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吃便當不加熱、直接吃冷的? 難道不會對身體有傷害嗎?
在這樣一個以吃冷食為傳統的便當大國裡,國民對冷食幾乎免疫就是自然的了,何況有些日餐確實只有吃冷的才感覺有美味。就比如日本的大米,熱噴噴的米飯配上味增湯固然好吃,可因為有日本米的固有清香時,同樣別有一番風味,像日本的飯糰裡藏有各種各樣的餡料,外包海苔吃起來清香四溢,令人回味無窮。當然,飯糰也是可以加熱吃的。
古代的時候,便當肯定是冷的,因為也沒有啥加熱設備嘛。出門在外,把便當放在小包袱裡,跪坐實用,這種習慣一直保留了下來。坐車到日本的不同地方,還有機會吃到「車站便當」,也就是不同地區的當地當季的美食。既然是當地美食,那就要「原汁原味」、夠賣一天,「冷便當」閃亮登場。日本人自古食生,比如生蝦魚等。生的的東西自然是涼的。因此可以說,日本人自古就是不拒絕生食。
日本便當不適合加熱。如紫菜飯糰就是常溫就可以使用,不需要加熱,如果加熱了不但外面的紫菜不行,而且味道變異,影響食慾。雖然日本人雖然吃冷飯糰,但很多人不注意,其實他們是一邊喝熱茶或者熱的味噌汁,一邊吃飯糰。其實很多壽司店就是這樣,冷的壽司,與熱茶組合,是標配,從來沒有看到有熱壽司出售,壽司就是要吃低溫時才會覺得好吃。
把冷飯變得好吃是日本人的一項創造。公司也有微波爐,筆者很少看到有人用微波爐熱飯菜,但是熱茶,與熱的味噌汁一直提供,這就是巧妙地緩解了「冷」,取得了平衡。
日本便當流行還是與日本當時整個國家的商不發達有關,對食物的保溫很困難,如現在壽司前身就是日本人把飯糰帶出海,為了不讓飯糰變餿就加醋,然後捕到魚就放在飯糰上,成為了原始的壽司。還有一種就是茶泡飯,帶出來的冷飯,加一些魚的半成品,再加熱茶成為一頓食物。如何把冷的食物變得好吃但又不傷身體,日本人很下功夫。這些功夫也促進了現在日本發達的便利店文化。
總結來說 一方面是國家不同習俗不同,另一方面決定性的原因我覺得就是從小就讓身體適應寒冷所以長大了吃冷的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