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3——稱謂1

2021-01-11 黃簡講書法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3——稱謂1

題款講了三堂,上下款基本寫法都講過了。如果有上款,那就會涉及到稱呼問題。先看一個例子,這是王羲之《諸從帖》,

《諸從帖》是草書《十七帖》之中的一個帖。第一句話是"諸從並數有問,粗平安。""有問"就是有信往來,"粗平安"就是大致平安。誰平安呢?"諸從"。這"諸從"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王羲之離開我們較遠,我再舉一個近代的例子,你看這封湯壽潛致徐乃昌的信,

湯壽潛是辛亥革命後第一任浙江都督,其實他是立憲派。徐乃昌字積餘,他和張謇都是翁同龢的學生,詳細情況各位可以自己查,我這裡不講了。信的最後,湯壽潛稱"積餘姻丈大人",湯壽潛出生於1856年,徐乃昌出生於1869年,是湯壽潛大十三歲,這"姻丈"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簡言之:

· 人跟人相處,形成社會關係。

· 主要的社會關係,有親戚、老師、朋友等。

· 怎樣稱呼跟你有關係的人,這就是稱謂。

稱謂其實是文化內容,嚴格說不是書法藝術,但在歷代書法作品中比比皆是,只要有上款必然涉及稱謂,所以大略講一下。

整理一下你的社會關係,

大致就是三種:一是比你高的,如長輩,或者上級。二是平輩,同級。三是比你低的,小輩,或稱晚輩,以及下級。稱謂就是根據這三種關係慢慢衍生出來的。

一 親戚

親戚是人的主要社會關係,所以稱謂特別多。"親戚"這個詞包括兩個字,意思是不同的。"親"是血緣關係,同姓,所以叫內親,如爺爺、伯伯、堂兄堂妹,和你都有血緣關係。"戚"是婚姻關係,不同姓,所以又稱外戚,如舅舅、表弟、表妹,這是因為和你家族有婚姻關係。

1.1內親

1,先講內親。這是家族成員,簡單點說就是同姓一家人。那一個人究竟有多少"內親"呢?

如孔子的後代,現在海內外大約有三百萬人,理論上這些人都有血緣關係,都姓孔,但實際上彼此之間大多數沒有緊密來往,不"親"。

又如中國第一大姓"李",有9530萬人,對個人來說,這"親"也實在太多,照顧不過來就沒有意義,你過生日來了十萬人行嗎?

什麼事情都有個"度",過了度就會走向反面。古人怎樣看待這個"親"呢?是以五服為近親,五服以外那只是遠親了。所謂"五服",是指五種喪服。

古人最重視祭禮、冠禮、婚禮和喪禮,在家屬喪禮上,根據親疏關係喪服分為五種,一看服裝就知道你在這家族中的位置了。

這張圖是晚清《點石齋畫報》喪事場面,各人的服式均有不同。

《禮記·學記》有句話說:"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孔穎達解釋說:當時的"五服"各有名字,稱之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禮記》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師雖不是五服之內的親屬,但親屬沒有老師的教導就不親。

五服制度周朝就有了,歷代有很多考證,還有圖譜,教人怎樣做五服,具體這裡不講了。

一般人知道孝子要"披麻帶孝",那也是一種喪服。

至於親屬中哪一位去世,在世者究竟應該穿哪一種喪服,一般人也是鬧不清楚的。

所以還有這樣的圖表,方便你去查一下。這張圖上面的標題叫"本宗九族五服之圖",一個人的親屬關係都在這表上,喪服穿什麼也有規定。看了這張表,親屬的稱呼也都知道了。

親屬關係的中心,是你自己,表上稱"己身"。你的上一代,就是父親和母親。

上兩代,是祖父和祖母。上三代,是曾祖父和曾祖母。上四代,高祖父和高祖母。這樣,連你自己就是五代。如果一代人是二十多年,五代就近一百年了,所以"五世同堂"是很不容易的。

注意這張圖表,男性排在右邊,女性在左邊。這種排法不是隨意的,而是有道理的。

你看這張明朝夫婦寫真圖,等於現在拍合家照。

這裡有父子兩對夫婦,坐在堂上,堂是南北向的,拍照時怎樣安排座位呢?東為陽,男人位東,主位。女人位西,西是陰位。古代講究座位安排,背後是中國陰陽哲學思想。所謂禮儀安排,都是由哲學衍生出來的,並且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

繼續說這張圖表,

"己身"以上是長輩,"己身"以下是小輩。往下第一代,男的是子,女的分兩類:一是女兒,一是媳婦,簡稱婦。女性沒結婚在家稱"女",結婚出嫁後稱"婦",總稱"婦女"。

同樣,第二代男的是孫,女的有孫女和孫媳婦。往下第三代男的是曾孫,女的有曾孫女和曾孫媳婦。第四代男的稱玄孫,女的有玄孫女和玄孫媳婦。這些都是你的小輩,你要有玄孫,那也要近百年。

現在以"己身"為中心,上下各四代,共九代。

這張表還沒完,它的設計,從"己身"開始,往上是長輩,往下是小輩。還有,向左是女性平輩,向右是男性平輩。

先看你自己的平輩,

在"己身"的右邊加上"兄弟",在左邊加上"姊妹"。兄弟姊妹,都是你父母的後代。

平輩再擴大一下,就是堂兄弟、堂姊妹。堂兄弟和堂姊妹,就是跟你同一個祖父的。平輩再次擴大,叫做"再從兄弟"、"再從姊妹",你可能已經知道,這是跟你同一個曾祖的。那麼,跟你同一個高祖的平輩,就是"三從兄弟"、"三從姊妹"了。因為你長輩只到高祖,所以平輩也到三從為止。從表上可以看到,堂兄弟其實就是一從兄弟。

這堂課一開始講的王羲之《諸從帖》,《諸從》就是各位從兄弟,包括堂兄弟到三從兄弟,這些都是王羲之的平輩。

但問題還沒有完,因為你父親也有兄弟姊妹,那是你的伯父、叔父、姑媽,這也是你的親屬。但因為這張表是以你為中心的,最高是你的高祖,也就是你父親的曾祖,所以要寫出你父親的平輩,也就是跟父親同一個曾祖的人物,男的有伯叔父,堂伯叔父,再從伯叔父。

女的有姑媽,有些地方叫姑娘,有些叫姑姑,通常只寫姑,遠一點還有堂姑、再從姑。再往上,你的祖父也有兄弟姊妹,你的高祖是你祖父的祖父,同一祖父的平輩到他堂兄弟姊妹為止。這樣推下去,你會發現每升高一代,平輩就縮小一格。往下四代,開枝散葉,人數也會非常多,但因為到玄孫為止,你是他的高祖,用剛才的原理,逐代縮小,這就完成了你的九族五服親屬表。

中國社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所以非常重視五服內的親屬。

《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黃二麻子來找堂妹:"門上人聽說他要見太太,又拿他看了兩眼,問他:'同敝上可是親戚?'他到此方才說明:'你們的太太就是我的舍妹。'門上人連忙改口稱呼說:'原來是一位舅老爺。'又問:'同我們太太可是胞兄妹?'黃二麻子道:'同高祖還在五服之內,是親的,不算遠。'門上人一聽不是親舅老爺,那臉上的神色又差了。"

要是不在五服之內,在喪禮上是無須穿喪服的,通常就不算什麼親屬了,所以看門人要問清楚。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七回作者拜訪蘇州畫家江雪漁:"因請問他貴府哪裡,雪漁道:'原籍是湖南新寧縣。'我道:'那是江忠烈公一家了?'雪漁道:'忠烈公是五服內的先伯。'我道:'足下倒說的蘇州口音。'雪漁到:'我們這一支從明朝萬曆年間,由湖南搬到無錫;康熙末年,再由無錫搬到蘇州,到我已經八代了。'我聽了,……忍不住笑,連忙把嘴唇咬住。"

這裡所說的"江忠烈公",就是道鹹間的湘軍大將江忠源,他是湖南新寧縣人。畫家江雪漁說他這一支已經離開原籍八代,那和江忠源的關係,必定不在九族五服之內,只是吹牛拉關係而已,所以作者聽了好笑。

現在總結一下內親關係:內親都是同姓,都在這張表上,又稱血親。

中間這部分,是你的直系親屬,兩旁就是旁系。直系親屬中,其實母親、祖母、媳婦本來都有自己的姓。女性結婚,稱之為"出"嫁,嫁"入"夫家,以前就要冠以夫姓。如宋美齡嫁給蔣介石,她就是蔣宋美齡。現在香港特區的行政長官,是林鄭月娥,一看名字就知道她本姓鄭,嫁給林家。結婚是組織一個新的家庭,這個家庭的血緣關係是以男方姓氏為標誌的。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男方入贅女家,這是贅婿,生下來的孩子就姓女方的姓,相當公平。

至於兩邊的旁系人物,他們也是要結婚的,我這表上寫不下,沒有反映出來,如伯叔父結婚,你就多了伯叔母。朱熹有一本《家禮》,影響非常大。這張表上看起來內親人數很多,實際上時間跨度上下兩百年,所以就一個人來說,表上全部人不可能同時在世。

我這課程以王羲之為主線,請大家今後注意王羲之作品中的人物關係。王羲之父親是王曠,祖父王正,曾祖父王覽,高祖王融。為了避諱,王羲之遇到"覽"字,都寫為"攬"。《蘭亭序》

中有兩個"攬"字,一句是"每攬昔人興感之由",另一句是"後之攬者",其實都是"覽",加提手邊是為了避曾祖王覽的諱。但近年有學者提出,這兩個字的發音還是相同,所以有疑問。

又如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七十帖》,第一句是"足下今年政七十耶?""政七十"應該是"正七十",正好七十歲。

不寫"正"而用"政"替代,這是避祖父王正的諱。後來有大批王羲之的追隨者,上款中請"某某指正",寫成"某某指政",表示自己是學王羲之,雖然他的祖父不是王正。

王羲之的曾祖王覽有一個哥哥王祥,就是《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魚"的那一位。這應該是王羲之的曾伯祖父,和王覽是同父異母兄弟。

王羲之祖父的兄弟,有王裁、王基、王會、王彥等,曾祖王覽有六子,王羲之祖父王正是第四子,其他五位就是王羲之的伯叔祖父。

王正有三子,除了王羲之父親王曠,還有王廙和王彬,這兩位是王羲之的叔父。更重要的人物是堂伯叔父,如東晉開國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王羲之有一個哥哥王籍之,娶周氏女。

堂兄弟有王耆之、王胡之、王彭之、王彪之、王興之等,都是東晉重要人物,王羲之作品中常常提到。

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羲之《上虞帖》,草書,

其中有一句"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這個"修齡"就是王胡之,"修齡"是他的字。

《淳化閣帖》第七卷收有王羲之《太常帖》,第一句話"太常故患胛",

這個"太常"就是王彪之,當時任太常卿。類似於這樣的諸從兄弟經常出現在王羲之作品中,今後的課程中,如果你多知道一些親屬的知識,對於王羲之作品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 稱謂要點:長輩、平輩和小輩。

· 內親:本宗九族五服圖。

· 王羲之作品中的內親。

複習思考:

· 祖父的再從兄弟姊妹,是否是你五服之內的親屬?

· 如果有人說是你三從姑媽,你怎麼辦?

· 同出一父母的兩兄弟,如果各自填寫一張自己的九族五服圖,結果是否相同?

· 試填你自己的九族五服圖,結果家族總共有多少人?

· 這個題目較難,可以大家一起做:把可以查到的王羲之親屬數據,填入王羲之的九族五服表中。

相關焦點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0——書法用紙1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0——書法用紙1四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一開始第一課我就說了,用筆取勢是以崔邈的話為主線,四級課程以徐璹的論述為大綱。徐璹也是張旭的傳人,大書法家徐浩的兒子,他的話見之於韓方明《授筆要說》一文,值得重視。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8——日期表示法1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8——日期表示法1題款這件事涉及的文化問題較多,姓名字號、親戚朋友稱謂、謙詞敬詞等等,大致都講了。剩下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日期表示法。日期可能寫在上款中,也可能出現在下款中。日期通常指年月日,但書法落款未必要寫得很詳細。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7——敬詞和謙詞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7——敬詞和謙詞一敬詞古代稱謂大體都講過了,我們知道上款的主要內容,就是稱謂加上尊稱和敬詞。今天就講講一些敬詞的用法。賜正收件人抬頭這種寫法相當普遍,看顧炎武這作品,正文寫完,第一行寫"書呈",然後換行抬頭寫"山史先生賜正",和古代寫信的格式差不多。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7——畫線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27——畫線一 畫線的工具前兩堂說了,寫書法作品時經常用線來定位。線有兩種:一是臨時的,折線就是這一種,另一種是永久的,那是用顏色畫在紙面上的線,是我們想把它保留在作品上的。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09——籤名4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09——籤名4四 兩種籤名方式前面我們花了三堂課,介紹姓、氏、名、字、號,現在的人都有姓有名,不少人還有一個或多個網名,可視為他的號。跟以前相比,因為沒有成人禮,只少了一個"字"。僅僅在兩代人之前,還是有"字"的。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11 題款2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9——日期表示法2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19——日期表示法2二 記月和記日日期中的年份表示法,上一課講了。今天講月和日,這在古代書法作品中怎樣表示呢?我們現在用兩種日曆,一種陽曆,一種陰曆,所以講到月日,就有陰曆和陽曆之分。
  • 黃簡講書法(筆法篇):第07課書法課程安排
    今天的主題是:九一個完整的書法專業課程,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9.1基礎課、專題課任何科目,總分為基礎課程和專題課程兩部分,書法也是一樣。我在長期的書法教學中,發現還需要加兩個課程。這兩個課程,都是學生薄弱的環節,對作品的成敗影響很大。一個是作品的格式,另一個是書法理論,我覺得應該補充。9.4「格式」課程講些什麼?■ 書法作品的規格。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17 敬詞和謙詞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筆記版 |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 36 尺牘3
    這個書法課程,原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書法專科學院講授,現重新整理公開,以饗各地書法愛好者。
  •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32——複雜的筆勢01有同學來問,二級課程講到哪裡了?你看這個表就知道,紅色都已經講過了,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複雜筆勢。1、多次複合的筆勢什麼是"複雜的筆勢"呢?其實有些複雜筆勢已經講過的。
  • 黃簡講書法,認識草書(一)不寫錯字,寫好草字
    書法密碼微店 我的草書課程,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認識草字,詳細介紹草字是怎樣形成的,習慣上稱之為草法。我們不用背草書口訣的方法,而是總結出十幾條規則,以把握草法。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大約半年時間,學員就可以認識草字。 第二是臨習章草,章草是最早有系統的草書,是整個草書系統的基礎。
  •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29——技法總結1
    L3-29 技法總結1一 兩條路追蹤王羲之書法有哪些"法"?關鍵就是尋找王羲之筆法。你看很多人買字帖學書法,選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俯,甚至更近一些的,如學趙之謙、黃自元等等。你買一本字帖等於投入這一家,這些路徑未免太遠。
  •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
    黃簡講書法:七級課程(草書篇)34-草書釋讀28L7-34草書釋讀283.4 天氣這個各位很熟悉,陰晴風雨露霜雲雪之類,所謂天氣,古人認為都是氣的變化。吳昌碩寫法其實和智永差不多,草書規則講過,為了避免來回走重複路,左豎往往縮短或省略,這一來外框就成了曲鉤勢,裡面加一個顧盼勢就完成。而「兩」字完全是另一種寫法,絕對不會搞錯。智永這寫法必有所本,不會是他自己臆造。《章草草訣歌》也收入了這個寫法,這是對的,不少人寫草書是靠查字典的,字典收入哪一種寫法對他們影響很大。
  •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
    黃簡講書法:由褚入門,早點學王「陸維釗先生說學王要早一點」,雖然是一句很平常的話,卻說到了要點上,先生是深有體會的。
  •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14——皮的作用
    L3-14 皮的作用字像六個元素,四個講過了,今天講第五個皮。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線條的"皮"?"皮"下面我寫了"力度"兩個字,這又是什麼意思?這兩個問題都是今天要解決的。一 什麼是線條的"皮"?書法中的"皮",我在三級課程第一課就講過,"皮"是指線條的輪廓,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邊緣。有關"皮",古籍中有大量論述。清代劉熙載說:"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這"外界"就是線條的"皮"。劉熙載接下來又說:"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這句話顯然來自於唐太宗那一句。
  • 黃簡書法的筆法是否太繁瑣了?你怎麼看?
    黃簡的書法的用筆動作較多,用筆動作多了,就成俗筆了。我認為,凡事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度」把握不好,就物極必反了。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是書法創作的最佳「境界」。所以說,書法創作,一定不要簡單問題複雜化!書法創作,出奇才能制勝。但出奇制勝的前提是書寫規則。什麼是書寫規則?用筆有法,結字有法,章法有法,用墨有法,就是書法創作的規則,離開了以上四個方面的「規則」,那就什麼也不是了。書法創作,該到的動作(特指用筆)還是要到的,如果該到的動作卻不到位,那就不叫書法而叫簡單的寫字了。
  • 書法創作時手腕如何做旋轉運動?香港書協主席黃簡講了四種方法!
    香港書法家協會黃簡認為書法的核心是用腕,他說:「我是堅決地搖腕派,沈尹默先生以為轉指必破壞筆力,這是真知灼見,我深然……幾乎所有的點畫都可以用搖腕寫出來。所以,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書法創作時手腕怎樣運動?黃簡推崇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使轉」說。他認為「直線」是「使」;「弧線」是「轉」。
  •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22——用筆和裹束的要點
    L3-22 用筆和裹束的要點先講講 三級課程的大綱,課程的進度。三級課程講到第19課,是講字像和字像的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分成兩組,筆勢和用筆。所謂裹束,就是把筆勢和用筆加起來,大圈加小圈。一《玉堂禁經》論用筆要點1、 《玉堂禁經》論筆要點,他是這樣講的:"夫用筆起止,偏旁相背,其要在蹲馭。"這裡有三個短句,我一個一個解釋。1.1用筆起止"用筆起止"是什麼意思?"
  • 黃簡講書法(隸書篇)——13《乙瑛碑》4-隸法疑難解釋
    L6-13乙瑛碑4四 隸法疑難解釋上一堂課講隸法, 要點有兩個,一是要知道隸字的來源,二是懂隸字的變化。我舉了《乙瑛碑》中的幾個字,如教、孝、奉,說明它們的來源以及變化手法。4.1 朔「朔」字右旁是「月」,左偏就是「逆」的初文,最古的寫法。在《乙瑛碑》中,「朔」字左偏變成三橫一豎,漢隸八分大多採用這種寫法,極少例外。漢簡寫法也一樣,或用三橫一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