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語
新時代,新發展!
為了滿足當下中國的發展需求,對科技、人才都有了新的要求,而承擔著這份重要責任的國內高校,就需要面臨轉型。
那麼高校的轉型方向究竟是什麼?
關於轉型,著名的「網紅」教授鄭強就提出了自己的「三轉」,令人醍醐灌頂。
1、一定要帶著太原理工朝著國家重大需求轉;
2、帶著太原理工,一定要朝著為山西服務轉;
3、一定要把太原理工轉到培養最拔尖的人才上去。
如今的鄭強教授是太原理工大學的黨委書記,他的到來,為這個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鄭強教授關於太原理工大學的三個轉型方向,其實不僅僅適用於太原理工,也適用於很多大學,不過也需要活學活用。
「三轉」之下,是國家的需求,是高校的方向。
鄭強教授之名,很多人都有耳聞。
他不僅學術水平過人,而且曾多次發表讓人耳目一新的言論,是當下教育界的一股兒清流。
如今談及當下的高校轉型,關於轉型的方向,他獨到的見解同樣值得深思。
相比較當初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如今絕大多數人都實現了「能夠吃飽飯」甚至「能夠吃好飯」,國家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今國家就對於科技創新、技術更新換代有著更加迫切的需求。
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根據自身特色、結合國家的需求進行發揮出更加明顯的優勢,是一種使命。
先有國,才有家。
鄭強教授將國家需求作為「三轉」的首要轉型方向,是對政策的把握,是對國家的熱愛。
中國有句古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一所高校在當地發展,自然離不開當地相關部門和人民的支持,而作為培養人才的大學,自然也要懂得感恩。
立足當地,為當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提升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這也當成為高校轉型的重要方向。
當地經濟文化水平得到提升,自然也會反過來繼續促進高校的發展,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的良好過程。
發展的關鍵看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
進入到21世紀,對於人才,各個國家都尤為重視,尤其是拔尖人才,起到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高校除了進行科研,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培養人才。
如今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可是拔尖人才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前段時間華為開出200多萬、100多萬招聘人才的事情被廣為關注,這本身就說明,拔尖人才很重要。
鄭強教授對高校轉型的認知,是結合國家政策、當地情況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得出的結論,也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知道了應該朝什麼方向轉型,這不過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轉。
轉型,不是幾個老師掙點兒工資、寫點兒論文,過日子。
鄭強教授認為轉型並不是一個「口頭」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
在當下,不少高校教師仍然會將SCI論文作為自己學術研究的主要目的,唯「SCI論文至上」讓科研喪失了真正的價值。
而「SCI論文至上」則是因為在各種評審中,論文數量成為考核的重要方面,讓不少高校教師、教授「迷失了方向」。
當高校裡的教師都開始追逐論文,而不是學術成果和踏心科研上,引起的不良後果可想而知。
而為了讓高校科研環境真正「煥然一新」,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那麼在轉型的過程中,對於老師,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其看論文數量,不如看學術成果和價值。
若想培養更多人才,實現高校的轉型,那麼首先就應該重視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青年人才就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
對於高校而言,每年都會引進人才,而在引進之後,更重要的應該是留下人才。
談及人才流失,相信很多人都有感觸,也能夠看到大量的相關消息。
比如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又出國,清華生物才女顏寧出走美國等等,在人們惋惜的同時,不免加深了對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
而為了真正留住人才,除了提高對人才的待遇,還應該破除按資排輩、營造更加自由的學術環境。
讓人才「自由」科研,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科研的目的最終還是應該轉化為成果,而成果就應該是能夠造福人類。
結合高校自身以及當地的發展情況,將合適的科研成果投入到生產,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水平。
通過不斷推動符合國家政策的成果落地,那麼高校才能算是真正「腳踏實地」,造福一方土地。
不然總是進行所謂的科研,卻沒有對當地提供幫助,那麼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過當明確了方向,並且是可行、確實也符合實情的方向,那麼剩下的就是真正的轉、毫不猶豫的轉。
鄭強教授時刻關注教育事業,關注高校發展,也關注人才培養,他的言論也許不被一些人認可。
可是相比較很多墨守成規的人而言,他的貢獻要更大。
被人誤解、不被認可,於他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真正地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
做些讓自己國家更好的事情!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