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2021-02-18 兩江科技評論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

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實現了將三維遠場光高效率耦合為兩維近場表面波並對其光場分布進行任意調控,該概念已在太赫茲頻段被理論和實驗證實,相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表面波(包括表面等離激元、人工表面等離激元等)是一種局域在金屬等材料表界面的電磁本徵模式,所攜帶的水平波矢分量大於真空中電磁波的總波矢,因此具有亞波長分辨和局域近場增強等奇異光學性質。表面波的相關研究一直是納米光子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在增強光學透射、超分辨成像、光學通訊、增強光學吸收、化學/生物傳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了實現以上應用目標,不僅需要高效率激發表面波,而且希望能夠有效調控表面波的光場形貌。為此,人們曾提出利用稜鏡、光柵等耦合器實現表面波的激發,另外也提出引入傳統光學器件來調控表面波的波前分布,然而要實現這兩種光場調控功能通常需要不同的光學器件,不同程度存在著體系尺寸大、效率低、功能單一、不易集成等問題(圖一)。

為了解決表面波的高效激發問題,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團隊曾提出利用反射式超構表面實現傳輸波高效耦合表面波的新機制[見Nature Materials 11, 426 (2012)],其物理原理是通過設計超構表面的反射相位梯度來補償兩種不同電磁模式間的波矢差。在電磁波照射下,超構表面上不同位置處的反射波作為次波源相互幹涉疊加形成反射波陣面,所提供的反射相位梯度就補償了一個等效平行波矢,使得反射波沿著非鏡面方向傳輸;當該等效平行波矢大於真空中電磁波的總波矢時,超構表面可將傳輸波完美轉化為表面波。基於該新機制,團隊之後進一步設計出透射式超構表面實現了高效率表面波耦合器,有效的克服了以往耦合器存在的反射損耗和解耦損耗等問題,理想模型的效率為94%,實驗效率超過70%[見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003 (2016)]。雖然這些超構表面耦合器解決了表面波的高效耦合問題,然而它們並未能實現對表面波波前分布的調控效應。

圖一:超構表面近場調控示意圖。(a,b)不同器件分別實現表面波激發和波前調控;(c)單個超構表面實現手性調控的高效多功能近場激發及波前調控。

最近,復旦大學團隊設計並製備出超構表面可同時實現近場表面波的高效激發和波前調控兩種不同的功能,該方法為超構表面走向未來高效率、高集成光學應用提供了思路(圖一)。具體的設計原理如下:首先,通過精準設計超構表面在兩維方向的相位梯度,保證提供的總波矢大於入射電磁波的總波矢來實現傳輸波到表面波的激發;其次,通過特殊設計保證超構表面不同位置處激發出表面波的相位分布具有特定的分布形貌,使得出射表面波可以具有任意預設的波陣面形貌;最後,結合共振相位和幾何相位兩種機制,在同一塊超構表面上集成兩套完全不同的兩維相位分布,在不同手性電磁波激發下實現兩種獨立的近場表面波波前形貌。為了驗證該概念,首先根據瓊斯矩陣理論指導在太赫茲波段設計出偏振轉化(相對)效率近100%的人工原子,設計並製備出沿x方向具有線性幾何相位分布的超構表面耦合器,可以實現高效率方向可調表面波激發,其耦合(絕對)效率超過60%(中心工作頻率為0.4THz),並通過太赫茲近場掃描系統表徵了體系中激發的表面波形貌(圖二);之後,該團隊設計製備了第二塊超構表面,分別在x和y方向上都引入了特定的幾何相位分布,實現了在左右旋圓偏振太赫茲光照射下激發出聚焦或發散的表面波,這裡只利用了幾何相位機制設計超構表面,因而兩種表面波近場調控功能是手性綁定的(圖三);最後,團隊進一步設計製備了第三塊超構表面器件,通過同時引入共振相位與幾何相位機制實現了手性調製的近場獨立雙功能光學調控,在不同圓偏振太赫茲光照射下支持兩套不同的相位分布,從而形成完全迥異的近場表面波波前分布(例如聚焦和偏折的表面波,見圖四)。全波數值模擬和近場掃描實驗完美驗證了以上三個太赫茲超構表面功能器件的近場調控效應。

圖二:超構表面實現高效率太赫茲近場表面波激發。(a)超構樣品照片;(b)右側等離激元金屬附近電場Ez分布;(c)等離激元金屬所支持的表面波色散關係;(d)超表面耦合器與光柵耦合器性能對比;(e)太赫茲近場掃描測試系統示意圖。

圖三:超構表面實現手性關聯近場表面波調控。(a-c)超構表面樣品照片及其在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照射下的反射相位分布;(d, e)在線偏振光照射下的超構表面器件表面近場的實驗測試及全波模擬結果。

圖四:超構表面實現手性控制近場表面波獨立雙功能調控。(a-c)超構表面樣品照片及其在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照射下的反射相位分布;(d-f)不同偏振光照射下的超構表面近場表面波聚焦和偏折效應的模擬和實驗結果。

基於該項研究成果,人們藉助單個超構表面器件就可以實現高效率表面波激發及其波前調控,這對未來集成光子學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對近場光學環境的靈活自由的調控能力,為增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高效率集成化平臺。該成果以「Excite Spoof Surface Plasmons with Tailored Wavefronts Using High-Efficiency Terahertz Metasurfac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 7, 2000982 (2020)(DOI: 10.1002/advs.202000982)。復旦大學博士生王卓、李士青和天津大學張學遷老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合作者還包括復旦大學何瓊副教授、天津大學韓家廣教授。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復旦長光合作基金的資助。

作者名單:Zhuo Wang,Shiqing Li,Xueqian Zhang,Xi Feng,Qingwei Wang,Jiaguang Han,Qiong He,, Shulin Sun, Lei Zhou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0982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科研資訊及分享,所有其他媒、網來源均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第一時間後臺聯繫,我們將協調進行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立即刪除),所有來稿文責自負,兩江僅作分享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請聯繫下方微信號。

相關焦點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手性3個非商務 推廣位撰稿 | Hecto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博士生)手性定義為物體結構和其鏡像(對映異構體)的不可重疊性(圖1)。
  • :磁光納米異質結構實現手性光學活性
    Sargent通訊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多倫多大學 研究亮點:1. 發展了一種普適的「雙緩衝層設計」策略實現定點選擇性構築磁性-半導體複合異質結構。利用局域磁場調控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這類新型磁光納米材料的手性光學活性。 手性手性一詞是指一個物體不能與其鏡像相重合。
  • 長春光機所原創上轉換納米光開關首次實現癌症診斷和治療精準調控
    長春光機所原創上轉換納米光開關首次實現癌症診斷和治療精準調控 2018-03-29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稀土摻雜的上轉換發光納米晶,因具有近紅外窄譜帶激發、寬能域多譜帶上轉換發射和高的光穩定性等特點,而被認為是性能優異的光轉換功能材料。通過摻雜與結構調控技術構建的複合上轉換納米晶光開關材料已被應用於調控有機分子結構、實現分子手性翻轉和腫瘤多模式協同治療等領域。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s-SNOM)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然而,光衍射效應將傳統光學探測的最小空間尺度約束在亞微米量級,無法實現納米尺度下光學結構的表徵。因此,新發展起來的、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因突破衍射極限,將光學探測的空間解析度拓展到了10 nm尺度而備受關注。
  • 光學經典理論|近場光學與遠場光學
    1970年,Ash 和 Nicholls 應用近場的概念, 在微波波段( K=3cm)實現了解析度為 K/ 60的二維成像。1983年,BM 蘇黎世研究中心成功地在金屬鍍膜的石英晶體尖端製備了納米尺度的光孔。利用隧道電流作為探針和樣品間距的反饋,獲得 K/ 20的超高光學解析度的圖象。
  • 物理所三維手性超材料的摺疊加工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楊盛焱,博士劉哲,研究員楊海方、李俊傑、顧長志等人,建立並完善了一種基於離子束應變誘導的三維摺疊納米結構加工方法,並與合作者一起在構築三維超材料和實現光場調控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可控量子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課題組設計並實現了非局域的量子延遲選擇實驗,觀測到了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可控量子疊加。該項工作為未來的量子技術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超構表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平面光學元件,例如超薄超構透鏡、超構波片、光速波前整形、超構偏振分束片、矢量全息成像等。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
  • PNAS: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發現光學自旋-動量方程組,並揭示光學橫向自旋的本原
    撰稿| 由課題組供稿近日,深圳大學袁小聰教授團隊通過對近場光學自旋的研究,發現並論證了適用於束縛光場的內秉光學自旋-動量定理,揭示了光學橫向自旋的產生機制並構造了描繪近場光學自旋近年來,通過對近場電磁波的深入研究,科學家發現了另一種自旋矢量方向與光波傳播方向垂直的自旋形態:橫向自旋(如圖1(b)所示)。橫向自旋廣泛存在於束縛光場中,例如導波,聚焦場,幹涉場甚至非偏振光場中。橫向自旋在光學的單向性激發、單向性散射以及近場自旋-動量綁定等現象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在光學傳感、納米計量、單向輻射量子器件等應用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
  • Light:耦合光學體系譜線的「第一原理」設計
    由此可見,如何建立研究光學開放體系的統一理論,並由此設計出合理的近遠場光環境以實現對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多自由度有效調控是一個關鍵的科學問題。光(電磁波)是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能夠自由調控電磁波的行為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和追求。光子共振體對於調控電磁波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相比簡單的單共振體,由多個光學共振體耦合而成的複合光子體系更是展現出異常豐富的物理特性(如Fano效應,Rabi振蕩,電磁誘導透明等)。對這類體系的研究不僅具有深遠的基礎理論意義,更有可能在光探測、傳輸、控制等方面產生重要應用。
  •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相變為人們調控材料性質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比如將鋼材從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可極大提高其強度與硬度;在高壓下可將石墨轉變為價格昂貴的鑽石。  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
  • 科學家在非晶態分子聚集體中實現可控的光學不對稱性
    科學家在非晶態分子聚集體中實現可控的光學不對稱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2:51:44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朱亮亮課題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在非晶態分子聚集體中實現了可控的光學不對稱性。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 中科大鄒綱教授/波士頓大學陳忻教授《Nat.Commun.》:在高效構建光學活性聚二乙炔功能材料及手性圖案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引入手性結構,聚合物將表現出許多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因此合成特定手性結構的共軛聚合物材料,研究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光、電、磁響應性能,已成為當今高分子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光學活性聚二乙炔(PDA)功能材料表現出許多獨特的性質如手性分子識別、圓偏振螢光等,在對映體選擇傳感、新型手性微納光子學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潛在應用。
  • 耦合光學體系譜線的「第一原理」設計
    由此可見,如何建立研究光學開放體系的統一理論,並由此設計出合理的近遠場光環境以實現對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多自由度有效調控是一個關鍵的科學問題。對這類體系的研究不僅具有深遠的基礎理論意義,更有可能在光探測、傳輸、控制等方面產生重要應用。
  • 化學學院宛新華課題組提出模擬磁選礦的手性分離新策略
    為了實現對外消旋混合物(conglomerate)的高效拆分,向其過飽和溶液添加某一構型對映體晶種(「優先析晶」工藝)或結晶抑制劑(「逆向析晶」工藝)以調控結晶過程是目前採用的主要手段。但是,一次單元操作只能獲得一種對映體,且為保證目標產物光學純度,產率一般控制在20%以下。
  • 編輯推薦 | SCPMA微腔光學代表成果展示
    本文綜述了不同手性等離激元納米結構和超表面的設計、製作及手性響應的最新結果,同時探討了手性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增強,這些結果將有助於研究者在後續的手性感應、光信號發射和採集中的手性選擇等領域開展應用。高品質因子鈮酸鋰晶體微腔同時具有微腔的場增強特性和鈮酸鋰晶體的優秀非線性光學特性,可以在較低泵浦功率下實現倍頻、和頻等非線性光學效應。本文首次製備了位於晶片上的周期極化鈮酸鋰晶體微腔,並在其中觀察到了倍頻效應。
  • 納米科學中心段鵬飛研究員團隊《Nat. Commun.》:手性液晶體系中上轉換圓偏振紫外發光的手性光聚合應用
    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光學材料由於在各個領域的巨大潛力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而具有較高發光不對稱因子 (glum) 的CPL材料是實現有效應用的關鍵,然而目前大多數報導的光學材料所得到的發光不對稱因子(glum)普遍較低,而且圓偏振發光區域都位於可見光區,相對較低的能量限制了其有效應用。
  • Nano Letter: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得益於SPP出色的電磁場局域性以及場增強效應,此渦旋場的尺寸可大幅度降低,實現亞波長尺度的光學操作,這為集成納米光子的應用打開大門。然而,迄今為止表面等離渦旋研究主要局限於近場手段,如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NOM)、光電子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和掃描電子束陰極螢光(CL)等。從應用角度考慮,無論從實用性還是技術門檻遠場都優於近場;因此,遠場研究SPP軌道角動量的產生非常必要。
  •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具有高效近紅外吸收/發射的碳納米點
    長春光機所研製出具有高效近紅外吸收/發射的碳納米點 2018-03-09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曲松楠課題組自2012年起,開展發光碳納米點能帶調控及應用的研究,先後開發出高效水溶性綠光碳納米點,實現碳納米點綠光光泵雷射,實現基於碳納米點的噴水螢光信息列印,開發出橙光波段發光效率最高的碳納米點、具有高效光熱轉換功能的超碳納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