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與非洲
作者: 陳相成 編輯:Thomas
在非洲,很多國家的政治制度沿襲或效仿「法國模式」。一些城市裡,你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到法國元素的文化建築或是遺產;西非國家甚至不用衛星天線便能接收到不少來自法國的電視節目。
▲法國對非洲最深遠的影響,便是法語已成為非洲當地重要的主流語言之一
據統計,在全球將法語作為第一及第二語言的人口約有3.3億人,在其中便包括1.15億的非洲人,這還不包括那些在非法語國家使用法語的人口。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法國文化對非洲的影響是巨大的。
▲位於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非洲聖母院」,曾被戲謔地稱為巴黎聖母院遺失在非洲的「姊妹」
這樣的影響力,同樣在法國也有跡可尋。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法國隊一路過關斬將,摘得桂冠。在世界盃賽場上,給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他們精湛的球技,賽場上眾多奔跑的黑人球員同樣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這支法國隊中,非洲裔的球員佔到65%,他們成為法國隊奪冠的關鍵人物,被法國民眾擁戴為「國家英雄」
非洲社會為什麼處處都脫離不了法國的影子,這樣超群的影響力究竟源於何處?
一、法蘭西非洲殖民帝國的建立
16世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在中南美洲一帶的壟斷,以及法國宗教戰爭中失利所造成的內亂,讓法蘭西人認識到自己向海外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性。
隨著法國航海家開拓了新航線,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在紐芬蘭(今位於加拿大)一帶航行,法蘭西殖民擴張的序幕就此拉開。
▲1750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版圖,他們將這片新生的沃土命名為「新法國」
法國以紐芬蘭為起點,在北美建立起廣闊的殖民地,「新法國」地稱謂體現了他們的野心。但是,他們的目標遠不止於此。
宗教戰爭風波散去之後,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鼓勵企業去遙遠的地域發展商品貿易。表面貿易,實則是為法國的進一步擴張打好基礎。這一次,他們的目光投向了亞洲和非洲。
▲殖民者代理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旨在促進法國在東半球的貿易,與英國搶佔在亞洲的殖民地資源
亞洲的殖民布局安排妥善了,非洲同樣也沒有落下。1624年,在西非的塞內加爾沿海,法國建立起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
起初,由於開發較晚、基礎建設落後、氣候差異等原因,非洲的貿易往來和殖民擴張並不受到法國殖民者的重視,他們在非洲的活動更多是獲取廉價的黑奴勞動力,貿易和殖民的重心基本放在亞洲和美洲。
▲法國曾經也同樣是黑奴貿易的主要參與國家
但是,殖民地這塊肥肉,除了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帝國主義國家同樣是垂涎三尺。群雄爭鬥必有輸家,而恰好,法國不幸成為了帝國之爭的最大輸家之一。在一連串的殖民地衝突戰爭中,法國在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地被切割地七零八碎。
▲以拿破崙戰爭為代表的一系列法國與歐洲列強的衝突,讓法國的海外殖民地慘遭瓜分
在亞洲及美洲的殖民失利,讓法國人元氣大傷。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殖民擴張的宏偉藍圖。這一次,他們想起了非洲大陸,這塊對於法國來說地緣優勢最明顯的地區。
1830年,法國以外交衝突為由,派兵入侵當時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當地總督胡塞因迪伊被流放,法國隨即逐步展開了對阿爾及利亞的統治。
從阿爾及利亞開始,法國由北向南不斷滲透,計劃在北非、西非乃至整個非洲建立殖民霸權。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法國元帥的到來引得當地民眾駐足圍觀
普法戰爭後的一段時期,法國的殖民帝國得到史無前例的擴大。在北非,以阿爾及利亞為起點,法國人在其周邊的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劃分勢力範圍,並將摩洛哥變為自己的附屬國。
中非和西非,絕大部分國家也被劃在了法國的勢力範圍。就連遠在東非的吉布地一帶的狹長海岸,也逃不過法國的手掌心。
▲1895年,堪稱巨無霸殖民地的「法屬西非」正式成立,為圖中的綠色地帶。圖中的深灰及淺灰色地帶為法國本土以及法國其他在非洲的殖民地
從無暇顧及,到深耕細作,法國與非洲這對隔海相望的「鄰居」,在歷史的進程中,毫無預兆地捆綁在了一起。而這正也註定了,這對歡喜冤家,在時光的流轉中,將帶給彼此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二、「既愛又恨」的複雜情感
法國在殖民地的管理上,也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其他帝國大為不同。英國很多的殖民地,更多是以大英國協地區的形式存在,地方有較大的自主權。不同於英國的「放任管理」,法國對殖民地的管理則是一種直接統治的形式。
在各個殖民地,法國政府都會派遣一名地區總督進行管理,這個總督的權利是非常大的,在總督之下,各個省或郡的負責人都受到總督的管轄,等級劃分的意味相當濃重。在殖民地地區,幾乎沒有自治管理的權利,大政方針均來自法國當局的指示。
▲曾經的殖民失利,讓法國對非洲的控制欲無比增強
法國對非洲的「法式同化」政策,可以說是空前的。在殖民地政府公職人員的任命上,盡其所能地任命法國人去進行管理;在教育方面,建立一整套以法語為教學媒介的、完備的公立教育體系,選派優秀學生到法國學習;對一些為政府做出突出貢獻或服兵役的人員,賜予他們法國公民權,並提供進入共和國立法機關工作的選舉機會。
▲殖民地時期來到法國的非洲人們,也是最早一批移民到法國的黑人
法國在殖民地的統治雖然是帶有壓迫性質的,但是在非洲實行的一系列措施客觀上也促進了非洲的發展。通過對法語的學習,他們領略到了更豐富的學識以及更廣闊的天地;依靠著法國這棵大樹,他們也有更多不錯的工作機會以及未來發展的選擇。
但是,作為殖民地的非洲,就必須做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準備。二戰初期,法國本土很快便抵擋不住納粹德國的猛攻,無奈接受領土淪陷的現實。之後,依附於德國的傀儡政權「維希政府」成立。
▲二戰中的「維希政府」,被法國人民視為恥辱
但是,頑強的法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屈服。1940年6月,法國國防部長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宣布「自由法國」政權正式成立,並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布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
▲《告法國人民書》的發布,讓法蘭西民族重新燃起希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法國已經被傀儡政權所佔領,「自由法國」對納粹反擊行動到底該如何部署呢?這一次,他們又想起了非洲的兄弟們。戴高樂將自己的「自由法國」總部遷往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計劃在非洲組建起自己的軍隊。
▲「自由法國」領導人戴高樂將軍
納粹的不得人心,使得戴高樂將軍的到來,受到了法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的熱烈歡迎。隨即,查德、喀麥隆、剛果等國家先後宣布脫離「維希政府」的統治,表達對「自由法國」政權的支持。
1943年底,北非的法屬殖民地全部歸屬於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政權。而就在此時,一支素質精良的法軍也組建了起來,這其中大多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兄弟。以之後法國與德國在本土的作戰為例,40萬的法軍中便有四分之三是非洲人。由此可見,非洲在法國抗擊納粹、追求和平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義不容辭地支持法國老大哥,非洲黑人軍隊驍勇善戰,立下汗馬功勞
文化認同的建立,以及一起扛過槍上戰場的交情,讓法國和非洲在殖民統治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關係,有人曾經形象地稱為是「既愛又恨」的複雜心情。但無論怎麼樣,法國與非洲,在歷史的進程中,給彼此都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記。
三、擺脫法國控制?法式影響無所不在
無論曾經有過多麼密切的聯繫,但殖民地依然是殖民地,非洲人民一刻都沒有放棄過追求獨立自主的解放鬥爭。隨著二戰後非殖民地化運動浪潮的不斷推動,非洲的法屬殖民地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勝利曙光。
曾經最早被法國佔領的阿爾及利亞,在民族解放陣線八年領導之下,通過規模浩大的戰爭,終於將法國殖民者趕了回去。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於1962年正式成立。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法阿雙方均損失巨大
二戰後法國的疲態,越來越多的殖民地開始想方設法地擺脫法國的控制,謀求獨立。馬達加斯加、喀麥隆、象牙海岸等地紛紛爆發民族解放運動,一個個新生國家如雨後春筍一般成立。此時的法國,也深深地明白,大勢已去了。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是非洲解放運動的一次高潮
雖然說非洲殖民地一個接一個地離「老大哥」遠去,但幾十年的統治紐帶,仍無形地將法國和非洲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由於在二戰中損失慘重,法國曾廣向世界敞開移民大門,注入新鮮血液以支持戰後的重建。
而非洲這些數量龐大的法屬殖民地國家,便成為了法國新移民的重要來源國。當地民眾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其語言、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優勢,紛紛移民來到法國。目前我們所屬知的很多法國黑人球員,便是這批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子孫。非洲移民的加入,讓法國在後殖民時代依然能夠對非洲產生非凡的影響。
▲由真實事件改變的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便講述了一段黑人護工與白人僱主深厚友誼的故事
目前在法國,生活著幾百萬的非洲裔黑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他們大多是在法國無形的影響下,成為法蘭西公民的。而這樣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
兩年一屆的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舉辦,該會議是為了維護法語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場由法國主導的盛會,非洲國家佔到與會國家的絕大多數,可見目前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仍然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法郎在非洲,同樣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法國以自己金融及外匯作為擔保,規定1法國法郎等於100非洲法郎,並促使非洲法郎成為國際上可進行兌換的貨幣。截至到現在,已有14個非洲國家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
這樣的貨幣制度,對於法國和非洲來說,是雙贏的。一方面,法郎幣值較為穩定、且這些國家之間可以隨意流通,高度的信譽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法郎在這些國家的通行,大大加強了法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
▲面值500的西非法郎紙幣
從17世紀法國登陸非洲的土地開始,似乎上天就已經將兩者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無論是殖民時代,還是後殖民時代,法國和非洲都不斷演繹著一幕又幕難捨難割的故事。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
本文為「環球情報員」長期作者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End 全文完)—
如果你想投稿,請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