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遊劍橋憶往昔,賞詩中美麗畫卷
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讓我們對劍橋充滿了嚮往。徐志摩年輕時曾有志於做一個漢密爾頓那樣的大政治家,然而,遊學劍橋的經歷,使他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1920年10月,他在英國作家狄更生的幫助下,獲得了劍橋國王學院特別生的資格。在英倫求學的徐志摩由於追求「至愛」不得,而追求「至知」,也因此未能正式入籍劍橋,1922年8月不得不離它而去。在這雙重感情的強烈驅動下,徐志摩在即將告別劍橋的時候,內心深處如火山噴湧般抒發了對劍橋的無限眷戀——《再別康橋》。
詩歌裡,每一道光影、每一條枝葉,都浸透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濃鬱情思;每一個韻律、每一句詩行,都喚起了人們對劍橋至柔至美的無限遐想。劍橋也因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成為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劍橋因「劍河」而得名。劍橋成立初期只有幾間校舍僅供學生上課和教師辦公居住,而學生不得不在校外租用民房居住。直到16世紀末期,學生們才全部入住學院,與教師一同生活和學馬教皇宣布劍橋為「總學」,所謂「總學「,正式承認了劍橋的學歷,這也標誌著「劍橋大學」正式成立。
在劍橋早期發展歷史中,劍橋與英格蘭王室有著不解之緣。沒有王室的傾力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劍橋。1485年,蘭開斯特「紅玫瑰」家族的後代瑪格麗特輔佐兒子,取得了王位,史稱亨利七世。自1504年始擔任劍橋校長達30年之久的費希爾,早年曾任王太后瑪格麗特的私人牧師。瑪格麗特在費希爾的遊說下,於1505年出資將1437年創立的一個小神學院加以擴建,並更名為基督學院,又於1511年創立了聖約翰學院,這兩所學院是中世紀劍橋內規模最大、也最有影響的學院。
至今人們在這兩所學院的大門上方,可以看到瑪格麗特手捧《聖經》的畫像和她的盾形紋章雕刻。紋章圖案裡,兩邊各有一隻神話動物,左側獸頭以一朵盛開的雛菊為背景,右側獸頭則以一枝勿忘我草為背景。雛菊一詞與瑪格麗特 Margaret)名字發音相同,象徵王太后本人;而「勿忘我」則是她的格言。隨後繼位的亨利八世,為了與羅馬教廷爭奪權力,於1546年將1317年創建的國王大廳書院和1324年創建的麥可書屋合併,創建了聖三一學院,還向學院捐贈了巨額資產,使得學院的財產陡然增長了4倍。至今,基督學院、聖約翰學院和聖三一學院仍然是劍橋最著名的學院。
在劍橋校園中心區,如果以位於聖約翰街和橋街交會處的雙頂圓體教堂為起點,那麼,一條由橋街向東南的西德尼街、愛德華街延伸的路線,一條由聖約翰街向西南的三一街、國王街延伸的路線,以及西去約200公尺與聖約翰街、三街和國王街平行的劍河河道,這三條線路就將劍橋校園中心區劃作了三大區域:東南橋街一線,酒吧、商鋪林立,可稱為劍橋校園的主要商業區;西南聖約翰街一線,由北向南一路排列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克萊爾學院、國王學院、聖凱瑟林學院、王后學院和菲茨威廉博物館,堪稱為劍橋校園的「學院路」;劍河一線,毫無疑問就是劍橋校園最優美的「風景區」。
圓體教堂修建於1130年諾曼人統治時代,這種造型獨特的古老教堂目前在英國僅存4座。商業區裡,有兩座古老而高大的方形塔堡最引人注目,一個是坐落於本尼特街南側的聖本尼特劍橋大學圓形小教堂塔堡,它修建於1025年,有著濃鬱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風格,塔堡上6隻古鐘每個周日的清晨都準時鳴響;一個是坐落於三一街東的聖瑪麗大教堂,它與聖本尼特塔堡隔街相對。酒吧裡陳列著眾多二戰時期盟軍空軍留下的舊物,「DNA之父」克裡克1953年就是在這個酒吧裡宣布,他與瓦特森發反野了「生命的秘密」。
學院路」西側的多所學院,都是劍橋城內最古老、最著名的學其中,聖約翰學院古老的迴廊、三一學院巨大的庭院、王后學院著名的法庭和廉博物館眾多的文物都是值得遊覽的去處。而國王學院壯觀的教堂,無疑是「學路」上最令人難忘的景觀。在劍橋,劍河一線的「風景區」有一個專用名詞—「後園」。歡賞劍橋校園風光最佳的角度,是乘船在劍河上徜徉。可以說,遊歷劍橋,不乘船遊歷倒河,那將是劍橋遊歷中最大的缺憾。劍河上的景致是劍橋最美麗的一角,乘船在劍河上蕩漾一次,靈魂猶如被徹天的碧綠、瀰漫的寧靜、溫情的詩意、至柔的清波,例底地洗禮了一遭。
遊覽劍河的乘船點在劍河上的「密爾池塘」,從銀街跨河橋東頭下橋,或是沿密爾巷西行均可抵達。從密爾池塘南下,遊客可在劍河上自行划船遊覽;北上,則由導遊撐船引領遊客瀏覽劍河登上平底木船向北,穿過銀街的跨河橋,就是劍橋校園的「後園」。也是在這一段劍河,那些跨越劍河的橋梁最是美麗—帶著神奇故事的木結構「數學橋」、留下徐志摩浪漫情愛三拱的克萊爾橋、彩虹般跨越河面的鐵橋和引得無數讚美的「嘆息橋」。
船在劍河輕輕行走,《再別康橋》中的美景,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緩緩展現:那是猶如「夕陽中新娘」的「河畔金柳」,那是「在水底招搖」的「軟泥上的青荇」,那是如同「天上虹」一般的「榆蔭下的一潭」,那是「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鄰鄰波光……誰曾不想去劍橋欣賞《再別康橋》的美景,體會徐志摩筆下的劍橋。如果你也深有感觸,可以在下方評論留下自己的足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