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這幅筆法圖,書法用筆的規律就算懂了大半!

2020-12-20 晨之論史

毛筆書法之所以難於硬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需要調峰。如果不會在運筆過程中調鋒,一者太影響書寫速度,往往會一個筆畫寫完後,就需要把筆到硯臺中舔直;二者需要拐彎的連筆就不容易寫出來。

所以,如果能夠學會在運筆過程中順利調鋒,可以說書法用筆的規律就算懂了大半了。那麼,怎樣在運筆過程中調鋒呢?這就需要好好利用筆鋒的彈性。以下這幅圖值得好好看看。

圖片中,折角處的挫鋒,挑鉤處的蹲鋒以及捺底出鋒前的微微回縮,都是在轉折處將筆鋒逆向回頂一下,再借勢轉鋒行筆的。這樣做,均使散敗的毛筆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復原立起,甚至使筆處於特殊的強勁狀態,錚錚欲彈走,大大增強了「筆力」。這個做法,有人稱其為「立鋒」,即為便於轉向,先將筆鋒立起來的意思。了解了這一點,書法用筆的規律就算懂了大半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古人認為好的毛筆需要具備四個特點——「齊、尖、健、圓」,其中的「健」就是指毛筆的彈性要好。只有毛筆彈性好了,行筆過程中才能順利利用毛筆的彈性,將其復原,並借勢進入下一筆畫。

怎樣發揮毛筆的彈性呢?這就需要筆鋒下按,對紙面產生一種壓力。然後,利用紙的反作用力對筆鋒,產生一種反彈之力,順著這個反彈之力可以使筆鋒復原,並借勢進入下一筆畫。

這個按壓過程中,對筆鋒的用力程度需要把握好。如果按壓的力量過大,那麼不僅容易破壞點畫,寫出來的線條過粗,也會造成對筆鋒的破壞,使彈性不容易還原。反之,如果按壓的力量過小,會造成彈性不足,也無法將筆鋒還原,進入下一筆畫。

這個按壓力量要把握好,就需要利用「提按」之間的矛盾,做到「按中有提,提中有按」,把「提按」的力度給做好。明朝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董其昌認為將提按的工夫做好,能自然還原筆鋒,書法就能夠跟王羲之父子相比美了(「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因此,提案的重要性,對於筆法而言,不言而喻。

宋代書法家米芾的用筆被蘇軾評為「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其「沉著痛快」之語說的也是用筆正確使用按壓之力的結果。能夠正確使用「提按」,將其輕重緩急把握好,那麼確實會造成一種「越沉著越痛快」的藝術效果。好比力度掌握好了,將彈簧越用力下壓,那麼產生的回彈力就會越大。

在百家講壇講《書法檔案》時,於鍾華認為唐人所講的「遲澀飛動」這個詞是矛盾的,他說「遲澀並不飛動」,並引用自己在讀哲學博時接觸到的列奧·施特勞斯的「隱微」理論及德國教授的話,進行分析,將兩者的關係解釋為「遞進」關係上來,認為它的意思是「即便是遲澀的筆畫,也要寫得很飛動,更何況其他的筆畫呢?」其實,於鍾華並未理解「遲澀」與飛動之間所涉及到的「提」與「按」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

「遲澀」與「飛動」並不矛盾,兩者其實就是並列的關係,你有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相輔相成,這種關係恰好吻合道家的陰陽觀。書法中看似很多矛盾的術語其關係正是這樣的,如唐人韓方明所說:「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董其昌說「作書須提的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要想讓毛筆「自起自倒」,就一定要利用反彈之力自然提起,否則太刻意了,行筆就失去了流暢之美。

所以說,學會利用這種「按壓」之力,將「提按」用好了,筆法也就基本上可以過關了。對於書法來說,入門很關鍵的一個地方就是寫好轉折處的點畫。它無論是對於起筆還是收筆,都是很重要的。因為行筆的話,或推或拖都能夠使毛筆順利前行,寫出字帖上的字形(雖然要筆法升級的話還要講究其間的頓挫)。但轉折處如果不得筆法,那連筆形都無法寫出來。

因此,毛筆書法想入門一定要把握住這個用筆規律,把「提按」的功夫練好,能利用好毛筆的彈力來實現點畫順利的轉折。實際上,用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不僅是轉折處,一個點畫內容的起收之處也是非常講究「提按」用筆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懸針豎的收筆前的點畫往往會顯得比較豐腴,這正是利用這個按壓力來反彈筆鋒,使其順勢收起,自然出尖的結果。

能夠懂得並運用好這個規律,書法創作不僅會比較的省力,而且能提高書寫速度。其實很多點畫的形態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造成的,如果不懂得這個竅門寫字時就會進入畫字的誤區。

相關焦點

  • 31幅提升書法的筆法詳解圖,筆法遒麗骨氣樹立的技巧,讓字有魔力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筆法方面: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行書的間架結構依賴於楷書,行書的活潑因素依賴於草書。布白要靠線來提領行書的筆法不要只想到中鋒,鋒、腰、背均可,跌打滾爬都要用上。
  • 書法用筆和筆法
    這幾句話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那麼,什麼是用筆?自古以來,多有論述,而且還頗有爭論,但為了容易理解,筆者理解的用筆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把趙子昂說的最後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用筆書寫的方法是永遠不變的。
  • 書法筆法論
    所謂「錐沙」、「印印泥」的筆法比喻就來自於此。這就形成了特殊的用筆方法,這就是書法的基本筆法或筆法規範。也就是書法的特徵與起源,形成書與畫的分野。書法的基本特徵產生或決定於線條的質感,而線條的質感產生於特定的用筆方法,因此決定了筆法的重要性。它首當其衝,成為書法之所以是書法的先決性前提。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因此,人們對這種筆法經驗的重視當在情理之中。可是在以書取士的時代,這種寶貴的筆法經驗(也可以說是決竅)是保密的,書家們把它當成了「祖傳秘方」秘而不傳,其所藏筆法論著,或攜之入土,或僅作家傳,即使千金亦無法求得,這也從側面說明這種筆法經驗(規律)對於掌握書寫技術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這種筆法規律的難度。
  • 古人寫書法是怎樣用筆的?看懂這四個比喻,體會書法秘奧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前面我們講到了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說的筆畫寫法,講究師法自然,就是無一筆不是從自然中來,然後回歸自然,這是書法的初級境界,也是至高境界,從最初師法自然到最後回歸造化本身。
  • 書法方筆和圓筆有什麼關係,筆法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的?快收藏!
    書法筆法,起筆分兩種,一種是以篆書為代表的圓筆,一種是以隸書為代表的方筆。如想了解筆法的方圓使用,應該先簡單了解一下書法史。看看歷史上的書法家,是怎樣發展和融合筆法的。直到漢朝啟用了「隸書」,也就是先秦時的用字,所以又回到方圓兼備,但是以方筆為主,也就是露鋒,折筆較多。而篆書是藏鋒,轉筆較多。鍾繇由隸書變楷書,多折少轉,張芝由章草變今草,起筆多露少藏,行筆少折多轉,這二者是調和的狀態,也是方圓融合的非常合理。
  • 字寫得好看,就是書法嗎?如何避免自己書法變成印刷體、美術字
    田英章作品《如何看懂書法》臺灣書法教育家侯吉諒老師,採取了「以字論字」的方式,從書法史上選擇了王羲之、趙孟、文徵明的書法作品為例,用相同的單字做分析侯吉諒老師在《如何看懂書法》藝術中,談到當代書壇上求新變異與醜書的區別,對那些把寫字弄成做字,求新而流於形式,其實是得形失意,忘記書法文字的內容,都不是書法!《如何看懂行書》三個草稿作品,為啥會被公認為寫得最好的三大行書?
  • 筆性與筆法:終於開悟了書法的訣竅?!
    後來的教學中,我總是不厭其煩地在黑板上畫筆頭形狀和筆鋒分布示意圖,我認為這是筆法的關鍵。至於一般的用筆線路,包括起筆角度,回鋒的方向等等,我認為不如放到結構中去談而非筆法的範疇。關於結構生筆法,還是筆法生結構,書法報(書法導報?)若干年前也有過爭論,我個人是傾向於結構生筆法的。 近來看到有人討論晉唐筆法,宣稱要大力復原晉唐用筆,其部分觀點,竟然和我當年的結論頗有暗合。
  • 11個字,看懂大師們「筆法」
    古代書法大宗師在書寫中,往往於細微處顯出真功夫。而這也正是專業書家與業餘玩家的區別之處,不可不察。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寫筆法的技巧
    筆法是從一一定的筆畫書寫經驗中總結出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實現實用需要的書瀉,就只須將供結字的點畫寫清楚,執筆、用筆都只為了這一目的,不會有筆畫的講求,也基本上無所謂筆法,至少不會有所謂筆法的神秘化。從甲骨文出現的殷商直到秦漢,字體已由大小篆發展到古今隸,書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未見有言筆法者。
  • 《多寶塔》筆法學習之感
    適逢清華美院書畫篆刻名家洪亮書法高研班二期開班,有幸參加了高研班的學習,並參加了多寶塔筆法解析一書的編寫,由此開始楷書書法的學習。在洪亮等老師的授課指導和高研班同學的幫助下,學習和研究多寶塔楷書筆法,並按筆法要領臨習多寶塔碑帖。一年來,學有所獲,學有所感,也使退休生活增添很多情趣。  書法是漢字書寫的方法和規律,包括筆法、字法、章法。
  • 書法攻略之第一章,筆法,第一節,執筆法
    書法必須要有技術含量才會有藝術價值。而這恰恰是那些對書法似懂非懂的人所忽視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能見到一些人,天天臨貼,抄書,創作,但很難見到他有長進。有的人甚至抄了一輩子四大名著,也沒見他抄出什麼名堂來。他的成就也只能為左右鄰居寫寫春聯或者來句解釋「陶冶情操」,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說法了。這是很悲劇的事情。原因就在於他不懂書法的技法或者忽視技法或不用技法。
  • 「提按」的筆法王羲之經常用,卻為何受到眾多書法博導的鄙薄?
    可是,「提按」的筆法卻受到很多人不少書法博導的鄙薄,如孫曉雲、邱振中、陳振濂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博導孫曉雲女士認為「提按」的筆法是錯誤的,「捻管」(「轉筆」)才是最重要的筆法。她說:「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
  • 這才是行書學習的密碼,看懂這五條規律,寫好行書不再是難事
    方圓並用古人筆法從不同時代以及不同書體方面基本可以分為三大筆法,篆籀絞轉、一搨直下和方折鋪毫。其實這些筆法細細分來也可以分成若干具體的筆法,但是概括來講,無非就是兩種用筆:一個方筆,一個圓筆。方筆跟圓筆一般指的是轉折的地方,從上面的「口」字就可以看出,左邊為方筆,右邊為圓筆。一方一圓構成了整個筆法系統。單用方筆則字顯得過於剛強,單用圓筆則字會顯得柔弱無骨,所以用筆之道,應該方圓並用,這個字才能達到中和之美。
  • 衄筆、蹲筆、揭筆、蹙筆...古人總結了22種筆法,每種都很實用
    如果再拓展一下,永字八法裡邊的「啄」筆,也就是小短撇的寫法,也可以用這個過筆筆法。如上圖中的字例長橫就是用的過筆,這個字的豎鉤中間部分也可以用過筆。03衄筆、挫筆衄,這個字讀音為「女」,四聲。衄筆,就是在原地做上下或左右的挫動,是中鋒調鋒的一個重要筆法。挫筆,嚴格說同衄筆是一回事,所以,古人在說到「衄」和「挫」時,一般連在一稱為「衄挫」。
  • 王羲之用9字說出筆法訣竅
    整齊也是一種美,但不是書法。其根本原因是,書法是用來抒情達意的,當然這要在遵法的基礎上,否則就是醜書亂塗了。狀如算子,千篇一律,這樣的書法是毫無情感的。你可以說狀如算子的字也挺美,但它不屬於書法的美。所以王羲之明確指出,狀如算子不是書法。
  • 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古今結合用筆厚重果敢
    仔細觀賞他的書法,技法精熟,用墨濃厚,字體飽滿,墨色濃淡乾濕變化自然,筆力雄健,古拙蒼勁,筆斷而意連,彰顯風骨內含,是藝術性很高的作品。 觀賞此作,多用濃墨運筆,筆力遒勁,結體嚴謹方正,字形落落大方,頗為大氣,落款娟秀,風格相互掩映,展現出一定的筆墨功力。
  • 一篇書法爆文,解釋了筆法「不傳之秘」,古人都是看真跡成家的!
    但是在常規學習中,筆鋒就要中鋒側鋒變換,並用,目的就是讓用筆力道均勻,不出現虛的情況。說來說去,還是筆法問題,中側並用,隸書筆法對不對?昨天說過。對應隸書方筆,側鋒取妍的,自然是中鋒篆籀筆法。何紹基的用筆就是篆籀用筆。
  • 書法經驗|楷書書法書法的三大基本技術:筆法、結構、形態
    學習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書法的三劍客--筆法、結構、章法。可能是因為三劍客的名頭太大,甚至會讓我們都會覺得學好三劍客就可以入到書法家的門卡了。但在實際上成就書法技巧體系,這「三板斧」卻遠解決不了問題。在筆者看來,對於書法實際功夫,「筆法、結構與形態」才是真正決定書法水平的超級三絕招。
  • 懂書法的朋友幫鑑定一下,這2幅隸書屬於什麼水平?
    注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懂書法的朋友幫鑑定一下,這2幅隸書屬於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