他的筆畫呢?」其實,於鍾華並未理解「遲澀」與飛動之間所涉及到的「提」與「按」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
「遲澀」與「飛動」並不矛盾,兩者其實就是並列的關係,你有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相輔相成,這種關係恰好吻合道家的陰陽觀。書法中看似很多矛盾的術語其關係正是這樣的,如唐人韓方明所說:「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董其昌說「作書須提的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要想讓毛筆「自起自倒」,就一定要利用反彈之力自然提起,否則太刻意了,行筆就失去了流暢之美。
所以說,學會利用這種「按壓」之力,將「提按」用好了,筆法也就基本上可以過關了。對於書法來說,入門很關鍵的一個地方就是寫好轉折處的點畫。它無論是對於起筆還是收筆,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行筆的話,或推或拖都能夠使毛筆順利前行,寫出字帖上的字形(雖然要筆法升級的話還要講究其間的頓挫)。但轉折處如果不得筆法,那連筆形都無法寫出來。
因此,毛筆書法想入門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用筆規律,把「提按」的功夫練好,能利用好毛筆的彈力來實現點畫順利的轉折。實際上,用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不僅是轉折處,一個點畫內容的起收之處也是非常講究「提按」用筆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懸針豎的收筆前的點畫往往會顯得比較豐腴,這正是利用這個按壓力來反彈筆鋒,使其順勢收起,自然出尖的結果。
能夠懂得並運用好這個規律,書法創作不僅會比較的省力,而且能提高書寫速度。其實很多點畫的形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造成的,如果不懂得這個竅門寫字時就會進入畫字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