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22——用筆和裹束的要點

2020-12-15 黃簡講書法

L3-22 用筆和裹束的要點

先講講 三級課程的大綱,課程的進度。三級課程講到第19課,是講字像和字像的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分成兩組,筆勢和用筆。

所謂裹束,就是把筆勢和用筆加起來,大圈加小圈。

《玉堂禁經》最後就裹束、筆勢和用筆講了三句話,每個一句,提醒要點。

對於筆勢而言,"其要在權變",這是20課、21課的內容,我舉了不少權變的例子。那關於用筆和裹束,《玉堂禁經》又講了什麼呢?這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

一《玉堂禁經》論用筆要點

1、 《玉堂禁經》論筆要點,他是這樣講的:"夫用筆起止,偏旁相背,其要在蹲馭。"這裡有三個短句,我一個一個解釋。

1.1用筆起止

"用筆起止"是什麼意思?"用筆起止"就是起筆和收筆,俗稱小圈。一根線條的兩端,必有起筆動作和收筆動作。這些動作是最容易看到前人怎樣用筆的。

所以包世臣說:"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歷來學書法,須看真跡,看真跡就要留心人家怎樣起筆和收筆。

一個筆畫,拿最簡單的"一"字來說,如果你遮去兩頭來研究用筆,那是看不出什麼的。只有看它的兩頭,才知道毛筆是怎樣用的。

如王羲之這個"一"字,起筆尖鋒入紙,迅即下蹲轉為側鋒,以兩面換的方法,取兩分筆運行。

寫到尾巴,頓筆回收,把筆心收直。

所以起筆是尖鋒轉側鋒,收筆是側鋒轉尖鋒。真行草書的寫法,就是兩個筆鋒輪流轉換。小圈是筆鋒轉換最明顯、最清楚的地方。

包世臣是清代碑派的代表人物,碑派崇尚魏碑。

魏碑的筆畫起止往往是方的,那些方筆只是刀刻的痕跡。於是包世臣轉口說要看筆畫的中段,大講中段"實而不空",這樣才能跟他提倡用筆"平鋪紙上"相配合。其實他心中是知道用筆勢看兩頭的,不要上他當。

毛筆鋪成了油畫筆,那小圈上筆鋒的轉換就沒有了,兩頭當然沒什麼看頭了,說看中段只是掩飾而已。

1.2偏旁向背

第二點講講"偏旁相背"。"向背"包括兩種關係,相向和相背。

相向又稱相對,就是面對面;向背就是背對背。"偏"指左邊,"旁"指右旁。

這裡不是說文字偏旁部首,而是指左右筆勢的呼應關係。

向背關係我早就講過,我在二級課程16課講排點時,給大家看這三個"門"字,

褚遂良、米芾和顏真卿處理左右兩豎的走勢不同,分別是相順、相背和相對關係。

不過這兩筆不是一次過寫成的,中間還加有其他筆畫。

一次過寫出來的,如《蘭亭序》"其"字,

下面兩點就是相對橫排。

顏真卿《清遠道士詩》這個"川"字,

先寫兩豎用裹向左彎,然後第三筆用蠆毒勢向右彎,形成和前兩豎相背的筆勢,顯然這是精心設計的。

歐陽詢《三十六法》就講到"向背"。他說:"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類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類是也。"

宋代姜夔這樣說:"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於左者應於右,起於上者伏於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右軍就是王羲之,王羲之的字點畫呼應非常好。

張懷瓘和張旭都是盛唐時人,他們的話受前人影響。

早在初唐,孫過庭已經講過同樣的話。

孫過庭說他教學生只講四個字:執、使、轉、用。執就是執筆,使轉我們都懂了,所謂"用"就是"點畫相背"。

當你會執筆,會使轉,用筆時表現點畫的姿態和呼應,這就是筆勢,書法就成功了。

筆勢之間的呼應,如果寫實了就是帶筆或牽絲,寫虛了就是飛度。

如王羲之這個"俯"字,

右旁點橫奮筆勢,上點覆,下橫仰,這是相對關係,或者叫相向。

請注意這兩筆的呼應關係怎樣體現的呢?就是下面一橫的起筆,指向上面一點的收筆,上面一點寫完以後,把筆鋒從側鋒收為尖鋒,這樣下一筆起筆,可以順順噹噹地用到尖鋒,而入紙之後,再一次轉為側鋒寫這個橫筆。

這就是兩個筆鋒的轉換,也就是說,大圈點畫的呼應,是由一收一起兩個小圈表現出來的。

1.3其要在蹲馭

這樣一說,可以理解為什麼《玉堂禁經》說用筆"其要在蹲馭"了。

"蹲馭"是"九用"兩個用筆動作,"馭"是"九用"之三,"蹲"是"九用"之四。

"馭"是筆心垂直下紙,"蹲"是壓彎筆心。"馭"是用尖鋒,"蹲"是用側鋒。

書法只有兩種線條:

一是尖鋒線,又稱骨線。二是側鋒線,又稱肉線。

在實際操作中,總是尖鋒和側鋒交替使用的。《玉堂禁經》說的比較隱晦,用"蹲馭"這術語替代兩個鋒。所謂"其要在蹲馭",指出用筆要掌握兩個筆鋒的用法。

回頭來看《玉堂禁經》這句話,現在就比較明白了:"夫用筆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馭。"所謂"用筆起止"是點畫之內,這是實寫,小圈。

所謂"偏旁向背"是組織點畫之間的聯繫,這是大圈的功能。用白話文來說,就是點畫兩端的小圈以及大圈筆勢之間的呼應,一起一收,根本就在於兩個筆鋒的替換運用。

二 《玉堂禁經》論裹束要點

《玉堂禁經》對書法三要素提點了三句話,筆勢要點是"要在權變",用筆是"要在蹲馭",那裹束要點是什麼呢?

他是這樣說的:"改置裹束,豈止於虛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

我還是逐一解釋這三個短句。

2.1改置裹束

第一個短句是"改置裹束"。裹束大圈加小圈,一個字寫出來了,"改置"的意思是調整位置,也就是結字。

第五課、第六課就是講結字的,我舉過一些例子,如"仁"字。

立人勢加奮筆勢,裹束起來,"仁"字大圈有了,小圈調鋒點還沒有加,但看起來已經不大對頭,右旁的"二"字太低了,這就需要調整,也就是"改置"的意思。

你看這兩個"何",

取勢是一樣的,小圈節點有點不同,如智永這一橫是頓筆收,而文徵明是挫筆收。智永這一豎下面是鉤,暗節點,而文徵明是用了趯,明節點。但這兩個結字很不同,左邊的立人勢有高有低,影響到最終的整體效果。

又如上次講到"聞雞起舞"的"起"字,

這兩個大圈取勢也是一樣的,但結字相差極大,王羲之把右旁的"巳"當"尺"字那樣寫,整個字和原來的"起"字相差不大。歐陽詢這"起"字,本來長捺他縮短了,本來短豎卻拉得非常長,似乎要使你吃一驚。也就是說,"改置裹束"的結果可以造成全新的字形。

顏真卿寫"鄰居"的"鄰"字,

《顏氏家廟碑》耳朵旁在左邊,而《勤禮碑》搬到了右邊。這不是他的發明,隸書中就有這樣的寫法,顏真卿只是搬用了前人改置的結果。

再如"群眾"的"群"字,

歐陽詢把"羊"寫在"君"的下面,柳公權把"羊"搬到"君"的右旁。

《陰符經》有三個"故"字,

其中兩個寫法一樣。第三個"故"字,最後一捺故意縮短了。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都是"改置裹束"的手法。

2.2豈止於虛實展促?

接下來是這個短句,"豈止於虛實展促?"這裡有兩組意義相對的詞,一是虛實,二是展促。"虛實展促"通俗地說就是長短疏密。

你看這兩個字,

智永比歐陽詢寬博,有隸書意味。歐陽詢緊密,中心收實,但歐陽詢險勁猛厲,智永雍容安詳。

王羲之寫"藏"字,戈法很長,佔地很寬。

智永《千字文》保持這個特點,智永有很多地方近似王羲之《蘭亭》等的寫法。這個字重心在左邊,而右邊依靠戈法佔住地步。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陰符經》戈法都是長的。這些都是王羲之系統的書法家,一脈相承。

到顏真卿變法,戈法就短了,跟北魏那些民間書法的戈法差不多。

又如"義"字,也有一個戈法。

你看王羲之寫的真書和行書兩個"義"字。簡直就像一個跳舞的人,身體向左,一腳向右伸出,姿態非常優美。

智永也寫出了這個特點。虞世南、張旭戈法也很長,但整個字已經放平了。沒有王羲之、智永那種側勢。

到顏真卿、柳公權,頭大而戈法短,趣味大不相同了。

我幼年寫柳公權很多年,中年學王。幼時的習慣要改過來,就要花很大的力氣,很多精力。

清人徐用錫說:"大抵用筆盡之鋒中,結字盡之展促。""展"就是伸展,張開。"促"與之相反,就是侷促,擠迫。用筆要點全在用鋒,而結字的重點是哪裡要舒展,哪裡要收緊。就裹束而言,"虛實展促"還是講結字。

歷史上的書法家,幾乎都臨寫過王羲之《蘭亭序》。

這個蘭字,趙孟俯臨本草字頭太大,結構鬆掉了。下面的門,取勢脫軌,中間兩橫不是王羲之原來寫法。就結字而言,同時代的俞和臨本還好一點。但俞和的草字頭同樣左右太疏,且過大壓迫下面部分。一個字,哪裡要收縮,哪裡要舒展,弄錯了就不好看。

再來看一個字,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盡"字。

這個字沒有一處是放平的,動感強烈。石楯勢中間一長橫非常精彩,因為這個字筆劃多,顯得長形,這一橫把左右的空間補上了。

傳為虞世南摹本,大致都可以。但太實,白位太少,通常說有黑氣。

傳為褚遂良摹本,這一長橫僵硬,下面兩短橫也是,好像木棍,不見手腕。

趙孟俯把中間三點改為兩點,這是創作不是臨摹了。且上下脫離,字中出現了虛空,大忌。

2.3其要歸於互出

這樣就有一個結論 :"其要歸於互出"。裹束的要點,就是調節虛實展促。太虛太實,太長太短都不好。不要偏於一律,"互出"就是各種效果都有。

好的字帖王羲之、智永要多看多臨。《陰符經》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帖。大小圈都好,希望各位多加研究。

那我們三級課程是不是講完了?沒有。筋節骨肉皮血是物質的東西,人還有精神。前面講的都是技法,精神的東西在書法中就是心法。只有這兩樣加起來,才能完整地表達你的字像。下一堂課開始講心法。

謝謝。

本節要點:

· 用筆"其要在蹲馭"。

· 裹束"其要在互出"。

· 《玉堂禁經》三要素的總結語。

複習思考:

· 《玉堂禁經》說:"凡工書,點畫體理精玄,約象立名,究之可悟。

豈不以點如利鑽鏤金,畫如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裡。"

前一句講識勢,後一句講用筆,作者認為哪一個更重要?

· 沈尹默先生臨《蘭亭序》"春"字,哪些地方改置了?

請你評點一下總體效果的不同。

相關焦點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
    9.2什麼是書法基礎課程?■書法三大要素的訓練。■用筆■識勢■裹束書法也有基礎課。書法的基礎課,就是針對三大要素的訓練。照《玉堂禁經》所說,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基礎課最為重要,因為將來無論寫哪一種體,創造哪一種風格,都離不開基礎技法。用筆、識勢和裹束三大要素,每個要素為一級課程,總共就是三級課程。9.3什麼是書法專題課程?■針對某一專題的研究。
  •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4——皮的作用
    書法中的"皮",我在三級課程第一課就講過,"皮"是指線條的輪廓,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邊緣。有關"皮",古籍中有大量論述。清代劉熙載說:"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這"外界"就是線條的"皮"。劉熙載接下來又說:"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這句話顯然來自於唐太宗那一句。
  •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有同學來問,二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你看這個表就知道,紅色都已經講過了,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複雜筆勢。1、多次複合的筆勢什麼是"複雜的筆勢"呢?其實有些複雜筆勢已經講過的。
  •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29——技法總結1
    不可株守一家,應該從個人用筆處,比較來看,求其同者,存其異者,這樣一來,對於王氏筆法,就有了幾分體會了。"也就是說,沈先生設想拿王羲之系統的書法家作品,加以比對,從而找出共同的用筆特徵。王羲之生卒年月大約是303-361,享年五十九歲。東晉前後一共103年,王羲之是生活在東晉前半期。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L7-34草書釋讀283.4 天氣這個各位很熟悉,陰晴風雨露霜雲雪之類,所謂天氣,古人認為都是氣的變化。草書阜耳勢簡化為一室,同節耳勢一樣,或者用橫豎一折,如智永這樣寫,簡單一些。「今」篆隸寫法人字形下有兩橫,「雲」也有兩橫,加起來就是四橫,可以只寫三橫,三表示多。看王羲之、智永、孫過庭,「今」和「雲」橫筆只寫三橫,以豎筆開始,所以是一個三開豎筆勢。下面取一個玉函化勢,最後一筆分開為一點好看,智永整個右旁都當豎橫寫,最後沒有分出一點。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11 題款2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0——書法用紙1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0——書法用紙1四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一開始第一課我就說了,用筆取勢是以崔邈的話為主線,四級課程以徐璹的論述為大綱。徐璹也是張旭的傳人,大書法家徐浩的兒子,他的話見之於韓方明《授筆要說》一文,值得重視。
  •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陸維釗先生說學王要早一點」,雖然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卻說到了要點上,先生是深有體會的。
  • 學習書法要落實雙基,搖腕是所有技巧的基本動作
    2.1用筆的術語以"用筆"術語為例,書法用筆究竟有多少個動作呢?就好像廚師那把菜刀究竟有幾種刀法一樣,總可以窮盡的。一個動作當然應該有一個術語,我統計各種書論中的用筆術語,有六七十種之多。不要說學了,看上去都覺得眼花撩亂,這書法怎麼學?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7——畫線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7——畫線一 畫線的工具前兩堂說了,寫書法作品時經常用線來定位。線有兩種:一是臨時的,折線就是這一種,另一種是永久的,那是用顏色畫在紙面上的線,是我們想把它保留在作品上的。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17 敬詞和謙詞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09——籤名4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09——籤名4四 兩種籤名方式前面我們花了三堂課,介紹姓、氏、名、字、號,現在的人都有姓有名,不少人還有一個或多個網名,可視為他的號。跟以前相比,因為沒有成人禮,只少了一個"字"。僅僅在兩代人之前,還是有"字"的。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3——稱謂1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3——稱謂1題款講了三堂,上下款基本寫法都講過了。如果有上款,那就會涉及到稱呼問題。先看一個例子,這是王羲之《諸從帖》,《諸從帖》是草書《十七帖》之中的一個帖。第一句話是"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有問"就是有信往來,"粗平安"就是大致平安。誰平安呢?"諸從"。這"諸從"是什麼意思?
  • 黃簡書法的筆法是否太繁瑣了?你怎麼看?
    黃簡的書法的用筆動作較多,用筆動作多了,就成俗筆了。我認為,凡事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度」把握不好,就物極必反了。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是書法創作的最佳「境界」。關於這一點,書聖王羲之的用筆是最微妙的,他能把字寫得既高雅,又有藝術性,又有很強的觀賞性,可以說,王羲之的字,字字都是「標杆」,字字都是楷模。所以說,書法創作,一定不要簡單問題複雜化!書法創作,出奇才能制勝。但出奇制勝的前提是書寫規則。什麼是書寫規則?用筆有法,結字有法,章法有法,用墨有法,就是書法創作的規則,離開了以上四個方面的「規則」,那就什麼也不是了。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36 尺牘3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7——敬詞和謙詞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7——敬詞和謙詞一敬詞古代稱謂大體都講過了,我們知道上款的主要內容,就是稱謂加上尊稱和敬詞。今天就講講一些敬詞的用法。有時敬詞專注於書法,如"正書"、"正寫"、"正字",都是引導你看作者的書法寫的怎麼樣。正書 正寫 正字 正腕 有一個敬詞值得講一講,這就是"正腕",請你看我用腕水平如何,看我搖腕好不好。
  • 古典書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實踐——「永」字
    踆鋒有兩個動作,駐筆和下衄。具體怎麼做,30課中講過了。在永字八法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踆鋒這種方式呢?書法和寫字不同,它是「兩步成字」。第一步,把點畫組成筆勢,然後用筆勢構成完整的字。這就是裹束,有些人稱為結字。
  • 書法創作時手腕如何做旋轉運動?香港書協主席黃簡講了四種方法!
    書法創作以「用腕」為主的觀點由來已久。南宋姜夔的《續書譜》中說:「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這種觀點後來又經康有為、沈尹默等人提倡而深入人心。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9——日期表示法2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9——日期表示法2二 記月和記日日期中的年份表示法,上一課講了。今天講月和日,這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怎樣表示呢?我們現在用兩種日曆,一種陽曆,一種陰曆,所以講到月日,就有陰曆和陽曆之分。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8——日期表示法1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8——日期表示法1題款這件事涉及的文化問題較多,姓名字號、親戚朋友稱謂、謙詞敬詞等等,大致都講了。剩下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日期表示法。日期可能寫在上款中,也可能出現在下款中。日期通常指年月日,但書法落款未必要寫得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