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遊劍橋憶往昔,賞詩中美麗畫卷

2020-12-13 帶著背包去旅行家國

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遊劍橋憶往昔,賞詩中美麗畫卷

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讓我們對劍橋充滿了嚮往。徐志摩年輕時曾有志於做一個漢密爾頓那樣的大政治家,然而,遊學劍橋的經歷,使他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1920年10月,他在英國作家狄更生的幫助下,獲得了劍橋國王學院特別生的資格。在英倫求學的徐志摩由於追求「至愛」不得,而追求「至知」,也因此未能正式入籍劍橋,1922年8月不得不離它而去。在這雙重感情的強烈驅動下,徐志摩在即將告別劍橋的時候,內心深處如火山噴湧般抒發了對劍橋的無限眷戀——《再別康橋》。

詩歌裡,每一道光影、每一條枝葉,都浸透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濃鬱情思;每一個韻律、每一句詩行,都喚起了人們對劍橋至柔至美的無限遐想。劍橋也因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成為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劍橋因「劍河」而得名。劍橋成立初期只有幾間校舍僅供學生上課和教師辦公居住,而學生不得不在校外租用民房居住。直到16世紀末期,學生們才全部入住學院,與教師一同生活和學馬教皇宣布劍橋為「總學」,所謂「總學「,正式承認了劍橋的學歷,這也標誌著「劍橋大學」正式成立。

在劍橋早期發展歷史中,劍橋與英格蘭王室有著不解之緣。沒有王室的傾力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劍橋。1485年,蘭開斯特「紅玫瑰」家族的後代瑪格麗特輔佐兒子,取得了王位,史稱亨利七世。自1504年始擔任劍橋校長達30年之久的費希爾,早年曾任王太后瑪格麗特的私人牧師。瑪格麗特在費希爾的遊說下,於1505年出資將1437年創立的一個小神學院加以擴建,並更名為基督學院,又於1511年創立了聖約翰學院,這兩所學院是中世紀劍橋內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的學院。

至今人們在這兩所學院的大門上方,可以看到瑪格麗特手捧《聖經》的畫像和她的盾形紋章雕刻。紋章圖案裡,兩邊各有一隻神話動物,左側獸頭以一朵盛開的雛菊為背景,右側獸頭則以一枝勿忘我草為背景。雛菊一詞與瑪格麗特 Margaret)名字發音相同,象徵王太后本人;而「勿忘我」則是她的格言。隨後繼位的亨利八世,為了與羅馬教廷爭奪權力,於1546年將1317年創建的國王大廳書院和1324年創建的麥可書屋合併,創建了聖三一學院,還向學院捐贈了巨額資產,使得學院的財產陡然增長了4倍。至今,基督學院、聖約翰學院和聖三一學院仍然是劍橋最著名的學院。

在劍橋校園中心區,如果以位於聖約翰街和橋街交會處的雙頂圓體教堂為起點,那麼,一條由橋街向東南的西德尼街、愛德華街延伸的路線,一條由聖約翰街向西南的三一街、國王街延伸的路線,以及西去約200公尺與聖約翰街、三街和國王街平行的劍河河道,這三條線路就將劍橋校園中心區劃作了三大區域:東南橋街一線,酒吧、商鋪林立,可稱為劍橋校園的主要商業區;西南聖約翰街一線,由北向南一路排列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王后學院和菲茨威廉博物館,堪稱為劍橋校園的「學院路」;劍河一線,毫無疑問就是劍橋校園最優美的「風景區」。

圓體教堂修建於1130年諾曼人統治時代,這種造型獨特的古老教堂目前在英國僅存4座。商業區裡,有兩座古老而高大的方形塔堡最引人注目,一個是坐落於本尼特街南側的聖本尼特劍橋大學圓形小教堂塔堡,它修建於1025年,有著濃鬱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風格,塔堡上6隻古鐘每個周日的清晨都準時鳴響;一個是坐落於三一街東的聖瑪麗大教堂,它與聖本尼特塔堡隔街相對。酒吧裡陳列著眾多二戰時期盟軍空軍留下的舊物,「DNA之父」克裡克1953年就是在這個酒吧裡宣布,他與瓦特森發反野了「生命的秘密」。

學院路」西側的多所學院,都是劍橋城內最古老、最著名的學其中,聖約翰學院古老的迴廊、三一學院巨大的庭院、王后學院著名的法庭和廉博物館眾多的文物都是值得遊覽的去處。而國王學院壯觀的教堂,無疑是「學路」上最令人難忘的景觀。在劍橋,劍河一線的「風景區」有一個專用名詞—「後園」。歡賞劍橋校園風光最佳的角度,是乘船在劍河上徜徉。可以說,遊歷劍橋,不乘船遊歷倒河,那將是劍橋遊歷中最大的缺憾。劍河上的景致是劍橋最美麗的一角,乘船在劍河上蕩漾一次,靈魂猶如被徹天的碧綠、瀰漫的寧靜、溫情的詩意、至柔的清波,例底地洗禮了一遭。

遊覽劍河的乘船點在劍河上的「密爾池塘」,從銀街跨河橋東頭下橋,或是沿密爾巷西行均可抵達。從密爾池塘南下,遊客可在劍河上自行划船遊覽;北上,則由導遊撐船引領遊客瀏覽劍河登上平底木船向北,穿過銀街的跨河橋,就是劍橋校園的「後園」。也是在這一段劍河,那些跨越劍河的橋梁最是美麗—帶著神奇故事的木結構「數學橋」、留下徐志摩浪漫情愛三拱的克萊爾橋、彩虹般跨越河面的鐵橋和引得無數讚美的「嘆息橋」。

船在劍河輕輕行走,《再別康橋》中的美景,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緩緩展現:那是猶如「夕陽中新娘」的「河畔金柳」,那是「在水底招搖」的「軟泥上的青荇」,那是如同「天上虹」一般的「榆蔭下的一潭」,那是「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鄰鄰波光……誰曾不想去劍橋欣賞《再別康橋》的美景,體會徐志摩筆下的劍橋。如果你也深有感觸,可以在下方評論留下自己的足跡哦。

相關焦點

  • 由《再別康橋》說起徐志摩對英國劍橋的情愫
    1931年11月19日早,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墜毀遇難。他本是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的演講會。在徐志摩的人生經歷中,在英國劍橋的兩年雖然短暫,但是對於他的影響極大,可以說劍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 再別康橋80年 劍橋大學為徐志摩樹碑(圖)
    在《再別康橋》誕生80周年之際,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劍河畔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詩碑。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鐫刻在這塊白色大理石碑上。徐志摩詩碑於7月8日樹立,據國王學院發布的相關消息,這塊白色大理石的質地與北京紫禁城內大理石完全一樣,放在這裡寓意為連接中國和劍橋的紐帶。
  • 在劍橋讀徐志摩的詩與散文
    1998年7月4日,劍橋大學慶祝婦女獲得學位資格五十周年,900多名1948年前進入格頓(Girton)和紐奈姆(Newnham)女子學院的校友返回劍橋,來到市政廳慶祝這個重要節日。  獲得教育部留學基金資助,我於1998年3月來劍橋,到英文系做訪問學者。轉眼6年已經過去,回憶在劍橋的日子,心中仍然難以平靜。去劍橋之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使我對劍橋充滿了憧憬。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
  • 徐志摩《再別康橋》,與女人糾纏的一生,到頭來都是一場夢
    提起徐志摩,就會想起《再別康橋》;提起《再別康橋》也會想起徐志摩。相比起徐志摩寫的其他詩,這首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了。徐志摩,可能與《再別康橋》一起想起的不是他的作品或者成就,而是他的感情故事了。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在英國劍橋留學,《再別康橋》就是他去劍橋時寫下的。徐志摩是經商世家,又是長孫獨子,生活當然是十分愜意的,典型的「富二代」。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了。他的讀書史十分豐富,從私塾到了杭州一中,接著去了上海求學,並且與第一任妻子結婚。接著又去了北大,後返回上海前往美國,在美國的幾所高校幾經輾轉後,來到了英國倫敦。
  • 讀詩賞譯 徐志摩《再別康橋》及四個英譯本
  • 再別康橋,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
    那時的我真不敢認同,但今天真的理解了,一個詩人的一生就如同自己的一生,起承轉合,起起落落,經歷過的東西太多了,如果僅僅通過一首詩能體現出來,反正我是不信。研究一個詩人的一首詩就應該研究他的經歷,環境和背景,這樣才能讀懂詩歌。現代詩中給我印象中最深刻的莫過於這首《再別康橋》了,康橋依舊在,人卻走了。
  • 尋找夕陽中的金柳——讀徐志摩《再別康橋》
    尋找夕陽中的金柳——讀徐志摩《再別康橋》文/高登權在生活的平平淡淡裡,有許許多多的不平淡穿插在某個或許對我們並不重要的情節裡,當對某種事物一旦產生了難以抑制的感情時,心靈便會產生一種平靜之後掀起波浪千層
  • 為你寫詩——《再別康橋》教案
    為你寫詩——《再別康橋》教案教學目標:1.體味作者對康橋的熱愛和依依惜別之情。2.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意象美,掌握景和情的關係。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 康橋 —— 2017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成功舉辦
    7月29日至30日,第三屆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成功舉辦。來自世界各地近200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文學家、藝術家及學者齊聚一堂,在劍橋舉辦學術交流、詩歌詠頌、書法、繪畫及陶瓷作品展。
  • 歐洲劍橋之行,感受《再別康橋》的故夢,去歐洲不能不去劍橋
    文/不二姑娘提到劍橋,相信大家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徐志摩所作的那首詩《再別康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兩句:「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首詩抒發的是徐志摩對康橋的留戀之情,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深深的不舍。
  • 17·周末薦詩丨徐志摩: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高中語文《再別康橋》答辯題目及解析
    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二、說一說名家對這首詩的評價。【參考答案】陳偉農:《再別康橋》一個不可缺少的魅力在於它的音樂美!比如「夕陽中的新娘」,這作為美好生活象徵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尋夢中的「夢」,是指兩人當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夢,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則暗含了不淺的感情記憶,只能暗藏在心裡,獨自享受。霍秀全:《再別康橋》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愛,自有,美」的理想的具體反映。詩中理想主義的情感表白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是對往昔劍橋留學生活的回憶,二是對當年愛情挫折的追述。
  • 除了《再別康橋》,徐志摩最好的一首詩堪稱現代體「絕句」
    提起徐志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浪漫傳奇的風流韻事,其次才想起他是一個詩人,想起他的名作《再別康橋》。新月派詩歌講求音樂美、建築美與繪畫美,以《再別康橋》為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評讀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
    賞析展讀原詩第一節,我們就為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酒脫的翩翩風度所感染。在接下來的兩節詩裡,詩人選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在這裡,金柳、青荇、康河的含義,從第一層上看,是寫景,從第二層上看,是暗喻,應該理解為通常所說的「話中有話」,否則就無法深入理解全詩。拿兩個意象對舉而暗示一種更深的感情世界,在他的詩中不乏其例。「金柳」、「青荇」這兩節詩,既是寫景抒情,又暗示了對舊情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探訪劍橋大學,讀一首《再別康橋》,坐看康河慢慢淌過時間的關口
    《再別康橋》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老師要求我們理解並背誦全文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徐志摩詩裡描寫的康橋,正是英國的劍橋。1920年10月份,徐志摩去往英國劍橋大學學習,在劍橋期間他認識了才女林徽因,從此開始了他34年短暫又波瀾的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愛情。
  • 徐志摩《再別康橋》:動人的靜美與無言的哀愁
    就好比在《再別康橋》中,離別之時,志摩知道,此時他要告別的康橋是他一生中最沉重,最久遠的記憶。他輕輕的離開,不忍打攪,不敢佔有,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想帶走他的記憶,他的夢,甚至他自己。在那一片寧靜的記憶中,志摩自由享受著康橋的舊夢。1928年,當徐志摩三次到倫敦,重訪昔日「培育」他的劍橋大學。走在校園的路上,過去的種種便像電影一般在腦海放映。
  • 視頻+圖片|走進800年歷史劍橋大學 感受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四川在線記者 李向雨 攝影報導 發自英國劍橋大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這首優美的抒情詩《再別康橋》,像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成為中國現代詩中一縷化不開的濃濃深情,康橋也由此變成了很多人心中一個美麗的神話。
  • 如何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講好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 《再別康橋》,現代詩歌中的東方小夜曲,抒情詩中的造極之作!!
    徐志摩與康橋徐志摩是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詩人,新月派詩人中的傑出代表。但是他用白話文寫的散文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還是有些生硬的。但是不管的是他的詩還是散文讀起來都有一種文字的美感。再別康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不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白話詩的一座裡程碑。這首詩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哪一首詩能夠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