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在題目中加了「英文」兩個字,是想在談文獻閱讀感受的同時再談一點自己對英文文獻的認識。
研究生畢業後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生涯,不管是以前讀碩士還是現在讀博士,學習生活中幹的最多的事情莫過於這三件:做實驗、閱讀文獻、準備項目匯報或總結項目匯報材料。由於做實驗和項目匯報這2件事情大多可以通過和老師、師兄的指導和交流獲得一些比較確切的所謂「硬知識」來指導,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技巧等等,畢竟多數實驗工作還是屬於常規的測試分析研究,只要少數要進行創新性設計。但文獻閱讀方法、注意事項等就很難明確傳輸和指導了,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習慣不同,更重要的是知識背景和研究興趣可能具有不小的差距,自然文獻閱讀習慣可能差異較大。
讀碩士那會,自己也看了很多網上檢索到的老師或研究生前輩寫的科研方法的心得體會,包括如何快速有效檢索文獻、如何閱讀文獻、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等等。現在想起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3條:一是當時看到一位前輩說的,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文獻閱讀,最後達到的境界是閱讀英文文獻的速度比閱讀英文報紙的速度還快(當時我不信,現在我信了,完全相信了)。二是集中時間看文獻,看文獻的時間拖的越長、越分散,則閱讀效率越低,後期重複閱讀浪費的時間越多(這個也是深有體會,基本也是按照這個方法來指導自己的)。三是多數文章看摘要,少數文章看全文(這一點有時候感覺很難做到,不自覺地陷入了文獻閱讀的誤區,即為了閱讀文獻而閱讀文獻)。
現在來談談自己的文獻閱讀經歷和一些認識吧。讀研究生後,第一次開始「大規模」的為解決一個「科學問題」進行文獻檢索和閱讀是導師安排的幫助一個師兄調研一下關於巖石滲透率的問題。這個師兄當時想使用神經網絡方法預測巖石的滲透率(表徵巖石允許流體通過的能力的物理參數),但是需要對滲透率的研究歷史、影響因素、經典的經驗或理論推導的計算公式、國內外學者最新推導的一些計算公式等深入的了解,然後選取一個參數作為神經元進行網絡訓練獲得最終的預測方法。由於當時也是剛從研究生院學習回來,有一段適應過程,導師也沒安排別的任務,所以自己大概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調研關於巖石滲透率的文獻,當時的確是看了不少文獻,對巖石的滲透率各種計算方法及其影響因素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好像還給師兄寫了一個類似於文獻綜述吧,也篩選獲得了幾個可以作為神經元的參數。但是當時閱讀的絕大多數文獻都是中文的,英文的好像只從SPE(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上下載了幾篇國外學者做的使用神經網絡和模糊數學方法預測巖石物性參數的文獻,看的也很馬虎,總覺得文章寫的很長,深度和廣度都比較大。因此,第一次正式的文獻閱讀基本都是在閱讀中文文獻,但是卻是在集中的一段時間閱讀的,對自己以後的科研學習生活也有很多的幫助。現在只要一想起文獻閱讀的經歷,最先反映在腦海裡的就是幫師兄查閱巖石滲透率的這次文獻閱讀經歷。得到的認識就是:集中時間閱讀文獻,的確有利於提高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也能大大節約文獻閱讀時間。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學習實驗操作,適應科研生活,自己也是斷斷續續地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獻,所以現在基本都想不起來那段時間閱讀的是什麼文獻、研究的什麼問題。直到很長的一段時間後,絕對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從文獻上看到石油工業界有學者在使用分形理論在究巖石的微觀孔隙結構特徵、油氣田開發特徵以及指導預測油氣勘探等問題,由於當時在大學的時候接觸到一些關於非線性科學的知識,所以突然對這個特別感興趣,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能讓自己熱血沸騰的前沿科學問題。然後就開始大量的文獻檢索與閱讀,開始的時候下載了不少中文文獻,但也逐漸在Google上輸入rock fractal 進行檢索,慢慢也接觸了不少英文文獻,至今保存在自己柜子裡的列印出來的關於分形的文獻還有較厚的一沓呢。由於當時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所以對下載的英文文獻也是再難硬著頭皮也在堅持閱讀。不過,當時還是有個過渡,就是先看了一些國內學者發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文章,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Stanford University的Likewen研究員發表在SPE學術會議和滲流力學界的大牛期刊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上幾篇文章。畢竟與母語是英語的學者不同,國內學者寫的英文文章還是易於閱讀和理解的。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閱讀,自己不僅對分形理論在石油勘探開發尤其是在表徵巖石微觀孔隙結構方面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由於興趣的驅使和較長時間的鍛鍊,應該說終於徵服了英文文獻,徹底消除了對英語文獻的恐懼。應該說,自己現在對於英文文獻能夠隨心應手閱讀及至寫作的源頭就來自於那段時間對分形英文文獻的閱讀經歷。研究分形問題時這段文獻閱讀經歷,對自己以後的學習科研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是完全接受了英文文獻,想讀就讀,並且有了較高的閱讀速度;二是通過閱讀對比,發現中文文獻整體質量無法和英文文獻相比,部分中文文獻閱讀後僅僅是學習了一些基礎知識或加深了對一些基礎知識的理解,而閱讀了一些英文文獻後不僅是加深了理解,而且能夠激起讀者的思考,產生一些靈感,指導自己能做進一步的相關研究;三是使得自己再有文獻調研任務時,不再是自然地打開CNKI開始檢索中文,而是自然地打開Google輸入相關的key words,只有在面對比較新的問題和基礎知識欠缺較多時才會檢索一些中文文獻作為前期閱讀的鋪墊。
對文獻閱讀有最為深刻感受的就是近一年來自己所研究的這個課題,雖然只是一個課題,但是設計到一系列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共同組成了整個課題的研究框架和內容。課題剛開始立項給導師和所裡領導匯報的時候由於時間特別緊張,所以只能是大量現在,中、英文文獻都有,看的較多的還是中文文獻,主要是沒有時間花在文獻閱讀上。不幸的是,儘管閱讀了不少中文文獻,可是根本沒有找到自己所研究的幾個問題的根源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只能回去又加班加點閱讀英文文獻,雖然閱讀的很粗,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甚至直接做匯報的PPT,但是還是很快搞清楚了一些經典公式或者原理的出處以及目前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大概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吧,匯報的PPT終於獲得了通過,開始了課題的研究工作。近一年來,自己一個一個問題的研究,閱讀的基本都是英文文獻,看的中文文獻所佔比例應該不到20%,從英文文獻的閱讀中發現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真的受益匪淺。課題的研究和文獻閱讀一直都比較順利,尤其是對於文獻的閱讀尚未碰到什麼問題,主要原因可能是問題本身相對較為簡單,收集到的文獻也較為對口,不對路的文獻也易於排除。但從8月份開始研究多孔介質中多相流體滲流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流體滲流過程中各種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對滲流的控制與影響,及至定量的控制比例是多少的問題。檢索和收集的文獻量也明顯多於前邊幾個問題,仍然絕大多數也是英文文獻。由於問題遠比前邊幾個複雜,同時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互有爭議,包括發表在同一個期刊上的文章結論也是互有衝突的。自己一下在不知所措,而中文文獻中基本未涉及到這些較為深入和基礎問題的研究結論,例如一個很簡單的經典公式的來龍去脈,中文文獻裡根本檢索不到。所以自己只能慢慢閱讀,從一些最新的文獻,根據參考文獻追蹤,一直查到20世紀實際40年代的很老的文獻。一段時間的閱讀,知道了很多經典理論的來龍去脈,但是好像自己陷入了文獻閱讀的海洋中不能自拔,為了閱讀而閱讀,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可是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僅僅是想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一直未動手研究,包括實驗的和理論的。近幾天動手進行數值模擬研究了一下,碰到的問題卻不少,根據自己對於文獻的理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數值模擬結果很不理想。反反覆覆在閱讀與自己動手研究之間來回好幾次,雖然尚未完全成功,但是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研究基礎再去閱讀文獻卻另是一種感覺,即對於文獻的認識和注意的問題更加全面了。恰如前段時間看到了蒲慕明教授2006年在神經所的講話一樣:大量的閱讀文獻對研究工作和身體都是有害的!建議做一段時間的研究工作後再去進行文獻閱讀!所以,這段較長時間的文獻閱讀與科研工作,體會到的就是一定要有選擇性地進行文獻閱讀,不能一味地閱讀文獻,有了想法儘快去動手研究實踐,有了一定的結果或遇到了問題再回去閱讀文獻,這樣對於問題的認識和解決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提高研究工作效率。
關注學術,關注科研,請加:xueshu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