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趙悅 王新紅報導)在烏魯木齊市西域紅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守良家的牆上,有一面畫了很多小旗的新疆地圖。「畫旗之處,就是我成功推廣壟上機械種植胡蘿蔔的地方。每畫一面旗,我就增加一份成就感。」12月14日,朱守良說。
朱守良是一個潛心種植胡蘿蔔的農民,在種植技術及優良品種選育上成果頗豐,是遠近聞名的「胡蘿蔔大王」。
從25歲到48歲,朱守良一頭「扎」進胡蘿蔔種植領域20多年。他說:「就像養育一個孩子,我對胡蘿蔔是越種越愛。」
對於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朱守良來說,種植胡蘿蔔經歷了許多困難。深更半夜澆地,烈日下在田間地頭仔細觀察,去內地學技術風餐露宿,借錢建保鮮庫應對胡蘿蔔市場價格低迷……種植、收穫、銷售每一個環節他都不敢掉以輕心。
冬日雪花飛舞,朱守良在位於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六十戶鄉星火村的家裡忙碌。和其他村民家一樣的平房帶小院,院門兩邊各停著一臺大拖拉機。屋對面建有冷庫,不時響起製冷壓縮機的轟鳴聲。前後院子裡,擺放了多臺經過改裝的播種機。屋旁的棚屋是他的種子加工廠,幾臺機器正在咔嗒咔嗒工作,將一粒粒胡蘿蔔種子「編」進白色紙帶、捲成盤狀。
「紙帶上間距均勻的凸起,就是包裹著的種子。播種時,紙帶埋在土裡、遇水很快就化了,不妨礙種子發芽。這樣的精準播種種子用量少,比常規播種每畝省數百元,胡蘿蔔增產也很可觀。」朱守良拿出一卷種子給記者講解。
朱守良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實用的壟上種植技術。從1998年開始,他在星火村包地種胡蘿蔔,由於沒有技術,畝收入不足3000元。偶然中,他發現地埂邊壟上長的胡蘿蔔,遠比大水漫灌的大田平地胡蘿蔔個大。於是他琢磨著在地壟上種胡蘿蔔。由於人工起壟太慢,他就在冬閒時用木頭製作了一臺起壟播種機。開春試種時效果還不錯,可惜木頭不結實,很快就散架了。
朱守良沒有氣餒,他自學了電焊技術,製作鐵質播種機。從2010年造出第一臺1壟2行播種機開始,他多次自費到內地廠家學習,年年改進工藝設備,又製作加工出了2壟4行、3壟6行等多種型號播種機。這樣一臺設備就可完成起壟、播種、平地等多種工作。
這些年,他的農機銷售供不應求,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給他帶來數十萬元收入。而他總結的壟上種植先進模式,也逐漸在全疆推廣。他在奇臺縣、吉木薩爾縣、和碩縣等地年服務面積達到了上萬畝。
2016年,他在尼勒克縣進行推廣時,當地農戶從未見過這樣的種植方法,不太接受。他選擇了3家農戶進行試種。
朱守良帶著優良品種,免費給農戶使用播種機和滴灌帶,並進行種植技術指導,當年這3家農戶胡蘿蔔平均畝產達到6噸,35畝地純收入超過20萬元,如今畝產已達9噸多。在此之前,這些農戶種植胡蘿蔔平均畝產不足4噸。
在種植胡蘿蔔的這些年,朱守良還不停地在選育優良品種、引進新品種。明年他準備種植數百畝示範田,還要把自己育種的具有智慧財產權的胡蘿蔔優良品種包裝上市。
「我的心願是讓農戶種出最好的胡蘿蔔,都掙上錢,一起致富。」朱守良說。