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每年節前,在我國的製造業基地長三角和珠三角,由於工人提前回家過年、選擇返鄉就業或跳槽等原因,企業都會經歷一波季節性的用工緊張。今年,記者在走訪多家用工企業時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用工緊張的情況來得更早、更猛烈。
在浙江紹興一家服裝加工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訂單已經排到了五月份,馬上就要到春節了,為了不耽誤交貨,近期一直在組織工人趕工。但是,就在隔壁車間,記者卻發現,只有機器沒有工人。
浙江紹興某服裝加工廠廠長 竹麗:以前也是做我們做襯衣的車間,車間因為近期員工招不到,現在就是把機器都停下來了 現在外地招工也難,本地更難。
記者:是工資低的問題嗎?
浙江紹興某服裝加工廠廠長 竹麗:工資應該不低 我們工資都能做的(員工) 到了五六千七八千都有
因為招不到工,機器只能「睡大覺」。原本應該是繁忙趕工的車間,只能變成了落滿灰塵的倉庫。
浙江紹興某服裝加工廠廠長 竹麗 :心情有點著急 有點可惜 ,這邊勢必也閒著沒用了 工人難招招不進 ,(特別是)年紀輕一點的 很難招 。
在珠三角,一些製造企業的員工更是只能拖到年後才能休假。
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訓員 張克松:我們這邊有兩個培訓員 今年的話就是一個年後(休假)一個年前(休假)然後我的話是準備休年後。
缺人,還可以通過輪休來保證生產。最讓企業頭痛的是,春節返鄉後很多工人就不再回來了。
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 曹世良 :回去過年了再能回來的(工人)大概80%左右。
為了留住工人,不少企業只能靠提高工人待遇。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長 範博源 :每一年(春節前)都給員工找好大巴送他們回去 ,過完年又到(員工家鄉)去接他們 ,一個人工上面的員工在這裡做(每月工資)六七千。
範博源告訴記者,近五年來,服裝加工物料成本上漲大概在10%左右,但是人工成本的漲幅則達到了35%。範博源開始擴大智能製造規模,希望通過產業升級,來解決工人短缺的問題,提升企業利潤。
升級產線容易
升級工人談何容易
近年來,不少像範博源這樣年輕的企業管理者,希望通過機器代人,解決用工難題。但是,記者在走訪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多家企業後卻發現,升級產線容易,讓工人們隨之升級卻沒那麼容易。
這裡就是範博源一年前投建的智能車間,專門用來生產廚房灶具。原來灶具衝壓模板等生產環節很容易割傷操作員的手,一直很難招到工人。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長 範博源 :每一個機器手臂的話都能代替一條流水線 以前一條流水線都必須要二三十個人工 ,(機器手臂)還能七乘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工作 。
普通工人招聘難的問題解決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懂這套智能化設備的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現在企業不僅要花錢買設備,還要花錢去培訓工人。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長 範博源 :很多(懂)這種高科技的大學生還是不願意過來,不願意進工廠車間。(只能對)原有的工人進行升級 給他們進行培訓 。
在廚房灶具行業幹了17年的金松,剛剛完成了三個多月的培訓。他告訴記者,目前,廠裡已經有五個人初步通過的培訓考核,但想要滿足生產需要,還得繼續培養。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員工 金松:現在市場上這樣子的人員就是很難 招不到 公司出大批資金 各方面培養人員 。
在深圳一家電子產品製造企業,記者看到,智能化生產線讓原本需要8位工人的崗位,減少到3位。但是負責人說,普通工人不愁了,技術工人存在大量缺口。
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產品事業部高級經理 封興 :有兩種人才需求 第一種是智能製造的設計人才,還涉及到一個智能製造應用端的人才,他要需要我們現有的這些人才要快速去學習 來適應這個新的這個智能製造 。
從「會操作」到「能學習」
技工短缺急需補足教育短板
隨著智能製造的發展,目前,我國製造業的用工缺口,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2200萬。但是我們的記者在採訪中卻發現,一邊是市場上需求強勁,一邊卻是技工院校招生難的尷尬現實。
在這個智能化車間,一人操作,多人「學習」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員工 金松:現在這樣子市場上就是要懂這樣子設備的人很少 也是有人要挖我
生產線變了,對工人的要求也變了。像金松這樣既了解行業特性,又懂智能製造的工人,成了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員工 金松:老工人也是很有危機感的 一方面怕沒有技術被淘汰 也怕工資會慢慢慢慢降低.
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產品事業部高級經理 封興 :工人他可能會從單一的操作變為多樣性的操作 可能從固定的崗位操作變成為流動性的崗位操作。那這種對於我們工人來說 他就需要有學習能力,他要適應這種變化。
就業市場對技工人才的急迫需求,也讓近年來職業院校的就業紅火了起來。 麥可思研究院《2018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率,首次超過了本科。但與此對應的,卻是高職院校招生不易的尷尬現實。從2009年開始,全國高職院校生源持續6年下降。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所長 曾湘泉 :中國人的觀念都願意上大學 不願意去做藍領,雖然我們現在有了技師高級工樣一套(激勵)體系 ,但這一套東西在很多行業中間並沒有完全把這個標準做好 ,所以激勵機制問題其實也是一個蠻大的問題 。
專家表示,要想彌補目前的用工短板,除了企業完善激勵機制,最重要的是要從供給端下功夫,擴展技術工人的培訓渠道,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姜大源:我們需要清華北大 這樣研究型的(大學) 這隻有5%。我管它叫頂天的教育 頂天的人才 ,我們更需要職業教育 ,培養一線的 把這些研究成果變成實際生產力的 ,這樣的職業教育 我們把它叫立地的教育 ,沒有立地何以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