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獻的心得體會

2021-03-02 經管學苑

來源:計量經濟學(ID:Mr-lufly),科學網博客

讀文獻的實質: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學。但是中文「自學」字面意義上沒有反映出閱讀中的一些關係。teach yourself,誰teach?第一反應當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教你。

這怎麼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邊,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閱讀的過程似乎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作者和自己的互動的問答過程。在這裡,我更願意承認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的個人人格實際上「分裂」為了兩個人,一個代表作者,一個代表自己。

當「自己」不懂的時候,通過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自己努力變成「作者」的過程,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樣,閱讀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為作者從而教會自己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有一個「作者的意識」,始終要考慮和琢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要那麼些,他當時的意圖是什麼?他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應該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門。

「數學書有兩種,一種是看了一頁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種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楊振寧曾這樣講過。這大概也是不少學科文獻閱讀的感受。事實上,萬事開頭難。我個人的閱讀經驗經常是這樣的:第一次努力讀下來,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讀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說理解的程度是隨次數增加而指數增長的。

所以說如果一篇文獻你沒有(認真地)讀過3次,你是沒有資格說難的。許多人常常只讀了第一遍以後就覺得難讀不下去放棄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讀上兩次,他可能就不這麼認為了。「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們幹什麼都要堅持!」馬雲的說法和這裡「文獻至少讀三次」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應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經典作品的一些區別。在科技文獻中,經典作品應該屬於一個領域相對基礎性的優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個領域裡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著前人幾十年研究而最終被攻克的某難題的文章,或者橫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論等。

從這裡的區分講,經典文獻是那種寫的很仔細,可以用來打基礎,進入某一領域必讀的優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艱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讀不可了,特別是在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做到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現階段的水平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文獻。過於強調閱讀「著名」的文獻常常可能適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積極性。選擇合適的文獻並不是單指選擇同一水平的文獻,更要儘可能分出層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達最終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麼如何選擇呢,下面講幾點個人體會。

讀「著名」作品作者的學生的文章。他們的學生由於能得到親身指導,耳濡目染,更能體同身受理解老師的想法。同時你的難點可能也是他們的學生同樣曾碰到的難點,這樣你就可能從他們的文章看到他們是如何理解的,這樣就更容易學會。總之一句話,學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師差,但有條件很接近導師,因此閱讀學生的作品無疑是通向名著的一個途徑。

閱讀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個人的作品會反映出來他思想發展的軌跡: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文風也會越來越簡約和凝練。後期的作品雖然更趨成熟,但同時理解起來會更困難。這時候不如逆著來,更容易跟得上。同樣的思路,讀別人的博士論文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具體就不分析了。

前文的基本觀點是讀文獻過程是努力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想法也常會不知不覺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綁架」,成為作者的「代言人」。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覺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 對其中的各個細節都掰扯的很清楚,但當脫離論文給別人解釋的時候,別人一問問題,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或者也只是憑著記憶說出作者的解釋,而非自己消化過的解釋。所以說我們需要從文獻中走出來, 從作者的影子中走出來。 

那麼如何從文獻中走出來呢,我認為就是如費曼所說的,通過獨立思考在我們的大腦重新創造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這裡的「創造」有如下兩層含義。

能否創造是檢驗是否理解的一個重要標準

讀文獻的時候, 就像看戲。從一開始就已經不知不覺的被作者帶入了作者設置的情境當中,也就不可避免的會被作者牽著走。當我們對論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後, 我們就要放下論文。常言說的好,功夫在詩外。同理,理解文獻是發生在不讀文獻的時候。這樣的時候可以是:

「以賣促學」的時候。就是與合適的人討論自己學到的東西。合適的討論者主要指那些願意學習你正要講的東西,並且還會不時的提出問題的人。在這種交流中,你也要儘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 為對方問了一些太初等的東西,就覺得講下去沒什麼意思。

討論的過程,雙方平等的心態很重要:既願意問,也願意回答。在講解的過程,你也會發現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這樣就會催進你獨立地思考。

「內省反思」的時候。現實中,找到合適的討論者並不容易。中國的教育不鼓勵提問,再加上人情面子問題,不懂者常常不願意提問,反而以恭維來取代提問,這樣就阻塞了交流的進行。因而內省反思就也變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現實一點。

「內省反思」主要是指脫離論文的情形下,在閒暇的時間裡,在自己腦子裡獨立地重構出論文的結果。具體一點兒說:

要在閒散的時間進行。特別要選擇在」無法面對」論文的時候,這樣才強制你獨立地思考(當然對於意志力特強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飯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車)的路上,睡覺前或早上醒來的時候。總而言之,是各種手邊上無法看到文獻的時候。

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段閒散時間裡,自己要儘可能明確在要想清楚一個什麼問題,要搞明白一個什麼難點等等。

發現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間步驟。在我們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要慢慢地想問題是怎樣表述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存在,問題的難點是在哪裡,為什麼難等等。在這個時候, 我們不可避免地去回憶作者的思路和解決方法。這個過程很重要。

在回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覺到很「唐突」的中間步驟。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對這些唐突的地方,要儘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補上缺失的環節。即使你最後還是沒有想通,但事實上你已經進步許多了:當你下次再翻開論文時,你的理解就更有針對性,而且讀起來也容易很多了。

理解有兩種方式。一是還原論的方式,把未知的事物通過分解變為熟悉的事物,從而理解他們。這個過程依賴於你現有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就像一個無限大的容器,只要形狀合適,你可以無限制往裡塞相同的東西。許多情況下,你遇到了不懂的知識,只是由於你沒有辨認出對應的存放容器,一旦辨認出來,就可以簡單地放到現有的知識結構當中。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調整/改變知識結構來達到理解。越是新穎或者具有原創性的東西,就越說明他們有著不同於現有的認知方式。這時候的困難常常並不是來自於知識 儲備的缺乏,而是缺少與認識事物相匹配的認知方式。新的認知方式常常是無法放到已有的知識框架中的。這個時候就常常需要做絕對的加法,a priori(先驗,推理的), 增加這樣的知識框架。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當你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時候,或者需要理解某個原創性的工具/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有意識放棄那種還原論想法,主動去接受這些新的假設,承認他們的合理性,然後在這個基礎出發去理解其他的事物。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過程中,諸如波粒二像性、能量的不連續性、測不準原理等等。事實上,這甚至成為了物理學家們一個指導原則:如果一個新的現象無法按照已有的理論去解釋,那麼就把該現象抽象出來作為基本的假設,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理論。當然也有走不通的時候, 比如挑戰能量守恆定律的玻爾。

總而言之,創造是文獻閱讀中必不可少一個部分。最後希望這篇博文能幫助大家加深對費曼的名言的理解: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這篇博文主要是基於我個人的閱讀經驗和心得體會形成的。但是限於我所學專業基礎數學的特點,這裡的心得體會對某些學科可能就沒有太多鑑戒意義了。比如一位學化學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們做實驗和讀文獻的比例是3:1。因而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對於這一點要有清楚的意識。

由南開大學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王群勇教授及其學術團隊主辦,旨在定期與大家分享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及軟體使用技巧,覆蓋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為廣大學友提供優質學術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親子閱讀心得與體會
    親子閱讀心得體會時間匆匆流逝,不知不覺孩子已經上三年級了。從開始的呀呀吱語到現在用流暢的語言閱讀一篇文章,心裡充滿著無限的滿足和感慨。在這裡僅代表我個人向各位老師,各位校領導及各位校園的工作人員獻上誠摯的感謝。謝謝你們的付出。
  • 《微視頻》書目閱讀心得體會
    《微視頻》書目閱讀心得體會一、書目列表    1、《中文版office 2010實用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
  • 學習心得體會的寫法
    二、學習心得體會的寫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換句話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價,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字,從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 英文文獻閱讀的一點認識
    由於做實驗和項目匯報這2件事情大多可以通過和老師、師兄的指導和交流獲得一些比較確切的所謂「硬知識」來指導,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技巧等等,畢竟多數實驗工作還是屬於常規的測試分析研究,只要少數要進行創新性設計。但文獻閱讀方法、注意事項等就很難明確傳輸和指導了,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更重要的是知識背景和研究興趣可能具有不小的差距,自然文獻閱讀習慣可能差異較大。
  • 法學文獻檢索及引用心得
    文獻是寫好論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礎。在寫作法學論文時需要看大量的文獻,這是必不可少的。當你選好論文題目去檢索文獻時,打開知網、萬方等資料庫就會發現文獻數不勝數,在錯綜複雜的文獻中你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些文獻進行閱讀,以及從哪些文獻開始讀起。
  • 文獻綜述寫作中關於外文文獻的借鑑體會
    文獻綜述是揭示某一研究領域當前水平和動向的論述性專題資料。它是作者圍繞某一主題閱讀大量的中外文獻後,提取說明主題的論點和數據,全面分析、整理、歸納概括而寫成的科技論文。對於大多數寫作者而言,難度較大的就是借鑑外文文獻。以下是醫刊彙編譯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
  • 心得體會格式
    1、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1)、在XX活動(或XX工作)
  • 【論文閱讀】文獻歸類整理的心得
    【護理科研】文獻檢索方法(上)【護理科研】文獻檢索方法(下)【論文閱讀】如何提高文獻閱讀效率?很多時候大家下文獻都是很盲目,抱著一種先下來再說的思想。往往下來的文獻不少,但只是空佔磁碟空間。不經過整理歸類的文獻就不是自己的文獻,那根據什麼來分類呢?
  • 如何寫好家長會心得體會
    誰寫心得體會,誰就參加家長會,這樣才能身臨其境,有感而發。 寫家長會心得體會,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要有自己的獨到見地,不人云亦云。 不要把心得體會寫成感謝式。表面上看起來,你很懂禮節,很懂感恩,但僅僅是一種應景,難引起閱讀者產生共鳴,老師也不見得喜歡。 不要把心得體會寫成祝福式。有些人寫心得體會,滿篇不離祝賀祝福之語,聽起來肉麻,沒有實質性內容。
  • 心得體會_教師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新教師網絡培訓心得體會時光如流水,我們在這個網絡平臺學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作為一名新老師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能參與此次的小學語文新課標課程的遠程學習。在這段短時間的遠程研修培訓中,讓感慨頗多,收益匪淺。網絡學習的質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習者的自覺。
  • 雅思總分7分,聽力8分,閱讀8.5分小姐姐高分心得體會!
    去年11月份我報名了西安思潤雅思培訓機構一個月的小班課程,在課程結束後我於今年1月19日參加了雅思A類考試並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績(總分7分,聽力8分,閱讀8.5分,口語和寫作6分)。針對這次考試我的部分心得體會如下,希望對各位「鴨友」有所幫助。
  • 【每日一答】學習心得體會怎麼寫
    粉絲問題:單位每次學習都要寫心得體會,到底什麼是心得體會,怎麼寫比較合適?起帆答: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學習心得體會學習心得體會主要是指:自己在接觸某種事物和學習某本書或某篇文章講話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產生的感想和領悟到的東西。然後再通過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出來。
  • 如何閱讀英語文獻及撰寫科研論文?
    ,更不要提閱讀外國文獻了。但是閱讀外國文獻對於把握最新科研動態,擴充自己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牛人們是怎樣閱讀外國文獻的~~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一合上就什麼都不知道
  • 一起來看看牛人們是怎樣閱讀外國文獻的!
    但是閱讀外國文獻對於把握最新科研動態,擴充自己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牛人們是怎樣閱讀外國文獻的~~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 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麼,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麼都明白
  • 閱讀文獻與綜述寫作|科學研究的方法(一)
    2013年他退休後開始陸續撰文分享積累的經驗、心得體會,並匯聚成一本《科學研究的方法》。《知識分子》獲作者授權,將陸續為大家分享書中內容,此為該系列的第一篇。現在將這些文章結集起來,以供更多的讀者閱讀。由於這些僅是我本人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心得體會,不能代表完整的、絕對正確的科研方法,所以希望讀者以批判的精神閱讀與借鑑。若這本小書對年輕學者能夠有一點點幫助的作用,我則會感到無限的高興。2.
  • 可能是最全的英文文獻閱讀技巧!(推薦收藏)
    英銳君特意介紹這篇乾貨滿滿的文章,其中全是牛人分享閱讀英文文獻的諸多方法,絕對值得收藏!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 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心得和經驗:本人英語基礎不好,沒過六級,所以在碩士的時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獻很少,現在想想很後悔,2年的時間少學了很多東西。
  • 日語聽力訓練方法和心得體會
    聽力和寫作基本上是一樣的,不會說因為你背了一些單詞、語法或者是看了哪一本書就可以搞定的,日語聽力練習方法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今天日本村外教網給大家分享一下日語聽力提高的方法和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為日語聽力發愁的你。
  • 活動心得體會怎麼寫?
    以前參加春遊秋遊,老師一定會布置作業:參加XX活動後的心得體會。那個時候也不會覺得詞窮,想起什麼事情就寫什麼?反觀現在,參加了無數次的活動,但真的要自己寫心得體會的時候,卻無從下手。活動心得體會怎麼寫呢?
  • 小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兩篇)
    下面文章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來的兩篇關於小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的文章僅供大家參考。小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第一篇在本次的師德培訓中,通過聽以及去一小聽老師的講座,使我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教師,不僅要有愛心和責任心,更要學會跟孩子溝通,跟家長溝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麼?
  • 【新人報導】旁聽庭審心得體會
    【新人報導】旁聽庭審心得體會 2020-11-30 1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