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三維手性超材料的摺疊加工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與二維微/納結構相比,三維微/納結構具有更大空間自由度、更豐富和更新奇的功能特性,在力學、生物醫學、微電子及微納光子學等領域展示出巨大優勢和應用前景。然而,目前主流的微/納米製造技術是基於平面工藝,不能直接用於三維微/納米結構的加工。近年來,三維加工方法和技術已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如多層疊加、雷射三維直寫和3D列印等,但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可控的三維加工仍面臨巨大挑戰。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楊盛焱,博士劉哲,研究員楊海方、李俊傑、顧長志等人,建立並完善了一種基於離子束應變誘導的三維摺疊納米結構加工方法,並與合作者一起在構築三維超材料和實現光場調控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基於宏觀傳統摺紙工藝(Origami)帶來的靈感,他們提出了聚焦離子束(FIB)應變誘導的摺疊加工方法,可以實現從微米到納米尺度的可控摺疊或彎曲加工,尤其在三維結構精度、尺度和空間取向的加工方面展示出明顯的優勢。這種方法靈活直接、加工精度高、簡單實用,並與平面工藝兼容,具有結構自由度高及三維構型動態可控等特點,是一種非常具有前景的三維加工新方法。由於他們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工作,為材料領域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31(2019) 1802211】撰寫了一篇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三維摺疊加工方法的物理機制、加工工藝及其在微納米器件應用上的研究進展和未來前景與挑戰,並被選為當期的Frontispiece。同時,他們還制定了《微納加工離子束輻照應變誘導三維納米結構與器件的加工方法》團體標準(T/BSPT 002—2018),並已發布。這是我國首次制定的兩項關於納米加工方法的團體標準之一,為我國納米製造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支撐。目前正在申報制定國家標準,並已通過初審。

  該研究團隊與英國伯明罕大學教授張霜合作,在利用微納三維摺疊加工方法構築手性超材料實現自旋光分辨與選擇性傳輸方面取得突破。他們設計並加工出具有內稟手性特徵的三維摺疊超表面結構,實現了自旋光分辨和巨大的圓二色性值(CD),解決了自旋光有效調控中的關鍵難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利用電子束光刻在氮化矽薄膜上製備了反鏡像對稱排布的金屬劈裂諧振環,然後利用聚焦離子束應變誘導加工技術,將劈裂諧振環沿著一定的空間角度進行摺疊,從而獲得具有高構型自由度的摺疊超表面。這種具有深亞波長厚度的摺疊超表面能夠使得一種自旋態的光高效率通過該器件,而另一種自旋態的光則被反射或吸收。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摺疊角度的優化,這種摺疊超表面在紅外波段的圓二色性值可高達0.7。這種摺疊超表面結構具有深亞波長特性,能高效地調控不同自旋光的傳播行為,從而實現光學波段高性能、微型化光自旋開關器件,在微型圓偏振器、自旋探測器、自旋光信息處理、手性光學成像和非線性光學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該項研究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在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4521)上,並被選作封面文章。

  以上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接:1 2

圖1. 三維納米結構與器件加工的新方法與應用(綜述)

    圖2. 利用摺疊超表面實現自旋光選擇性透射示意圖和摺疊超表面的SEM圖(左上圖);多極矩輻射譜和表面電流分布揭示摺疊超表面手性光學響應的物理機制(左下圖);實驗測得和理論計算獲得超表面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的透射譜和實驗測得和理論計算獲得的摺疊超表面(摺疊角度q=50°)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的透射譜(右圖)。

    圖3. (a) 理論計算獲得的圓二色譜隨著摺疊角度的變化; (b) 實驗測得的圓二色譜隨著摺疊角度的變化; (c) 摺疊角度為60°時,實驗測得摺疊超表面的左旋和右旋光透射譜; 摺疊角度為60°時,摺疊超表面的圓二色性曲線。

  與二維微/納結構相比,三維微/納結構具有更大空間自由度、更豐富和更新奇的功能特性,在力學、生物醫學、微電子及微納光子學等領域展示出巨大優勢和應用前景。然而,目前主流的微/納米製造技術是基於平面工藝,不能直接用於三維微/納米結構的加工。近年來,三維加工方法和技術已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如多層疊加、雷射三維直寫和3D列印等,但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可控的三維加工仍面臨巨大挑戰。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楊盛焱,博士劉哲,研究員楊海方、李俊傑、顧長志等人,建立並完善了一種基於離子束應變誘導的三維摺疊納米結構加工方法,並與合作者一起在構築三維超材料和實現光場調控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基於宏觀傳統摺紙工藝(Origami)帶來的靈感,他們提出了聚焦離子束(FIB)應變誘導的摺疊加工方法,可以實現從微米到納米尺度的可控摺疊或彎曲加工,尤其在三維結構精度、尺度和空間取向的加工方面展示出明顯的優勢。這種方法靈活直接、加工精度高、簡單實用,並與平面工藝兼容,具有結構自由度高及三維構型動態可控等特點,是一種非常具有前景的三維加工新方法。由於他們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工作,為材料領域國際期刊Advanced Materials【31(2019) 1802211】撰寫了一篇綜述文章,系統介紹了三維摺疊加工方法的物理機制、加工工藝及其在微納米器件應用上的研究進展和未來前景與挑戰,並被選為當期的Frontispiece。同時,他們還制定了《微納加工離子束輻照應變誘導三維納米結構與器件的加工方法》團體標準(T/BSPT 002—2018),並已發布。這是我國首次制定的兩項關於納米加工方法的團體標準之一,為我國納米製造的發展戰略提供了支撐。目前正在申報制定國家標準,並已通過初審。
  該研究團隊與英國伯明罕大學教授張霜合作,在利用微納三維摺疊加工方法構築手性超材料實現自旋光分辨與選擇性傳輸方面取得突破。他們設計並加工出具有內稟手性特徵的三維摺疊超表面結構,實現了自旋光分辨和巨大的圓二色性值(CD),解決了自旋光有效調控中的關鍵難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利用電子束光刻在氮化矽薄膜上製備了反鏡像對稱排布的金屬劈裂諧振環,然後利用聚焦離子束應變誘導加工技術,將劈裂諧振環沿著一定的空間角度進行摺疊,從而獲得具有高構型自由度的摺疊超表面。這種具有深亞波長厚度的摺疊超表面能夠使得一種自旋態的光高效率通過該器件,而另一種自旋態的光則被反射或吸收。實驗結果表明,隨著摺疊角度的優化,這種摺疊超表面在紅外波段的圓二色性值可高達0.7。這種摺疊超表面結構具有深亞波長特性,能高效地調控不同自旋光的傳播行為,從而實現光學波段高性能、微型化光自旋開關器件,在微型圓偏振器、自旋探測器、自旋光信息處理、手性光學成像和非線性光學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該項研究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在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4521)上,並被選作封面文章。
  以上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接:1 2

圖1. 三維納米結構與器件加工的新方法與應用(綜述)

    圖2. 利用摺疊超表面實現自旋光選擇性透射示意圖和摺疊超表面的SEM圖(左上圖);多極矩輻射譜和表面電流分布揭示摺疊超表面手性光學響應的物理機制(左下圖);實驗測得和理論計算獲得超表面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的透射譜和實驗測得和理論計算獲得的摺疊超表面(摺疊角度q=50°)對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的透射譜(右圖)。

    圖3. (a) 理論計算獲得的圓二色譜隨著摺疊角度的變化; (b) 實驗測得的圓二色譜隨著摺疊角度的變化; (c) 摺疊角度為60°時,實驗測得摺疊超表面的左旋和右旋光透射譜; 摺疊角度為60°時,摺疊超表面的圓二色性曲線。

相關焦點

  • Nano Letter: 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展現超強非線性手性
    ;提出一種光學遠場方法來觀測單個二維材料人工渦旋系統引發的表面等離激元渦旋場和二維半導體材料(WS2)在指定可見波長(C-激子共振波長)的手性二次諧波,並且單個鋁二維金屬結構的二次諧波手性比例最高可達4倍,複合系統可在二維 WS2 材料的 C-激子處激發出1.5倍的人造非線性手性。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手性物體在自然界很普遍,例如DNA和蛋白質。儘管它們的大多數物理性質是相同的,但是手性物體及其對映異構體可能表現出不同的響應。與電磁波(EM)相關的手性和手性現象已在許多論文中提到。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將手性特性引入到光、納米結構和納米系統中,並闡釋手性光學的相互作用。
  • 解放後物理所的科學發展 | 物理所九十周年所慶專刊
    現有超導、磁學、表面物理3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物理、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極端條件物理、納米物理與器件、軟物質物理、清潔能源、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7個院重點實驗室;清潔能源、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納米物理與器件3 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和微加工2 個所級實驗室;國際量子結構中心、量子模擬科學中心、量子計算研究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清潔能源中心、超導技術應用中心、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
  • 南開團隊發現人工超構材料手性旋光相變效應
    相變為人們調控材料性質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比如將鋼材從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可極大提高其強度與硬度;在高壓下可將石墨轉變為價格昂貴的鑽石。  近年來,超構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微納結構材料,展現出眾多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新奇的力、熱、光、聲、電、磁等特性,迅速成為研究的前沿熱點,並已經表現出極大的應用價值。
  • 宇稱與手性
    讓粒子的相互作用過程照鏡子,如果粒子體系的總宇稱不變則是宇稱守恆的,它意味著物理規律是手性對稱的;如果總宇稱變了則是宇稱不守恆,它意味著物理規律是手性不對稱的,即物理規律是手性的。       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恆定律,它們大都是根據實驗事實總結出來的。自然界為什麼存在這些守恆定律呢?經過長期努力,科學家們弄清楚產生守恆定律的根源是對稱性。
  • 解開分子材料130年疑難的「別人家老師」
    他在哥大的導師是猶太裔的TonyHeinz教授,這位教授的名字在世界二維材料和凝聚態物理領域如雷貫耳。受Heinz教授的影響,遊雨蒙更加刻苦。在哥倫比亞大學的3年時光,他的節假日幾乎都是在實驗室裡度過的,連元旦也不例外。2014年,在TonyHeinz教授的一再挽留之後,遊雨蒙還是堅定地回國了。當時,他面臨很多選擇。在和熊仁根教授交流之後,遊雨蒙下定決心來到東南大學。
  • 理論預言並實驗發現固體中的無質量費米子態丨物理所入選「率先...
    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找到真實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當兩個自旋非簡併的能帶在費米能級附近線性交叉時,其低能準粒子激發態與外爾費米子的行為一致,這類材料體系被稱為外爾半金屬。理論預言,由於外爾費米子態的存在,外爾半金屬會呈現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體能帶結構中成對出現,具有相反手性的外爾錐;在晶體表面上有連接兩個外爾點表面投影的開放的費米面,即費米弧。
  • 「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人體擁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包含幾十到幾百種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的順序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作用,賦予蛋白質複雜的三維形狀,進而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了解這些三維形狀有助於研究人員設計出能在蛋白質縫隙內滯留的藥物。此外,合成出擁有所需結構的蛋白質,還可以加快酶的研製進程,讓生物燃料領域受益。
  • 力學超材料「體素」賽車問世!MIT聯合豐田推出撞不壞的賽車
    體素是一種超材料,就像更高階版本的樂高一樣,由注塑聚合物的平面框架件製成,然後製造成三維形狀,可以組合成更大的結構。研究者基於有限集的模塊化、和大批量零件離散裝配,提出一個機械超材料的構造系統。當體素連接在一起時,提供了一個輕量、但剛性的框架。
  • Nature:新型手性材料受甲蟲啟發
    在自然界,一些甲蟲殼由於構成甲蟲外骨骼的殼質的手性組織而表現出彩虹色。受甲蟲殼中所見到的設計原理的啟發,Mark Maclachlan及其同事製造出了有螺旋孔的玻璃薄膜,這些螺旋孔是利用一種可再生的纖維素模板引入的。手性結構使該材料能夠選擇性地反射某一特定波長的光;該波長可通過在合成過程中改變二氧化矽對纖維素的比例來在整個可見光範圍內調整。
  • 超快微納加工:05技術與應用 高性能三維微流控器件
    超快微納加工:05技術與應用 高性能三維微流控器件 為了詳細介紹超快雷射的發展與微納新材料加工的特點與應用
  • 材料速報||我院高分子加工研究所在超疏水性/超親水性的兩面材料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響應其環境變化的材料被命名為執行器。通常,由不對稱變形產生的執行器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應用,如仿生機器人、人工肌肉、軟夾持器、螺旋槳等。通過模仿大自然,設計和製造了一些作為執行器的Janus-材料。近年來,以安全性、舒適性和柔性為特徵的致動器,特別是軟執行器,在力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重視。生物醫學,人工肌肉,微流體,和微型機器人。
  • 實驗發現重費米子金屬UTe2為手性自旋三重態超導體
    有時候這樣的獵奇活動是藉助於巨大的加速器實現的,高能粒子束的碰撞可以產生新的粒子或者揭示新的物理規律。對於研究固體物理的科學家來說,這一遊戲則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展開的,這裡沒有高能的粒子撞擊,但是固體材料中深藏的多種複雜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則可以湧現出類似於粒子的集體激發,又稱作準粒子。有些準粒子更容易被探測,而另一些則往往潛伏在科學家們探索的疆域之外,從而難以捕捉。
  • 心理所發現三維生物運動知覺整合了不可辨別的雙眼深度信息
    用雙眼感知立體空間和三維物體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對於視覺科學家來說,闡明其中的機制不啻為一個難題。   立體視覺的複雜性很大程度上源於物理世界的第三個維度被壓縮在沒有縱深的視網膜上,而視覺系統需要依賴深度線索實現二維信息的三維重建。雙眼視差是一種天然而強有力的深度線索。
  • 中國科大與國內外合作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從八十年代初在二維電子體系中發現至今,量子霍爾效應作為超導之外的另一個著名宏觀量子現象在凝聚態物理中催生出了一個越趨活躍的研究領域。其內在本質,是將數學中的拓撲概念引入物理,超越了Landau根據對稱性破缺理論對物質分類的傳統標準,為近年的拓撲物態與拓撲材料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量子霍爾效應是否只存在於二維體系?
  • 攻克生物學難題,「阿爾法摺疊」精準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人體擁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包含幾十到幾百種胺基酸,這些胺基酸的順序決定了它們之間的作用,賦予蛋白質複雜的三維形狀,進而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了解這些三維形狀有助於研究人員設計出能在蛋白質縫隙內滯留的藥物。此外,合成出擁有所需結構的蛋白質,還可以加快酶的研製進程,讓生物燃料領域受益。
  • 卿光焱/李國輝藉助磷脂表面分子手性調控澱粉樣蛋白纖維化過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和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團隊合作,設計和製備了一對手性胺基酸修飾的磷脂分子,並以此構築手性磷脂表面,實現了對β-澱粉樣蛋白(Aβ)纖維化過程的精確調控。
  • :磁光納米異質結構實現手性光學活性
    手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自19世紀初發現手性光學活性以來,手性材料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他們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生命體中還存在非常有趣的單一手性現象,例如幾乎所有的胺基酸都呈左旋特徵,而所有的核酸、澱粉等多糖都是右旋的,因此開發手性材料對理解生命起源問題也至關重要。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研究示意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DNA是一種雙螺旋結構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系統的核心遺傳物質,引導生物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DNA的高級結構也稱DNA拓撲結構,是指在DNA雙螺旋的基礎上,進一步扭曲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超螺旋結構是DNA拓撲結構的主要形式,超螺旋密度由DNA拓撲異構酶來調節和控制。
  • 一組圖帶你了解金屬材料表面的三維形貌表徵應用
    而材料的表面與其內部本體,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化學組成上都有明顯的差別,這是因為材料內部原子受到周圍原子的相互作用是相同的,而處在材料表面的原子所受到的力場卻是不平衡的,因此產生了表面能(1)。尤其金屬材料的表面易於形成氧化層,改變了金屬原本的特性,其表面對材料整體性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金屬材料的磨損、腐蝕、斷裂等,無不與金屬材料的表面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